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丙午月是几月」
- 作者: 新尧
- 来源: 投稿
- 2024-03-03
2022年丙午月是几月?
2022年丙午月是五月份。
无论五月份出生的人外表看起来多么理智、多么通情达理,骨子里却隐藏着非理性的一面。因此,亢奋与情绪总好像就要吞噬他们一般。在他们生命中常有的不安、*和冒险,其实来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天性。事实上,部份在这天出生的人反而希望周遭的环境能有潜在的共识,好支持他们时常显得极端的想法。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在讲内容之前,老布说几句题外话。
本周末老布要在听众微信群里,跟大家唠唠我心爱的米拉日巴。
另外,这个月的24号晚上,老布在丝路博文的平台上还有一个讲座,用*会议室的方式讲讲唐蕃百年国战的脉络。其实这部分内容在节目已经讲过了,但咱们这个平台不方便看地图。这次用*的方式讲,老布可以对着地图给大家讲,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从文稿里找到老布,等你来哟!
咱们之前讲了裴行俭在679年(调露元年),以送波斯王子回国的名义,千里突袭拿下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
在兵不血刃搞定了“二蕃”政权以后[1],我说了一句话,“命副使王方翼在碎叶筑城防御”。
可能很多人都没感觉到它的重要性,这是历史上唐朝首次对碎叶,实施有效控制。
这句话在《新唐书·王方翼传》里记载为,“方翼筑碎叶城,面三门,纡还多趣以诡出入,五旬毕。西域胡纵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
这话的意思是王方翼在修碎叶城的时候,特意把进城之路设计的曲折回旋,便于防御。等一个多月后城镇修好了,西域的胡人都走懵圈了。于是他们都带着礼物前来拜见。
也就是在城镇修好之后,唐朝将碎叶加入了安西四镇的序列,代替了之前的焉耆。
那这就有个问题了,唐朝为什么要用碎叶,替代焉耆?
我在文稿里贴了一张图,从这张图的可以看出来,碎叶代替焉耆,意味着唐朝在安西的控制点,向西推进了。
那么这种整体上的西进,必然代表着唐朝战略目标的转移。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要首先说清楚,安西四镇设立之初的目的。
安西四镇的说法,见于 《旧唐书·龟兹传》的记载:“太宗既破龟兹,移置安西都护府于其国城,以郭孝恪为都护,兼统于阗、疏勒、碎叶,谓之——四镇”。
这个记载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四镇初设的时间是唐太宗灭龟兹之后,也就是贞观二十二年(648)。
但是这段记载里面,有两个地方是错的,我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
首先,郭孝恪确实参加了龟兹之战,但还没等平定龟兹呢,就已经战死了,所以他不可能“统四镇”。
其次,咱们刚刚才说过,唐朝di一次对碎叶实施有效统治是在裴行俭降服阿史那都支以后,命令王方翼筑碎叶镇城。这个时间在唐高宗地调露元年,也就是679年。
所以,旧唐书里提到的四镇设置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肯定是错的。
这个问题,岑仲勉先生老早就发现了。
他在上世纪五十年写的《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一书,在引用这段记载的时候就在旁边批注了,“按未破龟兹之先,孝恪已为安西都护,且龟兹未定,孝恪已被害。碎叶列四镇,是高宗时事; 此处当作焉耆。唐是时势力未达碎叶也。”[2]
那么唐朝设立安西四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它想对付谁呢,或者说它想防着谁呢?!
