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十二经络图及走向图(十二经络走向图)

  • 作者: 岩喜
  • 来源: 投稿
  • 2023-08-01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十二经络图及走向图的问题,以及和十二经络走向图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由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养生的话题,而十二经络养生是zui近比较热门的,但十二经络走向也需要我们去记忆。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的相关内容。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1

手指记忆法

一、首先记住,十二经脉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二、伸出左手掌,掌心朝面。指尖朝上;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代表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三、每个手指的三个指节分别代表三条经脉,从指尖往指根数,食指---手太阴肺经《di一指节》,手少阴心经〈第二指节〉,手厥阴心包经〈第三指节〉;中指--手阳明大肠经〈di一指节〉,手太阳小肠经〈第二指节〉,手少阳三焦经〈第三指节〉;无名指---足阳明胃经〈di一指节〉,足抬阳膀胱经〈第二指节〉,足少阳胆经〈第三指节〉;小指---足太阴脾经〈di一指节〉,足少阴肾经〈第二指节〉,足蕨阴肝经〈第三指节〉肝经。

四、十二经脉的走向次序为;从食指的di一指节到中指的di一指节到无名指di一指节到小指di一指节;再到食指第二指节---到中指第二指节---到无名指第二指节---到小指第二指节;再到食指第三指节---中指第三指节---无名指第三指节---小指第三指节,又到食指di一指。

十二经脉走向速记歌: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连,手起太阴走阳明,两阳相连续两阴,诸阳汇头阴胸腹,阴阳交接手足端。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2

巧记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按照子午流注的时序排列,依次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阙阴肝经。

如何记住十二经脉,可分以下步骤:

首先,阴阳问题。切记脏为阴、腑为阳。因此,肝、心、脾、肺、肾五脏加上心包,皆为阴经;与之相应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及三焦,皆为阳经。

第二,手足关系。切记位置,先看脏,心、肺、心包在膈以上,依手;肝、脾、肾在膈以下,则依足。再看腑,手足依从与对应的脏器相同,因此,小肠、大肠、三焦依手,胆、胃、膀胱依足。

第三,大小关系。少对应的脏腑为小,太对应的脏腑为大或长,厥阴和阳明则对应中等大小。如此形象思维,则手少阴、厥阴、太阴,分别对应膈上的'三脏心、心包和肺;足少阴、厥阴、太阴,分别对应膈下三脏肾、肝和脾;手少阳、阳明、太阳,分别对应三焦、大肠和小肠;足少阳、阳明、太阳,分别对应胆、胃和膀胱。

经络拍打养生法

1、起势

两脚稍微分开,保持与肩膀部一样的宽度,两只手自然的下垂,养神闭目,下列所有的动作都是如此。

2、拍打头部

di一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头顶百会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

第二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额头上星穴、神庭穴部位,拍打36下左右。

第三步,两手同时拍打额头,从额头开始一直想头顶拍打,大约拍打30次为宜。

第四步,双手同时拍打头部两侧,拍打36下左右。

第五步,双手同时从头部两侧拍打至头后风池穴,采用从上至下顺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

第六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从头顶拍打至头后风府穴,采用从上至下顺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头部拍打时宜口目合闭。

第七步,在上面拍打全部结束的时候,用手心轻轻的拍打面部。首先是搓热两手心,然后从两腮下部向鼻梁上推,一直到额头部分两手分开,顺着眉骨、脸颊向下拉,来回反复一分钟。

需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拍打头部,应采用十指摩擦或掐揉的方法!

