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精神*(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精神有*)

  • 作者: 信凯
  • 来源: 投稿
  • 2023-08-06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精神*,以及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精神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心理障碍与人格*的表现有什么

人格*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妨碍之间的一种人格形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开展的*倾向,或是说某种轻度的人格妨碍。罕见的人格*有自大、抑郁、勇敢、孤僻、冷漠、失望、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格仇视、暴躁激动、毁坏等等。这些都是不健良的心思要素。它们不只影响活动效率,阻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给人蒙上一层消极、阻阴暗的颜色。上面将一些罕见人格*的特片及矫正办法引见如下:(一)失望及其改动

有些人遇到不如意、失改的状况时便无精打采、怨天忧人,成临重担、应战便自认能干为力甘愿失改,对出路得到决心心灰意懒……这些都是失望的表现。惹起失望的既有人生态度、意志质量方面的缘由,也有认知错误、人格不成熟的要素。有些人则是由于理想幻灭、路途坎坷而心灰意懒。

大先生中有的人常从消极的角度去看成绩,总把眼睛盯着、弱点和困难的方面,或以为失改无法改动。这实践上是用失望来看待波折,后果是“协助”波折来打击本人,在已有的失改感中又增添新的失改感,就像在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这种失望心思的开展,会使人浑浑噩噩、毫无生气、甚至厌世轻董。

失望心思是一种严重的不安康心思,对人身心的危害极大。怎样才干改动失望,走出心情低谷,培育悲观的人生态度呢?德国心思学家皮特·劳斯特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1.越担惊受怕就越遭灾害。因而,一定要懂得积极态度所带来的力气,要深信希望和悲观能引导你走向成功。

2.即便处境危难也要寻觅积极要素。这样,你就不会保持争取巨大成功转机的努力。你越悲观,你克制困难的勇气就越会倍增。

3.以幽默的态度来承受理想中的失败。有幽默感的人,才有才能轻松地克制恶运,扫除随之而来的倒运念头。

4.既不要被顺境困扰,也不要梦想呈现奇观,要兢兢业业、持之以恒,竭尽全力去争取成功。

5.不论多么严峻的情势向你逼来,你也要发现有利的要求。不久,你主会发现,你四处都有一些小的成功。这样,自决心自然也就增大了。

6.不要把失望作为维护你绝望心情的缓冲器。悲观是希望之花,能赐给人以力气。

7.你失败了,但你要想到,你已经屡次取得过成功,这才是值庆幸的。假如10个成绩你做对了5个,做错了5个,那么你不是完全有理由庆贺一番,由于你曾经成功地处理了5个成绩。

8.在你的空闲工夫努力接近悲观的人,察看他们的行为,经过察看培育起你的悲观态度,悲观的火种会渐渐地在你内心扑灭。

9.要晓得,失望不是天生的。像人类的其它态度一样,失望不但可以加重,而且经过努力还能转变成一种新的态度,这就是悲观。

10.假如悲观态度使你成功了,那么你就应该置信这样的结论:悲观是成功之源。

此外,培育多方面的兴味与喜好,多参与个人活动,多增强体育锤炼,多看幽默剧、相声等给人带来笑声的节目,都有助于培育悲观的性情。

(二)羞怯及其改动

羞怯在大先生中并不少见。如不敢在群众场所宣布意见,惧怕与生疏人打交道,路上见到异性同窗会不知所措,见到教师便难为情,说话感到紧张等。普通而言,害臊之心人皆有之,但过火地害臊,就不正常了。它会障碍人际交往,影响一团体正常的发扬才干,还会招致压制、孤单、焦虑等*知态。

羞怯是一个自我进攻心思过强的后果,其特点表现为:

1.过于胆怯主动,过于谨小慎微。羞怯者说话时,意思往往表达不清楚,说话、做事总怕有错,担忧被人谈论、嘲笑。因而每想说一句话,总要在喉咙口重复屡次;每做一件事,总要思前想后,为此把本人搞得神经紧张、如坐针毡,而且往往为错过说话、做事的机遇懊悔、懊丧、自责。

