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配对原理分析(血型推算公式)
- 作者: 希齐
- 来源: 投稿
- 2023-08-07
大家好,血型配对原理分析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血型推算公式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血型配对原理分析和血型推算公式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血型推算公式
血型推算公式
血型推算公式,每个人都是有血型的,血型是由父母双方的血型决定的,知道父母的血型通常就可以推测书以后出生的宝宝可能会是什么血型,下面一起了解,血型推算公式。
血型推算公式1在医学上,常利用父母的血型来推断子女血型,如父母双方均为O型,其子女必为O型血而不可能出现别的血型。又如父母一方为O型,另一方为B型,其子女可为B型或O型。但有时就难以判断,例如父母中一方为A型,另一方为B型,子女中就可以出现四种血型中任何一种类型。
大家可以参照下面的表格就可以很容易掌握血型遗传规律:
一般来讲,一个人的血型是固定不变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血型也会发生改变,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人的血型就会转变为供者的血型;还有某些肿瘤患者、放化疗后、某些药物影响以及婴幼儿或老年人等都可能发生血型抗原丢失或变化而发生血型转化。所以检验血型时一定要格外小心,不管以前的`血型检测结果如何,在输血前一定要重作血型检验,而且应特别注意,如果血型有改变时,要仔细分析,认真探求原因,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血型推算公式2O型在推算时写成ii
A型在推算时写成IaI、IaIa,B型写成IbI、IbIb,AB型写成IaIb
所以:
O+O型
公式是:ii+ii=o型只能是O型
A+B
公式是:IaI+IbI,也就是在这个公式里有四种血型组合在一起,一个是IaIb;还有IaI,IaIa;IbI,IbIb;ii;所以这种血型的父母孩子可能是这四种血型中的一种。
A+O
公式是:IaI,ii,这里有两种血型,IaI、IaIa,ii,所以是两种血型,。A型或是O型。
A+A
公式是:IaI、IaIa,IaI、IaIa,这种交合就有了IaI,ii,所以就是A或O型。
B+O
公式是:IbI、IbIb,ii,相加,就得出了B或O型。
B+B
公式是:IbI、IbIb,IbI、IbIb相加,得出了B型或O型。
A+AB
公式是:IaI、IaIa,IaIb
相加,得出了A,B,AB型血。
B+AB
公式是:IbI、IbIb,IaIb,相加,得出了B,AB
AB+AB
公式是:IaIb,IaIb,相加,得出了A,B,AB型血。
O+AB
公式是:ii,IaIb,相加,得出了A,B型血
血型推算公式3血型测试原理
人类血型是以A、B、O等三种遗传因子的组合而决定的,具有遗传性、父母双方的血型基因在两性性细胞相结合时,可以在细胞核染色体中搭配成对,进而将血型遗传特性传给子代。也就是说:根据父母的血型即可判断出以后出生的宝宝可能出现的血型。
血型是由基因决定的
人类繁育后代时,男性产生*,女性产生卵细胞,这两种性细胞只含有人23对染色体的一半,也就是说,配对的染色体携带着等位基因分离存在于不同的*或卵细胞当中。*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后,染色体自动配对,于是胎儿又有了23对染色体。因为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所以胎儿的性状有些与父母一样,但由于基因具有显隐之分,因此胎儿的另外一些性状与父母不一样。
人的血型基因比较特殊,有三种,是复等位基因,名称为A、B和i,其中A、B为显性基因,i为隐性基因。人的血型有四种,分别是A、B、AB和O。当人的血型基因组合为AA时,人就是A型血。同理,基因组合为BB或ii时,人分别为B型血和O型血。基因组合为Ai或Bi时,根据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的掩盖作用,血型分别表现为A和B。基因组合为AB时,两个显性基因都表现出来,血型为AB。
比如,你的血型为B型,基因组合可能为BB或Bi,你丈夫的血型为A型,基因组合可能为AA或Ai。因此,你们的孩子的血型可能为A(基因组合为Ai)、B(基因组合为Bi)、O(基因组合为ii)或AB(基因组合为AB),即四种血型都有可能。
DNA指纹技术应用了什么原理
DNA指纹技术原理:
一般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完成:
1、将送检的各种生物学检样,如毛发、血痕、精斑、人体组织或白骨等,把其中所含的DNA提取出来。
2、选用与探针配对的*性核酸内切酶,在长链DNA位置上加以切割,使分子量很大的DNA长链切短成许多长度不同的小片段。
3、在胶板尺寸较长的凝胶电泳仪中,对酶解完全后的DNA片段进行电泳,各酶切片段就会按其长度大小在电场中进行分离。
4、先用碱性溶液使凝胶板中分离开的双链DNA片段变性为单链片段,然后将凝胶板夹在尼龙膜中,使这些单链DNA
片段印溃(blot-ting),转移并永久性地固定在尼龙膜上。
5、让放射性DNA探针与尼龙膜上的单链DNA片段进行分子杂交。
6、用放射性胶片与尼龙薄膜叠放,尼龙膜上的放射性探针便会发出X射线使胶片曝光,从而使杂交有探针的长度不同的DNA片段位置显影在胶片上。这样的特征
