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修仙秘诀「男孩起名用道字的联想」
- 作者: 姬洁
- 来源: 投稿
- 2022-12-05
男孩起名用道字的联想?
道均 道凡 道俊 道桥 道铉 道阳 道朝 道梓 道坷 道文 道涯 道朋 道义 道纯 道鲁 道丰 道喻 道鸣 道禹 道卓 道理 道乐 道叶 道孟 道琦 道玹 道镇 道宇 道然 道汉 道渊 道清 道棠 道昊 道秦 道峥
这本书中隐藏了人性和修行的秘密
讲到了吕洞宾成仙的秘密和方法
在中国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
却被西方人认为其中的智慧珍贵无比
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
那么这本《太乙金华宗旨》到底讲了什么呢?
在上世纪3、40年代的欧洲,一部相传由道教仙师吕洞宾吕祖所著的道教经典,被一个*教传教士带回了欧洲,谁也没想到的是,直到80多年后的今天,这本《太乙金华宗旨》仍旧风靡欧洲,甚至还催生了一位近现代史上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
故事要从19世纪末期说起,当时德国人卫礼贤来到中国之后,原本对本土道教文化嗤之以鼻,作为*新教的传教士,他恐怕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传教过程中,被崂山太清宫的老道深深折服。
当时卫礼贤见识到老道的修行功夫后,当即表示希望跟着全真的老道开始学习丹道,于是老道便将一本《太乙金华宗旨》递到了他手里,此后,这本书伴随着卫礼贤在中国的21年。
直到他学有所成回国之后,带回了欧洲,并将这本书翻译成了西方语言。
这本书近百年来在本土大受歧视和贬低、误解,却意外地在海外广为流传,出人意料地吸引培养了一批道家文化的研习者。其中就包括分析心理学的开创者荣格。
或许很多人难以想到,*教的炼丹书籍和一位心理学家能擦出什么火花,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故事。
荣格于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一个乡下,当时人类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明形态,工业化浪潮席卷全国,但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填不满人们空虚的心。
他的父亲以及八个叔叔和外祖母都是神职人员,但是他的母亲却有精神*症,而他在童年时期也是个内向腼腆的男孩,因为父母的感情破裂,导致他缺乏家庭的安全感,不信任身边的任何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娱自乐。
正是由于这种性格,荣格自己在六岁的时候就出现了精神*的症状,他的正常人格是个普通的小孩,上课时专心听讲,下课时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但是另一个人格却奇怪而忧郁,自卑、多疑、远离人群。
直到他12岁时,他被一个男孩猛然推倒伤到了头部,此后便经常陷入昏厥状态,由于他的脑海中经常充斥着意识、精神、灵魂、元神的概念,他便想到用意志力来面对这个问题,渐渐地花费更多时间去探索和疗愈自己,用学拉丁语和都市生活度过大部分时间。
久而久之,一切又恢复了原状,他越来越认同自己的一号人格,并沉浸在一种非同寻常的勤奋状态中,逐渐从二号人格的先入之见中解脱了出来。
长大后的荣格对西方哲学史很感兴趣,以及和宗教学有关的一切,zui终他选择进入巴塞尔大学,从事精神医学方面的研究,但是巴塞尔传统的腐朽气息令他难以忍受,但是正是这段经历,促使他坚定了精神医学的研究方向。
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心理学*弗洛伊德的青睐,并与其建立了一段亦师亦友的情谊。好景不长,六年后,两人发生分歧,zui终决裂,他的学说也开始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有一段时间,荣格的个人精神直接出现了问题,他陷入了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中,即使在睡梦中,也无法阻止自己被鬼魅缠身,整个人形如枯槁,以致生命垂危。
直到从中国回到西方的卫礼贤,将这本远渡重洋而来的《太乙金华宗旨》送给他,荣格才从吕祖性命双修的清修丹道中,破除内心的鬼魅阴霾,重获新生,并以此创立了一套更伟大的理论体系。
这本《太乙金华宗旨》中提到的炼丹体系,与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打坐*的画面十分相似,具体而言,就是吕祖将人体比作炉鼎,在打坐的过程中,通过调动*者体内的真火,从而使自己在经络和体内的一些关窍,形成精华,zui终集于丹田,金丹大成。
这种*方法十分抽象,与近代修真小说中杜撰的似乎并无什么不同,但是这一套体系还真有一些神奇之处,能用于中医的实践。
但是在中国那段动荡的历史时期,这些的学说能留存下来已经属于奇迹了,后来本土的西学东进之风更是让道教文化无立足之地,因此也只能在大洋彼岸开花结果了。
在心理学家荣格看来,这本书对西方生命文明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他也因此在其中找到了诺斯替和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联性。
