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到底在害怕什么(社恐的人到底在恐惧什么)
- 作者: 惜婵
- 来源: 投稿
- 2023-08-04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社恐到底在害怕什么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社恐的人到底在恐惧什么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怎么克服社恐
不再社恐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想一下,一个人为什么会内向社恐,原因是什么?
内向社恐的本质,就是恐惧其他人会伤害我,然后就会变得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唯恐自己说错话了,于是就内向不敢说话社恐了。
和人讲话时,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怕其他人,潜意识就会把大脑的大部分资源都调来思考:“我讲这句话他会怎么看我”,就会这也不敢讲,那也不敢讲,大脑的大部分资源都消耗在这上面了,就没有多少大脑资源用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上了,然后你就不知道说什么了。
几年前我还比较内向,和一个亲戚讲话时比较畏缩,没想到她居然当面说我像个傻子一样,我愤怒了,心想我是因为敬畏她,说话才畏缩的,没想到她却说我像个傻子。再联想到以前很多人看我畏缩的表现后,对我的评价,发现他们大部分应该都是认为我不爱说话、有点傻。那一刻我悟了:以后不能再敬畏他们了,那样他们只会把我当傻子,我想对他们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们就会觉得我爱说话、聪明。
我讲的话只要没有攻击他,他就不会攻击我。如果他攻击我,那就是他不对,反击回去就是了。(特殊情况除外,比如......,比如他力气更大或者有几个帮手在一起,则可以以后有机会再出手或用其他的方法出手,......)
别人对我说话都是随心所欲的说,那我对别人说话也应该随心所欲的说呀。
所以核心方法就是,我们和别人是平等的,人人平等这可是真理。他对我温和,那我也对他温和,如果他不温和,那我们也可以不温和呀,是吧,都是平等的。然后你就变得非常轻松了,遇到人后,都这样去认为,慢慢的便会由量变发生质变。
在这个过程中潜意识自然就会变得轻松了,就不会再让大脑的资源浪费在我这么说会不会说错话了,潜意识就会让大脑的资源,用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上,你讲话的思维就顺畅了,就可以愉快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随着你和别人聊天慢慢变得顺畅了,有时候聊到你们都感兴趣的话题,还会聊的比较愉快,这就会对你有很大的激励。随着你一次次的聊天都顺畅了,就相当于都赢了,你就会慢慢上瘾这种感觉,促使你更加这样做,慢慢的形成习惯后,你就变成了一个外向的人。
外向的人说话,他们用的方法很简单,他们无非也就几种说话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相同的话反复用,经常用于打招呼聊天,比如说遇到同事了,就说或问几句日常的话,并且这几句话大多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节省下找话题的时间了。
比如遇到同事了,我不想多聊,就说一句嗨喽,如果我想说几句,在饭点时间我就说:“吃了吗。”
同事说:“还没有呢。”
我说:“那快去吃吧。”
(相信这是大家反复用的最多的几句话,非常简单又好用,这样打招呼的作用是什么呢,作用是互相展示友好,我们知道对方是友好的,那么我们就会很有安全感。)
再举几个大部分人反复用的打招呼聊天:
遇到同事,我说:“早啊。”
同事说:“早啊。”
我说:“今天好冷。”
同事:“是啊,这几天降温了。”
我说:“你好像穿的不是很多。”
同事:“还好,这几件衣服已经不冷了。”
再比如遇到另外一个同事了,
我问:“周末放假有没有去哪里玩。”
同事:“有出去玩,去了金山公园玩。”
我问:“那里的风景应该很不错吧。”
同事:“还好吧,里面的风景确实还可以,我们在里面玩了一下午。”
比如还可以夸一下对方:
我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
对方笑了,说:“真的吗。”
我说:“这件衣服显得你很年轻。”
外向的人说话,用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问和对方有关的问题,对方就会感兴趣,人永远对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感兴趣,然后你们会变得熟络起来。
比如我说:“你这衣服真好看,哪里买的?”
……
比如我说:“你最近瘦了,有什么秘诀吗?”
……
朋友:“我最近买了一台比亚迪的车,xxx配置,性能超好,balabala。”
我说:“我最近也想买车,你有什么推荐吗?”
……
朋友:“我家养了三只狗。”
我说:“我家也养了一只,你那三只是什么品种?”
