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姓张,老婆姓许。想俩字都加进去,取什么名字好听啊」
- 作者: 勤荣
- 来源: 投稿
- 2022-12-26
老公姓张,老婆姓许。想俩字都加进去,取什么名字好听啊?
张瑾瑜:比喻美德贤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授课人:*安徽总队*委员 卢凌保
时间:2018年10月12日
录音整理稿自从去年总队\"强军大讲堂\"开办以来,受到了普遍欢迎,过去都是请外面专家教授来讲,今天我客串一次,以讲座的方式给大家讲一课。同时,今天是周五,这也算是一堂特殊的党课。说其特殊,就在于不是说教,而是一次平等的交流。这次授课,我没有讲稿、没有提纲、没有课件,信息量比较大,知识面比较广,有很多知识,大家不需要记,也记不下来。若是一次听不明白,课后如果有兴趣,可以观看录像*或查阅相关资料,*和整理后的讲稿将挂在网上。
我今天讲课的主题就四个字,\"学习经典\",主要讲四个问题:di一个问题,怎样认识和看待学习;第二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经典;第三个问题,学习什么时代的经典;第四个问题,我们从经典中学习什么。
di一个问题,怎样认识和看待学习
关于学习的认识,我总结为五个层次。di一个层次,把学习当作一种义务。zui明显的体现就是学生的学习,带有*性,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第二个层次,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就是带着一种责任感去学,这就比di一个层次高一些,但这还有外在的压力。第三个层次,把学习当作一种需要。这就是说,是工作的需要、修养的需要,已经认识到必须要学习,但这仍带有功利性,比如机关参谋人员需要会标图,就要去学习。但是,标图学会了,是不是就要停止学习呢?退休了,没有了这种需要,是不是就不去学习了呢?第四个层次,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一种习惯和自觉。这种层次很不简单,能够自觉自愿、不停地学了,但还不是zui高境界。第五个层次,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精神享受。这才是zui高境界,读书什么都不为,就是因为喜欢,乐在其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学习中可以广泛地获取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是一种快乐。学习可以解开心中的谜团,通过读书学习、查阅资料,拉直心中的问号,这让人感到非常快乐。
近人王国维,将做学问分为三种境界,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概括。di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宰相词人晏殊的《蝶恋花》),说的是,高楼一看,路很远,学问还不够;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蝶恋花》),始终处在苦苦地追求、苦苦地探索之中;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这是说,心中的谜团都已经解决了,豁然开朗,学问达到一定境界。
读书还有一种快乐,就是读这个人的书,好像和这个人对话,聆听他的教诲,乐在其中,妙不可言。比如读唐诗宋词,不仅是学它的文辞之美,更在于感受古人的那种风骨、那种气度。这里,举几个例子。di一个例子,北宋词人柳永,他是宋词的正宗代表人物。大家不要弄错了,苏东坡只是开创宋词新风,柳永才是真正代表。宋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柳永就是北宋的di一\"流行歌曲\"词作者,名声非常响亮。他的很多词作大家都读过,如《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还有一首叫《鹤冲天·黄金榜上》,zui后有这么几句:\"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是说,一个人的青春年华如同晌午,一下子就过去了,不要太在乎功名了,这哪里有喝酒唱歌快乐!读这首词就如同与一个人面对面聊天,\"哥们,你怎么看待功名?\"读他的词就有这种感觉。后来,这首词传入了皇宫,宋仁宗都读了,但当柳永考取功名时,宋仁宗说,他不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不要功名嘛!不予录取,淘汰!后来柳永没办法,只能改名换姓重新去考,这才考取进士,做了官。但柳永志不在此,仍然沉迷于填词之中,若是当时哪位歌女能唱柳永填的词,那才是牛。
第二个例子,南宋词人陈人杰,一生专攻《*》词牌,其中有一首是《诗不穷人》,穷怎么理解?不是贫穷的意思,贫与富相对,而穷与达相对,主要指事业发展不顺利。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陈人杰说,\"诗不穷人\",诗人不做官没关系;\"人道得诗,胜如得官\",得一首好诗,胜如做一个官;\"有山川草木,纵横纸上;虫鱼鸟兽,飞动毫端\",诗中可以写尽一切;\"水到渠成,风来帆速,廿四中书考不难。惟诗也,是乾坤清气,造物须悭\",诗是乾坤清气,造物主很吝啬,因此诗十分难得。这就是文人对自己创作的认识。词的下半阙,\"金张许史浑闲。未必有功名久后看。算南朝将相,到今几姓;西湖名胜,只说孤山。象笏堆床,蝉冠满座,无此新诗传世间。杜陵老,向年时也自,井冻衣寒\"——意思是,我虽然很穷,但我一生创作,努力写出好诗,比当官强多了。读他的词就能感受这种气度、这种气节。
第三个例子,南宋词人朱敦儒,他创作了一首《鹧鸪天·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清都\"就是玉皇大帝住的地方,\"山水郎\"就是管山水的郎官;\"天教分扶与疏狂\",我的散漫狂放是天生的,谁也管不了;\"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既是山水郎,当然可支配风雨,留住云彩,借走月亮。下半阙,更牛了,\"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王侯将相算什么,从来没有正眼看过;\"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侯王算什么,哪能比得上我;\"诗万首,酒千觞\"。这是不是能感到,读词就好比与作者聊天对话,能够感受到他的那股豪气。
但是,朱敦儒和*比起来就差远了,*的《*.长沙》这样写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大家知道*写这首词时才多少岁吗?*1893年出生,写这首词时刚刚32岁,还没有拉起自己的队伍,也未进入党的*层,却有这种气度,如此豪迈。*13岁时,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咏蛙》,zui后两句是,\"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多么的霸气。这样读书,这样学习,就会乐在其中。如此,读书学习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这才是学习的zui高境界。这是我要讲的di一个问题,怎样认识学习。
第二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经典
