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哪是什么意思」
- 作者: 元兰
- 来源: 投稿
- 2023-01-10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哪?是什么意思?
一、“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楚辞.九歌.少司命》。 意思是——〔今译〕在悲伤啊莫过于活生生的别离,再快乐啊莫过于新相交的知己。 二、附原文如下: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结兰兮青青,绿叶兮此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与女沐兮咸池,唏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况兮浩歌。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译文】 秋天的兰草和细叶芎藭(xiōng,qióng),遍布在堂下的庭院之中。 嫩绿叶子夹着洁白小花,喷喷的香气扑向面孔。 人们自有他们的好儿好女,你为什么那样地忧心忡忡? 一片片秋兰青翠茂盛,嫩绿叶片中伸出着花的紫茎。 满堂上都是迎神的美人,忽然间都与我致意传情。 我来时无语出门也不告辞,驾起旋风树起云霞的旗帜。 悲伤莫过于活生生的离别,快乐莫过于新结了好相识。 穿起荷花衣系上蕙草带,我忽然前来又忽然远离。 日暮时在天帝的郊野住宿,你等待谁久久停留在云际? 同你到日浴之地咸池洗头,到日出之处把头发晾干。 远望美人啊仍然没有来到,我迎风高唱恍惚幽怨。 孔雀翎制车盖翠鸟羽饰旌旗,你升上九天抚持彗星。 一手直握长剑一手横抱儿童,只有你zui适合为人作主持正!
柳永是中国古代di一位“*填词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少年时代也曾努力攻书,赴京赶考。不过几度受挫之后便开始*风月,专职替人填词,一时名声大噪。
北宋初期,婉约词尚未兴起,因此上层文人不太能欣赏柳永的词风。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二十五岁的柳永初次应试,便因“属辞浮靡”落榜。此后十五年间,又三度落榜。
心灰意懒的柳永,于是整日流连欢场,靠着饮酒和填词*自己。后来有一次朝廷开恩科举荐人才,有人提到了“柳三变”的名字。
皇帝知道柳永的事迹后,直接否决了提名,批复道:“且去填词”。从此,柳永就专业以填词为生。北宋时期,柳词在民间影响力极大。时常有风尘歌伎,为了争得他一词,扭打作团。
每当这种时刻,柳永却便在一边围观打架,还大吹法螺,夸耀自己腹生异锦,舌喷长江,又说:“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可见,柳永虽然仕途不济,但是小日子却过得十分惬意。《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就是柳永在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第四次举考失败之后,写下的一阕词。
后来,婉约词逐渐被人们接受,柳永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就问鼎了婉约词的巅峰。后人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总是爱提及柳永与爱人“虫娘”的离别,以及个人内心的愁苦。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白话翻译:
傍晚行走至长亭,耳畔蝉鸣声凄凉而悲切,一场急雨刚刚停下来。你在京城门外,设宴为我饯行。正万般不舍,渡船又来催促出发。
彼此握着双手,泪眼相看,却说不出一句话。唯有让泣声凝结在喉头,发出一阵呜咽声。此地一别,千里烟波相隔。前途散发出落日余晖般的暮气,楚地的天空是漫无涯际的广阔。
多情的人,自古就爱为离别而悲伤。更何况,又赶上这清冷寥落的季节!但是不知今晚酒醒之后,又身在何处?或者是杨柳岸边,吹拂着清晨的微风,仰望着天际的残月。
从今往后,不管经过多少年月。没有你在我身边,纵是良辰美景,也只是形同虚设。即便有千万种情怀和意趣,我这般心事,又能向谁去诉说?
