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手部特殊动作(孩子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 作者: 茂旭
- 来源: 投稿
- 2023-08-12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自闭症儿童手部特殊动作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孩子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5-6岁孤独症儿童在此年龄段有什么表现
5~6岁孤独症儿童在感知觉与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交流、社会适应和情感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如下。
孤独症儿童感知觉失调、肢体协调能力差、肌张力或高或低,这使得他们在身体的灵活性、平衡感、敏捷性、力量四个基本动作能力的发展上都受到一定的*。具体表现为控制平衡能力差,越过障碍时协调不好,经常摔倒,控制速度和力量的能力差,完成整个身体协调的动作有困难,大肌肉的力量和身体的耐力不足。
部分儿童因前庭觉失调,无法判断自己与物体的方位与距离,重心不稳,难以接住或躲闪抛过来的球。肢体协调能力差使部分孤独症儿童不会双*替跳,跑起来很难控制自己的速度,有时候不会规避风险。做体*时动作的力量和舒展性不足,经常东倒西歪。学习诸如跳绳、轮滑类的技巧性运动有很大的难度,很长时间都学不会。
在精细动作方面,孤独症儿童手部的小肌肉群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差,这使得他们在生活自理技能及精细动作技能方面都有困难。
有部分孤独症儿童到了6岁左右还不会使用筷子吃饭,不会穿*服,甚至不会用杯子喝水,*后不会自己擦*。如果不经过技能训练和生活中的练习,他们就无法具备最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
绘画与书写是5~6岁学龄前期儿童手部精细动作技能的一个飞跃,但对于部分孤独症儿童而言,他们不能正确握笔、无法灵活运笔和控笔,以至于无法书写和绘画。
智力是人们利用以往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智力、智力结构发展平衡及感知觉方面都落后于同龄普通儿童,导致其在认知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般来说,孤独症儿童*作智商比言语智商高,运用机械记忆和视觉—空间能力来完成活动较容易,如背诵古诗和拼图等能力较强,但在对事物的抽象理解和形成概念等方面有较严重的障碍。所以他们理解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弱,在学习颜色认知、点数、生活中钱币的运算、玩假扮游戏、填词造句时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他们可以机械记忆10以内的加减法,却无法运用这个加减法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可以机械记忆课堂上老师教的儿歌,但无法理解并回答与儿歌内容相关的问题。
有些孤独症儿童虽然在某些领域的能力低下,但在某一方面的功能却特别活跃,甚至具有一些超出普通人的特殊能力,被称为“学者型天才”。例如,有特殊的机械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别人的手机号码,能够背诵字典,而且过目不忘。有特殊的计算能力:有的儿童有着惊人的心算能力,能够正确进行百位以上数字的加法运算且很快报出结果;有的还能够熟练地推算出千年以后的某月某日是星期几。有其他的特殊技能:有的儿童对音乐有特殊的辨别能力,刚听别人哼完一首曲子,就能在钢琴上演奏出来;有的儿童能够画地图,把各个国家、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和形态描绘得很精准。有特殊的专业知识能力:虽然他们学习语文、数学知识有困难,但对某一门专业知识却掌握得非常好,如对兵器知识的专注(能说出某种兵器是什么时候开始铸造、铸造的工艺、如何应用等)、对地理知识的专注(一个很小的城市的由来、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事件、当地的代表人物等)。但孤独症儿童无法通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去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把这些“技能”仅当作自己自娱自乐的工具,与社会性无关。
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对事物兴趣的丰富,以及感知觉能力和语言作为内部调节功能的发展,儿童到5~6岁才逐渐出现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注意。
