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王家卫作品被撕「寻一部港剧大体内容是郑少秋演的是一名大律师」

  • 作者: 信凯
  • 来源: 投稿
  • 2023-01-20

寻一部港剧大体内容是郑少秋演的是一名大律师?

   简介 《潮爆大状》(Bar Bender,前名《非常大状》),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时装剧集,于2006年4月3日至4月28日期间首播,共20集,监制唐基明,由郑少秋、苏玉华、唐宁、陈键锋、陈国邦、石修、向海岚主演。 制作年份 2006年 监制 唐基明 编审 叶世康 集数 20 剧种 律政剧情 主题曲 身外物 (郑少秋主唱) 演员表 郑少秋 饰 蒋文滔(大状) 石修 饰 倪承坤(富商) 苏玉华 饰 庄晓慧 向海岚 饰 苏若菲 陈键锋 饰 林家信 唐宁 饰 蒋思庭(蒋文滔之女) 陈国邦 饰 李广德(蒋文滔之徒) 郭耀明 饰 陈伟强 李成昌 饰 徐恩东 汤盈盈 饰 余乐施 扬明 饰 高开霆 韩马里 饰 宋绮华(蒋文滔前妻) 岑宝儿 饰 林家琪 罗浩楷 饰 林忠义(林家信之父) 梁舜燕 饰 戴群娥 陈嘉仪 饰 周小娴 苏敏聪 饰 高威霆 甄志强 饰 袁定方 王青 饰 庄福庆 卢宛茵 饰 岑玉琴 罗泳娴 饰 余子蕴 苏丽明 饰 庄晓仪 江汉 饰 罗道明(蒋文滔的师傅) 罗贯峰 饰 庄晓勇 *文 饰 杨拯 彭冠中 饰 何洋达 白茵 饰 余翠竹 (其年青版由沈可欣饰演) 河国荣 饰 Mr.Smith 周家怡 饰 岑健萍 华忠男 饰 孔亮仁 杨澄华 饰 Anthony 陈狄克 饰 士巴拿 李天翔 饰 钟正良 潘晓彤 饰 何咏莲 谢宛婷 饰 何咏心 詹秀君 饰 古爱美 朱维德 饰 法官(第1集) 邝佐辉 饰 法官(收楼案) 夏萍 黎秀英 陈安莹 饰 梁师父 (堪舆学家,在第1集视察倪承坤中的风水布局) 罗祥 饰 蛋挞店老板 (第1集) 孙季卿 饰 蛋挞店职员 (在第1集向蒋文滔表示倪发与一女子(后查明是余翠竹)有不寻常关系,令蒋文滔可在收楼案中获胜) 鲁振顺 饰 倪发 (倪承坤之父,在剧中重现其年青时的模样,倪发后因病而去世) 剧情 香港著名资深大律师-蒋文滔(郑少秋饰)是社会上典型的成功人士。滔能言善辩,说话尖酸刻薄。他喜欢挤身上流社会,结识权贵。zui擅长就是帮有钱人打官司,zui不擅长就是锄强扶弱,乐善好施。 滔是富豪倪承坤(石修饰)的“*大炮”(行内人称资深律师为“大炮”)。为了帮坤赶走穷*取回物业,滔竟用卑鄙手段,揭发这名*跟坤亡父有染,*当庭被滔质问至哑口无言,大感羞愧和泪流满面。

   结果,法官判滔胜诉。而负责这单官司的法援处律政*-庄晓慧(苏玉华饰)就觉滔*,两人也因此而成为对头冤家。

闲不住的Sir,又被一条“搞事情”的微博吸引了。


#朴赞郁说重庆森林被高估#。


孤独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吗

抓住毛巾或香皂的镜头实在让人无语




△ 图源:微博@看电影


搞事的不是微博本身。


而在评论区,简直炸开了锅。


“不要脸,墨镜是你能评价的?”


“王家卫被高估,那朴赞郁就是垃圾。”


“蹭到戛纳尾巴都要翘上天,韩国电影真是没骂错。”




先不说这条影评产于2016年。


就是现在。


这样的反应也让Sir“大受震撼”。



△ 李安评价伯格曼作品


一个导演对另一个导演与其作品的评价,本应相当精彩。


不是饭圈*那样无脑。


而是真正的正主下场,大佬相轻。


再加上影迷疯狂站队,*置喙一二,结合影史时事,简直称得上刀光剑影、振聋发聩、历久弥新。


足以成为理解导演的zui好的材料。


Sir抄笔记都来不及,怎么还吐槽起来了?


