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寿文化起源「阴阳眼是个什么梗」

  • 作者: 圣华
  • 来源: 投稿
  • 2022-11-23

阴阳眼是个什么梗?

   阴阳眼的话就是会算卦的人有的,如果请他们看风水的话,他们就会开眼来看,那就是阴阳眼

摘要:

“寿文化”源于阴阳文化。如果说,象牙梳文字符号所反映的是“天地自然”之“寿,久也。”那么,甲骨文所反映的则已是特指“人”之“寿,久也。”如果说,象牙梳文字符号发展的结果是“阴阳文化”之“太极图”;那么,甲骨文发展的结果则已是特指“人”之“老者”。两者之间:时间,一前一后;概念,一大一小;共性,皆为存在之“寿,久也。”

恰如,明代初期李景云所作千古名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作者: 张涛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红山文化“阴阳眼”玉人面


径2.5cmzui大厚度1cm

di一章 寿文化

di一节 “寿文化”今之表现

约于元末明初之际,柯丹邱(生平不详)《荆钗记·庆诞》戏曲剧本中有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字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成语、广而用之。同时,也诠释了“寿文化”远古至今的印记。

其意,早在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编订《诗经》记述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922年)之初周公旦(武王-成王)时期中即有:“作召公考:天子万寿!”、以及之后周宣王在位(公元前828-783年)时期即有:“君曰:卜尔,万寿无疆。”“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至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公元前340-278年)《涉江》中亦有:“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东汉许慎(公元58-147年)《说文解字》:“寿,久也。”

第二节 “寿文化”之寿字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诸多,zui伟大之处在于远古先民认识了人类与万物之中皆有“阴阳”。从而,探索、掌握了这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又很好的反应用于了自然世界、很好的维护于了人类与万物的生存和发展。

如,农耕渔猎、用火、建筑、制陶、丝织、冶炼、等等。

直至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产生了“天圆、地方”之祭坛、“双目、殊异”之玉雕、等等非常成熟的“阴阳”意识表现形式。如示: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红山文化“阴阳眼”玉人面

其,右眼为“◎”双环玉璧形,左眼则为“◇”中+“∣”对角线的组合菱形。

其,类比与红山文化诸馆藏品,“阴阳眼”的表现尤为鲜明显著、更加具有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等等“阴阳”特征的代表意义。

同时,随着对日月交替、四季复始的认识,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500年)晚期产生了反映“阴阳”文化的文字符号,表明了人类与万物在自然世界之中的奥妙秘密、警示以必须遵从自然世界之中的“阴阳”规律。如此,人类与万物方可得以与之自然世界一同而 “寿,久也。”


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第三节 文字符号与甲骨文之异同

在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中有殷商武丁时期的寿字,如下:


殷商武丁时期的寿字

还有,反映自然现象的“申”、“雷”等字,皆与象牙梳文字符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S”形之中的“填充物”或为“⊥”、或为“口”、或为“∣”、或为“○”、或为“田”等等不同而已。说明,后者必是前者的继承者、发展之中的衍生之物。

一、象牙梳文字符号的构成

其由:主体为“S”形曲线体,附加两个方向相反的“⊥”形“填充物”、以及两组“(”或“)”形封口曲线体,三部分构成。曲线体,皆为“Ⅲ”形为一节的短线间隔断续表现。主体,11节,相反两边各5节,中者1节为共享核心。封口,每组2节,相对两组共4节,中者1节为共享核心、与之4节组合又构成一个与主体反向“$”形曲线体。

其中,有自然数1-9暗喻可寻,如以随形相互组合,则可变化无穷。

二、象牙梳文字符号的简析

“S”与反向“$”,为天宇。亦即为:永恒的,并且富于变化、周而复始的自然世界。如,日月、黑白,夏至、冬至。

“⊥”,为土地。亦即为:或以“┤”、或以“├”的形式表示随着自然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着的大地。如,因循春夏秋冬、四季,适时可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Ⅲ”,为多。正可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如,水、冰,云、气,繁星、辰象。

三、甲骨文“寿”的构成与简析

主体为反向“$”形曲线体、并且中轴向左逆时针倾斜约45°。其中,附加两个“开口”方向朝向相反的“口”字为“填充物”。

与象牙梳文字符号相比,甲骨文:

1、简化了曲线体的表现形式、仅仅为实体单线反向“$”形而成,并且展现了旋转角度的动态含义。

2、以“⊥”变“口”。“口”,自然是与人之关系更为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亦即,因“口”而表明了“寿”字、至殷商武丁时期已经明确局限于具体到了人之“寿,久也。”