DNA片段条状图谱,便是所谓的DNA指纹。
1DNA指纹图的建立及发展
近百年来的研究认为,任何遗传分析都是以遗传标志为基础的,而任何一个遗传标志的价值又在于其变异性(即多态性)的大小。有关遗传多态性的研究对促进人类学、遗传学、免疫学以及法医学的发展,以及对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乃至协助诊断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以往的研究都是利用各种外部表现型、生理*型、同工酶、多态蛋白等作为遗传标志,用间接分析来推论相应的遗传基因。
70年代末,*性内切酶和重组体DNA技术的出现以及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遗传标志的研究转向DNA分子本身。由于各种遗传信息都蕴藏在DNA分子上,生物个体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DNA分子的差异,因此DNA被认为是zui可靠的遗传标志。某些DNA序列的差异可通过*性酶切片段长度的改变来反映,此即*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RFLP),其产生是由于点突变、DNA重排、*或缺失引起的〔1〕。随着对RFLP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基因组中zui有变异性的一类序列——高变异DNA序列,使DNA遗传标志的发展和应用得到了一次飞跃。
1980年,Wyman和White描述了di一个多等位性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人类DNA标志。不久,在胰岛素基因(Insulingene)的5′端区域、致癌基因(C-HarasIOncogene)的3′端分别发现了相同的高度可变的标志(hypervariablemarker)。在α-球蛋白(α-globin)基因群周围还发现了其它三个标志〔2〕。1982年,Bell等〔3〕证实:这些高度多态性区域串联着重复的短序列单位,重复单位数目的差异导致了这种高度的可变性,由于这些结构特征,人们称这些区域为小卫星(minisatellite)或高度可变区域(hypervariable)或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variablenumberoftandemrepeats)。
1985年,Jeffreys等〔4〕用肌红蛋白基因di一内含子中的串联重复序列(重复单位含33bp)作探针,从人的基因文库中筛选出8个含有串联重复序列(小卫星)的重组*。序列分析表明,这8个小卫星重复单位的长度和序列不完全相同,但都有相同的核心序列(coresequence)即GGCCAGGA/GGG。他们先后用两个多核心小卫星(polycoreminisate
-llite)33.6和33.15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在低严谨条件下杂交得到了包含10多条带的杂交图谱,不同个体杂交图谱上带的位置就象人的指纹一样千差万别,Jeffrey称之为DNA指纹(DNAfingerprint)〔5〕,又名遗传指纹(geneticfingerprint)。
RFLPDNA指纹分析技术由于方法繁杂、周期长、实验条件高等*而无法大范围推广。1990年,Williams等〔6〕首次报道了AP-PCR技术,Welsh和McCelland〔7〕亦*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从而使DNA指纹技术应用更加广泛。AP-PCR技术是采用随意设计的1个或2个引物,对模板DNA进行PCR扩增,一般先是在低严格条件,即在高Mg2+浓度(大于传统PCRMg2+浓度1.5mmol/L)、较低退火温度(36℃~50℃)下进行1~6个循环的PCR扩增,随后在严格条件下进行PCR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或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可得到DNA指纹图谱。其基本原理是:在低严格复性条件下,引物与模板DNA非完全互补序列形成错配,错配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沿模板链延伸,合成新链,当在一定距离内模板DNA另一单链也发生引物错配时,即可对两错配引物间的DNA进行扩增。但是此种错配并非随机发生,引物和模板间,特别是在引物3′端必须存在一定的互补序列,即可产生不同的扩增片段或组合,通过DNA指纹图谱,可得到配对DNA样品中的差异片段,用于*、测序、染色体定位和基因片段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我国杨建厂等〔8〕利用PCR的原理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全新的DNA指纹检测技术,称之为随机引物PCR人DNA指纹检测技术(arbitrarilyprimedPCRhumanDNAfingerprinting,APHDP),此外还开发出处理DNA指纹数据应用软件,应用于个人识别、遗传素质与疾病的相关特征研究等。
2DNA指纹技术所用的探针