可以肯定,不是吐蕃。
因为这时候松赞干布和李世民都还活着,唐蕃两国是盟友关系,李世民为了干掉龟兹,还邀请吐蕃*下山助拳。
所以,这个时期设安西四镇是为了摁住西突厥。
但到了调露元年,唐朝在碎叶川建城,整个安西四镇的结构向西移动。这就不再是为了摁住西突厥了,或者说不是主要为了摁住西突厥。
因为这时候的西突厥,已经蹦不出什么花样了。而从670年(咸亨元年)开始,安西四镇有过两轮易手了,吐蕃成了对西域威胁zui大的因素。
所以,这时候调整四镇的建制,战略目标肯定是为了防御吐蕃。
大家看我在文稿里贴的地图,从大格局上说,于阗、疏勒、碎叶,从南到北一字排开,分别堵住了吐蕃从昆仑山和葱岭,进入西域之路。[3]
我们之前用了两期的篇幅讲了,穿越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的道路,其实就是这个目的。要想看清楚古代人的布局思路,首先要做的就是梳理古道路线,知道古代人要从哪里走。
另外这张图也能看出来,675年,李治在若羌设石城镇,在且末设播仙镇,是为了堵住吐蕃从吐谷浑道进西域之路。
这些城镇建立了以后,形成了一个半环形的防御结构,保卫整个安西地区的安全。
不过就像之前的疏勒和龟兹,刚刚拿下一个地方,有人不折服是肯定的。虽然史料里写着,王方翼建碎叶镇城的时候,特意把门口修的曲折迂回,周边酋长看了都脑袋嗡嗡滴。但该不折服的,一样不折服,就在王方翼调走不久,就开始有人冒头了。
在《旧唐书》有这么一段话,“未几,徙方翼庭州刺史,而怀宝自金山都护更镇安西,遂失蕃戎之和。”
也就是说,等王方翼调任庭州刺史,杜怀宝接任的时候,两边就有摩擦了。
永淳元年(682),阿史那车薄叛乱了。
唐书里把叛乱归咎于杜怀宝举措失当,导致“蕃戎失和”。但恐怕未必如此,杜怀宝跟王方翼一样,都是边关宿将,能入了裴行俭法眼的人物。很难说他到任没多久,就把关系搞到要玩命的程度。[4]
这次的叛乱,很可能是唐朝在碎叶川立足未稳,那些不愿意折服的突厥势力,准备撵走唐军。
挑起叛乱的阿史那车簿,同之前的李遮匐一样,都是车鼻施部的首领。这两个人之间,甚至可能有亲属关系,所以这次声势浩大的叛乱,可以看做是李遮匐之乱的余响。
当时跟着车簿一起叛乱的,除了车鼻施,还有突骑施和三姓咽面,根本不是碎叶这点唐军能搞定的。
于是叛乱很快就蔓延开了,突厥*直接围困了弓月城。
弓月城的位置很重要,曾经相继做过阿史那贺鲁、突骑施等部的牙庭,同时也控扼着唐代通往中亚的要道——弓月道。
唐军曾经围绕着弓月城和各种突厥势力,展开过多次大战,反复进行争夺。唐朝灭亡以后,弓月城所在的伊犁河谷,依旧是中原与中亚的交通枢纽。元朝震慑西域的控制点,也设置在弓月城不远处的阿力麻里城。
图3 精河至伊宁一带的卫星图(来源:Google Earth)
但是关于弓月城的具*置,长期存在争论,尤其是弓月城和阿力麻里城,究竟是一座城,还是两座城,长期没有定论。
不过现在已基本确定了,弓月城和阿力麻里城的位置。两座城市东西排列,分别控制着穿越天山支脉博罗科努山的孔道。[5]
阿史那车薄的叛乱,从碎叶川闹到了伊犁河谷,可见声势浩大。身为碎叶镇守使的杜怀宝,之后不见于史料,估计在平叛中战殁。
西域局势的紧迫,让唐朝绷紧了神经。
唐高宗又想让裴行俭领兵出征,他经过了680年平后突厥的杀降事件,已经闭门不出。接到诏命之后,还没动身便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裴行俭未能成行,他提拔的安西都护王方翼,就成了不二人选,在李治诏书的催促下,王方翼调兵遣将驰援弓月城。
唐军行至伊犁河附近,与车薄的*遭遇。王方翼不给对手展开的机会,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斩首千余,阿史那车薄退却,弓月城转危为安。
