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朗读者的逆势崛起*「为什么说朗读者是文化情感类节目」

  • 作者: 岩喜
  • 来源: 投稿
  • 2024-03-04

编辑作者:吴晨阳 华东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胡晨楠 同济大学

本号编辑 :王悦 华东政法大学

首次发表:文化上市公司(WX ID:Cult*alCompanies)

一 、文化综艺热的兴起

近十几年来,综艺节目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一时间,各式各样的综艺节目占据着不同电视台荧屏的各个时段,成为了各个媒体和电视台扩大其影响力、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电视荧屏一直被各式各样的娱乐综艺、真人秀综艺所霸占,以致于人们习惯于用这种快餐式娱乐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但是这种满足极为短暂,人们的心灵缺乏一个在快节奏生活的栖息之所,由此文化综艺应运而生。

2013年8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称《听写大会》)首播,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宣告了“文化综艺”的诞生。此后,新的文化综艺不断出现,例如《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诗歌之王》等。在一份文化综艺收受调查(有效答卷 215 份;被调查者来自江苏、广东、山东等 30 个地区。)中显示曾经播出过的众多文化综艺中,超过六成被调查者看过《中国诗词大会》(62.79%),超过四成被调查者看过《中国成语大会》(45.58%)。部分被调查者看过《听写大会》(35.35%)、《中华好诗词》(31.63%)、《中华好故事》(21.4%)、《见字如面》(16.28%)、《汉字英雄》(13.02%)。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综艺受众广,形成了一股“文化综艺热”。

二、文化综艺热的降温

自从《听写大会》热播后,大量的文化综艺在这一两年里出现。但是,这些节目在一段火热之后并没有保持火热的状态继续向前发展,收视率降低,发展逐渐迟缓甚至*。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文化综艺的春天仍然没有到来。究其原因:

di一,节目离观众越来越远。

以《听写大会》为例,在di一季,我们能看到“分道扬镳”、“蓬荜生辉”等等跟生活相关程度很高的一些词。在智能化时代,提笔忘字或者是写*的现象普遍,而《听写大会》让我们突然感悟到这些在生活中zui常用、zui基本的汉字已经被我们逐渐忘却,感到非常惭愧,因而电视机前的我们自然而然地能加入到选手的队伍里,一起重温小时候报听写的乐趣。而节目到了第二季,难度增加,出现了很多的生僻词汇。这些词汇,在平时生活中并不常见,甚至可能用不上,我们可能不知道怎么读,也不知道怎么写,距离感由此而生。

第二,节目同质化日趋严重。

各大电视台自《听写大会》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开始纷纷仿效其成功模式,虽然说大部分节目不完全雷同,但是内容上还是难以摆脱既有模式。比如,以汉字为载体的节目除了《听写大会》还有《汉字英雄》、《zui爱中国字》等,以成语为载体的节目也有《成语英雄》、《中国成语大会》、《成语大全》等。

第三,节目质量还有待加强。

一些节目是打着汉字的旗帜进行的娱乐综艺节目,节目在文化方面并没有着很多色彩,往往是敷衍、流于形式,着重在拙劣的搞笑,反而拉低了文化综艺的文化与品质定位。

三、《朗读者》的逆势崛起

《朗读者》是由董卿担任节目制作人,每一期节目都会邀请一位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的人物或有故事的普通人,通过朗读的方式与观众互动,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情感的一档文化综艺。


《朗读者》于2017年2月18日在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节目开播便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现象级:首播当天即登上新浪微博榜单榜*达2个小时, 并将其嘉宾们送上热搜。微博话题#CCTV朗读者#阅读量破4.4亿,首播后就有近20篇微信文章阅读量超“10w+”,豆瓣评分zui高达9.5。喜马拉雅FM全民诵读*上线《朗读者》音频专辑,上线一天收听量超过71.7万次。对比与《朗读者》播出时间存在重叠的其他具有较高关注度的娱乐性综艺,不难发现《朗读者》的关注量和口碑都远超其他节目。《王牌对王牌》、《高能少年团》、《奔跑吧,兄弟》等评分在6分左右,《朗读者》则评分一度达到9.5分。除了在国内引发高讨论和高关注度,《朗读者》也引起了国外电视制作公司的注意。人民网曾发布消息称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法国的一家叫赫夫·休伯特电视制作公司的公司通过邮件赞扬《朗读者》是近年来他们看到的zui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综艺,并且提出要购买节目模式的想法,这是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中国节目模式的对外输出。

《朗读者》为何能在文化综艺热降温时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1.借助热点人物吸引关注度

