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孤僻行为表现及分析(性格孤僻幼儿的分析与对策)
- 作者: 惜婵
- 来源: 投稿
- 2023-07-22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幼儿孤僻行为表现及分析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幼儿孤僻行为表现及分析以及性格孤僻幼儿的分析与对策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从幼儿心理剖析幼儿行为
当今社会,孩子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存在,不管是祖辈的爷爷奶奶,还是父辈的爸爸妈妈,大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走出独生子女的束缚,当一个家庭不在仅仅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家长们会发现,孩子们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出现一些共同的反映,这种情况,更多的可以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幼儿为何会出现这些行为。下面从攻击和退缩、幼儿叛逆期、说谎和幼儿在日常生活上不符合*理想的方式的一些行为来说说。
第一,攻击和退缩。
这里先举个例子:同小区的幼儿都经常一起玩耍,但是小明例外,原因是他经常被兵兵欺负,其他小朋友也不喜欢兵兵,因为兵兵经常挑起争吵,但是小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虽然他在*眼中是个乖孩子,但是因为小明不合群,小朋友也不喜欢他,他和兵兵似乎都是被排除在孩子的群体之外。
在这个例子中,小明和兵兵是幼儿欺负事件中的攻击者和受害者,他们看上去表现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不知道如何以合适的方式与其他同伴建立关系,融入群体,他们往往存在适应性问题。
该例子中的兵兵存在攻击行为,何为攻击行为呢?攻击行为是任何对生物体有意的伤害行为,且被害者会力图避免这种行为。而根据目的的不同,攻击行为又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例如孩子甲打了孩子乙,并且嘲笑孩子乙,孩子甲的目的是伤害对方,这就是敌意性攻击;一个男孩为了抢玩具打了一个女孩,她的目的是抢玩具,*只是手段,这就是工具性攻击。1岁左右的婴儿就会显示明显的攻击意图,两个1岁的孩子可以为争夺玩具而争斗,在以后的成长岁月中,如果幼儿没有学会以协商或者其他友善的方式解决冲突,那么在更大的年龄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发展研究显示,2—3岁的幼儿会在玩伴妨碍攻击自己的时候使用踢打等躯体行为进行反击,3—5岁时,身体攻击会下降,而言语攻击的频率上升,孩子们更多使用嘲笑、诽谤、起外号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攻击,学龄前孩子的攻击情况下属于工具性攻击,其目的在于玩具、糖果等孩子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到童年中期,大多数孩子学会使用友善的方式解决大多数争端,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发生率都会有所下降。生活中,大多数人会直觉的认为男孩比女孩具有更高的攻击性,研究表明,1岁的女孩群体在争夺玩具时显示更多的强制性攻击,2岁以前的男孩群体比女孩群体更倾向于以协商和分享的方式解决玩具资源不足,男女攻击性水平的差异是在2.5—3岁表现出来。另外,女孩的攻击性行为不同于男孩:男孩常用打斗、欺负或者其他外显的方式进行攻击;而女孩的攻击方式比较隐蔽,她们倾向于拒绝接纳、排斥,或者可能*友谊以及同伴地位的行为,如散布谣言等方式来进行攻击,也就是说女孩的攻击大多是以控制的方式伤害他人。可以说,男孩和女孩都可能具有很高的敌意和攻击性,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那么幼儿为何会出现攻击行为呢?研究显示,导致幼儿攻击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父母在脚痒过程中更倾向于体罚或是压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和反抗行为,那么他们在采取这些压制措施的时候,同时也给幼儿的攻击行为提供了榜样,也就是说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了攻击行为。缺少父母管教的孩子往往会有更多的*行为和*行为。心理学家帕特森发现,高攻击的幼儿通常生活在争吵不断的家庭氛围中,成员之间很少以亲切交谈的方式进行沟通,他们缺少交流,即使交流也是以嘲笑、威胁或者其他激进的方式进行。高强制的教养方式教养的幼儿往往最终会*惩罚,他们会通过反抗父母和重复受罚的行为来对父母进行反控制。
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该怎样对其进行改变呢?第一,创建非攻击性的生活环境;第二,找出并去除可能强化攻击性行为的因素;第三,对于孩子本人来说,需要教会他识别并控制自己的愤怒,以安全的方式表达愤怒,而不是只会使用攻击行为;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孩子周围的人,特别是亲近的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要一致。
例子中的兵兵是攻击行为的幼儿,小明无疑就是退缩行为的幼儿。这样的幼儿变现为不和同龄孩子交往,害怕人际卷入,或者在还没有交往之前就预想自己会被拒绝,从而不参与人机互动。与攻击性幼儿不同,退缩性幼儿不容易引起*的注意,他们通常比较被动和顺服,显得比较安静,*可能还会觉得那是“乖”的表现。这样的幼儿多见于5—7岁,他们很难适应新环境,表现可能是孤僻、胆小、不愿与小朋友交流、不愿到新的环境中去而宁愿一个人待在家里,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他们可能把这种人际模式带入到青春期甚至*以后,造成严重的*后果。
