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重阳节习俗 即使不便也要登高(宋代重阳节习俗:不方便也要登高,这是为什么?)
- 作者: 义诚
- 来源: 投稿
- 2023-06-12
摘要:宋代重阳节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不方便也要登高。那么为什么宋代人会有这个习俗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易经哲学、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一、历史背景
在宋代,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要登高,这一习俗始于唐朝,但在宋代更为盛行。这一时期,官府更是将登高列入重阳节的必备活动之一,以表现其国家意志和人民精神。而不方便也要登高的习俗,则让这个节日更具深度和纪念意义。
那么在宋代,为什么要登高呢?一方面,登高可以远眺,放眼望去,心旷神怡,有利于调节身心。另一方面,登高也是一种锻炼身体、挑战自我、超越心理障碍的方式。虽然古代没有现代科学那么发达,但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认识却是非常清晰和深刻的。
因此,宋代重阳节的不方便也要登高,反映的不仅仅是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更体现着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崇高。
二、易经哲学
宋代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易经、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他们认为登高的行为不仅是一种身体的活动,更是一种精神行为。从易经角度来看,登高不仅可以达到身心调和的效果,还能激发人的阳刚之气,增强人的气势和骨气。同时,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更好地领悟自然之道,感悟天地之美,对人生和社会产生深刻的思考。
因此,在宋代重阳节时,人们不仅仅是为了庆祝节日,更是为了借此机会,通过登高活动,达到身心和精神的升华,融入天地间的和谐律动中,并进一步领悟易经哲学的精髓。
三、文学作品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无数的文人诗人留下了一大批文学瑰宝。其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到重阳节登高的主题。
比如,苏轼的《庚午重阳》诗,就表达了他在重阳节时不方便也要登高的决心。他用“不念西峰归去路,且共东篱菊花杯”来描绘他要与朋友登高品茗的情景,以表现出他对生命和诗意的追求。
而晁补之的《重阳日举锺山作》则写出了他和同伴在登高时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和精神之趣。他用“望如轩后出田奥,迥入高空埋鬼岳”来描绘他们攀登山巅、俯瞰山谷的情景,以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一体之感。
因此,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宋代人登高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为了感悟人生、领悟大道、升华精神等。
四、民间传说
另一方面,宋代重阳节的不方便也要登高,还和某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关。
比如,有一些传说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阳气zui盛,而魔鬼也zui容易活动。人们为了避免魔鬼的侵扰,便在这一天登高,以求借助山巅之高来避邪避灾,辟邪驱魔。
还有一些传说与中秋节的传说类似,认为在这一天,爱情神仙月老会降临人间,为那些缘分未了的男女牵线搭桥。而登高可以使人越过阻隔,更好地与心仪之人相遇情缘更深。
因此,在某些传说的熏陶下,宋代人会更积极地参与到重阳节的登高活动中,寻求保福避祸、升华精神和牵线搭桥的目的。
五、总结
整个宋代重阳节的不方便也要登高的习俗,凸显了人们对健康、精神和生命的追求,同时反映了他们对自然、易经、文学和传说的崇敬。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人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更需要回归传统文化,学习宋代人那种进取、崇高、保持内心平衡的精神。只有在重视人的身心健康、热爱生命、体悟自然之美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度过每一个重阳节,迈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