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唐诗中的平仄「古体诗的平仄规则」

  • 作者: 信灿
  • 来源: 投稿
  • 2022-11-26

古体诗的平仄规则?

   古诗的平仄规律:一顿之内平仄相同,两顿之间平仄相错;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作为近体格律诗产生的时代的唐诗,格式上承六朝宫体诗,四声标注诗词格律,官方定韵后,提出简化四声的平仄概念,宫体诗人依据平仄创造了近体格律诗的概念,成为科考项目和高层文人创作主流。

同时,非格律的古体诗依旧大行其道。古体诗不遵守平仄基本格式,歌行体依旧按照乐府旧调,随着旧乐府音乐散佚,歌行体也逐渐以四声韵为基础开始创作,但是相对于平仄格式来说,要*得多。

唐朝实际上是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齐头并进,各领*的大时代。

同时,在格律诗规则的制定和规范的过程中,也有大量诗人的创作不一定遵守格律体,但是都在向平仄格式靠拢。有些诗句子可能是律句,但是整体出律;有些整体合平仄,但是首句和尾句押邻韵,而且《唐韵》分韵较细,有些诗的韵脚可能在当时不是一个韵部,到了宋末的《平水韵》大合并,有可能反而合韵了。


我们要清楚,所谓合韵合律,只是后人按自定标准进行的划分工作,其实与唐朝创作者关系不大。到了格律体完全成熟之后,才会出现按照平仄格律亦步亦趋的写诗方法。

这其中按照今天的标准,也还有大批的“半律体”的唐诗存在。

那么,唐诗中的平仄有什么规律?

我们知道平仄是近体格律诗才需要使用到的音调划分规则。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把古体诗排除在外了。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在讨论近体格律诗的规则。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者体裁大小有不同,但是平仄规律是一样的。

第一,平仄两两交替。

平仄知识我们这里不详解了,大家大概知道汉字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即可。唐诗肯定是以当时的古韵为主,四声中“平”为平,“上去入”为仄,我们可以根据南宋末的平水韵大致分析。具体的知识和原因另外有文章细说,这里就不展开了。


这个我们用俗话“一三*论,二四六分明”来更容易解释。格律诗平仄关系正格中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起句,我们排列出来,大家就可以看清楚:

仄(仄)平(平)仄。 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仄

平(平)平(仄)仄。 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平

七言的平仄基本格式的关键位置也是一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

我们可以任意找一些近体格律诗的句子来看,百分之九九都是这种结构。随便举例:

白日依山尽, 仄、平

黄河入海流。 平、仄

欲穷千里目, 平、仄

更上一层楼。 仄、平

如果关键位置的平仄出现问题,比如五言“平、平”,七言“平、平、仄”之类的,统称为“失替”

另外百分之一的特殊情况就是变格和拗救,那是规律之外的事情,这里就不讨论。

这是单个律句的用字规则。


第二,出对句平仄相对。

这个规则适用于绝句的上下句,律诗和排律中一联中的上下句。还是看刚才的例子:

白日依山尽, 仄、平

黄河入海流。 平、仄

欲穷千里目, 平、仄

更上一层楼。 仄、平

我们会发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规律。第一句是“仄、平”,则第二句为“平、仄”,第三句为“平、仄”,则第四句为“仄、平”,相互之间是平仄对应的。

我们称这为格律诗的平仄“相对”的规则,有了这个规则,我们在创作近体格律诗的时候写了第一句,自然就知道第二句要如何用相对应的平仄的字词来写了。

如果出现平仄不相对的情况,称之为“失对”

大家可以自行寻找绝句或者律诗来印证。


第三,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要相粘。

这个也简单,其实就是为了保证音调的承续性,如“黄河入海流”为“仄、平”,那么“欲穷千里目”的关键位置平仄要完全相同,所以也是“平、仄”。如果出现平仄不同,我们称之为“失粘”。

“失替”、“失对”、“失粘”就是近体格律诗平仄的三大错误,出现了这三种情况,一般就会把诗作划入古风范畴。但是“半律体”中,失粘是允许存在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平、仄、平

客舍青青柳色新。 仄、平、仄

劝君更尽一杯酒, 平、仄、平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仄、平、仄

这就是典型的失黏但不失替又不失对,这种情况称之为“折腰体”

肯定有朋友会说,这是因为王维是名人,所以区别对待。

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我们对他们诗作的一种归类而已,你硬要说这是出律,是古风,也没有问题。这种“半律体”在唐诗中的存在,其实是从古体诗向格律诗平仄上的进步,只是不符合近体格律诗的一个规则而已。


“折腰体”在音律上也确实不如“相粘”的格律诗,所以在格律成熟之后,这些“半律体”就逐渐消失了。除非是有人喜欢剑走偏锋,去故意创作拗律体,如黄庭坚。

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写诗本来就是为了抒情言志,规则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表达内容。

我们总结规律,划出规则,但绝对不要被规则所*。

   #对联的平仄有哪些要求#
对联的要求与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是一样的:一般平仄规律是:1、两个平或两个仄才交换,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2、上联两仄,下联同一位置必须是两平;上联两平,下联同一位置必须是两仄。3、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4、一三*论,二四六分明。即上面的格式中第一、第三、第五、第七……个字平可换成仄,仄可换成平。但最后三个另有要求。5、不能三仄脚,不能三平脚。在一三*论二四六分明的变得中,上联最后三字不能变成“仄仄仄”,下联最后三个字不能变成“平平平”。6、不能出现孤平。孤平就是在一三*论二四六分明的变换中,不能变成上联只有一个平声字,下联不能变成除韵脚以外另外只有一个平声字。7、马蹄韵。长联实际上是由一些短联构成的,两字至九字的短联上面的平仄规律已列出来,不论多长的对联,总是上联的第一个子句对下联的第一个子句,上联的第二个子句对下联的第二个子句,上联的第三个子句对下联的第三个子句……上联最后一个子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下联的最后一个子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这些句的句脚(最后一个字称为句脚)也要两个两个平仄才交换。一个分句的上下联的句脚是“仄——平”,两个分句的上下联的句脚是“仄仄——平平”,三个分句的上下联的句脚是“平仄仄——仄平平”,四个分句的句脚平仄规律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个分句的上下联句脚平仄变化规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六七八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对联的平仄要求好像已经讲解完全了,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