造成幼儿退缩行为的原因有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先天原因主要是有的幼儿对新环境适应较慢,不愿与人接触,平时也不爱活动,缺乏好奇心,调查发现粘液质、抑郁质等类型幼儿的退缩行为远远高于多血质和胆汁质幼儿。后天原因主要是幼儿与环境的作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星辰了他的行为模式,尤其是与养教者的互动影响更大,研究发现,亲子的依恋关系影响了幼儿内部的工作模式,从而在幼儿后来的发展中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另外,长期受欺负的幼儿也会有退缩的特点。那么,如何预防幼儿人际退缩呢?首先,教育者要正确对待幼儿的退缩行为;其次,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能力;另外,父母要鼓励幼儿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如果幼儿被人欺负,还需要教会他以非*的惩罚方式对攻击者的行为。
第二,幼儿叛逆期。我们常听到家长说我家的孩子以前都挺听话的,现在长大点了还“变坏”了,这里的“变坏”,其实是幼儿的第一反逆期,其表现主要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识,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一项家庭点差显示,2—4岁的幼儿中,有80.2%已有相当强的自我主张,孩子到了2岁左右,会有一个喜欢说“不”的叛逆期,随着孩子自我意识萌芽,事事都喜欢自己做主,他们想参与*的活动,认为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会做;有时候他们自己要做的事情被别人代做,就一定要退回原状自己重做;常常说“不”;其实有时候他们和父母对着干,只是在尝试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幼儿有一种全能感,认为自己“行”,他们也希望他人这样认为,所以很喜欢自己做,并得到称赞。那么,作为养教者,应该如何应对幼儿的第一反逆期呢?首先,要明确认识到第一反逆期是哟而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其次,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方式,家长可以在活动中教给孩子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让孩子理解做事情是有规则的;对不允许的行为,家长应该坚决而温和地说“不”;另外,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最后,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第三,说谎。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把谎言定义为存心误导别人的有意行为,事先未透露其目的,并且对方也没有明确要求被误导。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谎言包含三个部分:所说的不是事实;说的人知道所说的不是事实;说的人希望听的人认为它是真的。幼儿会不会说谎呢?研究发现,说谎在幼儿群体中具有普片性,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幼儿说谎行为是上升的,在青春期之后,说谎行为下降。一般认为,在4岁以前的孩子不会说谎,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真实,不理解一个事物可以被表象或者实质来表征,比如一个四岁的孩子很想去参加一个活动,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没去成,几天之后,他向其他孩子描述了活动多么有趣,自己有多开心,这个孩子只是太想去并且进行了想象,而且把想象认为是真实的,按照埃克曼的定义,他并没有存心误导别人,且自己也以为是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该幼儿不是说谎行为,这种情况在幼儿身上普片存在。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谎的技能水平也日趋成熟,例如儿童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承认,一年级的儿童只是简单的说“不是我拿的”,三年级的儿童会说“不是我拿的,是爸妈买的”,五年级的还会找证人“怎么可能,某某同学可以证明这是我的”。4岁以前的幼儿不具有隐藏信息或意图的欺骗能力,4岁以后幼儿的这种欺骗能力开始逐渐发展,5岁以后,隐藏意图的欺骗能力开始平稳发展。
研究还发现,幼儿大都对熟悉的人说谎,那么幼儿为何会说谎呢?在一项对小学生为什么说谎的调查中发现,40%的学生表示没有办法才说谎,12%的学生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所有说谎的学生中害怕老师或是家长的批评(51%)、为逃避责任(22%)、为实现自己的愿望(16)、为了得到表扬(11%),而谎言一旦得逞,儿童以后就为更高明的手段说谎。
对已幼儿的说谎,给的建议是对于*来说,要对幼儿的说谎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发现幼儿说谎,教育者要先找出说谎原因,一方面要指出说谎是错误的行为,尤其要让孩子理解“说谎”是比“做的不好”更严重的错误,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愿望是合理的也应该满足,要求太高的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合理的标准;*应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和环境。
第四,幼儿在日常生活上不符合*理想的方式的一些行为。这里主要总结了一下几点:
*手指:(1):症状:婴儿*手指极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会逐渐消退。但若随年龄增长,仍保留这种幼稚动作,并成为习惯,则应及时纠正,因为儿童*手指的行为会收到非议,使幼儿感到紧张、害羞。这种*习惯还易引起肠道寄生虫、肠炎等疾病,且可引起手指肿胀、发炎。若持续到六七岁换牙时期,则可导致下颚发育*、开唇露齿等,妨碍面容的和谐,也不利于充分发挥牙齿的嚼功能。
(2)原因:常因婴儿喂养不当,不能满足儿童*的*,以及缺乏环境和*,导致儿童以*手指来仰制饥饿或进行自我娱乐。