2.过于关注本人。羞怯者特别留意本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抽象,总觉得本人时时处处众目睽睽之下,于是敏感、拘谨。

3.自信缺乏。羞怯者对本人的社交才能、表达才能、做事才能乃至自我抽象缺乏决心,因此使原本可以做到、做好的事难如愿。虽然羞怯的人格特征与神经类型有一定的联络,但更多地还是后天要素所致。所以经过无意识的调理可以改动。

第一,要对本人作一个详细剖析,找到本人的所长和所短,发扬所长可加强决心并补偿缺乏。特别是要多看到本人的优点以加强决心。

第二,放下思想包袱。现实上每团体都有怕羞心思,只是有些人擅长调理,留意锤炼罢了。金要足赤、人要完人是不能够的。一团体说错话、办错事没什么可怕,也不用难为情,错了就矫正就是了。

第三,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谈论。所谓“人多口杂,金子也会消融”,总把他人说的话放在心上便步履维艰,什么也不敢做、不敢说了。只需本人看准的就大胆去做。无论你做的多好,也不能够人人称誉。

第四,无意识地锤炼本人。胆量和才能都是锤炼的后果,要勇于说第一句话,勇于迈第一步。一旦这样做了,会发现本人不只有才能把事情干好,而且有潜力把事情干得更好。70年代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先生时代是一个严重的口吃患者,他发现本人越是在众人面前说话就越口吃,这非但没使他退避,反而使他下决计克制口吃。于是他索性参与了学校的话剧团,近使本人背台词,并要背得烂熟,否则无法登台上演。主这样,他坚韧不拔地锤炼,缍打败口吃、不但话剧演得很成功,后来还参与选演讲,出任一届日本首相。可见锤炼是克制人格*的一个好方法。

(三)猜疑及其改动

所谓猜疑,一猜二疑,疑是树立在猜的根底上,因此往往缺乏现实依据,有时也缺乏合理的思想逻辑。好猜疑的人往往对人对事敏感多疑,看到同窗背着本人说话,但狐疑是在说本人的好话;某同窗没和本人打招呼,便猜他(她)对本人有意见等。

猜疑是很无害的人格*,它会招致人际关系紧张、损伤别人感情、无事生非等;本人则会堕入庸人自扰、苦冰、惶惑的*知境中。培根在“论猜疑疑”一文中指出。狐疑“是迷陷人的惘,混杂敌友,毁坏人和事业”。有这种不键康人格质量的人应积极寻求矫治。

克制猜疑的方法:

当发生猜疑时先不要外露,可留心体察所疑的人和事,若猜疑被证明,不会因而感到震惊;当猜疑不成立,应消除狐疑。由于不曾外露也不会损伤别人。

2.增强沟通。猜疑经常是由于误解或别人搬弄口舌惹起的,因而碰到这种状况应自动地和被猜疑者沟通交流,这样有助于消弭误解,改善、增进彼此的信任感。

3.丢弃成见和克制自我暗示,学会片面、开展地看成绩,改动*式思想方式。

4.“心底无私天宽”,无私就无畏,坦坦荡荡地做人,和同窗冤家坦诚相处,他人如何看本人,不心过火在意。置信“日久天长见人心”。

总之,要克制摆脱猜疑的心思次要是本人做人要正,“人正不怕影子斜”;对别人宽厚为怀,即便被他人误解也不用去计较;充沛驾驭好“言语”这个工具,呈现了误解或彼此不信任、猜疑时,经过沟通思想、阐明状况、彼此体谅。只要这样,你才会生活得愉快。

(四)耐心及其改动

耐心是大先生中罕见的的*人格质量。表现为碰到不满意的事情马上冲动不安;做事缺乏充沛预备,没预备好就自觉举动急于到达目的;缺乏耐烦、细心、恒心。性格耐心之人说话办事快、竞争认识强、容易激动、收情经常处于紧张形态。日常生活中耐心特点的人为数不少。经常什么都想学,而且想短工夫内学会,生怕比他人落后急于求成,但实践效果经常达不到希冀的目的,从而气馁,发怒,既影响本人的键康和效率,又阻碍人际关系。

怎样克制耐心的*呢?

