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赵氏孤儿第三折译文」

  • 作者: 新尧
  • 来源: 投稿
  • 2023-01-16

赵氏孤儿第三折译文?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元杂剧历史剧。

   《赵氏孤儿》写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诬陷,全家 300余口被杀,只有一个不到半岁的婴儿为门客程婴救出,即赵氏孤儿。为了救护孤儿,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等人献出了生命。zui后程婴用自己的儿子作替换,保全了赵氏孤儿。20年后,孤儿长大*,程婴将赵家冤案始末绘成图卷,对他讲说了往事,赵氏孤儿遂决意擒杀屠岸贾*。元刊本至此结束。明刊本还有晋悼公处死屠岸贾、为赵家雪冤等情节。

    赵氏孤儿第三折译文如下: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爱而尊重士人,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差的,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不敢以自己的富贵(身份)慢待士人。几千里内的士人都争着归附他,招来食客(竟达)三千人。这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魏国。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

   公子听说这个人,前往邀请,想送他厚礼。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重视*守品行,终究不应因做守门人贫困而接受公子的钱财。”公子于是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坐之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坐在左边的上位,并不谦让,想用这(一举动)来观察公子(的情态)。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公子便驾着车马进入街市,侯生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

   这时,魏国的将相、宗室等宾客坐满了厅堂,等待公子开宴。街市上人们都观看公子手拿着辔头。随从的人都偷偷地骂侯生。侯生观察公子的脸色始终没有变化,才辞别朋友上车。到公子家中,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酒兴正浓的时候,公子起身,到侯生面前祝酒。侯生于是对公子说:“今天侯嬴为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却亲身委屈车马去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间,(我本)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现在公子却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

   然而,侯嬴是为了成就公子的名声,才故意使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街市里,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的态度)却愈加恭敬。街市的人都以为侯嬴是个小人,而以为公子是个宽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于是酒宴结束,侯生便成为上等宾客。 侯生对公子说:“我访问的屠者朱亥,这个人是个贤能的人,世人不了解他,所以才隐居在屠市之中。”公子拜访朱亥,多次请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感到奇怪。 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长平的*,又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求救。

   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部队援救赵国。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朝夕之间将可攻下,诸侯(有)敢于援救(赵国)的,(待我)拿下赵国之后,一定调动*先去攻打他。”魏王恐惧,派人制止晋鄙,使*留在邺城筑垒,名义上是援救赵国,实际上是观望双方(的形势)。 平原君的使者车马相连地往魏国,(平原君)责备魏公子说:“赵胜(我)所以自愿地攀附(公子)并结为婚姻的原因,是由于(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节义,是能够解救他人的危难的。

   现在邯郸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况且,公子即使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归服秦国,难道不怜惜你的姐姐吗?”公子为这件事忧虑,多次请求魏王(出兵),他的宾客有辩才的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怕秦国,终于没有听公子(的劝谏)。 公子自己估计终于不能说服魏王,决计(自己)不单独生存而让赵国灭亡,于是约请宾客,准备车骑百余辆,想带着宾客前往抗击秦军,与赵国同归于尽。

   (信陵君)路过夷门,见到侯生,把想同秦军去拼死的情况详细告诉(了侯生)。然后,(与侯生)诀别而起程,侯生说:“公子努力吧!老臣不能随从(前往)。”公子走了几里路,心中很不舒服,想道:“我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现在我将要战死而侯生竟然没有一言半语送我走,我难道有什么失礼的地方吗?”于是又带领车骑返回,询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原知道公子会回来的。”接着又说:“公子喜欢士人,名声传遍天下,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到同秦军去拼死,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如果这样),还要门客做什么呢?然而公子对待我很优厚,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公子连拜两拜,请教(侯生)。侯生才屏退众人悄悄地说:“侯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zui受魏王的宠幸,(每天)出入魏王的卧室,以她的条件能将这东西偷出来。

   侯嬴(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立意*已经三年,从魏王以下都想为她父亲*,没有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此事),公子派门客斩掉她仇人的头颅,献给如姬。如姬想为公子*,在所不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只要公子开一开口,请求如姬(相助),如姬必定许诺,那么,就可以得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相助)。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公子启程时,侯生说:“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这样)对国家有好处。

   公子合上兵符之后,如果晋鄙不把兵权交给公子而再次请示魏王,事情就一定很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同公子一道(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晋鄙如果听从,极好;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于是公子哭了。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公子说:“晋鄙是一个*风云的老将,(我)前去,恐怕(他)不听从,那就要杀掉他,因此才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本是街市中一个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亲*问我,我所以没有回报,是(我)以为微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处。

   现在公子有了危难,这正是我效命的时机呀!”于是与公子同行。公子到侯生那里辞别。侯生说:“我应当跟随(公子前往),因为年老而不能(前去)。请(让我)计算公子的行期,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将面朝北而*,以此给公子送行。”公子于是出发了。 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手看着公子说:“现在我率领十万部队,在边境屯军,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公子)。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