……
大部分内向的人,陷入了说话只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误区。说话不仅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还是用来交流情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交流情感的需求。外向的人说话,用的第三种方法,就是不寻求说话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是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看法。她们说话没有目的,就是想说而已,想跟旁边的人分享一下此刻心里想到的而已。在轻松的氛围中,两人的距离自然会靠近。
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比如我说:“今天天气好热啊。”
朋友:“是啊,30度呢。”
我说:“昨天看到一个新闻,湖南那里干旱呢,农业用水都不够了。”
……
我说:“听说那谁生了个儿子。”
……
我说:“以后再也不熬夜追剧了,昨天看电视剧看到很晚,今天早上起床时好晕。”
朋友:“确实要注意,睡眠时间不足对健康的伤害是很大的,还会掉头发的。”
……
我说:"你知道吗,有件衣服我很喜欢,看了好几次,就等着打折的时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没了,好郁闷。"
朋友:"是吗?那件衣服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你这么喜欢?"
我说:"黑色的夹克,穿上去挺合身的,正好配上次买的裤子。"
朋友:"上周你也是穿的黑色衣服,看上去感觉很有气质。这件衣服和上周那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
说自己的看法:
比如我和一个朋友走在大街上,我说:“这俩车看起来不错,银色有一种奢华的感觉,以后我要买车就买银色的。”
朋友:“买车还不如坐公交车,你知道买车后的开销有多大么。”
我说:“买车每年要交保险费,另外就是油费了,听说最近油价涨了不少。”
……
我说:“最近柴静的那个纪录片挺火的啊,我觉得蛮好看的。”
朋友:“我也看了,挺触动的,balabala……”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外向的人说话,就是不寻求说话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是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看法,她们说话没有目的,就是想说而已,想跟旁边的人分享一下此刻心里想到的而已。在轻松的氛围中,两人的距离自然会靠近。
比如看到车,我可以说对这俩车的看法;
看到树,我可以说对这颗树的看法。
想到前几天听到的故事,我就可以和朋友聊一聊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想到对某个事件的看法,我就可以聊一聊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外向的人说话,用的第四种方法就是一边聊一边联想,比如说我看到一支笔,我怎么通过这支笔把聊天源源不断的进行下去呢,首先,我可以就这支笔本身来说,这个笔芯呀,*呀,美观呀,说一说我的看法。然后就可以联想了,不要拘泥于只说这支笔,而是要联想到其他的事情上面去,比如我可以联想到,笔的用途是什么,笔可以写字,聊到写字,我们又可以聊到小时候写作文,小时候练书法,聊到我们的童年回忆,有大把大把的话题去聊。
如果说小时候的事情我给忘了,没关系,笔还可以干嘛呢,还可以写小说呀,小说可以是网络小说、名著小说,什么情节细节都可以聊,小说又可以演成电视剧,就比如说之前那个《赘婿》,它又是郭麒麟演的,他是个相声演员,父亲是郭德纲,咱们又可以聊聊搞笑的东西,聊聊相声,聊聊喜剧,聊聊脱口秀,这也是很欢乐的一个氛围。那聊到喜剧呢,自然娱乐综艺就出来了,那么像贾玲呀,沈腾呀,这些综艺达人他们的一些新作品,他们一些有趣的事情,是不是也可以聊啦。所以你们看,源头仅仅只是一支笔,但是我们通过一边聊一边联想,就可以聊到这么多的东西。
我:你吃饭了吗
妹子:吃了。
我:我也刚刚吃完,你吃的什么呢
妹子:鸡蛋面
我:鸡蛋面不错哦,我平时也很喜欢吃,你自己做的吗
妹子:我不会做饭耶,买的。
我:做饭嘛,很简单的,就是把菜煮熟或者炒熟,然后加一点酱油和调料就可以了。(由不会做饭联想到怎么做饭)
妹子:不想做,以前都是妈妈做饭。
我:以前是以前嘛,如果你不会做饭,你未来的老公也不会做饭,你们就只能每天点外卖或者去饭店吃饭了哦。(从以前联想到未来)
妹子:我还没想好要结婚呢。
我:你的妈妈很疼你吧。(从妈妈联想到)
妹子:我妈妈很疼我的。我是最小的嘛,当然疼我了。
我:你是最小的?你还有兄弟姐妹?(从最小,联想到兄弟姐妹)
妹子:我姐姐呀blablabla……
我:那你姐姐也很优秀哦,成绩居然这么好blablabla……
走到这里,我们又可以返回到前面谈话时的“结婚”上面展开聊天,我说:你现在还没想过要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吗?