1.思先于行。首先要增强自我修养,盲目地养成冷静冷静的习气。在学习、生活中,对非准绳性成绩,尽量防止与人发作矛盾以致激化,把精神用到积极考虑之中。

2.改动行为,细心、仔细行事,吃饭工夫不得少于20分钟,细嚼慢咽;说话控制语速,想好了再说,不随意打断他人说话;看书要一字一句细读,边读边想;走路骑车有意不超越他人;任务中改掉冲锋陷阵式的习气,不焦急,有条不紊的干。

3.控制发怒。性情耐心的人容易发怒,应把制怒格言“能忍则自安;退一步则弹丸之地”铭刻在心,时是提示本人遇事冷静。既使输了,甘拜上风。

4.松驰疗法,坚持静养训练,在任务学习之余,常听轻松、幽雅、恬静的音乐,赏花悦心、书画静神、打太极拳、练练气功闭目养神,使肌肉、神经都处于完全抓紧形态。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精神有*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些轻微的精神症状,如有些人常多秋善感,有些人终日想入非非,有些人急躁易怒,甚至多疑、怪僻。但这之中我们大多可归于个性的不同,系正常的,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能有某种精神异常。如何来区别一个人是否精神异常呢?第一、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环境的要求,能否被周围人理解,有没有离奇出格的地方,即精神活动是否做到与环境协调。第二、看他的精神活动自身各种心理活动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即他的感知、思维、情感与行为是否协调一致。如遇到令人愉快的事,他感知到这件事时应有愉快的体验,有愉快的表情,并可出现相应的行为。第三、个性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即目前的个性特征与以往一贯的个性特征比较是否有改变。

另外,可以做一下MMPI人格测验,应该网上可以查到这个测验。

判断患者是否有心理疾病,以下是医学界公认的“病与非病三原则”第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也就是患者是否出现幻觉,如幻听幻视等。第二、精神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通俗说法就是对某件事有正常反应,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有病了。

第三、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就是说没有外界重大变革的时候,患者是否性格大变,是否行为混乱。

此外,区分心理疾病和精神病的标准是是否有“自知力”,要是患者意识不到自己的不正常,那毫无疑问就是有病,需要去精神科治疗,连心理咨询都不用了。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

非理性主义倾向

弗洛伊德虽然倡导科学和理性创造人类的生活,但是他的潜意识决定论充分显露出非理性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1)漠视和贬低显意识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夸大潜意识的意义;(2)贬低人的理智的价值,极力鼓吹泛性论。

唯心主义倾向

弗洛伊德忽视心理活动的客观内容和社会根源。他有三个著名的假设:把人的东西自然化,把心理的东西生物学化,把社会的东西心理学化。因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最终陷入生物决定论和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

方*上的局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源于他对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的治疗实践,因此他得出的是*心理学规律。但他把它们推论到所有正常人身上,在方*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且,他忽视个体和群体、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本能与文化的差异,用关于个体、个体心理和本能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文化和历史现象,同样犯了方*上的错误。

精神*症

精神*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精神*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组精神病,美国六个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为0.43‰~0.69‰,15岁以上为0.30‰~1.20‰(Babigian,1975),我国部分地区为0.09‰,根据国际精神*症试点调查(IPSS)资料,18个国家的20个中心,历时20多年调查3000多人的调查报告,一般人群中精神*症年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0.3‰(Shinfuku,1992)。

精神*症是怎样得的?到目前为止病因未明,好发于青壮年,多发于16~40岁之间,无器质性改变,为一种功能性精神病,本病患者一般无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但发作时不仅影响本人的劳动能力,且对家庭和社会也有影响,应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精神*症病程多迁延并呈进行性发展,如早期发现应尽早给予合理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为乐观,少数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不合理,拖延了时间,贻误诊断治疗,使病情缓慢进展,甚至失去了治疗良机,出现精神衰退,成为精神上的残废。上海(1978)对1957~1959年出院的1200例精神*症进行了出院20年的随访,预后有四种:属于临床痊愈者25%;显著好转水平者33%;精神症状仍存在,无自知力,但有部分工作能力者25%;情况差,包括衰退者占16%,因此应尽早予以诊疗,以求良效。

