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画虎的意义「硬气的名字」
- 作者: 振梁
- 来源: 投稿
- 2024-03-04
硬气的名字?
王安石、 李石头、*强、赵建国、 秦始皇、 李爱国、 王爱党、 赵爱军、王爱民、 李百万、 王英雄、 赵*、王长城、 李全民、 王大胆、 赵百万、 王骨气、 李锋利、 王国涛、 赵传智、钱多多、 李宝库、 王亿万、周万能、钱钢铁、 金银多、 王志刚、周志国、郝万民、 牛黄河、 王长江、张天高、张 飞、 赵 虎。
2022年,我们将迎来虎年。虎排在十二生肖之第三,地支为寅,称为寅虎。在我国,虎文化源远流长,流传甚广。自古以来,虎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更有美丽可爱的形象。围绕老虎演绎出的文化图腾、成语俗语和民俗故事十分丰富,令人印象深刻。
汉代虎画当“门神”
虎文化的历史悠久,虎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上古甲骨文中的“虎”字,是一只造型优美可爱的象形虎。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憨态可掬,距今约6000年,被誉为“中华di一虎”。此后,从殷商到秦汉的石雕、石刻和画像石,以及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等,以虎为原型的艺术品纹饰、造型更加丰富可爱。
汉代时,人们就喜爱在除夕夜把栩栩如生的虎画在门上。据《山海经》记载:在沧海之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上长着一株魁伟的桃树,枝叶盘曲舒张,覆盖3000余里。它的东北面有一处间隙,这就是众鬼出入的“鬼门”。山上住着两位神仙,专门负责监管众鬼,凡是为非作歹的恶鬼,二神遇到就用绳子把它捆上,然后投给老虎吃掉。可见,古时的老虎是正义的化身,所以从那时起人们就把虎画在门上,不仅表达人们喜爱老虎的情怀,更起到驱除鬼魅的作用,后来演变为门神画。
虎还是可爱的义兽,自古就流传着许多人与虎的动人故事。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子文出生时被抛弃,后被老虎哺乳养大,成为优秀的*家;而在《聊斋志异》中更有一个义虎的故事:一老妪之子死于虎患,地方长官判虎为老人养老送终,此虎便每天送猎物奉养老人,老人死后,虎还到坟前嗥鸣致哀。
<*all>观众在观赏“寅虎话生肖——海上年俗风情展”。蒋迪雯 摄*all>
虎符用于调兵遣将
威严凶猛无比的虎在古代被称为“百兽之王”,常被视为权力、勇猛和制度的象征。所以,古代将军多用虎皮挂在帐中或铺于座上,是为了借虎威以壮军威。
古时将军所在的营帐称为“虎帐”,将军的威风称为“虎威”,骁勇善战的将领称“虎将”,勇猛的士兵称“虎贲”。从周朝开始,*中设立有虎贲,主要作为皇室的卫队,军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将军等职,据史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千人,擒纣于牧野”。可见,虎贲曾为武王灭纣立下汗马功劳。在《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而东。”《三国演义》中也有关羽等5位蜀汉将军被称为“五虎上将”,古代常将将官称为“*将军”“虎贲中郎将”,后来虎将也就成了勇将的通称,至今仍在使用。
古代*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被称为虎符。虎符zui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窃符救赵,就是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历史典故。魏安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嬴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魏国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这个兵符就是虎符。
<*all>图为生肖虎瓷章,“虎”沪语谐音“福”,有迎*祥之意。蒋迪雯 摄*all>
虎之谚语的两面性
虎的威风不仅被人们借以壮大军威,还演绎出丰富的词语、成语和谚语。
来自一则寓言的成语“狐假虎威”,很是有趣,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借助别人威势做坏事的小人。因为虎的威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人们常用“虎穴”“虎口”形容危险的境地;冒险行动叫作“虎口探险”,玩命的举动被誉为“虎口*”,大难不死谓之“虎口余生”。“调虎离山计”“坐山观虎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则是虎文化军事行动中的体现。
