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起名字都要避讳谁的「什么叫虎墓」
- 作者: 绍鑫
- 来源: 投稿
- 2022-12-02
什么叫虎墓?
老虎墓实际上是庐陵周公墓,它位于一片墓葬群中,古墓是由石头做成的,并没有多余的修饰,仅仅有一头石老虎卧坐在前,因此,人们称它为“老虎墓”。这个墓穴的主人并不是周王朝的周公,而是湛江周氏后人为纪念先祖周复所建造的陵墓。这座墓与平常的陵墓非常不同,没有篆刻墓主的生平,立碑人信息,甚至连主人名字都没有写,只是刻了“庐陵周公”四个大字,然而这并非草率修墓,而是仔细考虑之下的决定。
《百年孤独》各位看过吗?没看过就对了,因为今天不是要讲它。
我相信对于很多翻开过《百年孤独》的人来说,不是内容不吸引,而是书中人名分分钟劝退!人物名字长且常常是子孙跟父辈同用一名字,一页页地看下去能把人绕晕。
其实,祖孙辈共用一个名字的现象在国外并不少见。但在我国古代,这种情况是不敢想象的。不仅人名,连物件都得避开君王和自己尊长的名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力先生说,在古代,人们把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的情况,称为避讳。而《公羊传·闵公元年》说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为了避讳,一些地名、物件等事物都要“改名易姓”。如果不了解相关朝代的避讳情况,有时候还真的看不懂古文献里的一些地名、物件名了。
举例来说,汉高祖名邦,出于避讳,就需要把事物的“邦”\"改为“国”。所以《论语•微子》里的那句“何必去父母之邦”,在汉石经残碑写作“何必去父母之国”。 汉文帝名恒,需要把“恒”改为“常”。所以恒山被改为常山。
苏轼的祖父名序,于是苏洵文章改\"序\"作\"引\"。清圣祖康熙名玄烨,\"玄\"改为“元”。我们读清人著作或清刻的古书会发现,许多地方本来应该是玄字的,如玄鸟、玄武、玄黄等,都写成了元。
更有趣的是,“虎”字与唐朝先祖的名撞上了。因此唐朝不直呼“老虎”,而改称为 “大虫”了。而zui初被叫做虎子的马桶,在唐朝,也改称为“马子”。
有时候为了避讳,甚至需要改变别人的名或姓。写《史通》的刘知几,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为刘子玄所著(因为子玄是刘知几的字)。到了清代,为了避清圣祖(玄烨)讳,又恢复刘知几著。有的姓氏,如姬氏,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为周氏。
为什么会出现避讳这种现象?
zui开始时,避讳是一种原始禁忌,而且是原始禁忌中的语*忌。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之下,原始人认知万物主要靠联想,他们觉得人的名字是有魔力的。他们认为,直呼已死之人的名字会招致鬼魂;通过名字可以进行危害人的巫术;直呼人名字则会对人造成伤害。因此,zui初避讳是一种与鬼神信仰相关的巫术文化。
但到了封建社会,避讳的目的则发生了变化。
古代社会奉行着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等级秩序,不允许随意僭越。当君王用了这个字,无疑就在宣告自己的专属*,也在宣告自己的地位和等级。物以稀为贵,名字也是一样。“只有我有”,这就是对被避讳者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心理认可,也在无形间巩固了固有的秩序。
因此到了后来,避讳就成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工具。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百听知道。
#海南周刊#【雨“灵”妙探周润邦:一心痴恋林中“虎”】海南省*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处长周润邦是一位探索雨林、热爱雨林的“80后”。这位非科班出身的热带雨林爱好者,经常走进深山,开展生物监测研究工作,在海南岛发现了两个新物种——周氏睑虎和中华睑虎。其中,周氏睑虎是海南岛上首个由中国人*发现的睑虎属物种。从记事开始,周润邦对动物就有着天然的热情和喜爱。他从小观察壁虎,捕捉昆虫,摆弄各种动物……母亲开玩笑说:“除了猪以外,他什么都养过。”他与雨林的缘分,仿佛是命中注定的。https://res.hndaily*/file/news/20220620/cid_100_30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