(3)预防:要消除儿童生活环境中可能引起儿童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因素,用玩具、图片等儿童喜爱之物,或感兴趣的活动去吸引其注意力,冲淡其*手指的*,逐渐改掉固有的*习惯。不宜采用在手指上涂苦味药或裹上手指等强制方法。
咬指甲癖:(1)症状:经常的、控制不住的用牙将长出的手指甲或脚上的指甲咬去,称“咬指甲癖”,这在3-6岁的儿童中常见。
(2)原因:大都出现于儿童精神紧张之时,如不原去幼儿园,家长管束太严,缺少小伙伴和游戏。情绪不安,低落时,以咬指甲*。养成顽固习惯后,有时终生难改。
(3)预防和矫治:从消除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入手。良好的生活习惯,户外活动和游戏,使儿童情绪饱满、愉快、可逐渐克服惰性兴奋灶。另外,需养成按时修剪指甲的卫生习惯。用苦药或辣物涂指甲一般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口吃:(1)症状:口吃为常见的言语障碍。它的发生并非因发音*或神经*的*,而与心理状态有关。表现为正常的语言节奏受阻,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或字句,发音延长或停顿,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迸出。
(2)原因:1:患儿大都自卑、羞怯、退缩、孤僻、不合群。有的表现为易激惹,情绪不稳。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及高度注意,终成心理痼疾,越怕口吃越口吃。发病率约占儿童的1/2,多起始于2-5岁,男多于女。2:儿童出于好奇,模仿*或同伴的口吃现象所致。3:发育性口齿不流利。值得注意的是,2-5岁的儿童是语言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词汇也渐丰富,但言语功能尚未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常有迟疑,不流畅的现象,一般到上小学前,就可口齿流利了。这种现象称为“发育性口齿不流利”,不属于“口齿”。如果大人对幼儿的“发育性口吃不流利”,流露出担心、不安的心情,并时时提醒“别结巴”,或强迫幼儿“把话再说一遍”。幼儿在开口之前,心理先紧张了,就更张口结舌,可能真发展成“口齿”了。
(3)预防和矫治:应从解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入手。避免因说话不流畅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模仿以及家长、教师的指责或过分矫治。大人不要当众议论其病态,或强迫他们把话说流畅,不许急巴。需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心理障碍。应安慰他们,使他们有信心克服。大人要用平静、从容、缓慢、轻柔的语调和他们说话,来感染他们说话时不着急,呼吸平稳,全身放松,特别是不再去注意自己是否有结巴了。可以多练习郎诵和唱歌。
遗尿症:(1)症状:幼儿在5岁以后,白天或夜晚仍不能主动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称“遗尿症。
(2)原因:引起遗尿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心理因素:主要指精神方面受到创伤,如突然受惊、大病一场、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等。DougIas(1973)研究4500例儿童后发现,有精神创伤的儿童的发生率是无精神创伤儿童的两倍。父母对儿童的*不足或过度,都有可能引起儿童精神紧张,或因宣泄内心不满情绪而引起遗尿。2:训练不当:排尿过程的自主控制,既需要大脑发育成熟到一定得程度,也需要学习和训练。一般两三岁的幼儿旧可以开始自行控制排尿。如训练方法不当,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亦可发生遗尿。3: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尿与遗传的关系密切,约有70%遗尿患儿的一级亲属中有遗尿史。4:器质性遗尿症:因疾病所引起的遗尿症称“器质性遗尿症”,如蛲虫病、膀胱炎等等,均可使儿童不能主动控制排尿原因。
(3)预防和矫治:多种行为模式:(1)症状:表现为儿童在不同的环境当中采取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方式,而且较为稳定。如在幼儿园里的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一旦回到家里,马上就会变得非常任性,一切都得听他的,还富于攻击性。这并不是儿童适应性强、灵活善变的表现,恰恰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行为问题,因为他有可能为儿童成年以后出现“双重人格”、导致精神*埋下隐患。
(2)原因: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加之儿童的年龄小、知识少、缺乏判断,但模仿力强,都是造成这种行为摸式的主要原因。
(3)预防和矫治: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都要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联系,及时沟通育儿的做法和经验,力求做到统一要求、目标一致。家长要树立榜样,增加儿童与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有的放地加以引导,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地分之,以上只是选取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幼儿行为,从中分析幼儿行为所体现的幼儿心理学,还有很多*的、专业的知识,这里就不一一提出了。
幼儿性格内向分析措施
一、个案研究探索背景。
1、个案状况。
张静雯,女孩,四岁。2006年11月由圣城街道张仕幼儿园转入我们班。在与家长第一次碰面的时候。静雯的妈妈就特别交待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爱动,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希望老师多费心开导教育。作为老师,对家长这样的要求很是理解,因此决定全面观察和了解这个孩子。
