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周公离我们有多远「周公是一个怎样人」

  • 作者: 山麟咏麟
  • 来源: 投稿
  • 2022-12-06

“中国”的概念,是从周公时*始的一一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调,是周人奠定的。

周王朝给了后世一个完整的“文明国家”样本。制定这个样本的,就是周公。

周王朝定下的这些“规”和“矩”,其后中国封建王朝历代的君王们(编注:此处“封建”指中国古代秦汉及之后的*制度,或称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沿袭使用了几千年。

周公眼里,秩序贯穿于整个邦国,井田是经济秩序,宗法是社会秩序,封建是*秩序。周王朝的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di一个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秩序就像井田一样形成序列,叫井然有序;又像阡陌样条理分明,叫井井有条。

透过《诗经》唯美的文字,畅想一幅幅唯美的生活图景,梦回周朝。


周公旦画像

周公是谁?为什么我们至今常常提起他?他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如果要说周公距今已经三千年,对我们而言,他的确离我们很遥远;而周人留下的许多文化礼仪影响着我们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周公解梦”、“周公吐哺”、“周公之礼”、“周公假王”……这些关乎周公的历史典故,我们今天还耳熟能详甚至朗朗上口,周公与我们似乎又很近。

周公本名姬旦,是一位生于公元前1100年的历史老人,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为周公。他生活在夏商周时期的那个“周王朝”,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也是周文化和周制度zui重要的创始者。

形象一点说吧,“中国”的概念,就是从周公那时开始的。遥想三千年前,灭掉殷商王朝的周武王甚至来不及脱下战袍,就借用商王朝的宗庙向皇天上帝和列祖列宗秉告胜利,并宣布接手政权,以“中国”自居。

浩浩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长河的伟人不计其数,为什么要把笔墨放在周公身上?

百度一下“周公”二字,可以搜索到这样的答案: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西周初期杰出的*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如果说这些还不够的话,再看看我们所崇敬的古人们是如何景仰这位周公的——

《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音不复梦见周公。”东汉*家、军事家曹*在其著名诗歌《短歌行》中,发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渴求。

文字记载,中华文明从夏朝开始,接着是商朝,然后就是周朝。史书上说的三代,系指遥远的夏朝、商朝、周朝。历史学家张富祥所著《竹书纪年〉与夏商周年代研究》这样为夏商周断代:夏,公元前1968一公元前1535年;商,公元前1535一公元前1027年;西周,公元前1027公元前771年。三代王朝共历时1197年。

应该说,是周王朝给了我们后世一个完整的“文明国家”样本。制定这个样本的,就是周公。而周公在完成这个样本之前,却经历了一场人生前所未有的历练,那就是“三监之乱”。

“武王伐纣,周公平叛”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用今天我们通俗易懂的话来讲,武王伐纣成功,只不过端掉了商的总指挥部。商朝大部分势力仍散布在中原,盘踞准岱,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因此,虽然胜利但十分弱小的周人没有把商贵族当战俘,而是分而治之。

有着出色*家谋略的武王,出人意料地设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君主就是股纣王之子武庚,在此大旗之下,把殷商的国土一分为三,让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各率一支部队作为“军监官”,历史上称为“三监”。

以此怀柔之术,武王是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商人在心理上归顺周朝。没想到的是,上苍并没有给武王更多的时间,他死后不久,商人真正摘掉了“儡”二字——全反了。

而起兵*的,竟然是武王的三个兄弟,史称“管蔡之乱”。原来,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时年仅十三岁,周公遂为摄政王,辅佐成王理政。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散布谣言说周公要夺王位,联合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

新生的西周政权,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周公不得已亲自*,采取军事攻势与*争取并举的谋略,先弱后强、各个破敌的作战方略,以重兵沿武王伐纣路线,直取朝歌,击溃武庚所部,攻占管叔、蔡叔治地,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人。用时三年(于公元前1039年)方平定叛乱。

无疑,“三监之乱”对周公的一生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征服中一步一步向前走的。是周公和他的先辈,在中国历史上zui早上演了“蛇吞象”的典范案例。

灭商之前,弱小的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不断迁移。上天给了周人zui好的馈赠,当他们迁到岐山之下(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时,方发现这里分明的泾水和渭水,滋养着肥沃而丰腴的土地。泾渭两河之间,简直就是中国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诗经》里形象地比喻,这里连野菜都是甜的,猫头鹰叫起来也有如唱歌般动听。

虽不断休养生息,可在强大的商王朝眼里,“周”依然是瞧不上眼的附庸部落。

天,真是说变就变。武王伐纣,子月(正月)出兵,丑月(二月)收兵,大逆转的胜利三十天便顺利实现。这一切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令“周”之上下都如同进入梦境般的沙盘推演。