噢。


或许大家是忘记了那一场又一场高级的嘴炮大战。


那是与我们当下沉默正好相反的,另一个*平行世界。


来来来。


前方路况拥挤。


大家记得排好队,请依次检票,按序入场。




01
对事不对人


今年春节档,发生过一个小插曲。


有一天,《心迷宫》《爆裂无声》的导演忻钰坤的豆瓣突然更新了这么一条动态:




评价的是《四海》,韩寒新片。


本来Sir也没觉得有什么,《四海》的分数已经能说明一切了,但仔细看,底下的留言立刻有人提醒:


同行啊……


似乎意思就是,同行之间,就不要批评了,即使你觉得这个作品真的很差。


果然没多久。


忻钰坤删掉了短评,并在朋友圈称自己被*,以一场奇怪的方式结束了这段插曲。




但,同行之间真的只能互捧不能批评了吗?


当然不该是这样。


你或许会记得导演们之间的友情互捧,可与此同时,直接或间接的不满表达同样珍贵。


贾樟柯。


曾经在评论第五代导演这些前辈时也没客气。


谈陈凯歌的代表作《*别姬》:

他(陈凯歌)基本上是被商业化了,现在做的东西,像《*别姬》,那种通俗情节剧的模式,zui多只能说是一种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商业电影。


贾樟柯电影手记《贾想》


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

中国那些大腕导演根本就没有拍摄商业电影的才华。




谭家明。


作为王家卫恩师,给他剪了《阿飞正传》等不少影片。


但聊起《花样年华》,则说:

好空洞……慢镜头,穿着长衫扭来扭去,但我不信服这两个人的感情会触动到我。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


甚至谈起娄烨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夜晚》:

整部片子不论从摄影还是剪辑都显得有些刻意,有一些跳接甚至很随便,导演的姿态太明显了,对情感的沉淀不如《颐和园》。


1805电影网-谭家明访谈


陈年旧账?

也有好戏上新。


下面有请导演谢飞的豆瓣diss大舞台。


不提那些烂片了。


就说张艺谋的《悬崖之上》。


豆瓣7.6也没能阻止他的失望。


“对如此薄弱的剧作加工及把控失利,抵消了演员们及视听制作的努力”。


*还是*,文化人吐槽的确不一样。



这还是没合作过的。


那合作过的呢?


《邪不压正》。


导演姜文,1990年两人合作了《本命年》,这也是至今谢老的代表作之一。


结果面对熟人,也是半点没客气。


“自以为是的杂乱逻辑和不知节制的噱头”。




把姜文逼急了,朋友圈直接回复道:


“您要多读书,读好书,否则不但会忘记诚心待您的朋友,也会忘记怎么看电影”。


结尾,更加上一句文化人pk文化人的“顺祝梦祺”。


谢老马上回复道:“谢谢提醒。”


然后接受采访顺嘴说溜了,表示自己对《一步之遥》也不是很满意。





不仅是国内导演。


国外,“教父”科波拉也是如此。


面对去年zui火的两部*:《沙丘》《007:无暇赴死》。


他表示:


“拉出它们相似的段落做比较,会发现都有那种像所有车相互碰撞的桥段。


这些片子都有那种大场面,而且创作者要想证明预算都花到位了,就不得不拍。

这就是所谓‘好’电影和‘有才华’的电影人现状。





其他人呢?


北野武吐槽宫崎骏:

我讨厌动画,并且zui讨厌的就是宫崎骏,但是,只要动画能赚钱,我就非常认同它的价值。



奥逊·威尔斯吐槽伍迪·艾伦:


“他有种‘卓别林病’,看了就让我不舒服,他那就是自大,性格怯弱的人其实都那样,他的自大称得上是无边无际……”



△ 伍迪·艾伦:亏我还把《公民凯恩》列为zui爱之一


没错。


看了这里或许你也发现了。


电影圈是有鄙视链的。


老的看不起新的,有代表作的看不起蹭咖的。


作者电影看不起假文艺的,文艺看不起商业的,商业的看不起爆米花的。


徐峥曾经来过这么一句嘤嘤嘤。




说得很是委屈。


但大抵可以用下面两张图表示。


商业片导演。


挣钱嘛,商业片,不寒碜




文艺片导演。


寒碜!

很*寒碜!





其中也有“私人恩怨”。


比如2017年刘伟强《建军大业》上映的时候就曾遭到著名导演叶大鹰的疯狂diss。


叶大鹰是谁?


郭柯宇的《红樱桃》、张国荣的《红色恋人》等片的导演,叶挺之孙。


这样的身份在看到欧豪饰演青年版叶挺时忍不住发了好几条微博:




而导演刘伟强是怎么回应的呢?


