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汤圆是哪里的风俗(冬至食汤圆的习俗起源及文化内涵)
- 作者: 森侨
- 来源: 投稿
- 2023-09-15
摘要:冬至食汤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习俗,起源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章将从历史渊源、象征意义、文学艺术和民俗传承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渊源
1、历史传承
冬至,古称“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从汉*始,冬至就被确定为农历节日之一。早在唐朝,冬至节便有“吃饺子”的习俗。
2、起源传说
相传,冬至这一天,长夜渐增,符号着冬天的来临。汉代张衡神迹传说中有 “天河挂银汉,地穴沉丹灶”之句,形象地描绘了古人视冬至为天地阴阳合而为一之时,万物生长的源头。传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人们可以用圆滑的汤圆寄托亲人团圆、万物皆新的美好愿望。
3、习俗演变
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民间尤其强调“天地合团圆”的思想,以汤圆寓意平安、团聚、祥和,逐渐形成了现今冬至吃汤圆的传统习俗。
二、象征意义
1、家庭团聚
汤圆的圆润形状代表着家庭*、和睦;在冬至这个特别的日子,到家团聚分享美食,达到亲情和谐共享的更高层次。
2、祈求吉祥
“汤圆”在汉字中音同“团圆”。在冬至这一节日,吃汤圆象征皆应平安吉祥,人人皆可团圆,充满希望和无限祝福。
3、培养感情
制作汤圆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一家人一起动手准备食材、包制、煮熟,是一种亲情的体现,是培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过程,可以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团结、亲情、友情。
三、文学艺术
1、诗歌节选
《御街行》:“画船空上浦,行云何处来?欲知都市事,繁华里韶华。寒附江南节,冬分天子家。汤圆圆几许,正值此情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官高何足定,權在人所由。蜀相適劉備,割據成三州。五十雙蒼鷹,雲中夢得魚。冬至北燕食,首陽薄倖遇。”
2、绘画作品
绘画中描的主要是农时里走马观花的风貌,例如《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吃汤饺、灶烧等场景。现代绘画方面,各类糯米制品作为画面中的主导元素,作为整幅画的中心表达主题。
3、文学作品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文学艺术作品中,汤圆也多次被作为情景的配角出现。
四、民俗传承
1、地域特色
吃汤圆在我国各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南方,吃勾面圆;而在潮汕一带则吃桂花糯米藕。中国不同地区特有的汤圆制作方式与饮食文化也迥异,多年的风土人情深入民心。
2、家庭制作
在繁琐的生活中,制作汤圆可以增加家庭的亲密感,感受亲情的乐趣。
3、商业市场
现代社会中,商家将这种吃汤圆的风俗商业化,推广为一种文化和习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汤圆市场。商家研发出了多种口味的汤圆,不断地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五、总结
冬至食汤圆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之一,其历史悠久,传承久远,象征着团圆、平安,同时融入了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其丰富的内涵和体现亲情友情家庭美好日子的表现形式,让人们更加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好。
在今日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传承汤圆文化,关注农历传统节日,体现亲情和谐,较为大力的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