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三种来源(梦的原理是什么)
- 作者: 彦崴
- 来源: 投稿
- 2023-08-04
大家好,关于梦的三种来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梦的原理是什么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梦的原理是什么
梦是脑在作资讯处理与巩固长期记忆时所释出的一些神经脉冲(就像打扫时扬起的灰尘或正被处理中的资讯流),被意识脑解读成光怪陆离的视、听觉所造成的。
睡眠的功用之一是把临时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快速动眼睡眠(REM)阶段处理无意识的“程序性记忆”,而非动眼(NREM)阶段处理有意识的“陈述性记忆”。
在REM阶段,脑的无意识部分正在处理程序性记忆,而有意识部分的活动则因感觉被切断而降至最低,此时自记忆库流出的资讯脉冲会活化有意识部分而使它借由联想编织出一段梦。而当另一脉冲到达时,则又编出另一段梦,梦境乃突然改变。
扩展资料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满足,人在清醒的状态中可以有效地压抑潜意识,使那些违背道德习俗的*不能为所欲为。但当人进入睡眠状态或放松状态时,有些*就会避开潜意识的检查作用,偷偷地浮出意识层面,以各种各样的形象表现自己,这就是梦的形成。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做梦是大脑在虚拟环境中对如何处置危险情况的预演。尤其是噩梦,人类每年要做300到1000次噩梦。人类正是在噩梦中进行安全训练。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的满足。无穷无尽的*中,许多在不现实生活中无法即时满足或根本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未能或不能获得满足的*,却可以在梦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调节心理平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关于梦,你知道多少?
梦是怎样形成的
梦的形成:当人体处于清醒状态的时候,人的身体是可以对外界的事物产生本能的反应。但其实人体处于休眠状态时,并非所有*也处理休眠状态,脑电波、眼球等等都和觉醒的时候一样的,只是身体的肌肉处于休息中,这个时候白天发生的经历很有可能在梦里出现。
一般情况下,做梦的内容和白天的经历或者是*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人一段时间情感或者工作负荷过重也会不停做梦。比如,白天有一件事令你特别兴奋,临睡前你还在想着这件事,当大脑其他的神经细胞都休息了,这一部分神经细胞还在兴奋,你就会做一个内容相似的梦。
扩展资料
做梦的好处
1、调节心理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的满足。现实生活中未能或不能获得满足的*,却可以在梦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调节心理平衡。
2、解除疲劳,休整身体
疲劳就是人无论在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以后,能源的耗竭,脑的能源主要是靠血液供给葡萄糖。乳酸积累多了,是疲劳的一种生理上、生化上的表现。睡眠就可以解除这种疲劳。人在睡眠的时候,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合成新的蛋白质。所以睡眠是解除疲劳与休整身体必不可少的。
3、整理信息,带来顿悟
白天我们经历很多事情,我们的大脑要时时地记录,时时地监控,时时地记录你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当你睡眠的时候,脑子就会回放,一边回放,一边整理,然后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把它放到脑子不同的功能回路里边。
4、做梦有助脑功能
做梦能使脑的内部产生极为活跃的化学反应,使脑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更新达到高峰,而迅速流过的血液则带来氧气和养料,并把废物运走,这就使得本身不能更新的脑细胞会迅速更新其蛋白质成分,以准备来日投入紧张的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为什么会做梦晚上做梦有4大好处
产生梦的成因是什么
梦的成因
科学解释:
学术界对梦的成因与目的仍无定论,普遍的看法是:梦是脑在作资讯处理与巩固长期记忆时所释出的一些神经脉冲(就像打扫时扬起的灰尘或正被处理中的资讯流),被意识脑解读成光怪陆离的视、听觉所造成的。
首先是Hobson与McCarley在1977年提出“活化-合成”理论:脑干中的桥脑即使在睡眠中也会不断发出讯号(PGO波),这些讯号*、活化了脑的意识部份,使它合成一段有意义的梦。
但后来Solms发现脑干受伤的病人仍旧有梦,而顶叶(负责躯体感觉与感觉整合的颅顶皮质)受伤的病人则没有梦,或许脑干只与REM梦有关,顶叶与REM梦和NREM梦都有关。JieZhang在2004年提出“连续活化”理论:睡眠的功用之一是把临时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快速动眼睡眠(REM)阶段处理无意识的“程序性记忆”,而非动眼(NREM)阶段处理有意识的“陈述性记忆”。在REM阶段,脑的无意识部份正在处理程序性记忆,而有意识部份的活动则因感觉被切断而降至最低,此时自记忆库流出的资讯脉冲会活化有意识部份而使它借由联想编织出一段梦。而当另一脉冲到达时,则又编出另一段梦,梦境乃突然改变。
另外还有认为梦的成因或功能是:(1)经由任意突变、以“达尔文过程”来产生新观念、新策略;(2)清除脑中的垃圾,梦是对垃圾的最后一瞥;(3)长期记忆的持续激发,睡眠时梦的诡异来自长期记忆的储存格式,但清醒时的脑则能给它作正确的诠释;(4)把遥远但相关的记忆连结起来并强化成一故事体;(5)把外来*转化成梦境以防止被惊醒;(6)自我满足、降低心理压力;(7)借由眼球运动提供氧气给角膜等等许多看法。但*有人提出一个梦的“心身作用说”:做梦时,幻想与自我分离,人不会察觉是自己在幻想。“幻想”自感觉记忆取出资料拼凑后再送回感觉区而成幻觉,目的是在以模拟的感觉讯号取代真实讯号,驱动自律神经进行心身作用。痛觉、压觉会驱动自律神经中的“修补神经”,修补神经在脑与脊椎中排列成许多会连锁反应的经络,而做梦的功用之一就是在生长激素升高时,模拟极密集的运动压揉讯号,驱动经络修补身体。
梦到底从哪里来呢
在说「梦」之前,我们先要说一下众生都具有的八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对八识稍有了解的就知道,梦绝不可能是前五识,当然也不可能是末那及阿赖耶两识,因此答案就很明显了,所谓「梦」,就是第六意识在睡眠时的心心所相应的活动。
其实,第六意识有有漏和无漏之分,佛菩萨的意识是无漏的,但凡夫的意识却是有漏的。
有漏的意识,又有五俱及独行之分;五俱意识是指眼识乃至身识这五官的感觉,分别或共同与第六意识同起的作用,这种意识的产生是必须在醒著的时候,才会在境界中显现的,如见色、闻声、冷热触等。
独行意识则不一样,它是离开眼、耳、鼻、舌、身五官感觉之后,单独作用的。
这也使得独行意识的范围甚是宽大,分为三种:一、清醒的时候,心力分散时候的散位独行意识;二、通过休息禅定的训练,从而获得定位独行意识;三、在梦中时前五识不起现行,只有第六意识自己的分别变化种种境界,这就是梦中独行意识。
《成唯识论》有云:「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这是说睡眠时,凡夫的身不得自在。所以在睡眠时,有情的意识心理作用与睡眠心所共起活动,就成为了梦。
那么,梦到底从哪里来呢?
我们知道,睡眠未必就一定会做梦,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相信梦代表着某种预示或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前者如周公解梦,后者如《西游记》所描述的魏徵的梦中斩龙。
而在佛教的《毗婆娑论》认为梦的来源大概有五种:
其一「诸病」:身体的四大不调所发生出来的病态,比如身体感觉寒冷会梦到水,身体感觉温热就会梦到火,这其实是因为生理关系而生起的梦。
其二「思惟」:也就是心理有所希求,有情的感情和思想的不安宁就会生梦。
其三「曾更」:也即是说过去所经过留下来的习气,在梦中重演出来。
其四「当有」:这有点类似于预兆,也就是将来要实现的事情,率先在睡眠的梦中发现出来。这种梦的,时有发生,不过不是经常性的。
其五「他引」:这是因为人心力的关系,所引生的梦。不过,这个「他」字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凡是他心等关系都可以算是他引。比如*相互思念,就会相互产生这样共同的梦境。
不论如何,梦中的意识比起醒著的时候,总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在佛经里认为,经过相当的禅修和观想,梦中的意识是可以被控制的。
由此,佛陀将梦中意识比作凡夫虚妄的我执、我见,而开悟证果,则比作大梦醒来时候的恍然大悟。这也就引出佛陀解梦的目的,即是希望众生求破无明后的大觉。
关于梦的三种来源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