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输血与血型知识点整理(输血与血型的资料)

  • 作者: 霜菲
  • 来源: 投稿
  • 2023-07-29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输血与血型知识点整理和输血与血型的资料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输血与血型知识点整理以及输血与血型的资料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输血与血型的问题

红细胞血型

有26个血型*,包括红细胞抗原400多种。与人类输血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其次是Rh血型*。

1.ABO血型*及其亚型:ABO抗原受控于H、A、B基因,不同个体红细胞膜上表达不同的抗原,形成了A、B、O、AB四种正常型别和许多亚型。ABO血型*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上含有某种抗原,红细胞上就不存在对应的抗原。ABO血型*正常型别和绝大多数亚型个体均符合这种规律,故可根据此规律用血型单*抗体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正定血型),或用标准红细胞检测检者血清中的抗体(反定血型)来判断被检者血型。此外,体液中还存在小分子可溶性ABO血型抗原的型物质,为半抗原。可通过被检者唾液中型物质的检定来辅助鉴定血型。

2.Rh血型*:Rh血型能识别的抗原共43种,常见的抗原有五种,分别是D、C、E、c、e。此*与ABO*不同的是很少有天然抗体,大部分抗体均由免疫*后产生。由于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故常以其存在与否定为Rh阳性或阴性。

【临床意义】

1.溶血性输血反应:①ABO血型鉴定主要用于献血与输血,如硬献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同则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②Rh阴性的患者输入Rh阳性和血液后,可*病人产生免疫性抗体,当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可造成溶血反应甚而导致病人死亡。

2.新生儿溶血症:“O”型血母亲孕育A型或B型血胎儿时,或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后再次妊娠时,即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若Rh阴性孕妇曾输过Rh阳性血液,则第一胎就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3.某些原因不明的输血反应时,应考虑少见的血型抗原*。

4.ABO血型与遗传有关,故在法医学上常用于亲子鉴定。

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病人血清加献血者红细胞,献血者血清加病人红细胞,二者均无凝集、证明血型相同且无其他特殊凝集素,可输血;否则不可输血。

其他血型*:临床还可见到MNSs*、P*、Lewis*、Diego*、Kell*、Ii*等十分罕见的血型*。

输血与血型的资料

输血配型的原则是输入的红细胞不能具有受血者所缺的抗原。临床*中选择供者和受者时,必须使红细胞血型相配合,其原理与输血配型完全相同。红细胞血型有26个血型*,包括红细胞抗原400多种。与人类输血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其次是Rh血型*。1.ABO血型*及其亚型:ABO抗原受控于H、A、B基因,不同个体红细胞膜上表达不同的抗原,形成了A、B、O、AB四种正常型别和许多亚型。ABO血型*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上含有某种抗原,红细胞上就不存在对应的抗原。ABO血型*正常型别和绝大多数亚型个体均符合这种规律,故可根据此规律用血型单*抗体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正定血型),或用标准红细胞检测检者血清中的抗体(反定血型)来判断被检者血型。此外,体液中还存在小分子可溶性ABO血型抗原的型物质,为半抗原。可通过被检者唾液中型物质的检定来辅助鉴定血型。2.Rh血型*:Rh血型能识别的抗原共43种,常见的抗原有五种,分别是D、C、E、c、e。此*与ABO*不同的是很少有天然抗体,大部分抗体均由免疫*后产生。由于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故常以其存在与否定为Rh阳性或阴性。【临床意义】1.溶血性输血反应:①ABO血型鉴定主要用于献血与输血,如硬献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同则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②Rh阴性的患者输入Rh阳性和血液后,可*病人产生免疫性抗体,当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可造成溶血反应甚而导致病人死亡。2.新生儿溶血症:“O”型血母亲孕育A型或B型血胎儿时,或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后再次妊娠时,即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若Rh阴性孕妇曾输过Rh阳性血液,则第一胎就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3.某些原因不明的输血反应时,应考虑少见的血型抗原*。4.ABO血型与遗传有关,故在法医学上常用于亲子鉴定。配血试验交叉配血:病人血清加献血者红细胞,献血者血清加病人红细胞,二者均无凝集、证明血型相同且无其他特殊凝集素,可输血;否则不可输血。其他血型*:临床还可见到MNSs*、P*、Lewis*、Diego*、Kell*、Ii*等十分罕见的血型*。

初一生物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

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是初一生物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初一生物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物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

2.说出人体的血量、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尝试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解释安全输血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问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介绍关于失血死亡的新闻。

1月30日,湖北襄阳市一中学,学生胡某(15岁)与杨某(15岁)发生冲突,胡某被杨某用刀刺伤大腿。案发后,伤者被送至医院后经抢救无效,因失血性休克死亡。

2.提问:受伤的学生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回答,是由于失血过多。

讲解: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就与输血有关,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新闻事件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事件,增强安全意识。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血量与输血