董卿早在《朗读者》开播之前就已经凭借着《中国诗词大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关注度。在董卿因此获得巨大关注度的时候,《朗读者》抓住时机以“董卿首次担任节目制作人”进行大力宣传,提高节目的关注度。

2.细分目标人群,锁定参与对象

《朗读者》在嘉宾的选择上非常用心,在di一季节目的受邀的68位嘉宾中职业各式各样,年龄上跨度也很大。这些嘉宾来自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很好地兼顾了普遍性和特殊性。

3.全新的节目定位:文化+情感

在当前的荧屏中,文化综艺节目众多,节目模式却大多雷同,而《朗读者》明确以“文化+情感”的方式作为节目定位的,这种节目定位在全国算是首位。该节目将文化与情感充分结合,通过揭秘朗读嘉宾背后的故事和经历,先自然而然地引导出嘉宾的情感,告诉观众这位“朗读者”为什么朗读、为谁朗读,然后用“朗读”这样一种形式,呈现给观众。

4.灵活的节目流程

每一期的《朗读者》节目的大致框架是几乎不会变的。每一期节目是固定一个主题词,然后是主持人简要阐述主题词的含义并附上主持人自己独特见解,再然后播放一些“线下”朗读亭中的收集到的精选片段,这有助于在介绍嘉宾和正式朗读前让观众提前进入本期节目希望营造的氛围,让观众和嘉宾的情感自然酝酿。但是具体到每一期节目的话,节目的流程是多变的。di一,访谈和朗读的顺序并没有固定要求;第二,朗读的内容也是多样化的。第三,节目的zui后还会安排一个神秘特殊嘉宾,藉由特殊嘉宾将节目推向*。

5.降低参与门槛

《朗读者》中,参与到朗读中去的观众对于朗读的概念一直停留在那种高要求的舞台朗诵与台词表演,那是经过不断雕琢的艺术,让人仰视,但正是因为这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带来的距离感,就容易让人觉着“朗读”高不可攀。而《朗读者》先通过访谈的方式让嘉宾酝酿出情感,之后才开始朗读环节。因为已经融入了情感氛围,朗读者可以自然而然地读出所读的内容,无所谓朗读技巧,无所谓抑扬顿挫,无所谓神情到位,这时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将达到极致。这极大地降低了参与到朗读的门槛,让情绪高涨的观众有了跃跃一试的冲动。

6.独特的线下活动

在线下,《朗读者》发起了“朗读亭”活动,全民朗读一时成为热潮。节目组在全国各地13个城市设立了81座朗读亭,这个朗读亭内部安装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机。朗读者走进朗读亭进行一段自我介绍,再简单说明自己为什么想读这段文字以及背后的故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朗读。据统计,四个月的时间里,累计有2万多人参与了线下朗读亭的活动,每一个城市,朗读亭前都排起长长的队伍,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参加朗读活动的人更是跨越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段,从高级白领到普通农民,从稚气满满的儿童到步履蹒跚的老人。

7.大数据的运用

《朗读者》团队借力新媒体运营平台招募观众,收取反馈。其在其公众号上还推出了为嘉宾*、推荐观众想要的嘉宾、推荐观众喜爱的朗读文本等功能,畅通用户参与渠道,有效地捜集了大数据,并将所得到的数据应用到节目制作和运营中去。


四、《朗读者》的成功启示

1.文化综艺要打破电视节目局限,借助全媒体*作

《朗读者》运营团队借助了有力的全媒体*作,利用了许多优质的线上平台来推出自己的节目和产品,比如说*、**、喜马拉雅音频等平台,《朗读者》还利用了独具特色的线下平台,设置朗读亭,举办了一系列线下的朗读活动,还出版了《朗读者》的同名图书,在书中还首次尝试使用二维码技术,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观看相对应的*。对于文化综艺节目而言,传统媒体平台上精良的电视节目运作应当只是个出发点,然后应当继续延伸到更多更优质的新媒体平台。如果条件允许,随后进一步突破荧屏的*,进入现实,设置实体参与的方式,直接在节目与人民群众之间搭建桥梁,令节目产品具有文化产品必备的衍生能力,实现文化产品再发展。

2.文化综艺要注重节目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在节目形式上,《朗读者》脱离日益同质化的文化综艺潮流,突破了以往类似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综艺节目的“同台竞技+听写”模式,而是开辟出一种“文化+情感”、“朗读+访谈”的全新的节目形式和内容。对于文化综艺而言,创新是核心的要素,不能拘泥于已有的火热的模式,要突破既有的节目形式和内容。