轻飘飘地一句。




这话里话外的小心思,也只有两位当事人能够感受到了。


但不管怎么说。


在上升到人格之前,这些导演们针锋相对的还只是作品本身。


只是一旦杀红眼了。


那就变成对人不对事了。


02

对人不对事


电影圈骂人哪家强?


请听题:


同样身为欧洲电影史天花板级别人物,伯格曼对戈达尔的评价是?


A. *我可爱死《筋疲力尽》了,这小老弟真有两把刷子

B. 少有的业界内能和我同台竞技的擂台王者

C. *


很不幸,答案是C。


有趣的是,当戈达尔还是影评人时期时,还曾经夸过前辈伯格曼,说他的“摄影机能够抓住在转瞬即逝中的第二种存在,深化它,给它永恒的价值”。


而伯格曼呢?


“我从没由戈达尔的电影中得到任何东西。”


“它们让人觉得刻意、假知性、毫无生机。从电影本身而言,极其无聊乏味。


戈达尔就是个叫人讨厌的*。”


伯格曼瞧不起戈达尔,却一边对同时期的塔可夫斯基青睐有加。


好一个踩一捧一。




当然伯格曼的毒舌也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人。


比如他对安东尼奥尼的评价就是:


“安东尼奥尼曾经走过他自己的那条路。但现在已经断气了——被他自己的乏味给闷死的。”


对奥逊·威尔斯则是:


在我看来他就是个骗子,空洞、无趣”;


“他的电影是死的,《公民凯恩》集万千影评人宠爱于一身,每次*都能名列前茅,但在我看来却是无聊透顶,zui关键的是里头演员的表现毫无亮点可言,这片子如今还能被人敬重,真是荒谬至极。”


简而言之。




不只是伯格曼。


同样对戈达尔出言不逊的,电影圈也大有人在。


沃纳·赫尔佐格。

相比较一部优秀的电影而言,类似于戈达尔那样的电影人就是一枚聪明的*。


刚被伯格曼骂完的奥逊·威尔斯:

他有着作为导演的巨大天赋,但我就没法拿他当个思想家来看待,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分歧了——他可是把自己当思想家来看待的。


顺带着。


他还鄙视了一把许多人心中的神:希区柯克。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希区柯克会受追捧……《后窗》是部愚蠢透顶的电影。




那么喜欢希区柯克的戈达尔呢?


当然也不会做个老好人似的等着被骂。


他需要主动出击。


——在别人骂我之前先骂倒别人。


他吐槽斯皮尔伯格。


“我不认识他本人,也不觉得他的作品非常了得”。


换句话说,“天资有限,没有悬念”。




他吐槽昔日的伙伴特吕弗。


说他是个骗子,且不懂电影:

我觉得特吕弗绝对不懂拍电影。他只拍了一部真正与他有关的影片,就是《四百击》,这之后就停了,之后他只不过在讲故事罢了。

特吕弗是个谋权篡位者,如果他能进法兰西学院,我相信他一定能干得不错。


同理,他也看不起昆汀。


面对自己唯唯诺诺的小迷弟,劈头就是一句。

我觉得他的电影很糟糕。所以我一点也不意外他选了我zui差的一部电影为他的公司命名。如果这算是致敬的话,还不如送我点钱来得爽快。




好。


交接棒交到昆汀这里了。


作为后辈,他是屡被前辈骂惨。


戈达尔的语音未落。


尼克·布鲁姆菲尔德又来添堵了:


“他的电影就像是一个小学生对于*和性的幻想。


通常情况下,昆汀•塔伦蒂诺会独自一人在卧室里对着这些幻想打*,而*则在楼下给他做炖豆子。”




那你以为,“小学鸡”昆汀的回应是骂回去吗?


不。


是迁怒。


比如骂前辈特吕弗是个“笨手笨脚的业余爱好者”;让大卫·林奇“见鬼去吧”;承认自己讨厌约翰·福特;说库布里克简直*就是个伪君子。


不会吵架的*癖不是好导演。


打完嘴炮再拍拍美女的脚,简直心满意足又一天。






无人不被骂。


无人不骂人。


电影圈的这些大佬们基本上都是这样风水轮流转。


这里还有一些人像欧洲导演雅克·里维特一样。


总是时不时地会开展一次无差别的全体袭击。


他不仅批评斯皮尔伯格是*,库布里克是变种人,侯孝贤和卡梅隆都是问题少年,还说讨厌拍出《趣味游戏》的哈内克。


“哈哈,哈内克和吴宇森还真登对,他们应该结婚,而我永远不会想要见他们生出来的孩子!”



△ 吴宇森:没得罪,勿cue。


当然。


在如今满满正能量的内娱茧房里待久了。


看这些大导们骂人像说普通话一样自然,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不适、震惊……


所以Sir也想替大家问一句。


03

仅仅是骂吗?


