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梦见骨灰盒和骨灰是什么征兆「梦见骨灰盒是什么预兆解梦」

  • 作者: 晴娴
  • 来源: 投稿
  • 2023-01-18

   1972年,巴金的妻子萧珊因病去世,周围的人都劝他让妻子入土为安,但他却执意将妻子的骨灰带走。往后33年,巴金日夜盼望着能在梦中与妻子相逢,并常抱怨“长寿是一种折磨”,一度想要安乐死去陪她。
 
巴金和沈从文是至交好友,在沈从文苦追张兆和的那些年,巴金贡献了不少点子。沈从文di一次拜会张家,巴金提议带一箱子文学名著zui好,只因为张兆和出生于书香门第,不要让沈从文显得过于俗气。
 
然而,沈从文苦追到手的妻子,却终因自己痴缠8年的婚外恋而将所有美好消耗殆尽,至死都没有求得张兆和的原谅。
 
也许,文人自古多情......
 
*的爱情十有九悲,不过大多数是女人的悲剧。
 
无论是沈从文也好,徐志摩也罢,亦或是前不久我们刚刚聊过的绘画*徐悲鸿,这些文人才华横溢,一生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不遗余力,然而却无一例外地在情感上有所亏欠。有朋友说,自古文人多薄情,很难在这个时期的文人里找到一生只有一个妻子的。
 
我想这话巴金di一个站出来反对。
 
巴金就是那无例外中的变数。
 
巴金既专一又多情。
 
作家萧乾说他“写恋爱,又不恋爱”。他的作品里爱家,爱国,爱妻子,爱一切万物,可落实到生活里,他的爱又显得“吝啬”许多,他一生只许一人,在那个浪漫多情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
 
女作家冰心评价巴金:“巴金zui可佩服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严肃和专一。”而这一切,唯有他的妻子萧珊zui懂。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28年开始文学创作,巴金的主要作品都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展开的,他始终认为家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通过形形*的家庭生活反应社会现状。他的短篇小说则范围广一些,在特殊时期里往往都带着觉醒和反抗。
 
1936年,巴金的文学创作迎来的高峰时期,32岁的他凭借长篇小说《家》风靡文学界,也自然吸引了无数少男少女的追捧。其中不乏有勇敢的粉丝给他写信,交流文学心得,或者单纯的表达自己的喜爱。
 
在雪花一样的信片里,巴金被一封娟秀字迹所吸引。信的主人自称是一位十几岁的女孩,在信的内容里她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对巴金的喜爱和崇敬,并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巴金莫名的被这封信吸引,你来我往的交流了大半年,直到一天,这个“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突然在信件中附上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并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女孩说希望两个人见一面,巴金鬼使神差般的答应了下来。
 
这个女孩就是萧珊。萧珊原名叫陈蕴珍,1936年,她遇见巴金的这一年,正是她因为出演《雷雨》中的四凤,因与“进步人士”交往过密而被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开除。
 
巴金的书信成为了照亮她人生的一束光。
 
萧珊和巴金在新亚饭店见了面,巴金一反常态的腼腆很多,而萧珊则十分健谈,一直在抱怨父亲*自己的活动,总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萧珊的父亲是泰康食品的股东,还经营了一家咖啡馆,也算是富庶之家。
 
巴金听说萧珊有离家出走的意思,立刻劝阻她,语重心长的教育道:“你这样的孩子,是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很难远走高飞。你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再行动。”
 
这次的见面给二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且美好的印象。萧珊更是热情的在回信中写道:“我永远忘不了从你那里得到得的勇气。”
 
一个少女炽热的爱在期盼回应,巴金不是感觉不到,可是面对如此青春的气息,他退却了,只能一遍一遍告诉自己只能当妹妹。萧珊勇敢地戳破这层*的窗户纸,想要嫁给他,而巴金却连连逃避,zui后只得说:“你还小,我们可以先试着接触,如果...... 你将来反悔的话......”
 
1937年两个人确立了恋爱关系,之后经过辗转流离以及一些时局动荡的影响因素,他们二人失联了一段时间。那时候不少人给巴金介绍女孩,可他都不为所动,并坚持表示:“她等着我,此一生,不是她,我终生不娶。”
 
1942年,萧珊不等大学毕业就来到巴金身边,这个时期是巴金的低谷,靠着萧珊的支持,巴金才撑起走下去的勇气。1944年的5月,40岁的巴金和26岁的萧珊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做新房,两个人正式结婚了。1945年萧珊为巴金生下了一个女儿。

1972年,萧珊患癌,手术后去世,巴金痛不欲生,坚决不肯让妻子入土,一个人抱着骨灰盒回到家中,泪流不止。
 
他们相爱了28年,没有吵过一次架,没有红过一次脸。萧珊的骨灰盒就放在巴金的卧室,每日每夜和他共眠。他每每都恨自己为什么如此长寿,不能早去陪伴妻子。
 
甚至几度和子女提出不如安乐死。
 
他在《怀念萧珊》中写道: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我听见她在骨灰盒里哭泣。
 
后来,也有人给巴金介绍老伴,不想让他一个人太孤苦,他则言辞拒绝。一直到2005年,巴金安详去世,临终前交代一定要和萧珊合葬。
 
长情如此,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