精神*症的病因是很复杂的,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将与本病可能有关的因素分述如下:

(1)遗传因素:临床遗传学研究,证明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国外Kallmam,国内上海、四川等地的家系调查,发现本病患者*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精神*症的发病率越高。有关孪生子的研究预告,本病单卵孪生的同病率比双卵孪生一般高4~6倍,寄养子也是如此。关于遗传途径,目前多处于假设阶段、许多作者倾向于多基因遗传,即疾病是由于几对致病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起病。近几年由于分子遗传学的进展,英国科学家在精神*症家族*性较明显的家系中进行研究,提示本病的病理基因位于第5对染色体,引起精神学界的重视。目前对精神*症的基因定位研究,尚无定论。

(2)内分泌因素:本病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期发病,部分病人在分娩后急性起病。此外,本病发病率在绝经阶段也较高。以上临床事实说明内分泌在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功能障碍,也曾被不少学者疑为本病的病因,但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未能作出肯定的结论。

(3)病前个性特征:孤僻、敏感、害羞、好幻想、逻辑性思维差等特殊的病前个性特征导致精神*症的人是精神*症患者的50%~60%,国内资料分析发现,病前具有胆小、犹豫、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等性格的占40%,比对照组高7倍。

(4)环境因素:在母孕期受到*感染的胎儿,其成年后发生精神*的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期及围产期的合并症,也使本病的发病率提高。

(5)社会心理因素:本病的发生多是在幼年至成年生活中的困难遭遇所造成的,其中与精神*症亲属的接触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有学者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在精神*症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内12个地区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经济水平高与经济水平低的人群患病率不同,差别有显著性,在业人群与不在业人群的患病率也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生活的物质环境差、经济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大、社会心理应激多有关。

(6)神经生化的研究:神经生化、生理、精神药理等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脑成像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推动了本病神经生化基础研究。本病的��±砘�⊙芯坑幸韵录父龇矫妫孩俣喟桶饭δ芸航�偎怠”?-羟色胺假说。③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的研究。④神经肽与精神*症的关系。⑤多巴胺能子流和谷氨酸子流功能不平衡假说。⑥额叶�纹状体功能*假说。上述假设反映了近二十多年来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并将在精神病学科学发展中经受检验和发展。

(7)大脑病理解剖结构的研究:本世纪上半叶,对精神*症病人的病理解剖研究,在慢*例可见大脑皮质轻度萎缩和脑室扩大。显微镜下所见主要为退行性变化,中胚层反应缺如,未见炎性现象。这些变化没有特异性。组织病理学研究,早期阶段未见明显改变,晚期阶段的病例中,可见细胞硬化、脂肪变性、空泡形成,最后可见细胞脱失。主要见于大脑皮质第三层,与血管分布无关。大脑皮质各部位以及皮质下基底节均可有病变,但以额叶、顶下叶、颞叶的损害较明显。

以现有资料分析,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作用,得到更多科学资料的支持。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展,使本病的基因定位研究有了可能。部分病人具有脑结构形态和发生上的异常,神经生化变化和临床特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

精神*症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和多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别。但它具有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障碍,情感、行为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现分别介绍如下:

(1)思维联想障碍: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且本病具有特征性的障碍。其特点病人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思维联想散漫或*,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交谈时可表现对问题的回答不切题,对事物叙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称为“思维松弛”。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即“破裂性思维”,甚至个别语句之间也缺乏联系,称“词的杂拌”。

有时病人可在无外界原因影响下,思维突然中断,即思维中断,或涌现出大量思维并伴有明显不自主感,称强制性思维。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或动作,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称病理象征性思维,或将两个或几个完全无关的词拼凑起来,赋予特殊意义,称语词新作。

(2)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不配合,是精神*症的重要特征。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腻的情感,如对同志欠关心、同情,对亲人欠体贴等。以后,病人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日益淡漠,甚至对使人莫大痛苦的事情,也表现惊人的平淡,最后病人可丧失与周围环境的任何情感联系。

