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

  • 作者: 彪儒
  • 来源: 投稿
  • 2023-01-21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正如歌词所说,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总会有一段心酸的故事,保山施甸蒜园社区的李海艳在战胜了种种困难后,踏上了人生的“彩虹路”。

收购野生菌 挖di一桶金

李海艳出生在施甸县姚关镇瓦窑村大山里的一户贫困农民家庭,十三岁小学毕业后便踏入社会,走上了打工的道路,2002年嫁到了姚关镇蒜园社区小汉庄。她曾经也是一个长发飘飘,身材高挑,有着一双纤纤玉手的漂亮女人。2013年,夫妻二人外出打工时,在一次*作机械的过程中,机械突发事故,让她失去了左臂。断了左臂,就等于断了她的打工路。既然没有了诗和远方,那就踏踏实实附身于脚下的沃土,做一个大山的女儿。


“当时家里特别困难,我的孩子才1岁零3个月,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回忆起往事,李海艳红了眼眶。

强者自强,天生倔强的她很快就走出阴霾,梦想重新长出了腾飞的翅膀。她约上丈夫张继朝,拿起磅秤,开始在家中尝试着季节性的收购野生菌。可是,李海艳的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市场的波动、资金的短缺,时常让她焦头烂额。


但夫妻俩起早贪黑,相互扶持,诚信经营,慢慢的,客源不断,生意也越做越好。念好了自己的生意经,资本也积累了起来。2016年,她租了路边一户人家的空地专门用来收购野生菌。渐渐的,她的生意越做越大,从原先单一的收购食用菌发展到收购其他农副产品。

“在收购的过程中,我就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因为周边的农户都喜欢过来卖给我,我就有一种成就感,看到这些老人小孩都围绕在自己身边,觉得特别开心。” 李海艳说。

家喻户晓 成为致富带头人

之后,她开始在野生菌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上做文章,并又通过多年积累的市场经验和人脉基础,把姚关的品牌推向更大的市场。很快,李海艳成为姚关以南农副产品经营的龙头,成为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2019年,她用丈夫和自己的名字共同命名了“永艳”品牌,用来铭记丈夫对自己无尽的爱和一家人摸爬滚打的日子。在她的精心加工下,一些其貌不扬的农副产品换了新装,成为市场销售的紧俏产品。一家人始终不忘初心、本分经营,从进货到加工,她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终于,她创出了一片新天地,“海艳”土特产供不应求,订单如雪片飞来,一家人的日子更是蒸蒸日上。单是自己富裕,并不算富,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才算富。她洞察到了残疾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虽然国家对残疾人的政策越来越好,但是始终难以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感。自己也是残疾人,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本身也是一个残疾人,我知道残疾人的生活艰辛,通常要比正常人付出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的努力。所以就想,我要把这些残疾人聚在一起,共同创建一个残疾人团队,我们共同把农副产品做好。”当提及帮助残疾人的初衷时,李海艳向记者吐露了心声。


她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更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2021年2月7日,保山历史上di一个以46名残疾人为社员成立的“施甸县永艳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社员来自四面八方,汇集能工巧匠,农副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授人以渔 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致富

自幼双腿残疾的段云斌是施甸县酒房乡摆田村盐槽一组的村民,之前一直从事竹编加工。由于自己走不了路,在认识李海艳之前,他的竹编只能靠朋友帮忙带到集镇去售卖,销路不是很好。认识李海艳之后,在李海艳的热心帮助下,他就再也不用愁销路了。


“我感谢李海艳,她对我的好,几辈子也说不完,我们俩就好比亲兄妹一样。她不忙的时候,就亲自到我家里来帮我拿竹编去卖,遇上她忙的时候,她就让她的朋友来帮我拿。现在我的竹编销售得很广,还让我认识了四面八方的人。我在经济方面也慢慢好起来,我家的生活比以前好了起码七八倍。” 段云斌激动地说。

受过李海艳帮助的残疾人还有很多,大家都对她赞不绝口。“我天生就是残疾人,也不能到外面去打工,6年前,我就开始收购农副产品,当时,垫本也没有,是李海艳给我下的垫本。她对我真的是太好了,她是我的恩人。”施甸县姚关镇蒜园社区大汉庄村民杨磊满怀感激。

“我的右眼残疾,做其他的事情不是很方便。李海艳就一直帮助我做农副产品收购,我收购的农副产品,她都负责帮我销售,其他的都不用*心。她这个人特别热心、心肠特别好。”施甸县姚关镇蒜园社区小汉庄村民张继红称赞道。


“下一步我们这个残疾人团队,将尽我们zui大的努力,把施甸的农副产品做强做大,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让他们生活得越来越好。”当提及今后将如何帮助他人时,李海艳信心满满地说道。

快乐,是人生中zui为美丽的彩虹。快乐使人幸福,得到快乐的方式很多,而李海艳的快乐,就是用自己zui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段晓波 毛忠芹 蒋亚松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顾庆华

校对 易科彦

编审 赵梅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