但不久,三姓咽面的增援部队到达了,车薄帐下汇聚了十余万雄兵。
三姓咽面这个部落,学界研究得比较少,相关史料也很少。不过我们知道,这个部落属于异姓突厥。
所谓“异姓突厥”是指很早就归附了突厥的阿史那王族,跟着突厥一同崛起。因为有功,被允许使用“突厥”的族名,地位高于其他属部的部落。
相似的例子,在突厥部落里很多,比如说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突骑施、葛逻禄,都是强大的异性突厥部落。[6]
其实,我们之前也也提到过三姓咽面,就是在唐高宗的咸亨四年(673年),“弓月南结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
由此可见,这个游牧于热海之滨的部落,一直都是个不稳定因素。
三姓咽面到达后,两军就在热海附近展开了对峙。
唐代的“热海”,就是今天吉尔吉斯境内的伊塞克湖。
因为伊克塞湖冬季不结冻,水蒸气在湖面上蒸腾,就像是沸腾了一样。所以边塞诗人岑参在诗里写“西头热海水如煮”。
公元682年的热海,战云密布,两军各统兵马,爆发一场恶战。
此战打得极为艰苦,两军士气皆旺,打得势均力敌。
就在战局胶着之际,王方翼被流矢刺穿了手臂。
如果此时主将下撤,必将严重影响唐军士气,甚至可能左右战局的走向。王方翼用佩刀斩断箭杆,面不改色继续作战,未曾包扎的伤口鲜血淋漓,从甲叶的缝隙中渗出,染红了战袍。
双方大战一场,胜负未分。
收兵之后,王方翼帐下的部分突厥首领,暗中联络阿史那车薄,准备生擒王方翼卖个功劳。
王方翼得知后,不动声色,宣布召集首领开会。
在会议上,他满面带笑地宣布,大家的表现都很好。跟着我混,保证不会亏待大伙儿。我决定拿出军资犒赏诸位,领奖的地方就在军帐之外,你们一个一个出去领赏,不要着急,大家都有份。
就这样,部落首领出去一个,就被砍一个。
此时正好刮起了大风,王方翼让士兵敲锣打鼓,搞得像是在为领赏者喝彩。结果前前后后,有七十多个反叛的首领,丢了脑袋。
清洗了内部势力后,王方翼发起了突袭。
阿史那车薄还在军营里喝着酒,等人送王方翼的脑袋,没想到等来的是唐军的猛攻。猝不及防中,被攻破了营寨,唐军斩首七千余级。阿史那车薄只身逃走,从此在历史中消失不见。
随后,唐军趁势猛攻三姓咽面,生擒首领三百余人。这次声势浩大的叛乱,被迅速平息。
(《旧唐书王方翼传》:永隆中,车簿反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兵救之,至伊丽河。贼前来拒,因纵击。大破之,斩首千余级。俄而二姓咽曲悉发众十万,与车簿合势,以拒方翼。屯兵热海,与贼*,流矢贯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莫有觉者。既而所将蕃兵怀贰,谋执方翼以应贼。方翼密知之,悉召会议,佯出军资以赐之。续续引去,便令斩之。会大风,又振金鼓以乱其声,遂诛七千余人。因遣裨将分道讨袭咽曲等。贼既无备,因是大溃,擒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域遂定。)
这场大胜重挫了西突厥势力,保证了唐朝对碎叶地区,之后七年的稳定控制,也就是 682年到689年。随后西域格局再次发生剧变,吐蕃第三次拿下了南疆盆地,后突厥的西征也打到了天山南北。
在这种变局之中,突骑施的首领乌质勒崛起,形成了西域第二个有力的异姓突厥政权——突骑施汗国。
于是,西域棋盘上的玩家,变成了唐、大食、吐蕃、突骑施的*局。
这部分内容,老布会在之后的节目里仔细得讲,大家不要着急。
王方翼得胜之后,回到长安见到了李治。俩人唠嗑的时候,李治发现王方翼的袖子上有污渍。王方翼就讲了热海之战的经过,李治特意查看了他手臂上的伤疤,非常感慨的说:“得亏是亲戚啊!”
