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启蒙原文与译文,求“筮仪”的译文
- 作者: 宥强
- 来源: 投稿
- 2023-07-30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易学启蒙原文与译文,以及求“筮仪”的译文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求“筮仪”的译文
选取清洁的地方建造蓍室,门在南面,在蓍室的中央放一张床(床大约长五尺,宽三尺,不要靠墙壁太近)。需要五十根蓍草,用浅红色的帛捆扎,然后用黑绸口袋储存,放在椟中,再把椟放在床北(椟是用竹筒、坚硬的木头或8布通过油漆做成。圆柱的直径是三寸,与蓍草的长度一样。一半作为底,一半作为盖,椟的下面另外做一个台子把它包住,使椟不会仆倒),在椟的南面设置一个木头格子,位于床的北面二分处。(木格是用横木板做的,高一尺,比床长。在木格的中间刻两个大的标记,两个大标记相距一尺,在大标记的西侧,刻三个小标记,小标记间相距大约各五寸,木格的下面设置横足,侧立在案上。)。在木格的南面放置一个香炉,香集中放在香炉的南边,每天上一炷香表达敬意。将要占卜,就要打扫卫生,洗一个砚台,灌上水。准备一支笔,一盒墨,一块黄漆板,都放在香炉的东边(上边)。占卜者穿戴整洁,脸朝北,洗手焚香表达虔诚。(齐,侧皆反○占卜的人脸朝北,施仪礼,如果要让别人占卜,那么被占卜的人焚完香以后,稍向后退,脸朝北站立,占卜者进前站立在床前稍微偏西的地方,面向南听取被占卜的人的问卜辞。被占卜的人直接陈述所要占卜的事,占卜者应答。被占卜的人右转身回来面向西站立,占卜者右转身回来面向北站立。)两手捧椟盖,放在木格的南面香炉的北面。从椟中取出蓍草,除去黑绸口袋,解去浅绛色的帛,放在椟的东面,共五十根。两手拿蓍草,在香炉上熏,(此后所用占卜的蓍草的数量,这种说法同时可以参看《易学启蒙》)。某官姓甚名谁,今天因为有一些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理,就把疑惑的事情向神灵求告,吉凶得失,悔恨忧虑,如果你有灵,请明确告诉我。于是用右手取一根蓍草,放回椟中,而后用左右手把四十九根蓍草分成两部分,即所谓“分二”,把分成两部分的蓍草,放在木格的左右两大刻中,(这是第一营,所谓分而为二以象两者也。)接下来用左手取左大刻的蓍草拿在手中,用右手取右大刻中的一根蓍草,挂在左手的小指尖,即所谓挂一(这是第二营,所谓挂一以象三者也。)接下来用右手4根4根地从左手中将蓍草数出,即所谓“揲四”。(这是第三营之半。所谓揲之以四,以向四时者也。)接下来把所余的蓍草归在一起,或余一,或余二,或余三,或余四,把所余的蓍草夹在左手的无名指间。(此第四营之半。所谓归奇于仂以象闰者也。)接下来用右手把揲过数出的蓍草放回左大刻。再取右大刻的蓍草拿在右手中,用左手4根4根地从左手中将蓍草数出(此第三营之半)然后,像前面一样把揲过的蓍草放回右大刻,而把所余的蓍草夹在左手中指间,(此第四营之半。所谓再仂以象再闰者也。第一次变易剩余的蓍草数,左边余1,右边必余3,左边余2,右边必余2,左边余3,右边必余1,左边余4,那么右边也余4。同挂起的1根蓍草合在一起,总数不是5就是9,5因为是4的1倍而为奇,9因为是4的2倍而为偶。得奇的情况有三种而得偶的情况有一种。)接下来用右手把揲过数出的蓍草放回右大刻,然后把两手所余的蓍草连同挂起的1根蓍草归在一起,放在木格中的第一小刻。(以东为上,后放此。)这就是第一次变易。用两手取左右两大刻的蓍草合在一起。(总数或者是44根,或者是40根。)接下来用同第一次变易相同的四营方法进行第二次变易,即分二、挂一、揲四、归仂四个步骤。把揲过剩余的蓍草和挂起的1根蓍草归在一起,放在第二小刻中,这是第二次变易。(第二次变易剩余的蓍草数,左边余1,右边必余2,左边余2,右边必余1,左边余3,右边必余4,左边余4,那么右边余3。同挂起的1根蓍草合在一起,总数不是4就是8,4因为是4的一倍而为奇,8因为是4的2倍而为偶。得奇得偶的情况各占一半。)再取左右两大刻的蓍草合在一起,(总数或者是44根,或者是36根。或者是32根)再按第二次变易的方法进行第三次变易。(第三次变易所余蓍草的数与第二次变易的相同)三次变易都完成后,将剩下的蓍草揲四,根据所得的数,在黄漆板上画一爻符。(三小刻中蓍草的数量,五、四为奇,九、八为偶。如果三小刻的挂仂数都是奇,归在一起共13根蓍草,那么剩余的蓍草数就是49-13=36根,揲四得九,为老阳,爻符画为□,所谓重也。如果是两奇一偶归在一起共17根蓍草,那么剩余的蓍草数就是49-17=32根,揲四得八,为少阴,爻符化为——,所谓拆也。如果是两偶一奇,归在一起共21根蓍草,那么剩余的蓍草数就是49-21=28根,揲四得七,为少阳,爻符画为—,所谓单也。如果是三偶,归在一起共25根蓍草,那么剩余的蓍草数就是49-25=24根,揲四得六,为老阴,爻符画为×,所谓交也。)像这样通过每三次变易而成为一爻。(如果第一、第四、第七、第十、第十三、第十六这六变相同,那么第三变以下就不需要进行了,是因为用49根蓍草的原因罢了。第二、第五、第八、第十、第十四、第十七这六变也相同,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第十五、第十八这六变也相同。)每三变成一爻,一卦六爻,要成一卦,需要18次变易。然后观察卦象的变化,来占卜事情的吉凶(卦辨另有图说,可以参见《易学启蒙》)。礼毕,用浅绛色的帛包束好蓍草,装入囊中,再放入椟中,盖上盖子,收起笔、砚、墨、黄漆板,再一次烧香致敬退下。(如果是让别人代替占卜,那么问卜人烧香,向占卜者作揖,然后退下。)
求熟读精思译文+作者简介+原文+层意
【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使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读书读了1000遍了,它的意思就出来了。”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们的问答录。
【层意】
(1)告诉了我们看书,思考的具体方法。
(2)告诉了我们读书时须注意的事项以及一定要用心读书。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