正在加载

中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演讲稿钱学森」

  • 作者: 信凯
  • 来源: 投稿
  • 2022-12-25

本文5500字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编者按


**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激发强大创新动力,必须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为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根据*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相关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期刊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改进作风学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刊在微信公众号设置“走近科学家”专栏,讲述伟大科学家的故事,生动展示科学家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上期回顾|华罗庚:数学*的治学瑰宝




钱学森(1911年12月—2009年10月),空气动力学、火箭专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及*科学、中国“两弹一星”研制等大规模科研*工程等领域取得许多创新成就,晚年提出*的复杂巨*理论,致力于构建体现中国科技自信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1991年10月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1970—1979年英雄模范人物。


01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按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培养新型“全才”


1956年年初,钱学森刚刚突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国不久,有记者采访他说:“您认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什么是zui重要的?”钱学森略微深思一下说:“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所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作出有益的贡献。”钱学森所说的“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集中体现在他建立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上。




他将以分析为主的西方还原论思维和以综合为主的东方整体论思维辩证统一起来,开创了*论思维,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使人类的智慧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个体系在横向上包括从各自不同角度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11个科学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及文艺理论;纵向上打通过了每个科学部门从实践经验(钱学森称之为“前科学”)到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哲学桥梁直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道。“这是一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成为一个有着严密结构的有机整体。


这个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di一是深。整个科学技术体系深深地扎根于工程实践,具有明显的“工程特色”。一切来自实践,一切为了实践。所有上一层理论都是从下一层次提炼概括上来的,既对下一层理论进行指导,又要接受其检验,并zui终接受工程实践的检验。第二是广。打通了所有科学技术领域之间的分隔,每项科学技术都是从不同角度的不同层次研究整个客观世界,从而在不同科学技术领域及其不同层次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第三是高。从哲学上对认识“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性”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将认识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居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之首,是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zui高概括,并将其建立在深厚的科学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真正意义的科学哲学。现代科学技术要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也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钱学森认为,我们应该按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来设计21世纪的教育,并且认为这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独有的,是一种创新。钱学森说自己“真正做到触类旁通是在懂得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后”。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重要性。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居于科学技术及知识体系之首,是触类旁通的钥匙。创造力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说:“这又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优越性,我们可以自豪。”


钱学森认为,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按照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培养的将是21世纪的“全才”。他说:“到21世纪我们又回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了;但又有一个不同: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这样的全才要做到“一是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三是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


02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2005年7月29日,时任**看望钱学森时,94岁高龄的钱学森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有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的问题。”钱学森对他的母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创新精神记忆尤深。他说:“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zui重要的就是创新。”


那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钱学森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钱学森从自己本人的学习经历谈了艺术修养对他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等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钱学森对于艺术有广泛的爱好和相当的天赋,而且具有特殊的家庭环境。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教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早年留学德国,专门唱zui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在*、*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典礼上的讲话中,他说:“正是她(指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教授——笔者注)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对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钱学森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对创新的作用上升到思维科学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思维学有3个部分:逻辑思维——微观法;形象思维——宏观法;创造思维——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创造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手段。


钱学森曾说:“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和艺术分了家,而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离不开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二者是密切相关的。通过严谨的科学训练,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而形象思维则主要得益于艺术上的修养和熏陶。只有将科学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


03

倡导*式的讨论班教学


钱学森的导师——世界空气动力学权威冯·卡门博士就出自德国哥廷根大学,对讨论班教学方式情有独钟。钱学森一直念念不忘冯·卡门博士在加州理工学院倡导的讨论班教学方式和精神。钱学森认为,讨论班教学的精神实质就是科学上的*集中制。他曾说:“在科学工作中,凡是提倡*作风,学术*发扬好的单位,科研成果就多,科学成就就大。相应地,也培养出许多科学人才,出大科学家。”


钱学森本人更是在工作中长期坚持科学的*集中制,并在20世纪80年代亲自倡导创立了*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3个讨论班。其中,*科学讨论班从1986年年初一直持续到1990年秋天,每次讨论钱学森不仅都亲自参加,而且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大家平等地讨论问题。


当年,参加讨论班的人很多都有这样的印象:钱学森先生在听取汇报时,丝毫没有科学家的架子,而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科技人员。为了一个技术细节,如一个数据、一条曲线、一个程序或一个*作,他会和你争得面红耳赤,绝不退让,直到水落石出,才肯罢休。钱学森先生在做总结时,又表现出一个大科学家的风采。他的总结往往来自讨论,又高于讨论,使争论双方心服口服。




钱学森本人也常说:“在美国,我懂一点*、卫星的事儿,但也没有真正发射过*、卫星,怎么办?只好和大家商量。每个星期天下午把各个型号的技术负责人请到我宿舍去讨论问题。当时能定下来的,就下去执行,定不下来的,下次再讨论,如果有急办的事就听我的。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责任是我的。”这就是一位科学帅才发扬科学的*集中制的风范。


钱学森晚年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就是这种既有*,又有集中的科研方法的升华。其构思是把人集成于*之中,采取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技术路线,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研讨厅的集体在讨论问题时成员间能够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使集体的创见远胜过一个人的智慧。通过研讨厅体系,还可以把今天世界上千百万人的聪明智慧和古人的智慧统统综合集成起来,以得出完备的思想和结论。