在情感淡漠的同时,可出现情感反应与环境的不协调,与思维内容不配合。病人可为琐事而勃然暴怒,或含笑叙述自己不幸的遭遇,后者称为情感倒错。

(3)意志活动障碍: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退。病人对生活、学习及劳动的要求减低,表现为不主动与人交往,无故旷课或旷工等。严重时行为极端被动,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亦如此。病人不注意清洁卫生,长期不洗澡,不梳头,生活懒散,终日无所事事,呆坐或卧床。部分病人的行为与环境完全不配合,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污水),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称意向倒错。或受幻觉、离奇思想支配。

(4)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幻觉见于半数以上的病人,有时可相当顽固。最常见的是幻听,主要是言语性的幻听。分为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思维鸣响。幻嗅、幻触、幻味较少见。

感知综合障碍在精神*症并不少见。人格解体在精神*症有一定特点,如病人感到脑袋离开了自己的躯体,丧失了体重,身体轻得好象能吹得起来,走路时不感到下肢的存在等。

(5)妄想:原发性妄想在本病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也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这种妄想发生突然,完全不能用病人当时的处境和心理背景来解释。例如一病人从外地回来,一下火车突然感到环境变了,看到周围的人态度也变了,都在注意着他,行人以特殊眼光看他,家人的态度也与往常不同,谈话中都在议论与他有关的事等。继发性妄想常发生于幻觉基础之上。

(6)紧张综合征:此综合征最明显的表现是紧张性木僵,病人缄默不动,违拗或呈被动性服从,并伴有肌张力增加。

精神*症的病人一般没有意识障碍,妄想、幻觉和其他思维障碍一般都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发现。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多缺如。

根据临床症状群的不同,可划分不同类型。类型与起病、病程经过以及治疗反应和预后有一定关系。常见类型与表现如下:

(1)单纯型:本型占住院精神*症病人的1%~4%。在群体普查资料中约占2‰(北京)。青少年起病,起病缓慢,持续进行,表现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活动减少,日益脱离现实生活,临床症状主要是逐渐发展的人格衰退。一般无幻觉和妄想。如有则为片断或一过性。此型病人在发病早期常不被人注意,往往经过数年的病情发展到较严重时才被发现。此型自动缓解者少,治疗效果和预后差。

(2)青春型:本型占住院精神*症的8%(北京)、12.5%(上海)和26.4%(南京)。占群体普查资料的11%(北京)。此型多发病于青春期,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离奇,难以理解,思维破裂,情感喜怒无常,表情做作,弄鬼脸,傻笑。行为幼稚、愚蠢、零乱,精神症状丰富易变。此型病程发展较快,虽可自发缓解,但维持不久,易再发。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维持治疗可延长缓解期,减少发病。

(3)紧张型:本型占住院型精神*症病人的6.9%(南京)、11%(上海)和16%(北京)。近年来有减少趋势。大多数起病于青年或中年,起病较急,病程多呈发作性,主要表现为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两者交替出现,或单独发生。临床上以紧张性木僵为多。

紧张性木僵:突出的表现是运动性的抑制。轻者运动缓慢,少语少动,重者以木僵固定于某个姿势,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表情呆板,对环境变化毫无反应,病人肌肉紧张,呈蜡样屈曲。紧张性兴奋:以突然发生的运动性兴奋为特点,新病人行为冲动,不可理解,言语内容单调呆板。如卧床不动的病人,可突然起床,无目的地砸东西,然后仍旧躺下。此型可有自动缓解,治疗效果较其他型好。

(4)偏执型:为四型中最常见的类型,占住院精神*症病人的41.3%(南京),46.5%(上海)和56%(北京)。在群体普查资料中占54.3%(北京)。发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起病较缓慢,病初表现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并有泛化趋势,妄想内容日益脱离现实。有时可伴有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妄想结构可较*化,亦可零乱,情感和行为常为受幻觉和妄想支配,表现疑惧,甚至出现自伤及伤人行为。病程发展较其他类型缓慢,精神衰退现象较不明显,自发缓解者少,治疗效果较好。

