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梁晓声文学就是写人间笑话「梁晓声文学应具备引人向善的力量」

  • 作者: 惜婵
  • 来源: 投稿
  • 2022-12-29

“草木会发芽

孩子会长大

岁月的列车

不为谁停下”

壬寅虎年春节前夕,58集电视剧《人世间》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重磅开播,随着电视剧主题曲响起,一列绿皮火车穿过皑皑白雪呼啸而过,这部“宛如一江浩荡生活流”的剧作成为温暖许多国人的年度记忆。

电视剧播出期间,“90后”“00后”成为收视主力,甚至带动全家一起追剧,观众在荧幕中的百态人生里观照到长辈、亲友,乃至自己的影子。

梁晓声也不例外。作为《人世间》的原著作者,电视剧开播的日子,他也每晚守在电视前,和全国观众一起追剧。

梁晓声曾说,文学艺术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是让人们的心灵向善与美进化。

《人世间》带给读者的也是如此。


梁晓声

向文学交作业

《人世间》(三卷本)是梁晓声历经数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全书115万字。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到**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凭借《人世间》,梁晓声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奖项给梁晓声《人世间》的颁奖词是: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理想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古稀之年的梁晓声,之前以书写知青小说见长,《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都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都是他关注的对象。

因而,为什么转而书写展现城市平民生活的《人世间》,就成了大众zui好奇的问题。

在梁晓声看来,“给自己制定的写作要求是拾遗补阙。”“看的书多一些之后,会觉得在一个时期内缺少比较厚重的、真诚的、反映普通城市青年的作品。”

“有的人可能不在意这种缺失,认为只要市场不缺就行了。但我认为,不论市场如何,若是文学的原谱缺了,那我来默默地拾遗补阙。就好像在这个缺失的位置栽下一棵树,不管有多少人看到,但对我来说是件有意义的事。”

回望梁晓声身处的时代背景,同时代的作家们大多出身乡土,写农村生活信手拈来,优秀的乡土作品也数不胜数。梁晓声则出生在城市中一个建筑工人家庭,更了解城市底层生活,所以,写一部全面深入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长篇小说,就成了他60岁后的心愿。

因此,“向文学交作业”,用文学来回报社会,成为梁晓声的创作初衷。他强调,“通过这本书,我想向文学致敬,向生活致敬”。

文学不只是镜子

现实主义作家梁晓声,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及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和文学的宗旨:

“我们不能一般地认为现实主义就是像镜子一样,镜子还有你主观上照哪儿和不照哪儿的问题,还有取景是不是全面的问题。文学的自身宗旨更要比镜子高一些。它不能停留在‘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这不过是镜子的功能,文学一定要表达‘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表达每一个人的主体意识。我想每个人的主体意识,原本都一定是想做好人、善良的人。而不是反过来,天天琢磨着怎样变坏。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不去表达的话,也不会是全面的现实主义。”

因此,梁晓声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冷峻的现实主义进一步,再进一步,哪怕直抵尺度边缘,也不放弃观照。同时,对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怎样的”,也尽量表达。

在《人世间》中,铺就着“好人文化”的温暖底色,一生有情有义的周秉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周秉义、冲破现实拘囿的周蓉、温暖周遭的乔春燕、以德报怨的郝冬梅、公私分明的曲*......在梁晓声的笔下,一个个平凡、善良、正直的人物被读者记住,熠熠闪光。

《中国青年》2022年第4期发表的《专访梁晓声:用〈人世间〉,写就温暖人间事》一文中,梁晓声分享了对文学创作的真知灼见和对“好人文化”的推崇,本文特此节选了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中国青年》:书中有哪个人物是您自己的影子吗?

梁晓声:周家三个孩子身上的特质我都有一些,比如周秉昆和他哥们儿之间的友谊,就和我做知青时对朋友们的感情一样,面对知青朋友的祸福命运,我能做到挺身而出。周秉义身上的理性,是我后来逐渐习得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自己也慢慢成熟一些,还有周蓉身上的特立独行也是我所喜欢的。

我的写作,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当我写到周秉昆挺身而出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你相信人就应该这样做吗?你现在还能做到这样吗?你仍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值得的吗?虽然我已经70多岁了,但以我的人生经历来看,我认为周秉昆这样做是对的,只有我自己相信了,我的故事才会自然而然地写出来。

我认为没有作家能够仅凭经验和技巧,就能把自己并不相信的价值观写出来,能写出来的,一定都是发自内心的表达。

《中国青年》:您一定是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有极浓烈的感情,才能够书写这部包罗万象的“人间事”,那您觉得自己写得zui动情的是哪几个情节?