经是什么意思?经就是常的意思。典是什么意思?典就是道理、规则的意思。经典,即恒常的道理、永恒的规律。一部作品能够成为经典,我理解至少有四个要件。di一个要件,这部作品是开创性的奠基之作。因为是开创性、奠基性,它决定或宣示了一种理论、一种学说、一种*、一种主义的诞生,所以它才是经典。《*宣言》的发表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因此它是经典。第二个要件,这部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就是说它是千百年时光洗礼后留下来的优秀作品。第三个要件,这部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群的认可。只有大家都认同、接受、赞同,这个作品才能成为经典。有的书时间可能不太长,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如英国大科学家霍金写的《时间简史》,时间虽然不长,但翻译成了几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经受了广大读者的检验。第四个要件,这部作品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这是从*理论层面说的,如*思想,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中国*成功了;*理论,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社会主义成功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如此,*主政六年来中国发展多么迅速,这是大家有目共睹、切身感受到的。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读《*论强军兴军》,这六年来*面貌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这难道不能说明它就是经典吗?以上是我总结的关于经典的四个要件,也正因为这四个要件,我们读书就要读经典,不要什么书都看,尤其不要去看那些快餐式的书,不要去看那些消遣类的小说,没有任何意义。读书,就要读经典,这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第三个问题:学习什么时代的经典
经典多如牛毛,如何选择呢?选什么时候的经典呢?我个人的看法是,三个时间段的经典要认真地选读一些。
di一个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公元前五世纪,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德国大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过一个概念,叫\"轴心时代\",即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之间,当时在世界上四个地方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作品,成了文明轴心,即中国、古希腊、以色列、古印度。按余秋雨的话说,\"在世界上思想浓度zui高的几个地方,出现了几个伟大的思想家\"。释迦牟尼,只比孔子大15岁,孔子死后10年,古希腊苏格拉底出生,柏拉图死后30年,中国庄子出生。就是这几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却算作一个时代,是轴心时代。读经典,首先要读这个时代的经典。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zui辉煌的时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诞生了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小说家这十家,百家只是一种形象、夸张的说法。其中影响zui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而zui被统治者接受的是儒、法两家。这两家之争即王道和霸道之争,就是说,是行王道,求仁政德治,还是行霸道,求富国强兵。结果儒家输了,法家胜了,实行法家变法的都迅速强大起来,如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虽然在富国强兵上,法家赢了,但在对中国人的灵魂塑造上,影响zui大的却是儒家,还有个道家。学中国传统文化,想要了解儒家,需要读\"四书五经\",了解道家,需要读《道德经》、《庄子》,想了解法家,则需要读《韩非子》——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作品。
这里要说明一点,公元前五世纪是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在这之前很久还有原始文明。中国5000年文明,\"轴心时代\"前还有2000年。我们现代人叫智人,70000年前出现在非洲,全人类祖先都来自非洲,而后从非洲迁往西亚和北非,首先到达\"新月沃地\",而后再向外迁徙。因此人类文明zui早出现在\"新月沃地\",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而后才是埃及文明。从考古学上来说,文明需要有三个要件:首先要有城镇,规模在5000人以上,第二要有文字,至少要有文字符号,第三要有公共的礼仪性建筑。亚洲文明多一个要件,即冶金术。四个条件,符合两个,即构成文明。考古专家在\"新月沃地\",即*,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前的泥土板,上面刻有楔形文字,记录着当时的税收。这说明在公元前3000年前,当地文明已经高度发达,有了官僚和文书*。在埃及,发现了象形文字,也在公元前3000年前。中国zui早的文字甲骨文,则在公元前1300年前,这相比晚了1700多年。人类从*采集时代进入定居农耕时代,也zui早在\"新月沃地\",考古发现大概在12000年到8000年前之间。中国考古zui早发现粮食的种子在7000年前,他们比我们早。按照四个要件衡量,说中国5000年文明是有考古学依据的,因为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这些遗址都有刚刚所说的四个要件。公元前5000年前,城镇有了;公元前*0年,有了zui早的文字符号;公元前3000年前,也发现了公共建筑——大型墓葬,以及zui早的青铜器,即陕西某遗址发现的一把青铜小刀。所以说,5000年中国文明,有着扎实的考古依据。但中国文明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是从公元前841年起,这是《史记》的记载。《史记》里面包含本纪、世家、列传和年表,年表上di一年就是公元前841年,这在西周周厉王当政时期。当年发生了著名的事件,叫\"国人*\",周厉王被赶走了,进而周公、召公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执政\"。从那年开始,中国历史就有了非常清晰确切的记载,每一年都记载地非常清楚。
以上是我讲的所要学习的di一时期,这一时期如果读西方经典,则要读一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要读中国传统文化,则孔孟、老庄、韩非子等人的书都必须读。
第二个时期,公元19世纪前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人类文明可以说达到了高峰,甚至可以说是顶峰。现在看来,自然科学是越来越发展,但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上,我们很多方面并没有达到19世纪的高度。比如哲学上,有康德、黑格尔,后面还有这样的人物吗?文学上,所谓的世界名著基本都是19世纪的作品,法国有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大仲马、雨果、小仲马,*有托尔斯泰、屠格列夫,英国有狄更斯,后来的作品都达到这些人的高度了吗?再比如音乐上,后来再没有达到19世纪的水平,贝多芬、肖邦、*、德彪西、门德尔松、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这些*都是集指挥、演奏、作曲于一身。而现在虽然也有*,但大多只会一门,指挥家就是指挥家,不会演奏,演奏家就是演奏家,不会作曲,而作曲家就只会作曲。更重要的是,19世纪诞生了马克思主义,而这正是我们*员要读的。所以,我特别强调,要读19世纪作品。《*宣言》是哪一年发表的?1848年。