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步识人法教你看透天下人「孔子三步识人完整版」
- 作者: 群钧
- 来源: 投稿
- 2023-01-18
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不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能够快速认清一个人都是很有必要的。可人心隔肚皮,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质,何其难也!
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提出了一个“三步识人法”: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判断一个人的时候,看他言行的目的,观察他为达目的所用的手段方式,以及了解他安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也就是了解他的追求是什么。
孔子的“三步识人法”,从内在到外在,从根本到技巧,都有涵盖,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悟。
01
视其所以,看他言行目的
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这毋庸置疑。
怀着不同的目的去做事,所呈现出来的行为也是不同的。但并不是说不好的行为背后,就一定怀着恶的心肠。
好心,有可能办坏事。恶行,也可能是善意的谎言。
在“路遥知马力”这个故事中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马力上京考试,半路病倒,穷困交加,被路遥收留,照顾了他3年。后来考中状元,并招为驸马。这时恰巧路遥家遭火灾,倾家荡产,路遥只能去找马力帮忙。但见面后马力丝毫不提帮忙之事,只是挽留路遥在京城游玩,路遥生气离去。
马力派将士将路遥擒住,说每天只准他往回走1里路,多走1里便要后退两里路,当天路遥多走了5里路便*了10里路。路遥气的直骂马力忘恩负义,但一路上虽说囚禁路遥,将士却也有礼相待,好吃好喝的供着。
就这样走走退退,路遥走了3年才回到家,只见原来被烧掉的房屋变成了华屋美宅。原来马力不想路遥太早回去便是要给他建造这房子以报相救之恩。
马力表面上不让他回家,然而背后却是自己帮他建好房子报恩。但路遥没有了解马力这个动机之前,就很容易因为马力呈现出来的恶行对他产生坏的印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行为是带有隐蔽性和时效性的。也就是说,恶行可能是善意的谎言,善行也可能是一时的伪装。
这也是为什么弘一法师李叔同建议大家: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这意思是说,议论一个人的过错应当从他做这件事的初衷开始探究,不可以只拘泥于后果。赞扬一个人的善举,就应该从他做的这件事来看,没必要去探究他当时的本心。
但这里所说的,是针对某一件事,而不是从根本上认识一个人。
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事,还要清楚他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
02
观其所由,看他做事方式
从路遥和马力的故事里我们也能看出,一个人如果想要隐藏自己的目的,是很难被发现的,藏个好几年都是有可能的。
目的可以藏起来,但做事的方式和手段却是显露在外的。
就像路遥虽然被囚禁,不能很快回家,但是一路上却都被将士们以礼相待,好吃好喝的供着,并没有特别大的恶意。
所以,如果目的不明确的时候,也可以从一个人做事的手段方式这些细微之处,看出一些端倪。
唐代有个当官的叫吕元膺,有个姓任的人来投奔他,两人都喜欢下棋,就经常一起下棋,任某就这样一直在吕元膺府上住着。
但三个月后的一天早上,吕元膺突然就跟任某说,自己给不了他大好前程,请他另谋高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就打算送他离开了。任某虽然不愿意,但是也没办法,只能离开了。
任某后来又去了另一个官员那里任职,但一年后,却被那个官员的政敌收买了,还编造谎言诬陷那个官员,险些使其摊上牢狱之灾。
当初吕元膺打发任某走的时候,包括他的子孙们在内的很多人都不解,直到十多年后他病危之际,才告诉儿孙们,原来当初任某跟他下棋的时候,竟趁他批公文时,偷偷调换棋子,改变局势,赢了棋局。任某以为吕元膺不知道,但他用余光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宁可冒着被发现的风险,也要调换棋子,任某这种极重的输赢心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事方式,也就让吕元膺不敢再用他。
很多十分聪明的人都擅于伪装,但善意也好,恶意也罢,总会在一些细微之处,显现出自己的行事方式,也就透露出了一个人的目的、品性等。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他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也一定要仔细勘察他做事方式中一些细微之处,从细微之处洞察人性。
往往只有细节,才是zui真实的。
03
察其所安,看他理想追求
除了看一个人一时的做事方式、目的,也要看这个人长期安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中,也就是他对生活的追求。
魏国君主魏文侯选相的时候,问臣子李克,魏成与翟璜选何人。李克说出了自己的看人标准: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直白地说,就是“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
李克看的,还是那颗心。看心是否沉稳即闲时的亲近,看心是否宁静即福贵时的交往,看心是否公允即显赫时的推荐,看心是否耐得住贫穷即穷困时的行为,看心是否经得住*即贫贱时的舍弃。
既是看他长期的生活状态,也是看他的追求。从他的所作所为,和所交往的人中,就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心寄托在什么地方。
人世间,人人皆在追求一个“安”字,安在什么载体上,什么人群中,也就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孔子的这“三步识人法”,是从动机、行为、以及所向往之事,从这三个层面上,全方位地去考量一个人的品性和人品,也就“人焉廋哉”,没有什么可藏匿的地方了。
如何识人#如何识人# #靠谱# #九顿饭识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