妹子:还没想好呢blablabla……
我:那你的标准是什么呢?(由没想好联想到标准是什么)
妹子:我的标准嘛是blablabla……
我:你的标准可不低,一般人怕是很难达到你的标准吧,blabla……
这个时候如果发现她讲的话里面联想不到什么了,没关系,我又可以返回到前面聊天时她说“鸡蛋面是买的”上面展开聊天,
我:你喜欢买东西,喜欢去购物吗?
妹子:喜欢呀,超级喜欢的。
我:我平时就很少出去购物,喜欢在家里上网玩游戏,blabla……
我:你还喜欢干什么?
妹子:喜欢唱歌,游泳,旅游啊。
我:哦,你喜欢唱歌,你喜欢唱谁的歌呢?
妹子:blablabla……
我:许嵩的歌我也很喜欢,高中时期最喜欢的就是许嵩的歌了,blabla……
我:你喜欢游泳,你游泳技术怎么样?
妹子:blablabla……
我:那你还学会的挺快的,我到初中才学会游泳,吃了不少苦,blabla……
我:你喜欢旅游,你都旅游过那些地方?
妹子:blablabla……
我:我也去过海边,在海边的沙滩上玩是非常舒服的,沙子非常柔和,可以在上面随意打滚和躺着,blablabla……
你会发现,在整个聊天过程中,你没有去准备什么话题,因为聊天本身就会给你带来无数的话题,你不需要准备,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聊天。
社恐到底是为什么恐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公开场合讲话,或者与陌生人交流的社交场景中,控制不住地感到局促、不适,这是正常的,心理学上将这种情况称为“社交焦虑”。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普遍存在的人类体验。在社交场合中带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对个体保持正常社交发挥是必需的,但过分严重的焦虑干扰了人体正常功能时,就成为了一种心理问题,即:社交恐惧症。
这种社交恐惧一般出现在青少年时期(13-19岁),在这个社交、教育、职业发展的阶段,由于害怕和回避,导致工作、学习能力与社交生活能力下降。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社恐,社恐的根源是什么?
社恐者,经常有不完善的性格基础,性格多有自卑、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易焦虑、易恐惧、苛求完美、过分自尊、敏感、固执、重视他人的评价、缺乏自信、有强迫倾向等。尤其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巨变和生活世界的突然开阔,自尊心日益增强,对社会和其他人的评价也变得敏感起来。在这个时期,如果在人际方面遭到当众出丑、与朋友的交恶、失恋等精神*,常会在心理上造成较大的创伤,更容易在有上诉性格倾向的人身上引起焦虑不安和恐惧心理。
大多数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社会经验、东方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社会信息的接收,然后在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分叉,如果本身不爱与人交流、性格内向的人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自己也不注意心理调节,就容易降低自我价值感,越来越惧怕与人交往,出现回避行为,从而引发社交焦虑,严重的就会发展成为社交恐惧。
而且当今这个时代特征,就是:人与人的交流更加方便了,现实中心与心的隔阂也更大了。大家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内心郁闷,选择以网络娱乐排解情绪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久而久之,沟通交流的机会减少了,社交的技巧和经验也无从获得。
总之,社恐是一种心理问题,源于个体内心的自卑情结,如果不尽快克服,到了不得不社交的时候,就会带来不便和痛苦。建议及时解决社恐问题。
社交恐惧症到底恐惧的是什么
1、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必须处于社交场合或必须与人接触时会有焦虑和自*经症状,如紧张、面红耳赤、出汗、口干、心跳加速、头晕、恶心、震颤、全身甚至是两腿无力感等。
3、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患者会有意或极力回避社交场合,避免去公共场所及需要与人接触的场合,以至于长期将自己封闭在家里,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
4、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的,但就是无法控制,所以很痛苦。
社交恐惧症多起病于青春期,只有少数起病于20岁以后。每个人在与自己不熟悉或比较重要的人交往时,都会出现一种紧张或激动感,并反射性地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从而使人的心跳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即表现为脸红、出汗、紧张等。这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正常反应,随时间推移会习以为常。
但由于缺乏自信,因而特别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以致对这些症状特别在意。害怕别人会因此议论你,想自己不紧张,但又无法消除,害怕人群便成了你的心病。
时间一长,就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形成了兴奋点,只要一进入与人交往的环境,就会出现脸上发热感和内心的焦虑不安,加上别人对此的议论或讥笑,更紧张不安,惧怕见人,从而形成社交恐惧症。
社恐的人到底在恐惧什么
信息时代下,“社恐”似乎成了大多数人拒绝社交的保护色。
社恐的人到底在恐惧什么?