(5)未分化型:上述各型部分症状同时存在或难以归入上述类型,尚未分化明确的类型,称为未分化型或未定型。

精神*症的诊断在遗传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实验室检查尚未发现有特异性变化以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作性诊断标准是在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现将当前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诊断标准介绍如下。

(1)E·布鲁勒认为精神*症的特征性症状有诊断意义,即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矛盾意向和内向性,也称为4A症状,这一概念对现今国际诊断标准仍具有影响。

(2)schneider提出了首级症状,认为病人如果有首级症状中某项,而没有器质性症状即可诊断为精神*症。首级症状包括11项。即思维鸣响、争论性幻听、评议性幻听、躯体影响妄想、思维被夺、思想*入、思想扩用、思想被广播、被强加的感情、被强加的意志冲动、妄想性知觉。

(3)PSE检查方法收集了国际精神*症协作的部分资料,经电子计算机统计,找出了9项精神*症多见症和3项非精神*症的多见症。9项精神*症的多见症状是:思维综合利用鸣响、内心被揭露、不能和别人建立感情上的联系、情感淡漠、自知力缺乏、妄想泛化、思维不连贯、言谈不可信、荒谬的妄想、虚无妄想。3项非精神*症的多见症状是早醒、表情抑郁和情绪昂扬。

(4)《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R)精神*症诊断标准

症状学标准:具备下述①或②或③

①至少存在下述中的两条:妄想;突出的幻觉,每天存在,连续12个月;思维破裂或明显的思维松弛;紧张性行为;情感平淡或不迫切。

②各种奇特的妄想。

③突出的听幻觉,具有评论或辩论的性质。

严重程度标准:工作、社交和自我料理能力明显低于病前最高水平。

病程标准: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其中包括①或②或③症状至少1周,及时治疗可少于1周,有或无前驱期或残留期。

排除标准:须排除以下疾病:

①*情感性障碍。

②精神病特征的心境障碍。

(5)CCMD-Ⅱ-R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确定无疑有下述症状中的至少两项,且各症状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以及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精神*症另有规定。

①联想障碍:明显的思维松弛或破裂性思维,或逻辑倒错,或病理象征性思维。

②妄想:原发性妄想(如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内容自相矛盾,或毫无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妄想,或妄想内容荒谬离奇,不需核实即可肯定为病理的。

③情感障碍:情感倒错或情感不协调。

④幻听:评论性幻听,或争议性幻听,或命令性幻听,或思维幻听,或持续一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或所听到的语声来自体内某一部位。

⑤行为障碍:紧张症状群,或怪异愚蠢行为。

⑥意志减退:较以往显著的孤僻、懒散或思维贫乏,或情感淡漠。

⑦有被动体验,或被控制体验,或被洞悉感,或思维被播散体验。

⑧思维*入,或被撤走,或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丧失或不完整,且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①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②现实检验能力受损;

③无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交谈。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的病期至少持续3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

①上述症状可肯定并非由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所引起。已确诊的尚未缓解的精神*症病人,若以后再患上述各种疾病,应下两个诊断。

②若症状同时符合精神*症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则*性症状的病程至少长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程两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症。

精神*症应与哪些精神疾病相鉴别?

具有典型精神*症症状的病例,按*作性诊断标准,诊断一般不困难,当症状表现不典型、不明确时,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神经衰弱:精神*症早期可出现神经衰弱样症状,如失眠、易疲劳、工作能力下降等,但神经衰弱病人自知力是完整的,情感反应也强烈,并积极要求治疗。早期精神*症病人有时可有自知力,但不完整,没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和迫切治疗的要求。

(2)强迫性神经症:某些精神*症可出现强迫症状,但其不同于强迫性神经症的特点有:具有内容离奇、荒谬和不可理解的特点,自知力一般不完善,病人摆脱强迫状态的愿望不强烈,为强迫症状纠缠的痛苦体验也不深刻。