04

人·机结合

开创新型教育模式

曾经有人说,钱学森是一位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和广度的三维科学家。高度指的是钱学森对科学发展的远见卓识和前瞻性,指的是创新和智慧。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指出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出现是一项技术*,将对现代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的结合,钱学森已经将其上升到产业*(第五次产业*)的高度来认识,认为第五次产业*“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钱学森认为,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以蒸汽机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产业*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开创了人·机结合的物质生产体系;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灵境技术、信息网络等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和普及,第五次产业*不仅开创了新一代人·机结合的物质生产体系,提高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而且开创了新型的人·机结合的知识生产体系,形成一种无可估量的精神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相互促进,将使人们的精神和智能迸发出无限的力量。




钱学森认为,计算机与信息网络的出现,为人类智力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信息*与前几次产业*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直接提高了人的智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智慧。那么在网络信息条件下,可否开创新型的教育模式,极大地提高人的智慧?钱学森认为这是可能的,通过人·机结合,完全可以开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从而极大地增强人的智慧。


钱学森借鉴我国哲学家熊十力把人的智慧概括为性智和量智两部分观点,对人·机结合做了解释。性智是一种从定性的、宏观的角度,对总的方面巧妙加以把握的智,与经验的积累、形象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文学艺术活动,不成文的实践感受得以形成;量智是一种定量的,微观的分析、概括与推理的智,与严格的训练、逻辑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科学技术领域的实践与训练得以形成。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信息处理的工具,人脑通过经验积累和形象思维,擅长于不精确的、定性的把握;而计算机则以极快的速度,擅长精确的、定量的计算;二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互相结合,再加以综合集成法及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信息网络上的实现,来提高人的思维效率,从而增强人的智慧。


通过互联网,人与整个世界联在一起,利用全球和卫星上各种信息资源将更加便捷,人们的思维空间将大大拓展。信息*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将会以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取代原来的以个人为主的体系。


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结合起来,量智与性智结合,达到心智的提升。钱学森曾经大胆预言:“我想21世纪中国的18岁硕士应该是全才,但又是专才,全与专辩证统一。即全可变专,改一专业只要大约一个星期的锻炼就成了。”他又说,“这能行吗?能!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人的智慧不只来源于人脑,还有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是人·机结合的智慧。”钱学森认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拥有广博科学知识的人群,如果经常人·机结合地进行工作,将使人的智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大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甚至可能出现智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五次产业*将改造人,造就一代比以往更为聪明的人,开创了培养人的新世纪。


人·机结合开创了新型教育模式,它的目标是培养出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有文化艺术修养;另一方面又有科学技术知识,既有“性智”又有“量智”集大成得智慧的新型人才。


本文内容来源于《科学家精神》。
撰稿|李明
微信编辑|leaxyi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投稿邮箱:bsdzgj**@126*
邮件主题:姓名+作者单位+投稿栏目+稿件题目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钱学森:走过这条坎坷却坚定的回国之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发生的di一件大事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而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令中国人民愤怒无比的事情,那便是美国当局大肆*中国留学生。
其中zui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对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学过有关钱学森的课文,也都了解过他在我国国防和两弹一星发展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而能有如此大的贡献,与钱学森早年的努力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在父亲的影响下,钱学森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考上了清华,而后又拿到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的名额,自此开始了他的留美之路。
钱学森前往美国的时候,我国还处于落后和战乱之中,国家的破败与美国的强大,让钱学森感受到了国防力量的重要性。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时特别冷门的航空航天专业,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始了自己的进修之路。
钱学森从麻省理工毕业后,又去了加州理工,并在这里师承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得到了这位*的青睐,也做出了很多惊人的成果。
但俗话说得好,树大招风,也正是因为这些耀眼的科研成果,钱学森成为了美国人眼中放不开的一块肥肉,他们不想让钱学森离开美国,更不想让钱学森回到中国。
对于钱学森的才华,曾有一位美国将军直言:“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
所以他宁愿枪毙钱学森,也不愿意让他回国。
果不其然,在不择手段的美国人面前,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充满坎坷与心酸。
1950年,当钱学森带着家人和打包好的书籍资料准备踏上回国的轮船时,他突然被十几个美国大兵带走并囚禁了起来。
这段日子里,他们不给钱学森饭吃,就连水也给得很少。
更残忍的是,就连睡觉,他们也不给机会,每隔15分钟,都会到钱学森所在的房间里开一次灯。
这半个月里,钱学森被折磨得整整瘦了一圈,而后在其妻子和导师的努力之下,他才被保释。
钱学森深知,自己回国的路途艰险,但是他从未放弃,也一直在找机会向国家求助。
有一次他趁乱将求助字条寄回了国家*的手中,得知消息后的周*和*,也为了这位科学家能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而做出了很多努力。
当时中国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也有了和美国谈判的*。
于是在外交战场上,我国的外交官们一再强调,要求美国释放中国留学生,经过很长时间的拉扯,美国才算不情不愿地放了人。
而钱学森一家,zui终则在美国的*之下,坐着轮船三等舱回到了祖国,一路上经历了无数风雨和颠簸。
但是钱学森依然表示,能够回到祖国,就是他zui开心的事情,他也不会再前往美国。
钱学森将老一辈*家们敢想敢做,刻苦钻研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们应当庆幸,国家有这样的栋梁。
#钱学森##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