以我自己为例,我害怕被过度关注。
比如,被人注视的时候,会感觉那种聚焦式的上下打量的目光比探照灯直射眼睛更难受;
又如,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特别是和陌生人交流,就会紧张得脸红;
再如,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动作会不自然,会担心自己因为不自然而出丑……
“恐惧”心理的加持,会令社恐人害怕人际交往,担心自己会成为别人的“笑柄”,从而导致不愿意,甚至是抗拒社交。
其实社恐人的心理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渴望社交,羡慕身边的社交达人;另一方面,又害怕人多的场合,想把自己藏起来。
到底是什么心理,造成这个“社恐”困局?
1)自卑——对自我认知或评价的超常否定
林恩·亨德森在《害羞与社交焦虑症》一书中这样说道:多数社交恐惧者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恐惧的情绪,以致于表现出退缩、回避的行为。
归根结底,这种过度惧怕外界消极评价的情感,往往是自卑心理在作祟。
当自卑感被不断放大,人就会越来越不自信,从而更加害怕交际,形成社交困局。
2)敏感——对外界事物的高度敏锐
调查研究表明,社交恐惧患者更容易感到不安、恐怖、担心、痛苦,于是就把这些不安、恐怖、担心、痛苦都当作必须要控制的情绪,令人草木皆兵。
社恐人为了换取群体归属感,有一部分会具备讨好型人格,会感到越来越焦虑和烦躁。
3)羞耻感——过度看重社交过程中的羞耻心
《中庸》有云:知耻者近乎勇,意思是知道廉耻并能立即改正就接近于勇。这句话也表明了东方文化对于“羞耻心”的一个积极态度。
同样的,正是在这种文化的长期影响下,“羞耻感”的程度被不断放大,从而造*际交往的障碍。
比如,现代社会部分女性被“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禁锢,羞于与异性对话,这样子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就会被*,令双方都别扭尴尬,甚至产生畏惧,长久以往,也就不敢与人交流了。
如何走出“社恐”怪圈?
1)加强心理暗示,用于突破自己
天生的“社交达人”并不存在,那些“社交*症”,说白了都是一步步练出来的。
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心理学里,意识被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潜意识是大脑的深层意识,潜意识的力量比显意识要强大得多。因此,有效利用潜意识,有助于走出社交怪圈。
比如,每次出门前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情”、“今天的自己也元气满满”等激励的话,让大脑深层的潜意识接收积极信息。
2)专注一件事情,不要在意他人目光
在平时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尝试沉下心来去专注完成一件事情,把100%的心力都放在这件事情上。
比如,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把手机调成请勿打扰模式,同时带上降噪*,让自己全身心地沉浸在工作中,拒绝思考其他事情。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不仅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也慢慢不在像以前那样在意别人的眼光了。
记住,专注是打破焦虑和杂念的最好方法。
3)学会降低预期,主动寻求帮助
学会降低心理预期,是与自我和解的最佳方式。
不管是做事还是交友,不要给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比如:“要跟公司所有同事搞好关系”、“每个人都要觉得我很好”、“这次发言要满意”等等,这样的高预期、高要求只会让自己的压力和焦虑增加。
尝试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降低自己的预期,比如“允许周围30%的人说自己不好”,“不强求自己与公司所有的同事都要搞好关系”等等,这样即使在完成后低于预期也不会过于沮丧,高于预期反而会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总而言之,社交恐惧不是病,你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改变。
当然,孤独也没有什么不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陪着自己想陪的人,享受孤独也是另一种人生姿态。
文章分享结束,社恐到底在害怕什么和社恐的人到底在恐惧什么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