或许正是这种梦幻般的“胜利”,让周公一直充满了危机感和使命感——由人及己,一天也不敢懈怠。他已经亲眼见证,城头大王旗的风云突变,只不过瞬息之间。他更真切地知晓,没有哪个君王是铁定的天之骄子。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优患伴随周公一生。

《尚书·君奭》曾记载周公与公姬奭讨论商周换代的经验教训,探讨弱小的周部落为何打败不可一世的商纣王,周王朝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可以说,周公是di一个思考“历史周期律”的人。或许正因为有这样的*远瞩,方找到令后世惊叹的管理智慧。他用《周礼》实现“惟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的管理理念。因而,周王朝的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di一个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并非偶然。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上讲,周公的思想体系和管理体系可谓脉络清晰思维清楚:井田制(按“井”字将土地分成九块,中间是公田)是经济制度,封建制(即封邦建国、封爵建藩)是*制度,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是社会制度,礼乐制是文化制度。井田顾民生,封建从*,宗法敦民俗,礼乐安民心。

周王朝*、经济和文化的*软件安装完备。不断升级软件的那个*,无疑就是周公本人。周王朝是一盘很庞大的棋局,布局者也是周公。

这套程序,这宗棋局,个中奥秘维系于“秩序”二字。周公眼里,秩序贯穿于整个邦国,井田是经济秩序,宗法是社会秩序,封建是*秩序。

周王朝定下的这些“规”和“矩”,其后中国封建王朝历代的君王们,沿袭使用了几年。秩序就像井田一样形成序列,叫井然有序;又像阡陌样条理分明,叫井井有条。

著名管理学家成君忆先生曾形象地比喻,周武王通过授权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度,就是一种连锁经营模式。其实,如果把武王之后的周王朝喻为一家股份公司,周成王就是董事长,周公只是首席执行官。而在遥远的古代,还找不到一部登记注册的法律时,精明的周公找到了zui好的解释一一天命,即上天之意。从而也为周王朝“坐江山”找到了zui能说服人的恰当理由。

周人的上帝是自然界,即笼罩四野的天。天,高高在上,默默不语,但却明察秋毫,洞悉世间一切。一部《周易》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其核心思想莫过于个“变”字,六十四卦的推演变幻莫测、变化无穷。《周易》的人生观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由此看来,周公认为承接“天命”的并不仅仅是年幼的周成王,而是整个王朝的管理层。也就是说,整个国家组织都应该按照“天命—自然秩序”来运营,即使九五之尊的君王也应该成为这个秩序的一部分,并为此承担必要的责任。

为此,周公苦心炮制《周礼》。《周礼》堪称人类历史上zui早效法于“天命—自然秩序”的管理制度,其中的六官制度,按照空间和时间的特点设计而成,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一直到隋唐时代,六官方又行生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此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制定管理制度时必定效法的圭臬,一部《周礼》“管”了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直到清末zui后一位皇帝寿终正寝为止。

这便是周公这位“首席执行官”所产生的影响。

周公的影响却远不止此,他留下了执政者至今所熟知的“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等管理和治国韬略。

以人为本。除了商灭亡之后没有大规模的*之外,zui为典型的是废除殷商时的活人献祭。

以德治国。周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新政权诞生之际,把它变成了治国理念和施政纲领,上升为一种国家行为。周公摄政七年,当成王长大*便还政于成王。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在国家危难的时,他不避艰辛挺身而出;当国家转危为安,又毅然让出权位。据说在周公的影响下,每年春耕时,周王都要去田间地头举行一种特别的仪式,亲自送饭给农夫。

礼乐成风。礼辨异,乐统同。礼乐并非周的发明,殷商就有,之前的夏也有。股商之礼无不奢侈,殷商之乐也无不华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是周公,将礼乐升华为一种文明与道德的高度。礼的作用是维持秩序,乐的作用是*人心。周公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礼和乐成为现固政权、稳定社会、维持秩序和*人心的工具。

对传统文化有着精深研究的易中天先生对周公甚为推崇,在其鸿篇巨制《易中天中华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来概括周王朝——

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调,是周人奠定的。周以前,从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商,则是我们民族少年时代的顽皮和撒野。周以后就成熟了,也变得沉稳。国家制度,辛亥*前只变了一次,时间在战国到秦汉。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则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清,这就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礼乐制度”。正是它们,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也不可谓不在理。从古代与周同时代生的世界几大文明来看,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印度河文明,米诺斯人创造的克里特文明,阿卡亚人创造的迈锡尼文明,都相继陨落。唯独中华文明从未中断。

仅此,我们就不得不服周王朝的伟大,不得不敬佩周公的智慧。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终温且惠,淑慎其身。”“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死生契同与子成说。*,与子偕老。”

上面这些出自西周初年周公时代的佳句,源于中国di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些记录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人民生活……率性而为的文字,竟成为我们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典。