在我们看来,不管是道教的修真经典还是影视剧中的玄幻片段,总是带着主观色彩去强加给他一些臆想产物,偏执的认为古人的内丹术就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是古人*成仙的痴人说梦,其中的尝试也是种种没有道理的实践,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荣格认为道教*者的一系列活动,都包*心理学的深层含义,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他并没有将这本书当作*宝典来看,而是悟其中的道,即意识。
道字由“辶(zǒu)和首”二字组成,本身就连接着起点和终点,喻指由人道飞升至天道。
在道教中有一个叫做“炁”的概念,存在于人的双目之间,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周围的气场,说是在人还未出世之前,就已经融合了父母的基因凝结在我们体内了。
很多人听了之后可能会觉得是无稽之谈,但荣格对此的理解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朋友卫礼贤,把这本《太乙金华宗旨》在西方汉译为《金色之花的奥义》的缘故。
所谓的金色之花,即为曼陀罗,这个图案中隐藏着人体能量的秘密。
据说修行到有一定程度的人,会在天目穴看到明亮的曼陀罗图案,此为内炼有所成之显,表示*者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窥见生命的实相了。
其实卫礼贤提到的曼陀罗花在《太乙金华宗旨》中指的是金丹,那么他为何会将其翻译成曼陀罗花呢?
这主要是因为卫礼贤本人不光在冥想时看到过这个图案,很多病人也曾不约而同地看到过同样的图案,而这就与荣格研究的意识课题息息相关。
据说将《太乙金华宗旨》一书翻译成《金花的秘密》的卫礼贤,在崂山全真龙门派跟随老道学习期间,曾亲眼所见第十八代传人王力平指导8个欧洲人*。
这场为期八天的*就来自《太乙金华宗旨》一书,而就在他们*到第六天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其中的六个人都不约而同的表示自己看到了模糊的曼陀罗花,并画下来自己脑海中所见的图案。
直到后来,卫礼贤才发现这个图案就是人体意识的外在表现,这是一种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个时候,他又把《太乙金华宗旨》读了一遍,终于豁然开朗,原来古人所讲的*不是在修仙,而是在*意识。
因为人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被名利、*、金钱、权势等种种影响,所以自己先天的那部分意识就在*作出改变,从而一步步沦陷为行尸走肉。
比如说,你现在zui想实现的愿望是什么?
是房子、车子还是钱,但是你仔细回忆一下,这是你的本心吗?
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吗?
这是你想要的,还是说被社会价值观驱使的结果?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以集体的名义存在的,是70多亿人类中渺小的其中之一。
在社会框架中,扮演一个麻木不仁、被鞭子抽打着前进的工具人。
但是我们出生的时候,被赋予的希望明明是一个个体,有自己独特的名字,而不是统计学上的一串编码数字。
我们都有不同的意识和思维体系,但是随着长大,在社会规训中,一步步迷失了自己,不是我们想忘记内心深处的那个本我。而是那个无欲无求的本我,根本无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立足。我们费尽心机地成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却失去了个体意识,并装作自己从来没有过个人意识的样子。
荣格认为,古人的*,不是说为了长生不老,不是为了得道成仙,这些是后人凭借着残缺不全的事实强加给他们的。
试想古代的*者们,放弃了眼前的吃喝玩乐,荣华富贵,不惜一切代价逃离世俗,在深山老林里追求道,是为了什么?
他们难道真的不知道朱砂有毒吗?
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无用功吗?
不,不是的,他们什么都知道,是我们太肤浅了,他们逃离的是集体,是不想行尸走肉的为名誉富贵苟活,他们奔向的是个体,是被世俗所摒弃,掩埋在心底的本我意识。
正是因为荣格与卫礼贤两人对《太乙金华宗旨》的认知一致,所以受他们的影响,《金花的秘密》一书经出版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轰动欧洲,让更多的西方人重新审视,重新解析中国古人超凡脱俗的思想,开始尝试用冥想或打坐的方式探索生命的真谛。
也正是因为这本古老的东方道典,使得走向心理困境的荣格再次崛起。
荣格曾说,自己的一生是一个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外在事物对他而言,总是空洞而又不真实,但是从内在的意象中,他把自己当作无限的神的一块碎片,但他从未失去对永恒流动之中存有的生命不息。
正是这些内在构成了荣格生命的独一无二性,换而言之,他眼中内在的意象,不也是道的另一种体现吗?
如今,荣格心理学体系不仅得到了国际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可,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又将会在何时走向光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