3.文化综艺要降低参与门槛,提高观众可参与度

提高节目的可参与度,是文化产品激发目标人群参与文化活动的关键。《朗读者》因其低门槛而获得了巨大的参与度,因此对于文化综艺而言,使节目具有足够的可接近性至关重要。

五、《朗读者》的不足之处

《朗读者》虽然在文化综艺热降温之时逆势崛起,但是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1.《朗读者》节目实际制作有偏离了朗读的嫌疑。

“朗读者”其应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朗读”;二是“者”。但是从“用心聆听经典”的节目初衷来看该节目的重点应是“朗读”,而从节目的实际制作来看,似乎节目的重点落在了“者”上。经统计,di一期节目zui后的成片共1小时16分,真正用于六位嘉宾朗读的时间仅为19分钟半左右。其余时间均是嘉宾的情感经历、节目串场、记录VCR甚至配乐。可见这个叫做《朗读者》的节目重心落在了者上,朗读二字不过是个美丽的形式。

2.《朗读者》节目仪式感、殿堂感太重。

首先,豪华的演播厅其实过于浮夸,“朗读”其实只要朗读者的朗读而已。其次,朗读程序过于繁重。在节目中,从介绍关键词到访谈到朗读,其间经历的开门等程序其实并不需要,这样反而会给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近之的感觉。

3.截取文章片段,折损文章魅力。

濮存昕朗读的老舍先生的《宗月*》全文近2300字,zui后节目连节选带删减,呈现出来的不过700余字,不足原文的1/3。张梓琳朗读的刘瑜老师的《愿你慢慢长大》全文2700余字,zui后节目呈现不过六百字,不足原文的1/4。虽然理解节目组关于全文朗读对观众关注力吸引方面的担心,但这种只取只言片语甚至舍弃精华的朗读方式,严重折损了原文的魅力,也大大影响了这档节目应该有的文化质感。

综上,《朗读者》它太过情感,把文化挤到了小小角落;它太过央视,仪式感殿堂感爆棚,却忽略了文字本身。因此朗读要回归朗读本身。其应减少过多的情感渲染,不必要将场景布置太华丽,减少琐碎的程序,在文章的魅力上可以通过在节目开始前先将文章发放给现场观众或发布在网上等方式弥补。

六、结语

在文化综艺的火热背景下,一档又一档文化综艺投入市场。表面上看,这些文化综艺越多越好,但是如果流于粗制滥造,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显然如今许多的文化综艺的制作到投入市场都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过程,他们倚仗我国市场的庞大,将目标仅仅锁定在与先前制作节目瓜分市场,而不是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一味地借鉴既有模式,原创性低,以致于节目同质化日趋严重,观众的逐渐出现审美疲劳,文化综艺热一度降温。在今天,观众需要的是不一样的选择,《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回应了这个问题。它的成功说明文化综艺应当是文化内涵与节目形式的有机结合,只有不断创新,使节目既有内涵又有趣味,才能产生持久的热度,扩大影响力,才能在众多的节目中一枝独秀,成为电视节目的成功之作。

文化综艺的火热彰显了社会对于文化的渴求,而《朗读者》只是媒体制作人对于文化节目的初步探索,在今后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媒体平台,观众量更加巨大,空间和机遇更多,让观众在各个媒体平台上遇见更多的心灵栖息之所,这既是文化综艺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所有媒体制作人应有的担当。

参考文献

[1]柳静.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

[2]林芳汝.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3.

[3]王新雨,刘冰.文化类综艺节目收受调查.[J].青年记者.2017.

[4] 韩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文化功能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5]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OL].

[6] http://*nbd**/articles/2017-05-06/1102299.[OL].

[7]快综艺时代下的“慢”文化,从《朗读者》看电视综艺未来发展方向[OL].

[8]苗田.我国武术电视节目发展路径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3.

[9]蒋婷婷.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传播研究.[D].2016.

[10]李子瑾.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播原因及发展.[J].广电视听.2017.

图片来源:

[1] http://uploads.pincai*/image/201703/201490001872131126.jpg

[2]http://*kjw.cc/uploadfile/2018/0406/20180406101301404.jpg

[3]http://img.mp.itc*/upload/20170414/48e97944e874404286f9ac8db15e7f70_th.jpeg


版权声明:

“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是学术公益*平台,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转载“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的文章,但请务必注明转载文章来源于“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并请完整注明文章作者及相关出处。对未依此规定转载者,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立场。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单元文化上市公司,代表了文化产业zui为先进的生产力。

本微信公众号是由同济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合研究团队共同创建的公益*平台,旨在分享文化企业研究成果,与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共同洞见全球文化产业的历史演进、世界格局、战略价值与未来大势。

投稿与合作联系:zangzp@fudan.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