自DNA指纹技术建立以来,这一技术迅速在动植物的进化关系、亲缘关系分析以及法医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也正是由于DNA指纹技术在核酸分析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而许多学者围绕此技术所用的探针作了大量的工作,除Jeffrey等〔5〕的探针外,用人工化学合成或从生物组织中提取后再扩增的办法生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探针。迄今,在DNA指纹技术中所用的探针大概有probe33.15、33.6〔5〕、bacteriophageMB〔9〕、pigrepetitireclonep83、PGB725、poly(GT)containing18.1、(GTG)5/(CAC)5〔10,11〕、(CAC/TA)4及(GT)12等。同时,在探针的标志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它们的结构可大致分为小卫星探针和简单重复序列探针,简单重复序列包括微卫星探针(microsatelliteprobe)和寡聚核苷酸探针。小卫星探针的核心序列为33bp,常定位在人常染色体前的末端(proterminal)区域,微卫星探针则在10~20bp之间,而寡聚核苷酸探针在10bp以下,普遍散布在人类整条染色体上,或者在基因间区域或者位于内含子内。
1988年,我国伍新尧等〔12〕根据DNA指纹是人基因组中重复序列的RFLP的原理和人与鼠的髓鞘碱性蛋白(MBP)基因cDNA同源序列性高于90%的事实,选用鼠MBPcDNA3′端的一段序列(非表达区高度重序列,与人基因组中该类重复序列几乎完全同源),长度为0.81kb的片段作探针,检测用HaeⅢ酶解的人DNA*性片段(RF),在人群中可分出22条谱带,受检的30例无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没有两个人的谱带是完全相同的,显示这一方法的高度个体特异性,这是国内首次用自已的力量找到DNA指纹的探针。
3DNA指纹的应用3.1法医学方面同以往的血型测定法相比,DNA指纹技术在法医学领域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已成为鉴定犯罪、亲子鉴定和确定个体间亲缘关系的工具〔5,13〕。随后,国内学者李伯龄〔14〕、姜先华〔15〕、伍新尧等〔12〕也先后对此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实际案件的鉴定中,解决了过去无法解决的疑难案例,如微量血痕、部分*的碎尸块的个人认定等。
3.2在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
3.2.1生物种群学研究利用DNA指纹图可以估算连锁不平衡,比较等位基因的频率,还能估计不同个体之间的重组率,在种群学研究上有助于建立某一个体在种群中的地位和关系,特别是对真菌的种群研究,有很多真菌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的方式繁殖,但是何时以何种方式繁殖,程度如何,并不清楚,而利用DNA指纹图就能区分以有性和无性方式产生的后代,并能确定某一区域真菌的自然分布〔1,16〕。
3.2.2测定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物种分类鉴定Jeffreys等〔5〕认为在一个群体的不同成员间拷贝数的串联重复序列(VNTR)由于多态性程度高,在遗传分析中尤其适合作为多态性标志,简单重复的不稳定性可导致VNTR长度的迅速变化,根据家族中或育种群体中VNTR的分离重组频率,可以测定出遗传距离,可用统计学公式确定个体间的亲缘关系:D=2Nab/(Na+Nb),,D值越大,亲缘关系越近,遗传距离就越小;D值越小,亲缘关系越远,遗传距离就越大。为此,运用DNA指纹技术可检测不同物种、同种及同种不同个体的亲缘关系,用于物种分类鉴定,也可用于杂交后代亲本决定,杂交后代群体分开,检测近等基因系(或同类系)种的多态性,并对检测基因进行定位。Welsh等〔7〕对布氏疏螺旋体菌株的DNA指纹进行分析,发现这种lyme病的病原菌实际上是由三个不同的种群组成。罗超权等〔12〕运用AP-PCR鉴定弓形虫虫株,在国内开创了运用DNA指纹技术作生物分类的先例。
3.3在流行病学方面的运用由于DNA指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能反映基因组的变异性;②具有高度的变异性;③具有简单的稳定的遗传性;④DNA指纹谱具有体细胞稳定性。所以,它同一般的流行病学方法相比较而言,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使其成为流行病调查的一种有效工具。JanDA等〔17〕,DeniseChevrel-Dellagi等〔18〕运用*6110序列作探针对结核病分支杆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调查国际间结核病的种型、分析流行情况,改进了控制结核病的方法。而ZhenHuaYang等〔19〕从67个病人中分离出结核病分支杆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发现分离到PTBN12型时易查明流行环节,从而为快速进行疾病控制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在我国,童笑梅等〔20〕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指纹图技术对医院内感染的14例新生儿进行病原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患儿体内携带的与医务人员鼻中携带的华纳葡萄球菌菌株的DNA指纹图完全一致,从而证明此次感染的病原菌为华纳葡萄球菌,传染源是携带病菌的医务人员。