   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约束士兵,在军中传达命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生子没有兄弟的,回去赡养(父母)。”于是得到精选的士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兵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境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筒和弓箭为公子作向导。赵王拜了又拜说:“自古贤德的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在这时,平原君不敢把自己同信陵君相比。 公子与侯生诀别之后,到了(晋鄙的)军营,侯生果然面朝北方*了。


桥头夜话(4):赵家山传奇

罗涌

明朝末期,国运衰微,朝野混乱,战争频发,再加上瘟疫四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土著居民只好纷纷逃离家园,逃荒要饭,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鱼米之乡,因为遭受战争*,很多村寨荒废了,人口锐减。可是石柱县一带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因为在石柱土司、闻名天下的女将军秦良玉的带领下,发展工农业生产,积极防御外敌入侵。有了秦良玉的庇护,境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大批难民都纷纷逃往石柱县一带安家落业,躲避战乱和瘟疫。

清朝初年,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高岗堰的赵氏家族,举家前往四川重庆等地避难。赵氏鼻祖弟兄4人,赵全、赵银落户万州,赵龙、赵虎一行人继续前行。赵龙、赵虎两兄弟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他们一边乞讨赶路,一边做善事,逢山拜祭,遇庙磕头,祈求神灵和菩萨的保佑。他们在路上遇到苦难者就出手相救,遇到穷苦人就把自己乞讨来的残羹剩饭施舍一点。

兄弟俩路过石柱县桥头的一座山顶时,看见一个水井,便取出一只破碗,坐在井边喝水纳凉。由于行走时比较匆忙,忘记将自己的碗带走。一行人走到石柱县的卷店乡后,才发现把破碗弄丢了。

但凡背井离乡之人,对故乡的眷念是非常强烈的,这只破碗就是他们从家乡带出来的衣饭碗,一路上靠着它乞讨为生。如今将自己的衣饭碗弄丢了,那还了得呀?在他们的眼里,这只破碗就是wei一的生存之道,无比的珍贵。于是,兄弟二人决定原路返回寻找,好在路途不远,找回那只破碗,才心安。

两人走回水井处时,看见那一只破碗还在,兄弟俩万分高兴。更令他们兴奋的是,那两只破碗奇迹般装满了银锭。

碗,在他们的眼里,既是吃饭的工具,又是生活稳定的标志,有饭碗的地方,表明这里就是能够提供生存甚至带来幸福的地方。

可是这个山头却是石柱县桥头坝大名鼎鼎向老爷的地盘。向老爷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向老爷不容他人在此插足,跟自己争夺饭碗,于是派出家丁传话给赵氏兄弟:“你们立马给我滚蛋,否则我向家对你们不客气了!”可是赵氏兄弟,刚到此地,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一脸的茫然和无助,不知道往哪里走呢?

在穷途末路之时,兄弟俩认定此地就是自己的落脚之地。他俩在大山上行走,突然发现有一只老虎,正在攻击一个小伙子,老虎张着血盆大口,小伙子吓得面如死灰,瘫在地上不能动弹,只好闭着眼睛等死。老虎凶相毕露,龇牙咧嘴,小伙子即将葬送虎口。正在这个千钧之际,赵虎大喝一声:“该死的畜生!不得无故伤人!”他这一吼吸引了老虎的注意力,老虎转身向他们扑来。

兄弟俩赤手空拳跟老虎搏斗,赵龙、赵虎虽为穷人,却是练武之人,精通武艺,拳脚功夫十分了得。赵虎习的正是老虎拳,熟悉老虎的习性,只要躲过老虎前三招的攻击,没被老虎扑倒,老虎的威风便自然减退。赵虎不慌不忙沉着应对,他避过老虎的前两招,zui后老虎长啸一声,腾空而起猛扑过来,赵虎顺势倒下躺在地上,举起朴刀*了老虎的心脏,顿时老虎鲜血喷涌而出,折腾几下就一命呜呼了。兄弟俩从虎口救下了小伙子。

没想到是,他们救下的小伙子却是向老爷的大公子。向老爷感激不尽,拉着赵虎和赵龙的手声泪俱下:“谢谢大侠,是你们救了我家的大公子,谢谢你们的救命之恩,我杨某人无以回报,这座柴山我送给你们,你们可以在此开荒种地,安家落业。”

“谢谢杨老爷!赐给我们一块风水宝地,让我们有了立足之地,大恩大德,永世不忘!”

“赵大侠不必客气了!你们兄弟才是敝*恩之人!”

于是,兄弟两人便在此安家落业。有了立足之地,他们迅速将在蚕溪讨饭的家人唤回,选定一个山洞临时居住,开垦荒山,种粮种地。赵氏兄弟赤手空拳打老虎的事,一下子在桥头传开,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往日经常有老虎下山祸害人畜牲口,搞得桥头乡民谈虎色变,惶恐不安。真是一山容不下二虎,自从赵虎两兄弟在此安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山上的老虎就躲得远远的,再也不敢露面了。赵氏兄弟不但精通武艺,而且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深得当地老百姓的信赖。