综述:“寿文化”源于阴阳文化。如果说,象牙梳文字符号所反映的是“天地自然”之“寿,久也。”那么,甲骨文所反映的则已是特指“人”之“寿,久也。”如果说,象牙梳文字符号发展的结果是“阴阳文化”之“太极图”;那么,甲骨文发展的结果则已是特指“人”之“老者”。两者之间:时间,一前一后;概念,一大一小;共性,皆为存在之“寿,久也。”

恰如,明代初期李景云所作千古名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太极图


金文


小篆


康熙字典


现代楷体

至西周早期金文起始,在甲骨文“寿”的基础之上已经增加了“老”字部首;以及很多表现形式还增加了偏旁。如:

或“口”↓


早期


中期


中期


晚期


晚期


晚期

或“手”↓


早期


晚期


晚期

或“口”+“手”↓


早期


中期


中期


晚期

或“盘”↓


中期

或“双手”↓


晚期


晚期

或“日月星辰”↓


晚期


春秋晚期

由此可知,至西周时期所附加的偏旁部首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与长寿的希冀。亦即,予以甲骨文“寿”字之本义、又增加了主观意识的涵义:至“老”,以获得“口”之福分、“手”之服侍、“盘”之供奉、“日月星辰”之相伴为生活之“寿”的期许。

秦始皇统一六国、“字同文”为小篆时,“寿”字仍然保留了甲骨文、金文之中至“老”以“口”为“寿”的文化。至汉隶以降,“寿”字渐渐的变化万端,可谓是“百花齐放”、“目不暇接”,以至于可见有“万寿图”的表现形式。此处,暂且不作赘述,谨以一、二、三示例:


康熙御笔“寿”


乾隆御笔“天下di一寿”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准期颐九十八岁张其树先生书法“寿”70/45cm

“寿文化”之寿字的本义与发展、意义非凡。使得今人明知--人与自然需要和谐,人与社会需要和谐,人与自我需要和谐。亦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人在顺其自然之中,必须积极向上、主观能动之而“寿,久也。”

第三章 红山文化“阴阳眼”玉人面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红山文化“阴阳眼”玉人面(正面)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红山文化“阴阳眼”玉人面(背面)

其,特征:

一、径2.5厘米,zui大厚1厘米。

二、灰白色,多有纯白色“沁斑”、局部已连续成片、在灰白色中形成色差,少许点状黄褐色沁染,面部有一条纤细极似透明的水线出筋(水溶格),玉质柔润,蜡质光泽。

三、正反两面中心鼓凸向边沿缓坡减薄似成“飞碟形”的刃状。

四、以“压地起阳”的技法凸出硕大的双眼及宽大的鼻子,鼻梁上端眉宇处极浅的琢制有大小双层“V”形纹饰,头顶边沿中央有“W”形小缺口,缺口底部中间为“︿”形状、比较两边明显悬殊低缓、右高左低有失对称、中心偏左倾斜,致使面部左右边廓“产生”大小偏差、亦即中轴有偏,“V”、“W”均在以极为简洁的形式示意头饰。

五、右眼为“◎”双环玉璧形,左眼则为“◇”中+“∣”对角线的组合菱形。左右呼应,充满了阴阳文化的内涵,意蕴深邃。

六、鼻下直接以单一“粗阴线”琢制封闭的宽条状似矩形、突出其中所衬出的“粗阳线”凸棱、示意为嘴。

七、腮下刻意微微减“琢”用以显示下颚。

八、背面及边沿工艺古拙粗制、至极,凿琢兼施,留有明显极为落后的原始“工痕”及对钻隧孔。

九、阴阳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诸多地域文化中已经多有较为广泛而成熟的表现,不胜枚举,而以“阴阳眼”于人面、动物配饰者则以红山文化为多见。如,红山文化著名的“绿松石鸮”之表现。

此物,来自*通辽市地区民间。其,诸多元素表明应该是属于红山文化的一种玉质、玉人面、以及头饰等等信息特征,可为研究此领域文化发展史特别是“阴阳眼”鲜明显著的表现形式、以及阴阳文化内涵“寿文化”之滥觞始祖的特性意义提供一个鲜为人见、弥足珍贵的资料。

至此,谢过有可能引用了前辈的著作知识而又无法知其姓名的人们!

同时,谢过大家给予的各种支持、帮助和鼓励!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 创始人 张涛

2015年03月15日完稿

2021年04月27日修订

   看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有的人天生带有阴阳眼,有的人天生就能和鬼神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