骂得那么狠,真是有什么深仇大恨的矛盾?


大多数恰恰相反。


前面说的谢飞与姜文,那么阴阳互怼,但两年后谢飞再次谈起姜文,依旧会说:


他是“天才导演和天才演员”。

在拍摄《本命年》时,谢飞就建议什么都爱管的姜文应该做导演,“他适合。”在谢飞看来,zui近姜文导演的几部作品虽然是市场化行为的商业片,不如他早期作品那么单纯,但其闪耀的才华是令人惊叹的。


《北京青年报》


而姜文,有人曾经问过他zui欣赏的导演,他几乎没有犹豫:


谢飞,谢晋。


发现了吗?


有时候,他们是当做自己人的“自黑”。


有时候,根本就是相爱相杀。


但,作为观众,我们一边听着大佬们发着牢*,却又能在诸多的作品中发现他们彼此一脉相承的精神。


甚至是相互影响,彼此成就。


还是姜文。


1980年,年仅17岁的姜文di一次看黑泽明的《罗生门》。


他震惊了:


“我*很不喜欢,当我看完后骂了半天这*什么破电影,这么有名怎么还*这么难看!”


结果千禧年初拍完《鬼子来了》,好多人说,这像黑泽明的风格。


什么黑白啊、农民的状态、鬼子的状态啊……


姜文:

我后来觉得他们这么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罗生门》我又看了一遍,是挺好,还有《七武士》和《蜘蛛巢城》。我突然觉得这电影和我有呼吸感、对话感,我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事。




真香定律,诚不我欺。


不只是姜文。


泰国之光阿彼察邦,也是同样。


当我看侯孝贤、杨德昌或蔡明亮等*电影

我总是会睡着




……多年后我的电影也让观众睡着了

我想这样的电影有种特别力量




电影的世界就是这样。


它不需要遵循“正确”,也不会非黑即白。


就拿Sir自己来说。


当你看过了足够多的电影,甚至你会发现在不同电影人的作品之间,许多在内容层面上,都有似曾相识的影子。


戈达尔总是会致敬前辈德莱叶。



△ 《随心所欲》


后来王家卫又学会了戈达尔的跳帧镜头。



△ 《重庆森林》


年轻一辈的陈正道,又拍了许多影片向《重庆森林》致敬。




而与此同时。


那个批评了王家卫的谭家明,甚至也在自己的电视作品中明确地打出了“谨献高达(戈达尔)”四个大字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




是的。


真正针对作品本身的批评或吐槽,往往不会生出恶果,反而会成为哺育艺术的土壤。


但我们的反应呢?


回到开头的例子。


说自己不喜欢《重庆森林》的朴赞郁。


被人一堆人*。


批评张艺谋和姜文的谢飞。


也会被人身攻击。





不得不说。


这样的想法不仅狭隘,还足够愚钝。


再伟大的作品也有批评。


老舍批评过《1984》。


你能说是谁的错?


批评不是封口也不是诛灭,它只是在赞美的声道之外,为观众提供一种更私人的思路,让人恢复几成面对经典的那种平常心的感受力。


甚至是,形成行业内部的比较、竞争与动力。


将神坛打破,不正是为了将其祛魅,方便更加畅通的交流、包容,实现圈内到圈外,银幕到现实,以及跨越时空的共振吗?


就像朴赞郁所说:

这一部部的电影,不是“巨匠”就是“了不起的明日之星”导演的,要不然部部都是“杰作”,再不济也是“话题之作”,它们 是“珍珠”“宝石”“充满魅力”“真正的发现”,要么“在多个电影节上得 到盛赞”,要么就是“掀起巨大争议”,所以“不看会后悔”。

但看了其中一部分的你,现在又有何感想呢?一半以上都是谎言,或是夸大其词吧?

这也没什么奇怪,再有名的导演也不可能源源不断地拍出杰作,就算在某个电影节上获了奖,也不可能正好是我的菜。


《朴赞郁的蒙太奇》


今天,如果差评都该被*,那么赞美也将不得独活。


观影是私人的体验,喜恶更是个体的权利。


更何况,当你正为自己的所爱或偶像叫不屈时,却不曾想或许这正是圈内观点的一次神仙打架,甚至是“不打不相识”的甜蜜邂逅。


Sir想说。


将喉舌还给电影,还给深爱电影的人吧。


比起矫正的正确,Sir始终相信野草蔓生的*。


自我表达怕的,zui不是反对、抨击、龃龉……


而是羸弱。


是褪色,是消弭。


是你仔细倾听,也只能听见空空作响的客气与小心翼翼。


回声之外再无回声。


我们剩下的。


不能只有噤声,与永无止境的沉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