3、拍打颈部

di一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颈部后侧,从风府穴起拍至颈后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前倾,便于拍打,一般拍打5遍。

第二步,用左手拍打颈部左侧,从风池穴起拍至肩颈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向右前侧倾斜,便于拍打,然后用右手拍打颈部右侧,方法同上,采用由上而下顺拍,一般拍打5遍

第三步,搓摩脖子,下巴仰起,用手掌(右手或左手)从下巴抹脖子至颈项处天突穴,一般36下左右。

4、拍打大椎

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大椎,可以单掌拍打也可以左右手轮流拍打,拍打时,头部略微前倾低头,便于拍打,一般拍打36下左右。

5、拍打后背、背部两侧膀胱经、背部中央督脉(华佗夹脊)

di一步,扭摆拍打后背,以腰为轴带动两臂,左手手掌绕至体后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同时右臂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左侧后背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再反方向左右轮换拍打。右手内旋向右下方绕至背后,屈肘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左臂同时向左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右肩部,如此反复拍打,一般拍打遍数为四八拍。

拍打时动作要协调,利用肩背及腰部转动时的惯性。两臂摆动时肩、肘、腕关节要灵活,拍打力度要适宜。拍打后背时,臂应尽量向后上屈,使自己不易接触的背部得到拍击锻炼。如此不断地扭身、摆臂,两手交替进行拍打,拍打次数自定。

第二步,拍打背部两侧膀胱经。用右掌背或掌心拍打背部左侧至臀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用左手拍打背部右侧至臀部,方法同上,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膀胱经位于背部两侧,膀胱经上有心、肺、肝、胆、脾、胃、大小肠以及肾俞穴等。

第三步,用掌背拍打背部中央即督脉以及华佗夹脊,华佗夹脊也叫夹脊穴,自di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开半寸处是穴,十二个胸椎和五个腰椎两旁共三十四个穴。拍打背部督脉以及华佗夹脊时,由背部正中上方(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拍打至长强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

6、拍打两侧胳肢窝和胁部

di一步,拍打左侧胳肢窝,左臂上举,用右手掌拍打左侧胳肢窝,一般拍打36下左右,然后顺势拍打左侧胁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反复拍打左侧胁部,拍打胁部时,由腋下拍打至侧胯部,再由侧胯部拍打至腋下,一般上下来回拍打2-3遍。

第二步,用左手拍打右侧胳肢窝和右侧胁部,方法同di一步;心脏、肺、乳腺患者尤其要多拍此处,两肋中间有?胸腺?穴位,拍打*可起到安抚心脏的作用。

7、拍打胸腹两侧、胸腹中央任脉

di一步,双掌同时轻拍胸腹部两侧,由两侧锁骨处拍打至两*,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第二步,拍打*中央即任脉(宜轻拍),从颈下天突穴拍打至腹下曲骨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胸腹有心肺、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

8、拍打肩井、肩髃、肩髎穴

di一步,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然后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肩井穴位于肩部中央,大椎同一水平线,是胆经上的重要穴位。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经脉循行上下肢内外的部位以及经脉与脏腑络属的关系确定的。凡是循行于上肢内侧(掌心一侧)与五脏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阴经,如与肺相连属的叫手太阴肺经,与心相连属的叫手少阴心经,与心包相连属的叫手厥阴心包经;凡是循行于上肢外侧(手背一侧)与六腑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阳经,如与大肠相连属的叫手阳明大肠经,与小肠相连属的叫手太阳小肠经,与三焦相连属的叫手少阳三焦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内侧与五脏相连属的叫足的阴经,如与脾相连属的叫足太阴脾经,与肝相连属的叫足厥阴肝经,与肾相连属的叫足少阴肾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外侧与六腑相连属的叫足的阳经,如与膀胱相连属的叫足太阳膀胱经,与胃相连属的叫足阳明胃经,与胆相连属的叫足少阳胆经。

(二)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以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为准。十二经脉在体表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十二经脉在头面躯干部分的分布是:手三阴经均联系*,足三阴经联系胸或腹部,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

六条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行于四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和足太阴在内踝上八寸以下的一段循行为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属特殊情况。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其交接规律为: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多在头面部相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相接。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分别与相关脏腑发生属络关系。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络属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脏腑以脏为阴、腑为阳,故阴经从其类而属脏络腑,阳经则属腑而络脏。如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而络于肺,手太阴肺经则属肺络大肠。

(五)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是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的,其流注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根据“肺朝百脉”和将十二经脉之开端定在化生水谷精微之中焦的理论,故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肝经为止,依次相传,使气血周流全身,维持各组织*的功能活动。其流注次序如下:

(六)循行部位与病候

1.手太阴肺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

图2-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环循胃口,向上通过横膈,属肺,至喉部,横行至*外上方(中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前下行过肘窝,沿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肌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分支:手腕后(列缺)分出,直出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臂部寒冷疼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2):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通过第1、2掌骨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肩,交会于督脉(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肺,下横膈,属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行,过颈至面颊,进入下齿,环绕口角,在人中部左右经脉交叉,抵鼻旁(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

图2-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3):

图2-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外侧(迎香),交鼻根部(与足太阳经相交会),循鼻外,入上齿,出口角,环绕口唇,交于任脉于颏唇沟处(承浆),沿下颌(过大迎、颊车),上行至耳前,经过足少阳经上关穴,沿发际,至前额角。

分支:从大迎穴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通过横膈,属胃,络脾。

直行经脉:从缺盆向下,经*下行,挟肚脐旁(2寸),进入少腹两侧,进入腹股沟(气冲)。

分支:从胃下口分出,沿腹腔内向下行,至气冲穴而合,再下至大腿外侧前方(髀关),直抵伏兔穴部,至膝盖部,沿着胫骨外侧下行,至足跗背部,进入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分出,进入足中趾内侧端。

分支:从足背(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

4.足太阴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4):

图2-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上行小腿内侧胫骨后侧,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前缘,入腹,属脾,络胃,通过横膈,沿食道两旁上行,连舌体,分散在舌下。

分支:从胃,上横膈,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5.手少阴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5):

图2-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走后属心系(心与其他与心有关的组织*)。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系目系。

直行的经脉:从心系出来,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廉(行手太阴、厥阴经之后),至手掌内后廉,出手小指内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6):

图2-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上经前臂外侧后缘,沿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上臂外侧后缘,绕肩关节、肩胛部,交会于督脉(大椎),前行进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经过食管,穿过膈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眼外角,入耳中。

分支:从面颊,斜向抵于目眶下,经鼻旁,至眼内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臑外侧后缘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7):

图2-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眼内角(睛明),上前额,交会于巅顶。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

直行经脉: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入脑,下行出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脊柱(旁开1.5寸)下行,抵腰中,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中分出,沿着脊柱两旁挟脊(1.5寸)下行,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分支:从肩胛骨内缘(挟脊3寸)下行,直下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合于腘窝部,下行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后,沿足外侧,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要病候:*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8.足少阴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8):

图2-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部(涌泉),出足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部,上行于下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通过肝和膈肌,入肺,沿喉咙,到舌根部。

分支:从肺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

9.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分布图如下(图2-9):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通过横膈肌,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上腋窝中,沿上臂内侧中间下行,行于手太阴经、少阴经之间,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的中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入手掌中,出中指端(中冲)。

分支:从掌中(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

图2-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0):

图2-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行第4、5掌骨之间,循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向前进入缺盆,分布胸中,络心包,通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于缺盆部,至肩部,会于督脉(大椎),上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额角,下行至面颊部,抵达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足少阳胆经交叉于面部,至眼外角(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

11.足少阳胆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1):

图2-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眼外角(瞳子髎),上达额角,下行至耳后,沿颈部行手少阳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部。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

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抵达目眶下,经过颊车,至颈,合于手少阳经,至缺盆,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内部,下少腹两侧腹股沟部,出外*毛际处,横入经过髋关节部。

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部,沿胸侧,过季胁,下行合前条分支于髋关节部(环跳),下行大腿外侧,出膝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达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部,进入第四趾外侧。

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足大趾端,穿过趾甲,折回行至大趾甲后的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

12.足厥阴肝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2):

图2-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背上毫毛部,上行足跗背部,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沿胫骨内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经后面,上行过膝内侧,沿*进入*部,绕阴器,抵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通过横膈肌,分布于胁肋,沿咽喉后上行,至鼻咽部,联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进入前额,上行交会于督脉巅顶。

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

十二经络走向图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一、十二经脉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二、其流注次序是: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三、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

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扩展资料:

一、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二、意义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经脉

十二经络的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抉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辟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脾足大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臂臑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8,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9,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从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10,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隔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至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1,“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毗后;其支者,别锐毗,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含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12,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