梁晓声:每当我写到人和人之间从相识、相知,再到莫逆之交;写到即使面对外界的种种压力,人们之间仍有相互的体恤、理解,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帮助.......每每写到这些,我心里都会觉得温暖,因为我觉得我写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zui基础的价值观和zui基本的感情。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就是凭着这些感情来进化,所以不论是灾难、战争,还是时代转折期的阵痛,我们不仅看到了社会咄咄逼人的*感,更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种温暖恰恰是我在这部100多万字的小说里zui想表达的。

《中国青年》:您曾多次在一些演讲和采访中提及,要把学生拉回到书卷中。您希望当下的青年和书本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梁晓声:政府工作报告曾数次提及打造“书香社会”,书籍对青年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想强调的是,与人类有古老的密切关系,对人类进化起到巨大作用的,是广泛意义上的书籍,不是专指小说,所以虽然我是写小说的,但我坚决反对一谈到读书就专指要读文学作品。

一个人可以不读小说,但是要读书籍,人物传记的、历史的、科普的、科学研究的,还有很多植物学、动物学的书,这些都非常有趣。就算像我这样天天写小说的人,也不能只读小说。我希望年轻人读的书越多越好!

《中国青年》:现在青年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了,但也有独属于年轻一代的困苦、迷茫和挣扎,您在书里写出一种生活虽然复杂,但生命依然热烈昂扬的况味,这是对当下人们的一种关怀吗?

梁晓声:不管时代怎么变,只要做到为人简单,你所看到的生活就会变得简单。假设一个情形:有人要*,下面一堆围观人群,如果你是一个年轻的、有能力的人,你务必要尽可能地制止悲剧发生;如果做不到,也该去制止那些起哄的、不断用言语**者的人。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zui起码你不要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请带着忧伤离开,并寻找有能力解救*者的人。

不管时代和环境如何改变,善良与勇敢永远是zui简单、zui重要的品质。

在我的作品里,那些人物就是这样做的,正因为我坚信善良和勇敢很重要,所以我才会执拗地写下来。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代表作有小说《人世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曾获1984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3年、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届百花奖等,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2019年8月,梁晓声凭借作品《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人世间》系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曾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与时代相匹配的现实主义巨著。

作者:屈舒鹤

来源: 中国青年*

   #电视剧心居征文#【每个人都艰难活着】
电视剧《心居》今晚开播,
东方卫视、浙江卫视19:30与您相约,
由海清、童瑶、张颂文等主演,
每个人都在艰难而又孜孜不倦地活着。

自从央视大戏《人世间》热播以来,
周氏三兄妹“别扭”地活着,
道尽了中国老百姓五十年酸甜苦辣,
多少剧迷都感觉身在其中。

年代剧越来越受观众青睐,
雷(佳音)大脑袋更是开启了“霸屏”模式,
紧跟着《相逢时节》接档,
本以为电视剧正午阳光出品,必属精品。

结果《相逢时节》完全陷入“狗血”循环,
正午阳光今年和“循环”杠上了,
雷佳音和袁泉的恩怨情仇,不断“循环”,
两人化解、家人添乱,大结局都未终止。

电视剧《在人间》提高了剧迷审美,
海清《心居》强势接档,滕华涛导演作品,
毕竟导出过《蜗居》、《失恋33天》佳作,
感情戏太多,就容易“狗血”凑剧长。

预告片,海清是强势的“沪漂”,
为了生活努力奋斗;
童瑶则是强势的上海本土精英,
两虎相争,况且是母老虎,看点十足。

张颂文那独具韵味的腔调,
明显是位“协调”者,沉稳从容多智慧,
虎年能在两只母老虎之间“左右逢源”,
绝对的高手,你喜欢张颂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