2、家庭生活背景。
张静雯的爸爸妈妈都是大本毕业,在政府部门工作。平时工作很忙,静雯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着,*身体不好,带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爷爷的身上。据孩子的妈妈介绍,静雯的爷爷性格内向,平时很少说话,与孩子交流的少,从来不喜欢带孩子凑群。静雯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老人就选择了离家较近的圣城街道张仕幼儿园让孩子就读,可是孩子不愿意与人讲话,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内向孤僻的静雯在幼儿园里天天哭,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孤雁”。老人很疼孙女,最后没办法只好转学。因我们幼儿园离静雯爸爸、妈妈单位近,保教质量高,小静雯就成了北洛幼儿园的“一份子”。
二、原因分析。
接手静雯后,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这孩子确实“与众不同”,爷爷送她来幼儿园时,从来没见她高兴过,上课了,她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自顾自的卷着衣角玩,也不说一句话。课堂上从不发言。玩具放到她的面前她才玩,别人抢她也不反对,一点表情也没有。室外游戏活动时,静雯站在一个地方就不动了,对于滑梯、蹦蹦床等大型玩具也不感兴趣。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她玩,老师鼓励孩子们和她玩,不一会儿孩子们就会弃她而去,因为她根本就不和人家玩,看着孩子孤零零的站在那里,我很心疼,开始寻找导致孩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隔代教养方面的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隔代教养有其有利的方面,但也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在个案张静雯的身上更为明显。因为爷爷奶奶对孙辈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无原则的满足其过分要求,老人还担心孩子小吃苦、受委屈往往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替孩子穿衣,喂孩子吃饭,背孩子上幼儿园……)另外,老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价值观、教育观比较保守,思维模式缺少变通,活动、交往的范围比较有限,更由于年龄而产生的生理变化,老人在动作的灵活,语言的清晰,表情的丰富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年幼的孩子容易通过无意识的模仿受到影响。隔代教养更为突出的是祖辈在对孙辈的抚养过程中,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容易忽略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采取直接满足的方式,忽视引导孩子在获得满足的过程中让孩子探索、学习和经受锻炼,重中之重是婴幼儿大脑发育需要丰富的外部*,户外活动和伙伴之间的交往才是获取外来*的重要途径,而静雯的爷爷恰恰不喜欢带孩子凑群。间接的导致了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和群。
2、家长方面的原因。
通过与静雯的父母和有关熟人的接触,我了解到静雯的父母虽然都是大本生,学历很高,但是对学前教育了解很少,孩子小班只上了几个月就转学来到了中班。平时静雯的父母工作很忙。只是在少的可怜的休息日、节假日里接孩子一起住。父亲喜欢打牌,很少照顾孩子,母亲因为忙家务,很少与孩子交流,为了孩子的事情,夫妻间矛盾很多,高兴时给孩子买这买那,不高兴时就对孩子乱发脾气,夫妻俩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独自玩耍,宁肯花大钱给孩子买玩具,也不准孩子独自下楼玩儿,孩子尽管有吃有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却很孤独,变的越来越内向,久而久之导致了静雯孤僻心理以及不愿意和人交往的*个性。
3、幼儿个体自身素质原因。
由于静雯从小内向、孤僻,不爱与人交往。来到幼儿园后在课堂以及室外游戏活动中成就感不强,活动中不积极进取,熟悉新环境的能力薄弱,当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她感到陌生,以致于产生了自卑害怕心理,导致自信心不足。具体表现在不善于主动的与老师、小伙伴交谈,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更不善于根据不同的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作出应答。慢慢的就不和群了,变的越来越内向,逐渐的失去了天真活泼的性格。而造成这种内向型行为的根本是恐惧,基本特征是心理自卑、行为退缩,因此不会主动与父母、教师、小伙伴交流思想感情,害怕参加集体活动。
三、矫正方法与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我决定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循序渐进的调整张静雯的*个性。
第一阶段的情况分析:通过一个阶段的接触,我发现静雯不喜欢来幼儿园的原因是对新环境有恐惧心理,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正是这些关键障碍使她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方法与措施:1、老师给予静雯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她尽快适应新环境。具体做到尽量多与静雯接触,让她感受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可亲。感到幼儿园像家一样的温暖。比如,每天早晨迎接孩子入园时,先把她揽在怀里呆一会儿,握握她的小手,吻吻她的脸蛋儿,摸摸她的头,让孩子一进幼儿园先有安全感。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游戏中有意找静雯回答问题、交谈或一起做游戏,从谈话和游戏中逐步提高她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静雯与老师、小伙伴们交流的自信心。如有意安排开朗活泼的幼儿陪静雯做游戏、玩玩具等,让他们和静雯讲话。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如“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我为*、小妹妹做件有意义的事情”等,利用小伙伴之间的友谊感化静雯,循序渐进的让她和小伙伴们无拘无束的玩成一片。