苏轼曾经说过,柳词适合十七、八岁少女,持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像他的词,更适合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出于苏轼的“狂妄”,也不是对柳永的鄙薄,苏轼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而已。
柳永其实是一位商业词人,有许多宋词的研究者认为,他的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为一名叫“虫娘”的风尘知己所写。
不过作为一名*填词人,柳永当时填词的手法已经非常“商业化”。由于仕路不通,柳永长年依靠填词谋生,所以他创作时始终会站在“受众”的立场上。
柳词zui大的受众群体,正是十七、八岁的歌伎,和那些听她们唱歌的普通客人。《雨霖铃·寒蝉凄切》和柳永创作的众多情词一样,是“代入”歌姬视角的一种创作。
因为词中悲欢交集的感受,必须能让演唱者本人感同身受。所以这些词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在思想内涵方面,都非常的浅薄。
wei一能让柳词享有盛誉的地方,就是词中的“造境”与修辞。而这种艺术手法,却在当时被指为“属辞浮靡”。
当我们细读柳永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时候,便会发现,词的开头便充满了“长亭”、“寒蝉”、“骤雨”之类的陈词滥调堆砌。
这些词构成的“意象”,完全不需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即可轻易地调动听众的情绪。全词真正出彩的地方,只在“执手相看泪眼”与“今宵酒醒何处”三句。
前者成功化用《诗经》中“*,与子偕老”,把一个爱人分手的场景与涉及白头之盟的经典爱情诗篇相结合;后者虚构了一个情境,成功地展现了作者本人在“造境”方面的天才。
《雨霖铃·寒蝉凄切》和众多的柳词一样,出彩的地方在于,他是用一名痴情男儿的口吻,迎合十七、八岁少女的口味填出来的爱情词。
自屈原在《楚辞》中自比美人之后,中国古代诗人就特别喜欢在诗词中将自己称作“妾”,并以“妾”的身份来进行“苦吟”,写下了大量以“离别”、“思归”和“闺怨”为主题的诗词。
但是像柳永这般,以堂堂男子身份公然写爱情词的却极为罕见。柳永在填词时,尽管一直运用少女们能看懂的“商业元素”,但是与此同时,他也从未放弃在词中抒发个人的情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是柳永这位浪子zui真切、自然的感受。所以“商业元素”与“个人真挚情感”的结合,让柳词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因此柳词才会这么有名。
结语柳永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成功,其实和这首词本身的音律和谐分不开,音律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首词的传播。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这首词中那些“通俗”的元素,在如今看来已经不够通俗了。比如如今十七、八岁少女的情怀,早已经与千年前的少女们不同了。
所以今人读到这首词,zui爱的并不是那些“长亭”、“寒蝉”、“骤雨”。就连“执手相爱泪眼”这种絮絮叨叨的情话,被提及的频率也日渐减少了。
后来人们zui喜爱的,其实还是这首词中独特的“造境”,即属于*浪子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不过,柳永雅俗共赏的创作方式,让他的词作既能在当时流行,又能在后代流芳,这一点颇值得今人学习。
解读《离*》中zui经典的三句名言#
后天是端午节,撰写此文缅怀屈子。
先简介一下《离*》作者屈原:他是我国历史上di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古诗文中象征忠君爱国的一种思想)的传统。他被后人称为“诗魂"。其代表作有《离*》巜九歌》巜九章》巜天问》等。
笔者认为巜离*》是屈原zui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此解读一下“离*“二字的含义,“离":别之意,“*":愁之意,综合理解也就是离别之愁伤。屈原是楚王同姓贵族,曾深受楚王的器重,官至左徒和三闾大夫,他学识渊博,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用人为贤,对外主张联齐抗秦。然而,这些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正确主张,受到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反对与派挤,结果被楚王贬放汉北,因此,他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始终未能实现。由此我认为‘离*"真正含义就是:告别*而未能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愁伤,纵观《离*》全文、可见一斑。
解读《离*》一文中三句zui经典的名句。
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句话的大意是:我情不自禁地大声长叹、止不住两眼奔流的泪水,我在哀叹广大民众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面对民不聊生的境况而他却*为力,只能用文字抒发其情感,至今读来仍感人肺腑。
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句话的大意是:这是我心中的向往与追求,即使面对多次的死亡也从不后悔。那么屈原的追求与向往是什么呢?从现实意义上讲就是希望自己的祖国强大,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与抱负,死多少次他也愿意,这种崇高的思想品德值得后人尊重。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的原义是: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入地去寻找心中的太阳。现在的引申义是:不管前行的道路有多长,有多少坎坷与曲折,我们都要想方没法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屈原这种励志向上,求索进取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影响深远。
此文系笔者原创,恐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斧正。
写于2021.6.11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