马克思是哪一年出生的?1818年。《*宣言》发表时,马克思还不满30岁,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随后他还写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著作——《资本论》。对于这本书,马克思本来打算出四卷本,但他在世时只出版了di一卷,去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第二、三卷。恩格斯去世后,其他人又整理出版了第四卷,另外取名叫《剩余价值理论》,单列出来。《资本论》洋洋洒洒有240万字,不是要求大家都读一遍,大家也读不完、读不懂,但*经典著作的选读本,大家是必须要读的,中央组织部和原总*部都出过很多这方面的书。作为*员,我们尤其要精读一下《*宣言》,它是*员的\"圣经\",因为没有《*宣言》就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更谈不上*。19世纪的经典主要在西方,当然中国也有,要早一些,比如18世纪出现了《红楼梦》。这就是第二个阶段,19世纪前后,平时大家读的世界名著系列,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我们都要学习,
第三个时期,近现代。我们生活在现代,既要读过去的著作,也要读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著作。读我们生活的时代的著作,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产生共鸣。举一个例子,美国著名作家房龙,他写了一套故事系列,比如《美国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文学的故事》《音乐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大家可以读一读。更重要的是,读现代著作要多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zui新成果,也就是要多学习*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我们一名*员、一名*干部的基本要求。为什么强调要读《*谈治国理政》《*论强军兴军》,因为现在中国的指导思想就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就在按照这个思想前进,它指导着新时代中国的一切,影响着我们的一切,不读能行吗?不读,就看不懂当前中国的形势政策、社会现象,就没有思想*,它就是哲学。可能会问,哲学是什么?首先是世界观,支配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婚恋观、苦累观。第二是方*,它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关于方法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学哲学,学*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
以上是第三个问题,读些什么时期的作品,就是要读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公元19世纪前后和近现代这三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第四个问题:我们从经典中学习什么
这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一本书从中读什么、学什么,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di一是科学思维,第二是人文精神,第三是文化知识,第四是平和心态。读书,就要从中读这四个方面。
di一个方面,学习科学思维。读书是为了学它的思想,学它的思维。*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什么是管用呢?就是学里面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学活的灵魂、学思考方式,而不是死套马克思某句话的教条,我们要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一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里面蕴*丰富*的思想,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的。我们尤其要读马列著作,读*思想,学习*理论,学习*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zui重要的就是学它的思维方法,既要把它变成世界观,更要把它变成方*,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实践和人生,这是zui重要的一条。关于科学思维,这点以往讲得比较多,今天就只简单说这些。
第二个方面,学习人文精神。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他的特质,这个特质正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很广,这里重点说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大支柱,儒家、道家、佛家,其中儒家起到核心、主干作用,同时道家、佛家的影响也深深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人的人格和精神主要是由这三种文化共同铸造、共同构筑而成。这里,我重点讲儒家,道家、佛家简单说一说。
先说道家。道家如果从老子算起,比孔子还要早一些。体现道家精神的书,主要有《道德经》和《庄子》。《道德经》五千言,比较难读,因为古文中的很多文字与现在的含义有很大不同。《庄子》一书比较长,里面有很多寓言,要好读一些,但不少文章是后人伪托的,但可以确定为庄子本人的是《内篇》中的七篇。道家文化很复杂,但核心就是一句话,\"天道自然,人道无为\",这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自然,不是自然界的意思,而是\"自然而然\",是指规律如此,人类不能改变、不能抗拒。所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把天道运用到治理社会上,就要强调无为。无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去胡为、强为,也就是不折腾。用道家思想去治国,核心就是不折腾。无为不是所有人无为,而是指统治者无为而治,被统治者还是需要有为的,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庄子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说的是,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大概只有舜吧。
用道家思想治国,zui成功的就是汉初,主要指从汉朝立国到文帝、景帝。无为而治、不折腾,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做饭煎小鱼,翻来翻去,鱼会被翻烂,不能乱翻,治国也是如此。汉朝初年,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所以国力恢复非常快。汉高祖刘邦刚当皇帝时,乘坐马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了景帝时候,国库的粮食多到腐烂,钱多到用不完,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前后几十年时间,国力迅速增强,主要得益于道家思想治国。汉朝对后来影响很大,现在我们说的汉族、汉语、汉服,都来源于汉朝。我认为,汉朝是中国历史上zui伟大的时代,我总结了几个特点:di一,汉朝开国皇帝是一个贫民。在中国2100年封建帝王史上,只有刘邦、朱元璋两人,是贫民开国做了皇帝。刘邦刚开始也就是个\"*\",《史记》说他\"好酒与色\"。第二,享国zui长。2100年中国皇朝史,时间zui长的就是汉朝,400多年,西汉、东汉,加上王莽新朝;汉朝之前,秦朝,二世而亡,前后只有15年;汉朝之后,三国魏晋南北朝,369年的大混乱;隋朝统一,享国38年;唐朝,289年;宋朝,319年;元朝,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可以看出汉朝 时间zui长。第三,汉朝是明君zui多的朝代。汉朝贤明君王出的zui多,开国皇帝刘邦,吕后(当时实质上的皇帝,她的儿子汉惠帝懦弱*,什么都做不了)、文帝、景帝、武帝,武帝之后隔了一代,出现汉宣帝(宣帝非常有作为,在位期间国力比武帝时期还要强盛),东汉有光武帝刘秀和汉明帝,前后共8位贤明的君王,比其他朝代都要多。