郭永建等〔21〕在6个月内对121名产科新生儿中的30名检出的31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RAPD指纹图谱分析和血清学分型,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在产科新生儿中暴发流行,0∶6/R∶1型为暴发流行性菌株,对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型、精确确定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4疾病诊断及治疗鉴于DNA指纹所具有的上述特点,故DNA指纹广泛应用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Morral〔22〕等发现CF基因9号外显子侧翼含有一小卫星区,且此等位基因2.6带常与△F508连锁,相伴率为50.6%、41.6%,△F508是zui主要的致病突变,可疑患者电泳图只要发现2.6等位基因,就可对此病进行初步诊断。现已在Wilson病、外周神经纤维瘤、*多束肾、多巴性肌紧张、Frecbreich共济失调、Kallmunm综合征性连锁、视网膜病等基因内或旁侧发现有高度的小卫星区域,从而可进行基因诊断。OkamotoR〔23〕用DNA指纹法预测慢性粒cell性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复发,取得了成功。
3.5肿瘤的研究肿瘤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变化过程,病因复杂、变化多样,但归根到底还是在DNA的变化上。一般说来,癌组织、转移灶与正常组织或外周血细胞DNA指纹有差别,常见的是某条带或几条带的缺失,某一条或某几条带密度降低,或者癌组织中出现新的带。Thein等〔24〕用33.6和33.15为探针研究患者DNA指纹谱变化,发现胃肠肿瘤患者癌组织DNA指纹谱全有改变,并认为体细胞突变还有种属特异性。刘霜等〔25〕应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技术对6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与非癌组织进行分析,发现所有肝癌组织基因组DNA的RAPD指纹图谱均存在差异,其中3例配对肝癌基因组中均存在一相同的0.9Kb的随机扩增片段。杨建厂等〔8〕用APHDFF技术对28例确诊为鼻咽癌病人血DNA指纹图的检测,发现有3条DNA片段出现的频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王黛等〔26〕用LE11.8、MYO和Mb探针,经Southern杂交法检测12例儿童急性粒cell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细胞的基因重排,结果发现初始或复发与完全缓解时的DNA指纹图相比,谱带有增加或减少,从而认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白血病细胞存在基因重排。
血型的分类
血型(bloodgroups;bloodtypes)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
的一种遗传性状。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通常人们对血型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ABO血型以及输血问题等方面,实际上,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动物血型的发现也为血型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血型一般常分A、B、AB和O四种,另外还有RH、MNS、P等极为稀少的10余种血型*。其中,AB型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输入,因此被称作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输出给任何血型的人体内,因此被称作万能输血者、异能血者、实际上,不同血型之间的输送,一般只能小量的输送,不能大量。要大量输血的话,zui好还是相同血型之间为好。编辑本段发展史科学史记载:在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有位医生曾经给一个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20世纪初,我们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人类zui早认识的血型*是ABO血型*。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健康人的血清对不同人类个体的红细胞有凝聚作用。如果把取自不同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成对混合,可以分为A、B、C(后改称O)三个组。后来,他的学生Decastello和St*li又发现了第四组,即AB组。