幼儿园孤僻幼儿心理疏导总结
一、幼儿表现:
TT是个小班的孩子,初次见TT是在家访的时候,那时的他在家里跑来跑去,一会给我们看他的金鱼,一会躲在门后看着我们谈话,又过一会推出他的小自行车骑给我们看,又或者粘在外婆身后。感觉像个调皮的小男孩。可是他的妈妈却告诉我说TT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平时出去玩都寸步不离的跟着爸爸妈妈,只要有别的小朋友靠近了,他就会退让,*,她特别担心,TT上幼儿园能适应吗?的确,TT是个是一个行为表现比较特殊的孩子,具体表现如下:
(1)性格很内向,不喜欢和别人接触。
(2)胆小,不喜欢表现自己。
(3)不善表达、话语少、和老师交流较少,不主动和别的小朋友交流。即使偶尔和老师或者小朋友讲话时,也总喜欢把手指含在嘴里,显得异常紧张。在区域活动时,小朋友有的在建筑区玩,有的在娃娃家玩,还有的合作完成积木,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唯独TT喜欢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只是看着别的小朋友玩。
二、情况分析:
TT是第一次上幼儿园,会紧张,焦虑,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是正常的。但是时间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熟悉起来了,都能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了,TT还是这样。通过与TT妈*交谈,我们了解到TT小时候很少到外面玩,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一个人玩玩具。与外界接触的太少,一直都是外公外婆带着。经过分析得出:
(1)老师往往认为TT不太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于是在游戏的时候他说不要玩的时候也就不去勉强他,其实他是会玩的,只是希望老师能够多鼓励他。有的时候我发现在户外活动时,TT常常一会看看在玩的小朋友,一会看看老师,好象想让老师再鼓励他一下。
(2)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不认识班上的小朋友,陌生的语言环境和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和群。既没有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被社交小团体所接纳。这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的时候他看到其他幼儿和老师亲亲抱抱,TT的眼中尽是羡慕。
(3)TT性格内向,与外界接触的较少,不知如何去与别人交流,害怕周围的一切。
三、培养目标
1、能够乐意与小朋友交往,与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
2、能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3、能够主动地要求与老师亲近。
四、措施
爱不爱交往,合不合群、退缩行为是孩子能否与外界社会融洽相处的重要问题,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因而我决定在幼儿园生活以及家长工作两方面入手,对TT不和群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1、在家长工作方面:
利用早晚接待的时间与TT的父母交流教育观点及方法,并及时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给家长提出了这样几条建议:
(1)挤出些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谈,引导孩子说出一天的幼儿园生活,认识的新伙伴及有趣的、无趣的、生气的、沮丧的等等各种事情。
(2)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节假日或者晚饭吃完后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串门,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孩子邀请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去家里玩,欢迎主动上门来玩儿的小伙伴,并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和感兴趣的玩具等。
2、在幼儿园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干预:
1)让孩子与集体相互了解、接纳。
为了让TT尽快熟悉新的生活环境,积极创设环境,课堂游戏或者户外活动时,鼓励TT参与,也请其他的小朋友多邀请TT一起玩。
2)了解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正确方法。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交往类型,TT是属于特别内向的孩子,常常被其他小朋友忽略,于是我就多给TT创造机会,表现自己。
3、发现闪光点,在集体中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
自信心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提高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TT的记忆力很好,上课的内容说过一遍他就能记住,这就是他的闪光点,上课的时候我就经常表扬,鼓励,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4、教师多多引导、鼓励。