与无为相反是有为,有为不是积极进取,而是违反规律,去强为,耗尽国力、耗尽民力。有两个反面典型,一个汉武帝,一个隋炀帝。汉武帝,雄才大略,非常有作为,但是他这一朝把\"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国力耗得干干净净。他在位54年,打了43年仗,国库里的粮食、钱财被用得干干净净,这还不够,又去搜刮老百姓。他采取了三招,di一招,盐铁官卖,政府专卖;第二招,发算缗告缗令,家家户户将财产如实报告,将30%交给政府,如果隐瞒,被人举报,就将财产没收,并奖励一半给举报人,因此没有人敢隐瞒;第三招是币制*,发行新钱,让老百姓用旧钱换新钱,等换的差不多了,突然宣布废除新钱,恢复旧钱,这时新钱无用,旧钱全部集中在政府手中,老百姓手中一分钱都没了。他还曾经发行过皮币,用一张黑羊皮换老百姓手中的钱,用政府力量推动,把富人手中的钱都换来,等换的差不多了,下一道诏书把皮钱作废。总的看来,汉武帝是有亡秦之政,无亡秦之实。就是说,他的做法和秦朝差不多,但没有秦朝灭亡的结果。他太过有为,超越了国力,耗尽了国力,好在他还很英明,晚年下达了\"轮台罪己诏\",宣布改正以前不正确的做法。皇帝发布\"罪己诏\",汉武帝是di一人。隋炀帝也是有为、强为。他是一个非常能干的皇帝,开凿大运河,发明科举制,让后人受益匪浅。但是他又修筑洛阳、三征*、到处建造行宫,耗尽了国力民力,从而导致*,成了有为的反面典型。
再说佛家。佛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共同的认识是两汉时期,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西汉zui后一个皇帝,汉哀帝时期传入;另一种说法是东汉汉明帝时期传入。这里说说汉明帝,他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历史上汉武帝驱逐击溃了匈奴,汉宣帝把匈奴彻底打败,而他则把匈奴彻底打趴下、赶出漠北,匈奴再也不能威胁中原。西域僧人到来时,首先住在了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礼宾司的接待宾馆,而后修筑了白马寺,把他们安置在那里。从那以后,中国的佛家的寺院都叫\"寺\",就是源自白马寺。当然,佛学与佛教是有区别的。作为一门学问、一种宗教思想,佛学博大精深,非常深奥。这里,关于佛教的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苦,一个是空,我简单介绍下。
什么是苦?人生都是痛苦,比如,求不得苦,人生欲求太多,达不到、满足不了就感到痛苦;生别离苦,活着要分开,也很痛苦;还有老病死苦,总之都是苦,这是佛教的一个核心概念。什么是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不是永远那样的。万法都是缘,缘聚法有,缘散法无,所以叫空。那么,苦是怎么造成的呢?只能怪自己,由\"三业\"而成,即身、口、意。身是行为,口是言语,意是思想,苦都是自己的行为、言语、思想造成的。\"三业\"又怎么来的呢?是由于\"三毒\",即贪、嗔、痴。那怎么办呢?办法是就是戒、定、慧。
佛教是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发展,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唐玄奘西天取经。唐朝皇帝很信奉佛教,当时从西域引入大量佛经,并集中力量进行翻译,我们看的佛经大多是唐朝翻译的。更重要的是,当时形成了佛教的八个宗派,其中流传到现在、影响zui深远的是禅宗。禅宗将佛教大大的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简单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六祖慧能这样解释佛,\"佛向性中作,莫向心外求\"。佛在哪里?佛在人性之中,天性就是人性,人性就是佛性,一心向善,就可成佛。这样一来,念经不用、打坐不用、布施不用,只要向心性中求,向人性中做。其实,慧能的这个见解源自孟子,是文化互相影响、相互借鉴的结果。孟子说,人性本善,人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不断地加强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即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平时我们很多人去求神拜佛,去寺庙求官、求财、求学、求平安,难道佛祖会管这些事情吗?烧香拜佛都是无用的。大家要清楚,任何一种宗教,只要不是*,解决的都不是现世的功利问题,而是人死后灵魂的安放问题,它不管活着的事,只管死后的事,如果懂得了这一点,就不会去庙里求官求财。
道家、佛家我简单说这些,下面重点讲讲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人文精神在哪里呢?有几个核心核心概念必须说一说。
di一个概念,忠孝。儒家非常强调孝,百行孝为先。什么是忠呢?移孝为忠。忠是孝变过来的,本意在孝,而不在忠。在家对长辈孝,在外对老板忠,就是这个意思。关于孝,孔子有四段非常精辟的论述,这四段话都在《论语·为政篇》。di一段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驰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侍奉以礼,去世后,丧葬、祭祀也都符合礼,就是不要违背礼仪。第二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长辈,仅仅是养育,而没有恭敬之心,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这里讲到了敬,孝的本质是敬。第三段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女很优秀了,学业、工作、人品,父母都不用担心,wei一担心的就是太努力、太刻苦,把身体给弄伤了,这才是孝。这段话还有一种断句,即\"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子女非常关心父母的身体,担心他们病了。第四段话,这是zui精髓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有事情,子女抢着干,有好吃好喝的,都献给父母,这就是孝吗?不是的,\"色难\"才是关键。什么是\"色难\"?脸色和态度!孝zui难做的就是脸色和态度!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态度怎么样?对他们发过火吗?惹他们生气没有?有好脸色没有?现在我们的父母不需要自己养,还帮着带孩子,还帮着交水电费,对他们还不能有一个好态度吗?孔子在《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孝的细节论述,比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高寿高兴,另一方面担心他们年龄大了会生病。对父母有意见怎么办?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要婉转劝说,父母不听,那就不听吧。这就是忠孝!