(3)抑郁症:紧张性木僵病人需要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性木僵与紧张性木僵外表十分相似,但两者的情感障碍和环境的接触有本质的不同,抑郁症病人的情感是低沉而不是淡漠,在耐心询问下,与周围人仍有情感上的交流。紧张性木僵病人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或应答性反应,病人表情呆板,淡漠无情,有时可伴有违拗。

(4)躁狂症:急性起病并表现兴奋躁动的精神*症病人,外观上与躁狂病人很相似,两者的情感反应以及与周围的接触明显不同。躁狂症病人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协调,有感染力。精神*症情感变化与环境不配合,且动作较单调刻板。

(5)反应性精神障碍:受精神创伤后起病的精神*症病人,在疾病早期思维和情感障碍均可带有浓厚的反应性色彩,需要与之相鉴别。反应性精神病患者主动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且情感反应鲜明强烈。精神*症随着病情发展,妄想的内容离精神因素愈来愈远,日益脱离现实,病人不主动暴露其内心体验和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

(6)偏执性精神病:有偏执性格基础,妄想对象较固定,结构较严密,具有*化倾向,情感较协调,人格完整,以上特点均不同于精神*症。

(7)器质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病有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的基础,精神*症为功能性精神障碍,二者可以鉴别。

(8)病态人格:某些精神*症病人可以假*态人格的表现为其早期症状,特别以青少年起病,病程进展缓慢者,容易误诊为病态人格。病态人格是个性发展的偏离,不是一个疾病的过程,在不顺利的环境下个性*可以更为明显,属量的变化。精神*症的病程缓慢进行,前后对比有明显转折,情感行为变化是质的反常,可以鉴别。

精神*症急性期怎样治疗?

由于目前对精神*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还不明确,因此,治疗也不是针对病因,而只是对症治疗,故而不能根治本病。但这种治疗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适应环境,缩短病程,为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精神衰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精神*症急性期的治疗应以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如电休克治疗为主,还应辅以心理治疗和工娱治疗等,治疗要力求*和充分,以期尽快控制其精神症状,使病情尽快缓解。药物种类的选择应根据主要症状和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1)对以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幻觉、妄想、行为紊乱、情感反应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症患者,应首选镇静作用强、控制兴奋躁动及抗幻觉妄想效果明显的药物,如氯丙嗪、氯氮平、氟哌啶醇、甲硫达嗪、奋乃静等抗精神病药物。一般采用口服等药,但对以精神运动性兴奋明显、或者对治疗不合作或拒食、不服药的患者应先采取肌肉注射,静推或静脉点滴。注意药物*反应及躯体状况。

(2)对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识活动明显缺乏、缄默、退缩、被动等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应选具有激活作用的药物,如舒必利、氟奋乃静、三氟拉嗪、三氟噻片、利培酮、氯氮平等,以口服为主,必要时给予舒必利静脉点滴。

(3)对极度兴奋躁动、拒食、拒服药、无法管理、木僵、缄默、*、自伤、伤人、损物者,若无禁忌症,应合并电休克治疗,一般隔日1次,行8~12次后即可得到缓解,以后再予以药物维持治疗,巩固效果。

上述药物的治疗剂量要因人而异,应从小剂量开始,在短时间内,一般一周左右加至治疗剂量,症状进步快慢也各不相同,只要服到适宜有效剂量,2周内见效,4~6周内基本能迅速控制其急性状态,待急性症状得到控制后,应用治疗剂量再继续治疗2~4周以巩固疗效。一般急*例一个疗程为2~3个月左右。3/4的病人症状可得到控制,但须较长时间的维持治疗,易复发。

精神*症慢性期怎样治疗?

所谓精神*症慢性期是指病程较长,而在精神*症急性期未经充分的*治疗,病程就会迁延发展。若成为慢性精神*症,就给治疗带来困难,影响预后。对于精神*症慢性期的患者来说,主要是人格,情感反应,意志,行为和社会功能的障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除继续采取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应特别注重心理治疗和工娱治疗,为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交能力,可进行行为疗法,可让其参加文娱活动及生活自理活动,采取阳性强化法,计分予以奖励,以强化其正常行为,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应耐心对其进行教育、启发、诱导,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鼓励其参加集体劳动和文体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活跃他们的情绪,对改善大脑功能,防止衰退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应积极配合家庭治疗,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教育,将患者的病情、治疗原则及方法、预后等告诉其家属,要求家属予以同情、体贴、耐心和蔼的态度配合治疗,采取合理而切合实际的方法来处理患者与家属的个人问题。因家是患者生活的基地,家庭治疗对患者仍影响较大,对防止复发和疾病恶化起到重要作用。

精神*症的病程和预后怎样?