我们可以透过《诗经》唯美的文字,畅想那一幅幅唯美的生活图景,梦回周朝,无不让人羡慕之至。(来源|《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 作者|章夫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公解梦”里这个“周公”可不只是会解梦那么简单。这个人本事太大了。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里的“周公”也是同一个“周公”。

周文王姬昌死后,周武王继位,武王灭了商纣王,建立了西周。武王是周文王的二儿子,叫“姬发”。这个“周公”便是周文王的四儿子,名叫“姬旦”。“周礼”就是周公姬旦创制的,影响后世数千年。

周武王死后,儿子周成王继位,继位时特别年幼,也就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儿。但是这小孩也不是没有来头,他是周武王和王后邑姜生的儿子,这个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也就是说,周成王是姜子牙的外孙。

不过,那时候周公姬旦地位更高,文治武功德行学问等各方面都已经受到臣民们的一致认可。

那个年代,君王死后谁来继位的问题,还没有什么严格的法律制度,可以是哥兄弟继位,也可以是儿子继位,谁都行,这就麻烦了,很容易大家为了争夺王位打起来。

周成王继位却很顺利。当时成王看四叔周公那么大号召力,就推让起来:四叔四叔,这个大王你来当才合适……周公死活没有接受,说啥也不能抢侄子的王位,心甘情愿辅佐成王。

成王继位以后,虽然周公态度挺到位,但是实力在那摆着,成王心里还是不咋太踏实,总觉得有点害怕,一直担心自己哪项工作干出点纰漏,就被四叔给废了。

周公这边是心怀坦荡了,可还是出了问题,周武王还有个三儿子,叫“姬鲜”,因为受封“管国”,所以被叫做“管叔”,或者“管叔鲜”。

这个管叔排行老三,周*行老四,但周公啥啥都排在自己前头,论资排辈也得按顺序来吧,所以老三“管叔”心里就郁闷了,不平衡,就要搞事情了。

管叔鼓动了“蔡叔”、“霍叔”、“武庚”这几个人一起叛乱,“蔡叔”是谁呢?周文王的第五子,“霍叔”呢?文王的第六子。“武庚”身份更有意思,他是被武王灭了的“商纣王”的儿子,一心想着*复国,这一听要叛乱,还不赶紧乐颠颠来参加。

这四个人一起兵,东边十几个诸侯国也跑来响应。当时“周”地理位置在西边,“商”是在东边,所以东边还是有很多诸侯国跟“商”是老街坊老关系,所以跟着起来搞叛乱,这些人组合起来规模还是不小的,这场叛乱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

周公的处境比较尴尬艰难,不但成王对他心有芥蒂,朝中还有不少人对“周公摄政”多有议论,怀疑的声音也不少。周公为了避嫌,主动申请到东边战场去杀敌平叛。

周公到了东边,为表赤诚之心,给成王写了一封信,叫做《鸱chī鸮xiāo》,其实是一首诗,古人总是很有文采。

《鸱chī鸮xiāo》这首诗写了啥呢?鸱鸮是一种鸟,有人说就是猫头鹰。说,猫头鹰去欺负另一种鸟,不仅侵袭人家的幼鸟,还要毁坏人家的*,于是母鸟就奋力抵抗,拼死保护幼鸟和他们的*,和猫头鹰死磕到底。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诗写的是其情切切呀!

母鸟就指的是周公自己,幼鸟就是成王,*就是“周王朝”的国土。一次来表达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王接到信之后,都快看哭了,感情顿时上头了,上头归上头,可还是没有对周公彻底放心。

直到有一天,外面下起了大暴雨,突然咔嚓一个闷雷,吓了成王一大跳,这一吓不要紧,成王把手边一个柜子的柜门给碰开了,哗啦哗啦从里面掉出来一串简册。

成王把简册摊开一看,不得了,上面刻着:老爹周武王病重的时候,四叔周公以自己的肉身为质,恳求上天,用自己的命换武王的命。是这么一段“祷词”。

成王看到这,惭愧啊!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有想起那首叫《鸱chī鸮xiāo》的诗,眼泪就噼里啪啦往*。瞬间就醒悟了。

于是,迎回周公,和周携手公共同平叛,天子亲征,士气大振,三监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了。

之后在周公的建议下,成王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洛阳被称为“九朝故都”,这个“九朝”,就是从“周朝”这时候开始算起的。

叛乱平定后,东边那些叛乱的小诸侯国咋处理呢?派去智勇双全的姜子牙,封为“齐候”驻守东方,姜子牙到了东方,把那些不服的小国挨个又敲打了一遍,灭的灭,治的治,总之zui后服服帖帖,齐国就成了赫赫有名的东方大国。

朝政稳定之后,周公就把心思放在创立“周礼”上了,周礼的核心就是“宗法制”,进一步讲就是“继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