中国有句话,\"不读《出师表》,不懂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其中也有很多名言,\"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读了催人泪下。但我的看法是,对忠孝诠释zui精彩、zui精辟的是文天祥的一首词,超出了《出师表》《陈情表》。文天祥是南宋zui后一位状元,南宋灭亡后,他带着小皇帝一边抵抗、一边退却,zui后退到了广东。在广东他写了两首作品,一首是七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一首大家可能不知道,文天祥跑到潮阳时写的。这个潮阳,就是现在的广东潮州。韩愈曾当过潮州的地方刺史,在位时修了一座庙,纪念张巡和许远,其中,张巡是县令,许远是刺史。安史之乱的时候,两个人坚守睢阳,以三千兵马抵住了十八万敌军!城破以后,张巡大骂叛贼,眼睛撕裂出血。文天祥到潮州就拜谒了这两个人的庙,写了一首词,叫《*·题潮阳张许二公庙》。大家读一读就知道什么叫忠,什么叫孝。一开头就是,\"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听了之后,是不是血脉喷张?!\"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百炼之钢。\"文天祥是有感而发的,当时蒙古打过来的时候宋朝官员都望风而降,不像张巡、许远那样拼死抵抗。当然,不抵抗也和宋朝的官制有关,不像唐朝的地方官有实权,宋朝的地方官手上没有一粒米、没有一分钱,拿什么抵抗呢?这一点在后面我还会说到。词的下半阙一上来是,\"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这是说,人生短暂就要活得轰轰烈烈。接着,\"使当时*,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想想,你身后留的是骂名呢?还是留的好名呢?什么叫忠?什么叫孝?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文天祥丹青留名!这就是我讲的人文精神的di一个概念,忠孝,我再说一遍,孝在前忠在后,移孝为忠。
第二个概念,仁义。仁是儒家的核心概念,仁这个概念与儒家所有的概念都有关联,都牵连在一起。关于仁,孔子有多种解释,不同的学生问他,他就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回答。比方说,什么叫仁?\"仁者爱人\",仁的核心是爱心。看一看,仁是怎么写的?是单人旁再接两横,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爱心,所以叫仁者爱人。孔子还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就是仁,也就是用礼来节制自己的*,让一切行为符合礼,这就叫仁。孔子还讲,他很讨厌花言巧语的人,多次提到\"仁者,其言也讱\"。仁义的人话很少的,\"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中庸》里面的说法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儒家的爱,是有等级的,由近及远,先爱自己的家人、父母、兄弟,然后把它推广出去,再爱别人,它是有等差的爱,所以叫\"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里面,di一个亲是动词,亲近的意思,第二个亲是名词,亲戚、亲人的意思。仁与义不能分开,孔子对仁的解释比较多,孟子对义的解释比较多,他们的仁和义是分不开的。孔子说\"杀身成仁\",为了仁可以死,你看把这个仁升高到什么概念?这个概念又达到了什么程度?这就叫仁义。
第三个概念,中和。我说的中是\"中庸\"的中,所说的和是\"和谐\"的和,儒家里面对中庸之道是非常推崇的,\"四书\"里面有一本书,就叫《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写的。按《中庸》的解释,什么叫中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什么意思呢?你的情绪没有发泄出来,自己在内心想的时候,那叫中;发出来了,全部符合规矩,符合道德,符合原则,那叫和。《中庸》里边还有一段话,\"天下国家可均也\",天下诸侯国家,都可以治理得很公平,治理得很好;\"爵禄可辞也\",*厚禄可以放弃;\"*可蹈也\",刀山敢上,而\"中庸不可能也\"。可以看到,在儒家的眼里,中庸是多么的难啊!实际上,中这个概念,在《尚书》里面就有,叫\"允执厥中\"。那么,到底什么叫中呢?简单讲,就是无过无不及,正中间、恰到好处,那叫中;\"庸\"是什么意思呢?\"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就是中之用。再讲和,和谐的\"和\"。儒家是很讲和的,它希望家庭能够和谐,社会能够和谐,天下能够和谐。礼有什么用呢?\"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就叫和。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要求别人的意见都跟自己一样,同样能和他很好相处,这叫和而不同;只有小人才是同而不和,跟自己有点意见分歧、意见不一致,就不跟其往来、闹矛盾,小人之间皆朋党。
第四个概念,礼乐。这也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来自西周的基本制度。孔子的儒家理想,就是恢复西周的制度,改变天下大乱局面。那么西周的制度是什么呢?具体有四条。一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天子也好,诸侯也好,*的是谁呢?嫡长子。西周前面,夏、商两代不是这样,而是\"兄终弟及\",就是说,哥哥死了,弟弟*。到了西周改过来,父亲死了儿子*,这是一个传承的制度。二是封建制。分封诸侯,什么叫封呢?就是把这块地封给你;什么是建呢?也就是,你在这片地周边挖条沟,沟边种上树。封建的本意是什么意思呢?封土立邦,封个诸侯国给你。封建制是个统治制度。周天子,管这么大地方怎么可能管得过来,于是就封出去。di一分封给同族,比如,兄弟、子女、侄子、甥舅、亲戚。第二分封给功臣,给周武王打天下立了大功的人,包括部落首领。第三分封给前朝的高门贵胄,纣王的同族也给他封,其中,宋国就是封给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的。这就叫封建制。三是井田制。