精神*症病程具有不断发展,逐渐加重的趋势。临床表现的主要形式有持续进行和间歇发作、或一经治疗后终生缓解三种情况。前者病程不断,精神症状日益加重。间歇发作者的病程,在精神症状急剧出现一定时间后,间隔以缓解期。缓解时,精神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也可遗留一定的缺损。部分病例随着病程的进展,发作次数的增加,幻觉妄想等症状日益贫乏,*的妄想变得片断,零碎,而精神衰退症状日益加重,逐渐成为主要的临床症状。此时病人言语内容贫乏,孤僻内向,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形成一种特殊的“痴呆”状态。这种痴呆与一般器质性痴呆不同,不能以记忆力、智能和自己获得知识的丧失来表现,而由病人的情感淡漠,意志活动缺乏所构成。

精神*症的预后和临床特点和治疗有关,一般地说家族遗传史不明显,病前性格外向,起病有一定诱因,起病形式急,病程短,可呈间歇性或一次发作后不再复发者预后良好。反之预后则差。治疗若及时、*、长期则效果好,反之效果差。另外预后与社会心理因素也有关,家庭照顾、同事关心、经济水平,及其他社会支持*好则预后好,否则预后差。

如何预防精神*症复发?�

因为精神*症病因不明,所以预防不是针对病因,而应以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良好的疗效,预防后遗症,并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与精神*等方面着手进行。若夫妻双方均患病,则要建议避免生育。

(1)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要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必须在社会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基层医疗保健组织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建立社区精神病防治机构以来,精神*症的复发率有较明显的下降。

(2)参加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丰富的文体娱乐和社会生活内容,能有效地恢复精神病人的心理社会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以预防复发。

(3)服用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可有效预防复发。

(4)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疾病、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心理治疗,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抵御能力。

(5)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复发的早期症状,尽快治疗,防治复发。早期症状包括拒服药、失眠、多疑、自语、自笑、行为怪异等。

精神*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早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如不理采亲人、不讲卫生、对镜子独笑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表现为思维紊乱,病人的思考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言语零乱、词不达意。此外,比较典型的症状,还有妄想与幻觉。所谓妄想,即毫无事实根据的想象,如认为有人要谋害他,或者以为自已是伟大的发明家或盖世英雄等。幻觉可以有视幻觉、听幻觉、味幻觉等,如看到“鬼魅”,听到别人在议论他,觉得食物都有苦味等。

若疑有精神病时,应及时到精神科诊治。如确定为精神*症,应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有氯丙嗪(冬眠灵)、三氟拉嗪等,剂量应由医师根据病情决定。病情基本好转时,应加强心理治疗,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慢性精神*症患者,则应鼓励他们参加集体劳动,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等。当病情缓解以后,还需坚持服药一个阶段,过早停药极易复发。

精神*症患者,一般都有个性上的*,如敏感多疑、孤僻、固执等。故精神病缓解以后,应该加强精神情*的修养。病人的家庭、工作单位等,也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帮助他们克服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避免*病人。

精神*症的病人治愈后,可以参加工作,但不宜担任需要作出紧急反应的工作,如驾驶员等。也不宜担任需作出重大决断的工作。精神*症的病人治愈后,可以结婚、生育,但夫妇双方都患精神*症,或家族中有数人患精神*症的,则不宜生育,以免将精神*症遗传给后代。

精神*症和心脏病、肝脏病等一样,也是一种疾病。病人应该正确对待,不应自卑,只要认真治疗,注意修养,是可以治好的。病人的家属和同事也应该尊重和体谅病人。嘲笑、歧视和戏弄病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坚决制止。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