由于孤独症儿童关注更多的是无生命的东西,对一般小朋友们喜欢的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对人的言行也不感兴趣,所以他们即使关注某事或某人,兴趣点也多是停留在感官*层面。例如,趴在地上看转动的汽车轮子,着迷于快速翻动的书页,不停地开灯关灯等。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注视人的表情变化和言行需要科学合理的训练才能加以改善。因为孤独症儿童特别容易受到无关事物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力很差,很难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情。
孤独症儿童的交互性注意力存在*。这种注意是社交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实质是共享信息。孤独症儿童很难调整自己注意的视点,自己和他人的注意力难以聚在相同的对象上,难以体现自己、他人和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或者难以使他人的注意汇聚到自己所注意的目标上。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特点包括,语言发展延缓停滞,甚至终生无语言,语音、语法及语义均有异常现象,语言运用技能有严重*。
一般孤独症儿童掌握的词汇量少,部分儿童虽储备了大量的词汇,但不能理解词汇的意义,不会在生活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对介词、副词、连词、时间助词等使用也有困难,人称代词易混淆,语言表达时语法语序会有错误,对较为复杂、抽象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障碍,有些儿童还会出现仿说行为,例如,“浩浩不要拍球”“你在做什么?我吃饭”“谁要积木?你要积木”“你吃饼干,还是面包?你吃饼干,还是面包?”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却不尽然。他们要么以各种问题行为代替语言沟通,要么有语言而不交流,要么想说但不会表达,要么说了却不符合当下的场景。
一些孤独症儿童虽然有基本的表达能力,在语法的使用和词汇量上可能还相当不错,但是仍缺乏交流技巧,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表情达意的语言功能。具体表现为:喋喋不休,重复语多,有明显的刻板语言,不能根据情景适当运用语言,不会使用具有交往含义的面部表情、音调以及身体语言,不会表达对某事物的看法及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懂得如何开始和终止谈话。他们往往不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交谈,改变和维持谈话主题都有巨大*,不懂谜语和幽默,不懂得使用比喻语言。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取决于7%的表达语言,38%的语音和55%的身体动作。由此可见,93%的沟通取决于无语言线索。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能力非常弱,这也构成了他们与其他人进行沟通的障碍。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语言有其独特性。他们与人交谈时只自顾自地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管对方是否愿意听,都会滔滔不绝且翻来覆去地讲,不易被别人打断。他们不擅于察言观色,别人已经表现出了极其不耐烦的样子,他们还会继续讲下去。当别人想插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们也不会中断话题给人插话的机会,而且总是重复问一些问题。
孤独症儿童语言特点也引发我们的思考:改变语言沟通形式是否就是孤独症儿童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渠道?
大部分5~6岁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技能还停留在相互追逐中,自己无法组织游戏和创新游戏,所玩的游戏也是依从了他们的兴趣点,由*创设的。他们在游戏中不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总是机械地追逐别人或力图让别人来追逐自己,时间一长,同龄普通儿童就会远离他们,因为感觉与他们在一起玩实在没意思。
社会性行为是孤独症儿童存在严重*的领域。他们不懂得遵守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自控能力差,情绪调控能力差,对社会压力的承受能力也差。