这是一种经济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地分为九块,中间的田是公田,周边八块是私田,八家各耕一块,耕种的时候先把公田的活干完,再去干自家的活,私田的产出不用交税,归各家所有,公田的产出归贵族所有,这就是井田制。四是礼乐制。礼乐制是一种社会治理制度。什么叫礼?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和法是不分的。礼和法分开是法家之后的事。礼包括了法,包括了规则、道德、制度。总之,规范社会行为、社会秩序的,都叫\"礼\"。孔子在《论语》里讲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就是说,用行政来领导,用刑法来处罚,老百姓可以不犯法,但没有耻辱感。\"道之以德,齐之有礼,有耻且格。\"齐是什么?齐就是这个社会有秩序、很整齐的意思。前面说过,这个礼与仁相关,叫\"克己复礼为仁\";与\"和\"有关,\"礼之用,和为贵\"。乐和礼是挨着的,在很多场所,乐是怎么奏的,是有规矩等级的。天子奏什么乐、看什么舞,诸侯是什么等级,大夫什么等级,都有是规定的。礼乐制,也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第五个概念,信恕。恕字写得很有意思,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何为恕呢?将心比心就叫恕。信和恕,都是解决人和人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信是要讲信用,恕是要容忍于人。孔子在《论语》里面对恕有非常精辟深入的解释:\"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希望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果脏活累活自己不干,都给别人干,好处自己得了,那还叫恕吗?当然,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高一个层次、高一个境界的,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以上儒家的一些比较核心概念,忠孝、仁义、中和、礼乐、信恕,是我自己归纳的,这就是学经典的第二层,学人文精神。
第三个方面,学习文化知识。古今中外的经典,都充满了丰富的知识。比方说,中国古人写诗文,比较喜欢借用,把别人的诗文借过来、套过来,显得非常有文化。举个例子来讲,南宋时期著名词人姜夔,写了一首《扬州慢》,下半阙就大量引用了杜牧的诗文:\"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面,\"纵豆蔻词工\"引用了杜牧的一首七绝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梦好\"引用了杜牧另一首诗《遣怀》:\"落魄*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薄幸名。\"杜牧比较*,经常在*厮混。\"楚腰纤细掌中轻\"一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这是古人写作的特点。如果不知典故,就读不懂古人的诗。
\"楚腰纤细\"就是楚国时期灵王好细腰。安徽,古时候也是楚国属地,我们也都是楚国人。湖北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叫\"不服周\",意思是楚国人zui不服周天子。在所有的诸侯里面,di一个称王的就是楚国,叫楚武王。当时周室式微,各路诸侯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我们先说说周代,其分为东周西周,分界线是公元前770年,标志*件是周平王东迁,将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就有了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和战国,分界线为公元前476年,这是郭沫若提出的。但我认为没道理,因为春秋和战国划分的标志*件有两个,一个是\"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联合将当时zui强的智氏伯瑶消灭,三家分晋得到当时周天子的认可,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他们为诸侯。《资治通鉴》记载的di一件事就是这个事,这标志着当时的周天子彻底丧失了威信,因为诸侯本来是封的,但是现在可以自立了,天子没办法,还要承认。另一个标志事件是\"田氏代齐\"。齐国是当时周武王封给姜子牙的,姜子牙姓姜,吕氏,名尚,也称吕尚。齐国有一个掌握实权的田氏,到田和那一代,把吕氏赶下来,取而代之,这是在公元前386年。两个事件都不在公元前476年,所以,把公元前476年作为春秋和战国分界线是没有道理的,只是郭沫若是当时权威。所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韩赵魏成为诸侯,得到正式认可,可以作为分界线。当时,诸侯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楚国属于第四级,子级,按理说是没有资格的。但是在各路诸侯中楚国zui先称王了,周天子彻底没有了威信。
楚国zui有名的王是楚庄王,也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的zui后一霸。有两个典故和他有关,一个是\"一鸣惊人\",楚庄*当王时,啥事不干,大臣又不敢说,于是打了个比方,说\"有只鸟不叫也不飞,怎么办呢?\"楚庄王说,那简单,\"不鸣则已,一名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从那天起,楚庄王就开始认真打理朝政,成了楚国历史上zui英明能干的一代王。另一个是\"楚王问鼎\"。楚庄王带*打仗,打到了洛阳边上,丝毫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本来礼乐征伐出于天子,到这个时期出于诸侯了,想打谁打谁,所以有\"春秋无义战\"之说,相互抢地盘。当时周天子不仅不敢指责他,还派遣大臣王孙满前去劳军。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就问天子之鼎的大小轻重,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天子之鼎年代久远,又太重,不知道有多重。楚庄王则傲然说道,\"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勾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个鼎\"。王孙满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真实意图,就说了一句话,\"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当楚国到了楚灵王时期,他有一个癖好,好细腰,就是要求大臣人人腰细。他当王时,大臣不敢吃饭,早上起床把腰勒得紧紧的、细细的,上朝时走不动,灵王很喜欢。这就是楚王\"好细腰\"。关于\"掌中轻\"是另一个典故,汉成帝时期有个皇后叫赵飞燕,体态轻盈,传说可以在手掌上跳舞。有一个成语\"玉环飞燕\",指的是赵飞燕和杨玉环,就是说胖有胖的美、瘦有瘦的美。