此后,赵氏兄弟融入当地土家族,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赵氏家族也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在昔日的荒坡上,种上洋芋、苞谷、稻谷、荞麦、高粱等农作物,除了能填饱肚子外,还有些余粮。他们养了几头肥猪,还养了鸡、鸭、鹅、猫、狗、山羊等家禽家畜,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可是平静的生活被野兽侵袭而打破。有一天夜里,猪圈里的一头肥猪*之间不翼而飞了,接着,家里养的鸡、鸭、鹅、猫、狗、山羊,陆续失踪。兄弟俩不知所措,以为遇上强盗。他们四处寻找,没有发现半点踪迹。后来在一个山洞子发现满地动物留下的鲜血和皮毛,才认定是野兽为祸。后来几天内,周围的村民接二连三都丢失了家禽家畜,闹得山寨的人心惶惶,坐立不安。

赵氏兄弟觉得事有蹊跷,是啥子野物的胃口如此之大呢?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为老百姓除害,保护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于是,两兄弟晚上化装成老虎,手持弓箭朴刀,蹲守在进村的路口,等待野兽的出现。上半夜安然无恙,子时一过,突然天空飘来三朵乌云,遮住了一轮满月。眨眼的功夫,却看见三只庞然大物从天而降,惊得兄弟二人目瞪口呆。这三个怪物,虎不像虎,狮不像狮。三个怪物下地后,疯狂抢掠,不大一会功夫,就掠走了几头牲口。面对如此强悍凶残的神兽,赵氏兄弟即或武功高,也不敢贸然出手,只好悄悄*怪物的行踪,伺机而动。

三头怪物吃饱喝足之后,到山上休息,却不经意间睡着了。须知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几个怪物却是天上下凡的神狮。神狮酣睡时,却误了天时,回不了天庭了,便占山为王,祸害百姓,闹村民鸡犬不宁。

向家族长也找到赵氏兄弟,商请除害之事,村民寄予厚望。赵龙和赵虎俩兄弟,此时便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一心为民除害。可是一连几天都无从着手。神狮异常狡猾,而且力大无比,兄弟俩合力也对付不了。赵氏兄弟想尽千方百计,也无计可施。眼看着村民家禽家畜被祸害,兄弟俩心急如焚。万般无奈之下,赵氏兄弟决定孤注一掷,跟神狮来一次生死决斗。

第二天深夜,天空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神狮又偷偷摸摸下山。赵氏兄弟将家里幸存的一只公鸡宰杀,将鸡血涂满了竹箭和朴刀,披上老虎皮,潜伏在神狮经常出没山洞等候。三只神狮吃饱喝足后,来到山洞休息,赵氏兄弟等神狮熟睡之后,举箭齐发,欲一下致命。可是那三只神狮非等闲之辈,庞大的躯体,竹箭无法刺穿狮皮,射中要害。但是,竹箭上的鸡血却让三只神狮在山上痛苦翻滚,一时间赵山山崩地裂,飞沙走石,狂风大作。

村民惊慌失措,号啕大哭,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查明乃神仙张果老之坐骑,乘主*醉偷偷下凡。于是派托塔李天王下界擒拿。托塔李天王接令后,迅速缉拿归案,上奏玉帝道:“三个神狮,不守天规,下凡祸害黎明百姓,惹是生非,恶贯满盈,罄竹难书,按照天规,斩杀不赦。”玉皇大帝震怒,将三头神狮变为三座石山,守护赵山。为了控制住神狮,不至于祸害乡里,李天王则用杠青藤将三只神狮栓在一起,困在山上,永世不得返回天庭。

从此,赵山的瓦啄溪山上,就多了三墩大石头,有的像狮子,一字排开,如三只守门巨兽。后来这三头狮子石被山寨的土家族人叫做“狮子堡”。

赵山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两位赵氏鼻祖,把此地命名为赵家山。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王 成

   #历史#赵襄子,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春秋末期晋国大卿,赵氏家族族长,赵国奠基人。谥号为“襄”,故史称“赵襄子”。与其父赵鞅(即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
  前455年,智伯裹挟韩魏攻赵,赵襄子不敌准备出逃避难。赵襄子召集家臣商议。有人说:“应当去长子城避难,因为长子城zui近,而且城墙坚厚又完整。”赵襄子摇了摇头说:“当初就是因为修城墙,累死多少百姓呀,现在又要他们为我守城,谁能和我同心啊?”又有人说:“应当去邯郸城避难,邯郸城里府库充实。”赵襄子又摇了摇头说:“当初就是为了充实府库,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呀!现在又要百姓为我守城,谁会和我同心啊?“赵襄子继续说到:”我看还是去晋阳城避难吧,那里是我们赵家的龙兴之地,我们派往晋阳的地方官尹铎又待百姓宽厚并且深得民心,晋阳城百姓一定会同心协力为我坚守城池的。”于是赵襄子前往晋阳。果然晋阳百姓为赵襄子拼命守住了城池。
  注:面对强敌的进攻,赵襄子临危不乱,没有听从家臣的建议,即没有选择城墙坚厚完整的长子城,也没选择府库充实的邯郸城,而是选择深得民心的晋阳城,从而保全赵氏家族,可见赵襄子也明白“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 ”以及“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的道理呀。
#资治通鉴##历史冷知识##历史故事##历史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