孤独症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对幼儿园的规矩和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他们不理解规则,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老师在上课,他们就自顾自地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里走动或去抠墙上的洞,或躲在一个角落里自言自语,或冲到水池边玩水。排队的时候,他们不能站在队伍里,也不能听从老师的指令跟随小朋友一起行进。午睡的时候,他们不睡觉,自言自语、唱歌、大笑,不懂得保持安静,随意进入到其他教室拿走自己喜欢的玩具,脱下的鞋子和衣服随意放置。
如果中断某项他们喜欢的活动或他们不能完成老师提交的任务时,他们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不止,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
在社会适应与情感发展过程中,孤独症儿童有很大的缺失。
他们很难产生对他人的体恤、对他人心理活动的揣摩,且缺乏对他人表情意义的领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评判、对集体荣誉感的意识、对美好与丑陋事物的评论和对美与丑的情感体验。
由于他们自身的感情比较简单,面部表情也不丰富,所以他们很少去关注他人的情感变化,很少会对他人的喜怒哀乐做出情感反应,难以与他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也难以发展友谊、怜悯、羞愧、悔恨等高级社会化情感。他们很少对亲人生病表现出难过,对亲人离去表现出关心。
在家人包容与接纳的前提下,儿童会逐渐建立与家人或熟悉的人之间的较简单的情感关系,但很难建立伙伴关系。因为伙伴关系是在游戏中形成的,孤独症儿童关注更多的是无生命的东西,对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活动不感兴趣。有时候他们也会接近其他小朋友,但是由于不知道该如何去建立与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往往会通过用力搂住小朋友的脖子、挤压小朋友的脸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喜欢。当小朋友主动邀请其一起玩耍时,他们往往不能进行对话交流、不能理解小朋友行为背后的意图、不能理解游戏规则、手部*作技能差或会出现攻击行为,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小朋友也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
孩子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儿童自闭症也叫儿童孤独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与社会交往障碍或沟通障碍、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的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自闭症的症状:
1、社会交流障碍性:这是自闭症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患儿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也无*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似乎认为凡存在于他们自己脑子里的东西,也一样存在于别人脑子里,彼此没有区别。患儿往往认为自己的感觉就是别人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感情。
2、缺乏学习与模仿的能力型: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工具,孩子就是通过模仿学习说话,学习运用无声的身体语言、手势和表情进行沟通的。但是自闭症患儿不懂得模仿。
3、语言障碍性:大部分患儿言语非常少,甚至严重者终身不语。即便有的患儿会说话,也宁愿用手势来代替语言或者只会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
4、兴趣狭窄性:自闭症患儿的行为刻板,对环境要求严格,不容许有丝毫改变。患儿一般会较长时间地专注于某种或某几种游戏,通常会重复一些固定刻板的动作,甚至出现自残行为
小孩自闭症有哪些症状
1、智力障碍
出现自闭症之后,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智力障碍,一般在儿童患病期间智力水平表现不一致,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智力障碍,甚至会出现中度以上的智力*。