姜夔词中\"二十四桥仍在\",则借用了杜牧另一首七绝《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大家可能奇怪,杜牧为何喜欢写歌女?唐朝社会风气很*,文人和歌姬交往属于*雅事,没啥关系。从上面看,姜夔这首词里引用了他*量诗句,不深入了解,是读不懂的。
另一方面,古人写诗文喜欢借用典故,懂得典故,才能读懂诗文。这里举个例子,辛弃疾有一首很著名的词叫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现在编入高二语文课本,相信大家都读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词中\"寄奴\"指的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你不懂这个典故,这句就读不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词下半阙全都是典故,\"元嘉草草\",\"元嘉\"是指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的年号。\"草草\"是指轻率北伐。\"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汉武帝时霍去病远征匈奴,几次打到此处,勒石记功而返。\"赢得仓皇北顾\",打败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何谓\"佛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曾在此打仗时修了个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更是个典故。廉颇,是赵国的大将。长平之战后,赵国力量已经完全不行了。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长平之战后赵国60万将士被秦兵坑杀。从此以后,赵国别说征兵,连种地的男人都没有了,再也顶不住秦朝的进攻。但打仗还要继续,赵王就想起老将廉颇,可又怕廉颇老了,于是派使者去看看。廉颇的政敌用重金收买了这个使者,结果使者就对赵王说,\"尚能饭,然与臣坐,顷之遗三矢(屎)\"。赵王以为廉颇已经老了,就没有再用。这里讲的就是这个典故。
再比如说,要把中国的经典读懂,还要懂得中国*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前面在讲文天祥那首词《*·题潮阳张许二公庙》的时候,我说过,唐朝的地方*够顶住安史之乱,宋朝的官员却不抵抗金兵,是和它们的*制度有很大关系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官制。先说汉朝,汉朝的朝廷设置很简单,就是三公九卿。三公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是九个部门(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zui重要的两个要介绍一下,一个是大司农(治粟内史,汉武帝改为大司农),后来发展为户部,是国家财政长官,掌管田亩税。还有一个部门叫少府,管皇宫里面私财,皇宫花的钱由其出。它的钱从哪来呢?就是收的杂税,用现在的话就是*税。那个时候的商业很不发达,*税收得很少。汉朝从开国那天起,皇宫花的钱和政府花的钱是分开的。皇宫、皇帝再花钱,它花的是少府的钱,不能花大司农的钱。大家觉得皇帝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哪有那么回事呢?地方上就两级,郡和县。郡的长官叫太守,大县的长官叫县令,小县的长官叫县长。汉朝的官制是中国历朝官制中zui简单的,同时也是对后代影响zui深远的。比如说地方分郡和县两级,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们现在也是两级,省和县。宪法里没有市这一级,只有省和县这两级。市是地区变过来的,地区是什么?地区就是行署。行署是什么?是省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行政区划,不是一级政权。汉朝的地方官非常有权。因为朝廷的设置非常简单,事管不过来,都交给地方官去管。前面说,郡的地方官叫太守。大家恐怕都读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zui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里他不是自称太守吗?但这是风雅。太守作为汉朝郡官,是特有称呼,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官称。后来人相当于这个官的,也自称为太守,只是装风雅而已。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又变了一下,增设了州。州是管监察的,不管行政,州的长官叫刺史。当时天下分十三个州,共十二个刺史,其中,管京城的那个不叫刺史,叫司隶校尉,也是监察官。这样一看,官制非常简单。
到了唐代,官制就复杂了一点。中央是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长官叫中书令,管政令、诏书;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管封驳;尚书省的长官叫尚书令,管执行。三个省的长官都叫宰相。唐朝的宰相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团队。地方主要是分两级,州和县。后来出现了道,道主要管监察,一开始不是地方官,后面才变成了地方官。唐朝的宰相是非常有权力的,中书起草诏书,而皇帝只有同意权,画个\"敕\",或不同意,但是不能直接下旨。武则天够厉害了吧,她在朝堂里面下旨,大臣马上就说,\"政不出中书,何为令?\"不经中书,怎么能够下令呢?还有一个,叫参知机务。三个省的长官加上参知机务的几个人,构成了一个政事堂。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都叫宰相。