与老虎有关的谚语十分丰富,反映了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凶暴以致使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比如“伴君如伴虎”“老*下官难做”等。“老虎*摸不得”则体现了老虎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严与权势象征,言谈举止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气度。再比如,“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好虎架不住狼群”等谚语,则表现了老虎的习性,以及它与人、与环境、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
虎是百兽之王,汉语修辞中也常以“虎”为喻,与“虎”有关的成语或褒义,或贬义,皆有之。
与“虎”有关的褒义成语和短语有如虎添翼、*虎脑、虎啸风生、将门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等,更多地取虎的威猛之意。贬义成语有放虎归山、养虎遗患、*蛇尾、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与虎谋皮、谈虎色变等,更多地取虎的凶残之意。
<*all>观众在观看“虎”题文化展。张海峰 摄*all>
有意思的是,“虎”和“龙”结合的成语大多表褒义,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虎踞龙盘、龙吟虎啸等。而“虎”与“狼”结合的成语和词语几乎都表示贬义,如豺狼虎豹、如狼似虎、狼顾虎视、前怕狼后怕虎等。
钱钟书曾在《管锥编》指出:“比喻之二柄”是指“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这就是说,同一个喻体可以具有褒贬好恶迥然不同的感*彩。与虎有关的比喻就是“比喻之二柄”,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语言特点。
虎文化民俗至今流传
古人在与大自然相处中,人们对虎由敬畏进而产生崇拜。在民间信仰中,虎还是力量的化身,能驱避凶邪。与虎文化有关的民俗至今仍在流传。
虎画常被挂在墙上以护家门,乃至后世衍生出有儿童戴*帽、穿*鞋用以驱邪,还有人睡*枕以期望强壮自己。在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了一件唐代*帽襁褓陶俑,是婴孩头戴*帽zui早的实物例证。虎是“百兽之王”,人们还会在*中间绣一个“王”字,祝福孩子*虎脑、虎虎有生气。
<*all>民间收藏的清代*帽、*鞋。蒋迪雯 摄*all>
与虎相关的民俗层出不穷,古代端午节有悬艾虎、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端午风俗:“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说的就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细菌*因而活跃,艾草属于芳香类植物,有一定的杀菌、驱虫作用,用艾叶扎成虎形,也有驱病镇邪之意。有的地方还用雄黄在小孩子额上画上“王”字,模仿*花纹,也是祈求平安的意思。这样的风俗从晋代一直流传了千余年。
在陕西关中地区,嫁女必陪送一对特大的面老虎,过门时放在漆柜上抬着,走在送亲队伍的zui前头。婚后生子,外婆要送一个泥老虎当满月礼。而我国崇拜虎的民族很多,以彝族为zui甚。他们的十二生肖以虎为首,在其民族的史诗《梅葛》中,*作天头,虎尾作地尾,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作星星等。
虎与传统节日的关系还表现在元宵节。这一天又称为灯节,习惯悬挂花灯,并在灯上粘贴谜语。这种谜语常用精简的词语作为谜面,用古籍诗句或人名、地名为谜底,叫作灯谜,又称为文虎或灯虎,形容猜谜如射虎难中。《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都对这种娱乐方式有所描述。
(题图来源:新华社)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来源:作者:刘永加
宝宝起名取名:每个姓氏的宝宝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好名,不信你看!#虎宝宝起名#
钟楚遥 钟如一 钟南夕 钟楚颐
钟诺初 钟一诺 钟贝瑶 钟少川
汪乐渝 汪向榆 汪曼文 汪芊瑜
汪靖弛 汪希维 汪奕滔 汪应航
贾沫希 贾芊允 贾今安 贾苑禾
贾景行 贾知鸢 贾向榆 贾舒苒
孙尚亭 孙璟嘉 孙堇祯 *东
孙航皓 孙铭梓 孙亦尊 孙景瑞
赵杰廷 赵宸雨 赵东均 赵康彦
赵于屏 赵甫纶 赵弘岳 赵昭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