2、兴趣范围狭窄
一般出现自闭症后,患儿会出现兴趣范围狭窄的情况,对正常人热衷的玩具、游戏等都不会感兴趣。平时一些儿童不喜欢的物品则会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例如喜欢观察电风扇、瓶盖等异常的物体,而且可能关注时间会持续很长,没有厌倦感,而对正常人喜欢的玩具却没有任何兴趣,这些也和自闭症有一定的关系。
3、刻板行为
自闭症患者通常会有刻板的行为模式,比如每天上床的时间需要固定,而且外出时喜欢走相同的路线。这些行为比较刻板,如果被制止,通常会表现出不愉快,焦虑情绪,甚至会反抗,这些都和自闭症有关。
4、语言障碍
自闭症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语言障碍,这是该疾病比较常见的表现。在语言障碍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语言能力迟缓的情况,可能到了两三岁依然不会说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出现沉默、语言少、表达能力降低的情况。
5、社交障碍
一般出现自闭症之后,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社会交往障碍。患者无*常和别人建立人际关系,而且无*常与他人沟通,一般缺乏朋友,而且分不清具体的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务技术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相同或相似的训练项目可以实现多种感觉*的功能训练,如卧滚大笼球可以实现触觉功能训练、前庭功能训练和本体感觉功能训练,那么该项目究竟实现的是哪一个训练目标?问题的关键是训练中主要*的属性。如果训练人员通过大幅度推拉大笼球,那么该卧滚大笼球训练是以前庭觉为主的训练,如果是均匀推拉并变化儿童身体接触部位,那么该卧滚大笼球训练是以触觉功能训练为主的训练项目;如果训练活动是以儿童为主,训练人员提供*作指令和安防,儿童完成各种动作,那么就是以本体感觉功能为主的训练项目。所以,训练设计者及组织实施人员要明确儿童在训练活动中主要接受的是何种属性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个领域内多数训练项目的完成多需要儿童多个*的参与,都具有一定的统整性,不存在纯粹的触觉功能训练、前庭功能训练或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只是各领域训练的侧重点不同,而且,严格区分训练领域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第一节触觉功能训练
触觉功能训练是针对个体有触觉异常来实施的。触觉功能训练会面对两类性质完全相反的情况:触觉过分敏感和触觉过分迟钝。受训对象的表现特征为:厌恶或害怕接触自己的体肤、吮、滤手指、吞咬指甲、挑/偏食、厌食蔬菜、害怕陌生或黑暗的环境、胆小、黏人、不敢尝新、身体活动协调性差、*、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等。触觉异常问题在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精神障碍儿童及情绪行为障碍儿童中比较普遍。一些学习困难儿童和注意*多动症儿童也存在此类问题。
一、触觉生理、心理知识
1、概念 触觉是体表受到压力、牵引力等机械作用时相应的感受器所引起的肤觉之一。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皮肤感觉合称为肤觉。
2、结构 感受器种类:梅克尔氏小盘、麦斯纳氏小体和感受触觉*的神经末梢。 感受器位置: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 活动较大的地方触压觉的感受性较强。
3、功能
3、1感觉功能 可感知*表面的光滑、质地、强度、面积大小、静态物体的形状、大小,动态*变化方向和振动大小等。
3、2防御和保护功能
3、3肌肉及心理放松 如:伸懒腰、洗浴、*、拥抱、轻抚等。
3、4传递个体间的情感 拥抱、轻抚等表示亲密、善意、温暖与体贴等。
3、5奖惩功能 过重的触觉会向*接收者传递不满情绪,使其行为受到惩戒。
4、触觉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1触觉是儿童认识世界并促进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
4、2触觉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
4、3安全、自我保护。
二、触觉功能训练的基本对策
1、训练内容
温度觉、触压觉、重量觉及痛觉。 静态信息:*位置及其面积大小、强度、持续时间、*间的间距以及*物的物理属性(软硬、粗糙/光滑、形状)等。