(《旧唐书王方翼传》:永淳二年,诏征方翼,将议西域之事,于奉天宫谒见,赐食与语。方翼衣有旧时血渍之处,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高宗使袒视其疮,叹曰:“吾亲也。”)
说到这儿,咱就把王方翼这位镇边名将,简单说一说。
王方翼的家族确实跟唐朝王室有点亲属关系,他的曾祖父官居隋朝司徒,于是就给儿子娶了李渊的同母妹妹做媳妇。
这在当时来说,也就是两个贵族豪门之间的联姻,属于常规*作。
可谁也没想到,李渊成了唐高祖,于是王方翼的祖父就成皇帝的妹夫了,他老婆也被封成了同安公主。
按常理说,王方翼背靠太原王氏的族望,又有两朝*的官荫,还有同安公主做老祖母。
这是妥妥的人生赢家,*金勺子出生的娃。
要说这种背景的*之路,要是走得不顺,您都对不起祖宗。
可王方翼是真没沾上啥光,因为*是庶出,而且同安公主还死看不上他。
等*一去世,幼年的王方翼和母亲,便被同安公主逐出家门。一直到同安公主去世,才有机会回到长安。
这种少年早熟的经历,也很好的锻炼了王方翼。让他很早就接触到了耕种知识,也为他日后做官时,重视民政打下了基础。
在平定西域之后,王方翼做过夏州都督。在他任上的时候,当地爆发了牛瘟,死了很多耕牛,当地农田都荒废了。王方翼研究出了一种叫“耦耕法”的技术,既省力又高效,深得当地百姓信赖。
(《新唐书·王方翼传》:西域平,以功迁夏州都督。属牛疫,民废田作。方翼为耦耕法,张机键,力省而见功多,百姓顺赖。)
除了祖父时期的这点关系以外,李治的皇后是王方翼的堂妹。这就算是把亲缘关系又拉近了一步,所以李治才会拉着他的手说:“得亏是亲戚啊!”
但这点亲戚关系很快就不是啥好事儿了。
因为,李治把王皇后废了,新上来的那个叫武则天。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上墙了,武则天实际执掌朝政。
武则天上台以后,开始有意识的剪除皇室羽翼及忠心的边将,王方翼恰好两者都沾边。
更关键的是王方翼还不是趋炎附势的性格,685年,名将程务挺被杀,王方翼受牵连下狱,被判流放崖州(海南三亚)。687年,王方翼忧愤而死,时年六十三岁。
纵观王方翼一生,既能对决沙场,尸山血海不动其容;又能体恤农耕,赈济百姓,堪称文武兼备的干才。
只可惜,皇亲国戚这道标签,不但没能帮他飞黄腾达,反倒成了他的催命。
除了王方翼以外,还有一位名人跟碎叶有关,这就是李白。
这位生在碎叶的大诗人,现在都快成托克马克的旅游名片了。去吉尔吉斯旅游的人,都想去大诗人的出生地瞅瞅。
不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西域跟碎叶这个词有关的地名,可能有四个。到底哪个碎叶,才是李白的出生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西域研究的一段公案。
我本来是准备讲讲这段内容的,资料也准备了,后来感觉离主题实在是太远了,就裁掉了。对这个内容的兴趣的小伙伴,你们可以通过文稿里一个神奇的东东找到老布。咱们在听众群里,小范围的聊聊这个内容。
好啦这期有关碎叶的内容,就到这里啦,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噶尔家族与附蕃西突厥诸政权—兼论唐与吐蕃间的西域角逐》_薛宗正;
[2]、《唐 “安西四镇”zui早设置时间辨》_周伟洲;
[3]、《论安西四镇焉耆与碎叶的交替》_王小甫;
[4]、《车鼻施的崛兴》_薛宗正;
[5]、《丝绸之路上的弓月城与弓月道》_刘子凡;
《弓月城和阿力麻里城方位考》_孟凡人;
[6]、《唐诗与西域文化》_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