到了宋朝就不行了,尚书省撤销,六部直属皇帝。门下省不设长官,只设六个给事中,分别监督着六部,中书省保留。但是这个时候的宰相,叫两府,一个是同平章事,是中书省的长官,一个是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这两个都是宰相,但是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压缩了。di一,没有行政权,不管六部;第二,没有人事权;第三,没有财权。财权另属三个部门,即户部司、冶铁司、度支司,专管财政。宋朝还搞了个\"台谏合一\",过去台官和谏官是分开的,台官管监察,谏官给皇帝提意见。宋朝把它们合并,结果谏官就不敢说皇帝的坏话了,专门跟宰相作对,如此宋朝的宰相没办法干。地方就更差了,宋朝的地方连官都没有,路、州、县*都没有长官,是朝廷派人去临时主持工作,也就是知州。什么叫\"知\"?\"知\"就是主持,知州就是主持这个州的事务。宋朝把官和差遣是分开的,叫官、职、差遣分离。官就是你的本官,本来是什么官,决定你的身份和待遇。职是官的一种特殊形式,就是文选之官,特指大学士和学士。你光有这个官不行,还得有差遣,没有差遣你就没班上,就是吃闲饭,拿着基本工资。凡是有\"使\"\"知\"\"权\"\"判\"字的都是差遣,路设四使,即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常平司使。特别这个转运使,要把粮食一粒不能少、钱一分不能少的全部交给朝廷。那有赈灾了,怎么办呢?还有一个专门的官,叫提举常平司使,管救济、管赈灾。欧阳修在滁州当官,他的本官叫右正言。还有一个加官,叫知制诰,就是有权起草诏书。差遣是什么呢?知滁州军州事。地方连个官都没有,派个临时人员主持工作,你说这地方官怎么干?宋朝根据地方的轻重大小,共分四种:军(军事重镇)、监(经济重镇,有矿藏的地方)、府、州。府比州的地位要高一点、重要一点。我们平常说的知府、知州,就是临时主持工作,手上没有权、没有一分钱、没有一粒粮,全都集中到中央去了。你说怎么抵抗,又拿什么抵抗?所以说,北宋时,汴梁一失,全国亡矣。南宋时,首都一失,全都完了。所以,这里面涉及的一些官制,都要知道啊,这样才能读懂典籍。
第四个方面,学习平和心态。人都有顺境的时候,也都有逆境的时候,逆境的时候怎么办,也就是你怎么看。关于怎么看待、怎么认识,古人给了我们很多智慧,教了我们很多办法。举几个例子吧。di一个例子,苏东坡。苏东坡屡次被贬,因为这个人是个反对派,王安石变法他反对,司马光废新法他也反对,他不挨整谁挨整啊。因为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当团练副使。我刚才说了,凡是带\"使\"字的都是差遣,不是官。倒霉吧,但你看他多么豁达。中国有句老话,人生苦恼多,只是没读苏东坡。读了苏东坡,你就豁达得多。他有一首词,叫《定风波》。一天他去朋友家喝酒,回来下雨,没带雨伞,淋得一身湿,因为这件事,他写了这首词。我们来看他是怎么看待人生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什么风雨、什么阴晴,什么顺境、什么逆境,什么荣、什么辱,回头一看啥也没有、啥也不是。当时,北宋皇帝赵匡胤定下规矩,不杀士大夫。加上皇帝很爱他的才,文章写得好、诗词写得好、书法好,北宋四大家书法排di一,画得好,文人画家di一,是个无人能比的全才。所以对他不罪只贬。贬了以后怎么办,就是这样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们看,这看得多透。
第二个例子,南宋的韩世忠。大家知道,他是个武将,与岳飞齐名,岳飞被杀了,而他在仗打完之后被解除了兵权,给了个临时差遣,当枢密副使,也就是吃闲饭。韩世忠又是怎么做的呢?部将他一概不见,军官、武人他一概不交往,只和文人雅士交往。这里说一下,宋朝重文抑武,在平时武将的权力非常低,等到打仗的时候,才能有地位,这个期间非常有权有钱,可以*,皇帝不管你,只要你把仗打赢了,就能原谅。就在仗打完了、下来了,从顶峰谢幕的时候,我们看韩世忠是什么心态呢?这在他的《临江仙》中可以看得出来,\"冬看山林萧疏净\",冬天山中树叶掉了,花也谢了,萧疏了;\"春来地润花浓\",第二年雨一下,花全部开了;\"少年衰老与山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名利客,富贵与贫穷\",有什么可争的,不就是富贵与贫穷吗?\"荣贵非干长生药\",荣华富贵能让你长寿吗?\"清闲是不死门风\",清闲不是坏事;\"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你看看他的心态,这就让他活得很好。韩世忠是善终,不像岳飞被杀。
再举一个例子,元代的张养浩。元曲大家都知道,一个是杂曲,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戏曲,代表人物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马致远);还有一种叫散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张养浩就写过一首,叫《山坡羊·述怀》,大家一起听一听。\"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没有官、没有钱没什么关系,不要没有德,没有德人家就看不起。\"你便列朝班,铸铜山,止不过只为衣和饭\",当了大官、很有钱,又为了什么?也不就是肚子不饿着,身子不冻着。\"腹中不饥身上暖,官,君莫想;钱,君莫想。\"你看人家怎么看的,张养浩本来官当的是很成功的、很有名的,个人也很有能力。但他就能写出这样的散曲。我们再来感受一遍,\"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你便列朝班,铸铜山,止不过只为衣和饭。腹中不饥身上暖,官,君莫想;钱,君莫想\"。这是多么的豁达。我举这些例子,不是让大家学他们的颓废,不思进取、不求进步,绝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学他们对待人生的豁达态度。人都有顺境和逆境,顺境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骄傲自满,逆境的时候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尽可能豁达一点,看开一点,人生自然会呈现万千气象。
zui后,我用三句话结束今天的讲课:
di一句话,一个民族,只有学习才能强大。
第二句话,一个家庭,只有学习才能兴旺。
第三句话,一个个人,只有学习才能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