动态信息:*的方向变化、强度变化、频率变化、连续性、多个*间的过渡衔接或整合等。 蒙式教育及教具中的触觉训练的优缺点:
蒙式触觉教具:触觉板、布盒、重量板、温觉板、实体认识袋。
缺点:只加强了手部的触觉。主体教具强调的是用手去感觉。但实际人体的触觉感受器分布于全身。
优点:在手部触觉方面的训练做到极致!
建议: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中,特别是专项触觉训练时,引入蒙式教具中的触觉教具是对感觉统合触觉训练的有益补充。
2、训练的基本方法
专项训练:对受训者体肤*的范围较大,甚至全身的,每次训练须维持一定的时长,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专项训练可以就触觉感知各维度属性进行更为具体的训练,也可以是较为宽泛的组合训练。
伴随性训练:在其它训练或日常生活中附带对童的肤觉进行训练。
3、训练的强度控制 触觉*有一定的滞后性,大约在30S以内。在儿童可承受范围内,触觉*的效果与*时长及强度成正比。对于触觉过敏者,训练中的*强度应该由弱到强,逐步提高体肤的抗敏感性;对于触觉迟钝者,训练中的*需由强到弱,逐步提高体肤的敏感性。4、训练基本途径
机构训练、家庭训练、学校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
5、训练注意事项
第一、根据体肤触觉敏感性实时调整*部位。一般而言,体肤中凡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较多的部位,其对*的防御较少。儿童触觉功能训练初期,触觉*部位须从相对不敏感的部位(手背及指端,脚背及脚掌边缘、背部等)逐步过渡到敏感地方(手/脚心、腹、腋下、颈正面、*等)。当对*方式熟悉或适应水平提高后,*部位就不必拘泥于特定的顺序。 第二、训练中渗透必要的认知教育。
其一、儿童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向面及部们之间的关系。
其二、训练*、动作类型及*作方式等。
其三、训练环境及设备的名称、功能、物理属性等。
其四、儿童生理及心理感受方面的术语或概念。如:手心、手背、背部外侧、体侧/体前/体后、按压、重压等。
第三、训练形式多样化 为有效避免单一训练方法导致的训练疲劳,触觉*形式要多样化。如频率的变化,力度的变化等等。
三、训练项目及技术要领
1、球类系列训练
球类是感觉统合室中非常重要的轻器械训练及教育工具,用途广泛。从业人员须熟悉各种球的自然属性、基本*作及安全性。
(1)、自然属性包括球的形状、大小、重量、硬度、弹性、表面光滑度和充盈度等。
(2)、基本*作:拍击、挤压、滚荡、振动、传接等。
(3)、各种球无论大小、轻重、软硬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儿童单独*练须谨慎,一般须在训练人员或相关人士的直接监控下使用。
2、滚筒类系列训练
滚筒类系列器械主要有子母滚筒、大车轮、滚筒、阳光隧道和钻笼等,它们是感觉统合训练室的基础设备,在训练儿童的本体感觉、前庭平衡、感觉-运动协调性、空间感知、判断等方面上有明显的优势,而用于触觉功能训练是“*”——通过伴随性训练途径实现触觉*。这种伴随性质的触觉功能训练虽存在*强度不够大、*目标不具体等问题,但能够较好地将触觉*与其它感觉*加以整合。(带有灯光及声音的滚筒,可以很好地实现视觉、听觉与触觉及其它感觉的整合,这种产品属于我司研发新产品的范围。在世面上无这种产品,研发此类产品来填补空白)。
适用范围:各种年龄段的智障、注意*多动症、自闭症、脑瘫等儿童。
训练类型:筒类活动和筒外活动。
基本*作:原地来回滚动、滚动行进。
方案设计注意事项:
1、关注筒内设计,重视筒外设计。
2、筒外训练安全性、筒内训练注意卫生。
3、球池训练
儿童在球池完成行走、身体翻滚、手划拨球及潜入等活动,接受触觉*、声/光变化*以及身材重心变化的平衡觉*,对强化触觉功能、前庭功能、身体协调均有帮助。
第二节前庭功能训练
前庭*不仅主导着个体的躯体平衡感和空间方位感的调控,而且参与对个体各种感觉信息的统整、躯体感知——运动的协调、注意力的调节、对脑功能整体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确保个体正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重要感觉*。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居于核心地位。
一、基本对策
1、训练内容前庭*的适宜*是躯体运动产生的加速度,包括旋转加速度(角加速度)和直线加速度(上下加速度运动、水平加速度运动)。前庭功能训练内容有三个维度,角加速度、线加速度及角加速度和直线加速度的组合运动。训练项目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围绕这三个维度进行。
2、训练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是使儿童躯体处于“失衡状态”,前庭*得到加速*。
A、旋转
B、滚动
C、荡摆
D、起落与震动
E、骤起急停
F、反射性调正