数年后,兰德施泰纳等人又发现了其他*的血型*,如MNS血型*、Rh血型*等。1930年,兰德施泰纳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几十年来,新的血型*不断被报道,由1935年成立的国际输血协会专门负责认定与命名工作。得到承认的30种人类血型*包括超过600种抗原,但其中大部分都非常罕见。血型的发现开创了免疫血液学、免疫遗传学等新兴学科,对临床输血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血型*也曾广泛应用于法医学以及亲子鉴定中,但已经逐渐被更为精确的基因学方法所取代。编辑本段血型*红细胞血型是1900年由奥地利的K.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他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与别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后,发现有的血液之间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他认为凡是凝集者,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血清中有一种抗体。如抗原与抗体有相对应的特异关系,便发生凝集反应。如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A抗体,便会发生凝集。如果红细胞缺乏某一种抗原,或血清中缺乏与之对应的抗体,就不发生凝集。根据这个原理他发现了人的ABO血型。后来他又把不同人的红细胞分别注射到家兔体内,在家兔血清中产生了3种免疫性抗体,分别叫做M抗体、N抗体及P抗体。用这3种抗体,又可确定红细胞上3种新的抗原。这些新的抗原与ABO血型无关,是*遗传的,是另外的血型*。而且M、N与P也不是一个*。控制不同血型*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即使在一个染色体上,两个*的基因位点也相距甚远,不是连锁关系,因此是*遗传的。编辑本段部分*ABO血型*红细胞血型是1900年由奥地利的K.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他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与别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后,发现有的血液之间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他认为凡是凝集者,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血清中有一种抗体。如抗原与抗体有相对应的特异关系,便发生凝集反应。如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便会发生凝集。如果红细胞缺乏某一种抗原,或血清中缺乏与之对应的抗体,就不发生凝集。根据这个原理他发现了人的ABO血型。后来他又把不同人的红细胞分别注射到家兔体内,在家兔血清中产生了3种免疫性抗体,分别叫做M抗体、N抗体及P抗体。用这3种抗体,又可确定红细胞上3种新的抗原。这些新的抗原与ABO血型无关,是*遗传的,是另外的血型*。而且M、N与P也不是一个*。控制不同血型*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即使在一个染色体上,两个*的基因位点也相距甚远,不是连锁关系,因此是*遗传的。Rh血型*Rh是恒河猴(Rhesus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抗原(又称D抗原)的,称为Rh阳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别一分为二地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随着对Rh血型的不断研究,认为Rh血型*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zui为复杂的一个血型系。Rh血型的发现,对更加科学地指导输血工作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和维护母婴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资料介绍,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在国外的一些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其中在欧美白种人中,Rh阴性血型人约占15%在我国,RH阴性血型只占千分之三到四。RH阴性A型、B型、O型、AB型的比例是3:3:3:1。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血液,因为RH阳性血液中的抗原将*RH阴性人体产生RH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但是,RH阳性者可以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有些血型抗体是不完全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细胞结合后看不出凝集现象,血清中有抗体但不容易发现。