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求龙凤胎取名,最好是个成语,姓张」

  • 作者: 新翔
  • 来源: 投稿
  • 2022-11-22

求龙凤胎取名,最好是个成语,姓张?

   张一叶,张知秋 张灵琳,张灵琅 感觉龙凤宝宝起名好难,想半天才想出这几个名字。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前言: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七月十一日,当朝皇帝朱见深的五位皇子:12岁的朱祐杬、10岁的朱祐棆、9岁的朱祐槟和朱祐楎、7岁的朱祐橒神色兴奋地等待在紫禁城仁寿宫中,因为今天是他们将被册封为亲王的好日子。

宣制内官立宣制曰:“朕以尔诸子长成,谨遵祖宗成宪,以金册、金宝封尔第二子祐杬为兴王,第三子祐棆为岐王,第四子祐槟为益王,第五子祐楎为衡王,第六子祐橒为雍王。其各进学修德,忠君孝亲。毋侈毋骄,永保富贵,以屏翰皇家,尔等钦哉。”—《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二》

五位亲王之中益王朱祐槟和衡王朱祐楎年龄相仿,都出生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但是最为神奇的是二王居然还是同母,而且还不是双胞胎。那么他们的母亲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会有一年之内连生两个儿子的“壮举”?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明宪宗的德妃张氏。


紫禁城

一年之内连生二子

张氏,祖籍是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出生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九月二十一日生母高氏。其父张敬是军籍,隶属于南京府军右卫,其兄张俊则任职锦衣卫中千户所正千户。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身世清白的的小张姑娘被选入内庭,时年13岁。当时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张氏自然不是进宫做妃嫔,而是去*服侍皇太子朱见深。对于她这一阶段的表现,其本人圹志中的说法是“夙夜勤慎,无少愆违”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即明宪宗。这位成化皇帝和年龄足可以做他阿姨的万贵妃之间,有那么一段毁誉参半的爱情神话。为了维护万贵妃,宪宗不惜废黜刚刚册立一个月的皇后。在这种背景之下,家族势力几乎为零的张氏更是小心谨慎。争风吃醋?不可能的事。

万贵妃在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为宪宗生下皇长子,可惜未满周岁即告夭折。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和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柏贤妃和纪淑妃相继为宪宗生下皇次子朱祐极和皇第三子朱祐樘。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朱祐极被册封为皇太子,但随即在次年夭折。此后直到朱祐樘在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被册封为皇太子之前,宫中再无一个男婴出生。稗官野史都说这段时间内万贵妃在后宫疯狂打胎,事实*如何,只能留待后人自己评说了。


明宪宗与万贵妃剧照

不过随着朱祐樘成为皇太子,年事已高的万贵妃(年近五旬)似乎失去了继续约束宪宗的兴趣,宫中的皇子如雨后春笋一般接连降生。先是宸妃邵氏为皇帝生下朱祐杬和朱祐棆,接着在成化十五年,神奇的一幕出现了:

(春正月)辛酉,皇第四子生,母曰德妃张氏。(闰十月)丁丑,皇第五子生,母曰德妃张氏。

笔者曾经对这个记录产生过一丝怀疑,因为从时间推断,张氏难道是坐完月子就马上怀孕,然后在同一年内又生下一个儿子?这也太神奇了,会不会是《实录》记载有误呢?毕竟也有可能明宪宗后宫之中并不止一位德妃。但是随着张氏圹志的出土,一切疑问都得以烟消云散,张德妃就是这么神奇。

妃天顺四年五月十二日选入内庭,自幼恪遵姆教。及事宪宗皇帝,夙夜勤慎,无少愆违。以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册封为德妃。生男三,封益王、衡王、汝王。—《宪庙庄懿德妃圹志》

明代册妃流程

在七月十一日两个儿子被册封为亲王的时候,张氏其实还不是德妃,她的册封时间是在当月二十七日。这是一次普天同庆式的晋封,是自知时日无多的明宪宗对即将守寡的后宫女人们的一次恩赐。

本次共计册封贵妃一人,皇妃九人。分别是邵氏由宸妃进封贵妃,张氏为德妃、郭氏为惠妃、章氏为丽妃、姚氏为安妃、王氏为敬妃、唐氏为荣妃、杨氏为恭妃、潘氏为端妃、岳氏为静妃。我们以德妃为例,借这个机会来聊一聊成化朝册封妃子的流程。