G、组合*
上述*可以在睁眼、闭目及睁眼/闭目交替三种状态下实施,一般而言,先睁眼——睁眼/闭目交替——闭目。闭目下制造的失平衡*更明显、更频繁,强度更大。
3、强度控制
先从强度小的*(荡摆、震动),再到强度大的*(如:旋转、翻滚等),若出现眩晕、胃部不适等,可让儿童静息2—3分钟。避免儿童对该项目产生恐惧或厌烦。
4、注意事项
A、*维度问题:单一维度和多向度*相结合。
B、训练中渗透认知教育问题。
C、心理支持问题。具体方式是陪伴训练、扶持、同伴互动游戏。
D、评估与反溃。
E、安防问题
二、训练项目及技术要领
1、浪桥系列(秋千)
2、滚筒系列
3、滑梯系列
4、平衡木系列
5、蹦床系列
6、独脚凳系列
7、球类系列
8、平衡台系列
9、徒手系列
10、日常生活系列
第三节本体感觉功能训练
一、基本对策
1、训练内容
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各类本体感受器所感受的是肢体静止与运动的变化情况,其适宜*是动作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动作的方式、幅度、速度、节律性、力量大小、持续时间、动作间的配合和完成动作的*等。由于本体感觉既参与了意识性运动状态的感知和反馈调节,又要参与非意识性运动的调节,所以本体感觉功能的训练既要让儿童完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的意识性动作,又要参与意识性不强的反射性运动。
本体感觉训练重点是各种运动方式以及肢体内或肢体间的动作协调。训练目标越具体越小,儿童完成*作的作控制越精细,训练水平越高。2、训练基本方法
A、单一动作重复训练
B、多种动作序列训练
C、多种动作整合训练
3、强度控制 力量/负重、动作频率及动作持续时间。在训练开始的前3次,以儿童不呈现生理疲劳为宜,忌讳发生肌肉酸痛或拉伤等现象,逐步提高训练强度,确保每项训练活动后肌肉呈现轻度的生理性疲劳。
4、注意事项
A、儿童完成动作的主体性问题。要突出儿童的主动性及主体性,训练方式以“助动训练“和”主动训练“为主,尽量减少被动训练,让儿童在训练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控个体所要完成的动作。
B、儿童感知动作属性的问题。训练中经常要求儿童闭目或闭目睁眼交替来完成训练项目,增加儿童对动作的感知和表象,提高中枢对动作的有效控制。
C、训练中渗透认知教育问题。
D、关节周围本体感受器的*问题。关节周围的本体感受器较其他地方感受器的敏感性差,需要进行专门的挤压、*和牵引等被动训,以增加关节接受更多运动*,提高关节周围组织对动作的敏感性。
E、安防问题。
二、训练项目及技术要领
1、球类系列
2、滚筒类系列
3、平衡木系列
4、其它器械系列
平地滑板滑行、助推滑行、空中体*、踩踏车、袋鼠跳、独角凳。
第四节综合训练
一、综合训练的基本对策
1、训练内容 因“统整“水平的差异,感觉统合训练中的综合训练分为低位统合和高位统合。
低位统合训练涉及感觉*两两间或两个以上感觉*间的整合训练,如视听整合训练、视觉-本体感觉间的整合训练、视-听-触-本体间的整合训练等。低统合训练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以前庭觉、本体感觉和触觉为基础,将视听觉等其他感觉*整合其中。
高位统合训练在低位统合训练的内容中负载认知、言语及音乐等内容,加强大脑皮层功能区与皮层下低位神经结构、外周感知*和运动*的整合。训练负载的认知、言语内容,有的是大脑已经习得的,有的是新学内容。高位统合训练又分为两个水平,水平一:儿童在完成低位统合训练内容的同时,提取并呈现大脑已有的认知、言语内容,如蹦跳床上边跳边背育儿歌或回答训练人员的提问等。水平二:儿童在完成低位统合训练内容的同时,学习新的认知、言语内容。
2、训练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被E动、助动、主动、间歇、间隔训练。
特有方法:继时性综合训练法和同时性综合训练法
继时性综合训练法:训练内容的完成时间上有前后顺序、相继连续进行。如:直立原地闭目旋转5圈后,径直进行平衡木行走训练。
同时性综合训练法:是指几项训练内容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3、难度控制
难度一般从四个方面控制:
其一、调控训练内容的数量
其二、调控训练内容的难易度
其三、调整内容的实施方式 其四、调控动作的节律。
4、注意事项
A、训练人员要有“统合“意识
B、训练人员要对儿童有全面了解。如:意志品质、感知能力、运动状况、学校教学内容、兴趣爱好等。
C、实时展开相关概念、术语的认知教育。
D、安防问题。
二、训练项目举例及技术要领
1、单一器械上的综合训练活动
A、球类系列训练
B、浪桥系列训练
C、平衡台系列
D、平衡木系列
2、不同器械间的综合训练活动
A、海洋球(池)与其它器械的综合训练
B、球类与其他器械的综合训练
C、平衡木与其他器械的综合训练
D、平衡木与其他器械的综合训练
E、其他器械间的综合训练
F、徒手和日常生活综合项目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