提问:失血过多会危及生命,那么你知道吗?正常人体内的血量是多少?失血对人体有怎样的影响?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

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回答问题。

讲解:成年人体内的血量大致相当于人体重的7%-8%,请同学们尝试着算算自己的血量。当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汗等症状。如果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需要及时输血。

演示:教师用400毫升的红色液体来演示模拟人体血量及失血量。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尝试回答,并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后完善答案,加深印象,了解血量及输血的必要性。通过血量的演示,让学生对血量有直观、深刻的印象。

环节二:血型的发现

1.失血过多需要输血,那么输血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鉴定血型。

讲解:输血前鉴定血型是现在的常识,但是人类发现血型的道路是一个漫长崎岖的过程。17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以后,人类就开始进行输血的尝试。1667年,法国人丹尼斯首次把羊羔的血输给了一个贫血病人,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输血。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用输血的方式救活了一名大出血的产妇,成为人类历史上成功输血的第一例。直到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解剖了几个因输血致死的病人,发现他们血管的某些部分形成血块,堵住了血流。研究时发现人的血清中有一种物质,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他抽取了22人的血,放入编上号的试管,分别进行交叉混合实验。经过反复实验,兰德斯坦纳提出了三种血型──A型、B型、C型(O型)。1902年他的学生迪卡斯德罗医生对155名正常人重复了实验,发现了第四种血型的存在,将它称之为D型(AB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医学家奥登堡根据兰德斯坦纳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将凝集反应应用于输血前的配血试验,只有红细胞和血清混合后不发生凝集的人之间才能进行输血,这一配血试验居然大获成功,挽救了大量伤员。以后随着不断的实践,输血的安全性逐渐提高,到上世纪20年代末,欧洲、北美已普及输血这一医疗措施。

从血型发现史中,你能说一说科学家们具备了哪些科研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学生聆听、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思考从中得到的启示。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认同科学家的科研精神,认同科学研究对人类的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热爱科学,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的情感。

2.播放血型鉴定的*。

观看*,通过血型鉴定的结果,学生给出血型类型。

【设计意图】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型鉴定。巩固血型鉴定的知识。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

初一生物输血与血型教学反思

根据奥苏贝尔理论,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尽可能地有意义。在生物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活跃学生思维,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中导入部分,本打算从民间“滴血验亲”场景入手,后来从车祸现场救治,让学生迅速对于血型方面的知识产生浓烈兴趣,渴望求知,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血型模拟实验中,让学生扮演“小医生”来鉴定血型,救死扶伤,学生探究的主动性相当强。在宣传无偿献血环节,学生充当“小宣传员”,热情高涨的设计口号、标语,升华感情。整节课,从一个个情景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去体验、最终达到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掌握。

1、亮点:本节课让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新课改教学的标准与追求,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本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新颖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学习方式有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情境探究,通过对比、讨论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学这一原则,这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同时,本节课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将《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搬进了教室,直观的反应现象和切身的体验,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扩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抽象性和局限性,使得教学过程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对多样的多媒体资料进行讨论和总结,逐步完成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不足:板书不够及时工整、活动时间不能很好地把握等等

简单讲一下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与血型和输血有关的名词。

根据细胞特征性抗原的不同或者有无,可将血液分为若干血型*。目前已经科学研究确认的仅人类红细胞的特征性抗原至少有15个类型,也即有15个血型*(如ABO、RH、lewis等)。其中ABO血型*是发现最早与临床医学关系最密切最常应用的。

早在1890年,人们就发现人类红细胞膜上可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人类血清中也存在抗A和抗B两种凝集素。ABO血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含有的A和B凝集原的不同,将人类血液分为A、B、AB、O4个基本血型。红细胞膜上仅具有A凝集原的就是A型血;仅具有B凝集原的为B型血;A、B两种凝集原均具有的就是AB型血;O型血者无A或B凝集原。实验研究还发现,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结合或B凝集原与抗B凝集素结合会使红细胞凝集成团,并在血管中发生溶血反应,所以A型血里无抗A仅有抗B凝集素,B型血里仅有抗A凝集素,AB型血里无抗A和抗B凝集素,而O型血里同时具有抗A和抗B凝集素。

在临床上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凝集原与受血者的抗凝集素有无凝集反应,所以最好是同型输血。O型血素有“万能供血者”之称,因为它不含有A或B凝集原;而AB型血又称“万能受血者”,因为它无抗A和抗B凝集素。考虑到人类除ABO之外,还有许多血型*,所以临床上输血之前都要做配血试验。人的血型是遗传所得,终生不改。

好了,关于输血与血型知识点整理和输血与血型的资料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