紫禁城

从史*录来看,张氏也是一宫之主,因为她的受册位就在自己宫中。前朝的一套流程走完,内官捧着象征皇权的节,册封用的金册(邵贵妃还有金宝)从正门进入后宫,随后分头前往各宫。

在节册未到之时,引礼内官就已经让张氏穿上全套礼服在宫中等候。节册将到之时,张氏亲自出迎于宫门外,宫人执扇在后拥护。捧节册内官随即由正门进入张氏宫中,将节册各置于节案和册案之上,张氏则后随至受册位站定。根据流程,张氏要先“四拜”,随后“跪”于受册位。宣册女官取册立于张氏左首进行宣读,册文如下:

册德妃曰:朕惟王化之兴,始于闺门。家齐之效,刑于国治。盖必妇顺备而内和理,斯德教行而国久安也。眷惟淑慎之媛,可缓褒命之荣。咨尔张氏,毓秀名门。称贤椒壸,克全四德。动循图史之规,恪秉一诚。式赞轩龙之政,祺祥已验。于带韣礼典允,协于赐祎。兹特封尔为德妃。于戏!致敬烝尝,宜洁蠲于奠荐。聿隆孝养,期助谨于膳羞。惟顺惟和,而与众斯谐。必俭必勤,而迓休弥远。尚益毖懋,永戎训词,钦哉。—《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二》

宣册女官宣讫,德妃搢圭。随后宣册女官以册授德妃,德妃受讫,以册授本宫女官,女官跪受于德妃之右。德妃出圭,再行四拜礼,册封仪式结束。内官持节由正门出,德妃送出宫门外。内官到右顺门外以节授正副使,正副使持节复命。


右顺门(今熙和门)

而德妃则和邵贵妃以及其他皇妃一起前往奉先殿行谒告礼。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为大明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行礼完毕后,众妃前往圣慈仁寿皇太后(宪宗生母)前行八拜礼,随后到内殿等候。宪宗服皮弁服,王皇后具燕居服升座,众妃行八拜礼后各自还宫。

结语: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宪宗驾崩,皇太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张德妃从此有了一个新的称谓:宪庙皇妃。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七月十二日张德妃去世,享年50岁。孝宗辍朝三日,赐谥曰庄懿。

从圹志来看,张氏去世于七月初十日,未解《实录》为何记为十二日?莫非因为七月初十日是皇太后(即上文王皇后)生日,所以不适合记载丧事?不过《实录》还犯了个离谱的错误,把张氏记为了“英庙德妃”,即明英宗的妃嫔,实在是太不严谨了。

从张德妃在32岁那年连生两个儿子,37岁高龄之时又为皇帝生下一个儿子来看,莫非宪宗真的就是一位*控?不过即使如此,张氏也只在40岁的年纪才混了一个德妃,看来万皇贵妃真的才是明宪宗心底的白月光。

当年九月初四日,庄懿德妃安葬于金山明代皇家墓园。顺便提一句,张德妃去世之时,其长子益王朱祐槟已经就藩,次子衡王朱祐楎、第三子汝王朱祐梈尚未之国,得以参加了母妃的葬礼。

   #头号创作家#历史老照片,俗话说,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在老山轮战中,就有这么一对孪生兄弟,他俩都上前线,都立了一等功。他俩就是来自山东临沂的张大春、张小春兄弟。
1983年,18岁的双胞胎兄弟同时参军入伍,后来跟随部队67军来到老山前线。在轮战期间,哥哥张大春,是*手,他在211高地的战斗中,荣立一等功。弟弟张小春也不示弱,他作为机*,在固守毛松岭的战斗中,也立下了一等功。
两兄弟在前线下来时,见到对方都活着,喜极而泣,他们相拥而笑。我们不由得由衷佩服,张氏父母,他们怎能舍得把两个儿子同时送到前线呢?他们这种精神才是真正的奉献精神,才是真正的为国分忧。
正是有这些舍小家、为大家,不怕牺牲,为国守边的战士,我们才能赢得*的发展环境。
向老山前线的战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