教师的引导与鼓励对幼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5、多亲亲抱抱,多身体接触。
身体的接触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爱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虽然TT的嘴里不说,但是我知道,他也很想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和老师亲近,和伙伴亲近。既然他不敢,那老师就主动的和TT多一点的接触,多一点的抚摸,多一点的亲近。
五、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关注,TT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沉默寡言到倾听小伙伴的交谈再到参与同伴的游戏,体验到了同伴、老师、父母亲的关爱,感受到了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木然的表情已失去,灿烂的笑容悄然而至,现在TT变得开朗多了,能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上课时主动举手发言,喜欢和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常常会跑过来抱抱老师,还经常和老师开玩笑,做怪相,有时候逗的老师捧腹大笑。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调皮捣蛋,恶作剧呢!看到TT有了这么大的转变,看着TT每天开开心心的上幼儿园,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灿烂的笑脸就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最大的回报。
六、思考
就这个案例所产生的效果来看,我觉得我所采取的措施还是十分有用的,当然,这首先得益于几位老师对我这个案例的分析和帮助。其次,对于刚刚走上幼教岗位的我来说,我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一件细小的事情中可能藏着一个大问题。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捕捉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有教育价值的事情,切不可视而不见,而应及时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个性的发展。
2、注重家园配合,携手共育新苗。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园要经常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儿的方法和经验。只有幼儿园努力是不行的。愿家园联合的悉心教育,如水般无形,却也能如水般绵长有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性格孤僻幼儿的分析与对策
幼儿性格孤僻主要表现在:不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内心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沉默寡言、待人冷漠、缺乏热情、喜欢独来独往、不愿意跟伙伴接触,这是一种不健康的问题行为。
幼儿性格孤僻的原因:
家庭氛围和成员关系。如果家庭气氛紧张、成员间经常争吵打闹,父母粗暴、打骂幼儿、对幼儿缺少关爱、过分*幼儿,会让幼儿无安全感、自卑懦弱、敏感灵魔、不信任他人,形成孤僻的性格。
家庭教育。*型教育方式父母,希望孩子无条件接受或服从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从而忽视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造成孩子畏畏缩缩、依赖性强的特征;放任*型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管教,会造成孩子自控能力低、责任心差、叛逆;冷漠型父母只在意满足孩子最低的衣食,对孩子其他需求漠不关心,孩子缺乏哎,为人冷漠孤僻,社交能力差,攻击性强。
生理*。患有生理*(如口吃、兔唇、跛脚等)的幼儿,容易自卑、产生嫉妒心理、疑心重、注意力不几种等。
学校教育。在学校缺乏老师们的注意,不受老师喜欢,不能融入班级和集体,从而产生众多的心理问题。
缺少玩伴。很多独生子女,缺少同伴的交流,隔代教育不能满足孩子交际的需求,这种环境下成长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尽量营造充满关爱和温情的环境:让幼儿在家庭和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和关爱,保持开心愉快的心情,逐渐喜欢交流互动,建立自信,形成安全感。家长和教师需要有爱心和耐心,多用鼓励性语言,戴上善意的微笑,多用赞许的眼神,重视和关注幼儿。
极力创造更多的交际。让幼儿在集体活动和人机交往中,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世界,学会谦让、合作、关心、友好竞争。
给予角色分配,鼓励融入集体。给孤僻的孩子分配一定的角色任务,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学校,家长和老师可以合理分配任务,让学生参与家务活动、班级管理等,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形成自我归属和自我价值。
尽量多倾听、鼓励和赞美。耐心倾听幼儿的表达、倾诉,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引导孩子消化*情绪,转移注意力,表达内心的需求,从而养成开心阳光的性格。
总之,要改变幼儿的孤僻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家长亲人、教师朋友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切忌急功近利。
好了,关于幼儿孤僻行为表现及分析和性格孤僻幼儿的分析与对策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