1945年抗人球蛋白试验应用到血型检查中来,这种试验就可检查不完全抗体,从此,许多血型抗原陆续被人发现。每当发现一个新抗原后就要确定这一抗原与已经发现的血型是什么关系,这样在人的红细胞上便确定了若干血型*。此外,还有一些抗原,或因其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太高,或因其在群体中分布的频率太低,对它们无法进行遗传学分析。在没有弄清它们的遗传关系以前,暂且把这些抗原分别叫做高频率抗原及低频率抗原,对于它们的归属有待进一步确定。MN血型*红细胞膜上另一类血型抗原叫MN抗原,即红细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A。它在SOS凝胶电泳谱上显示两条区带,即PAS-1和PAS-2,血型糖蛋白A是两者的二聚物。已知血型糖蛋白A由131个氨基酸组成,其一级结构已测定(图2)。血型糖蛋白A的肽链呈三节式结构,中间第73~92号氨基酸为疏水性肽链,可横穿膜脂层;N端肽链位于膜外侧,与血型活性有关,在这段肽链上分布有15条O-糖苷键型糖链和1条N-糖苷键型糖链,糖链中唾液酸占红细胞膜上全部唾液酸的一半以上;C端肽链位于膜内侧,含较多酸性氨基酸。MN抗原由M抗原和N抗原两部分组成,如果用神经氨酸酶将M抗原切去1个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则为N抗原,如再切去一个唾液酸则抗原性完全失去。MN抗原的抗原性还和肽链上的氨基有关,若将氨基用乙酰基保护后即失去抗原性。随着S和s两个抗原的发现,此血型*现在一般称为MNS血型*。HLA血型*HLA血型*是人类白细胞抗原中zui重要的一类。与红细胞血型相比,人们对白细胞抗原的了解较晚,人体di一个白细胞抗原Mac是1958年法国科学家J.多塞发现的。HLA是人体白细胞抗原的英文缩写,已发现HLA抗原有144种以上,这些抗原分为A、B、C、D、DR、DQ和DP7个系列,而且HLA在其他细胞表面上也存在。HLA抗原是一种糖蛋白(含糖为9%),其分子结构与免疫球蛋白极相似(图3)。HLA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含2条轻链和2条重链),重链上连接2条糖链。HLA分子部分镶嵌在细胞膜的双脂层中,其*膜的部分相当于免疫球蛋白IgG的Fc区段,轻链为β-微球蛋白。由于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故HLA与有保卫功能的免疫防御*密切相关。此外,HLA和红细胞血型一样都受遗传规律的控制。决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对染色体上。每个人分别可从父母获得一套染色体,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查出A、B、C、D和DR5个系列中的5~10种白细胞型,因此表现出来的各种白细胞型有上亿种之多。在无血缘关系的人间找出HLA相同的两个是很困难的。但同胞兄弟姊妹之间总是有1/4机会HLA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因此法医鉴定亲缘关系时,HLA测定是zui有力的工具。
血型遗传规律表 孩子会遗传谁的血型
血型要看父母的染色体才能决定孩子会遗传谁。
人类在第二代里,可获得上一代的某些特征,这种现象叫做遗传。人的血型是按孟德尔分离与组合规律遗传的。就现代细胞学研究看来,细胞核内染色体,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定数量和一定形状。
例如人的体细胞内有46个染色体,而在性细胞内(*和*)却只有体细胞内一半数目的染色体,即23个染色体。这是由于性细胞减数*把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分配到两个配子中去的结果。当两*配后形成的受精卵,其两性的同源染色体又相互配对,故此后产生的体细胞就是含46个(23对)染色体了。
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染色体是负责遗传的,每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基因,基因的排列是有一定顺序的,各有其特定的位置。人的ABO血型就是由A、B、O三个基因控制的,它们在染色体上处于同一基因位点,所以ABO基因是复等位基因。换言之,在这一位点上可是O基因,也可能是A或B基因,三者必居其一,它们只能在这一位点上,而不能占据其他基因位点。
扩展资料
在临床输血中如果受血者血液含有针对供血者红细胞抗原的抗体,常导致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输入的血液如含有针对受血者红细胞抗原的抗体则并无妨碍。这是因为输入的抗体立即被受血者的血液稀释,并为组织细胞所吸收的缘故。因此输血配型的原则是输入的红细胞不能具有受血者所缺的抗原。
临床*中选择供者和受者时,必须使红细胞血型相配合,其原理与输血配型完全相同。ABO血型必须配合,Rh血型和P血型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尚无定论。在受者使用免疫*的情况下,未见其他血型*有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血型遗传
OK,关于血型配对原理分析和血型推算公式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