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读高老庄800字有感「读西游记之大闹高老庄有感300字」

  • 作者: 绍鑫
  • 来源: 投稿
  • 2022-12-09

前段时间刚看完贾平凹的《古炉》,紧接着又看了他写的《高老庄》。

里面的子路是高老庄人,也是省城大学的教授,和故事开始于他和第二任妻子回家给父亲过三周年忌日。

故事围绕在回家后的点点滴滴琐事展开,情感主线围绕在子路和前妻菊娃关系的藕断丝连,西夏和子路理念的冲突,菊娃和蔡老黑和王文才之间的若即若离。

书中有明线,也有暗线,可能是受拉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影响,书中通过子路和前妻所生的瘫痪儿子石头的所画的光怪陆离来预示未来、褒贬人物,对书中描述的画我只有朦胧的认识。和《古炉》一样,少不了动植物的参与,但没有过分描写,通过石头和西夏的视角,表现的若隐若现。还有就是梦境的描写,里面可能借鉴了《周公解梦》,有蛇、孩子等意象,可能代表了孕育新生命。

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因为贾的作品就是围绕在商洛这样的农村(作者说也有西安城市的,但还没读到),描写的都是日常琐事,故事很平实。但就像他自己讲的他是传统的,他也是现实的,他出生在50年代,经历了动荡的*运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进入了快速发展的21世纪,他经历的太多了,但我想变中似乎总有不变的。《古炉》描写的是*时的故事,《高老庄》没有讲明,但应该是80、90年代,里面人物的特点极其相似,而这也是陕西东南部农民的特点,时代在变,人的本性没变。

作者应该是传统的青睐者,《古炉》里面是善人的说病,《高老庄》是碑文,这些无不在表达传统的丢失,作者喜欢的是纲理伦常有秩序的农村,但运动的爆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中的本性暴露了出来,自私、容易被煽动、恶劣的野性、迷信、嫉妒比自己过得好的人、喜欢搬弄是非等等。

西夏是城里人,但她能正确处理与子路前妻的关系,能站在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她是理性的但也是感性的。

子路虽然是大学教授,但思想深处农民的本质没有变,不想去多管闲事,对人吝啬,爱面子,做事黏黏糊糊,没有魄力,不讲卫生等等。两人的争吵也反映了现代理念和农民本性的冲突。

综合来看,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理念,都是倡导人要有敬畏心,要尊长爱幼,要团结友爱,本质还是没有变,作者也是通过西夏这个角色从现代的视角审视传统的东西。



   罐儿di一次解梦,找的是城外二十四里一个破庙里的老人。

罐儿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窗外有只鸟雀不停地叫。梦里的我困得很,被那鸟雀叫得想睡却睡不着。于是我起了床,拿起书桌上的砚台,打开窗户,看到了那只绿色的鸟雀。我一气之下将砚台朝那鸟雀扔了过去。砚台里还有未干的墨汁,墨汁脏了我的手。砚台打到了那只绿色的鸟雀,鸟雀落了地。我顿时心下慌乱,觉得自己过了分,不该拿砚台打它,伤它性命。我急忙打*门,跑了过去。”

说梦的时候,罐儿不时地瞥一眼那位坐在大殿上打瞌睡的老人,生怕老人没有听进去,又不敢上前摇一摇,看看老人睡着了没有。

城里人都说这位老人会解梦,罐儿也没当过真。要不是这个梦让他感到害怕,他绝对不会坐着一路颠簸的马车到二十多里外的这个既不遮风也不挡雨的破庙里来。

来的路上,罐儿听赶马车的人说,这老人既不是和尚,也不像道士。谁都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来的。这老人就像是破庙里台阶上长的青苔一样,在一次雨后或者在一个夜晚之后,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大殿里。没有来处,不知去处。

老人总是一副睡不醒的样子,总是垂着脑袋。要不是偶尔*一下嘴巴,他就成大殿里的雕塑了。

老人虽然看上去瘦骨嶙峋,跟晒枯了的树根似的,但是曾有五六个熊腰虎背的壮汉想把他抬到大殿外晒晒太阳,一起使劲却不能将他挪动。

有人奇怪地喃喃道:“怎么这么重?莫非他在这里生了根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