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开业最旺日子时间「2022年2月开业吉日查询」
- 作者: 小策
- 来源: 神策网
- 2022-07-13 14:12
新华网长春6月18日电 题:神州答卷 | 吉林:蓄发展之能 谋振兴之变
记者陈俊、褚晓亮、宗巍、段续
工厂车间,机器轰鸣;黑土地上,一片翠绿。从冰天雪地,到繁花盛开,历经两个多月的奋战,吉林省全力“战”疫,取得阶段性成效,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突破,积厚成势。近年来,吉林省锚定优势产业,向项目投资要潜力,向转型升级要效益,向营商环境要竞争力。
引投资、落项目、谋发展……回看2021年,吉林省全年GDP增长6.6%;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50.6%,增速居全国第三位。2022年前两个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居全国第九位,疫情好转后,复工复产工作快速推进。
站在新起点上,一串串东北振兴的新诗行正在书写,一曲曲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曲不断奏响。
项目蓄能:着眼高质量投资,老工业基地频频“纳新”
一、二月份的吉林,还是一片天寒地冻,吉林省各大滑雪场里游客众多,热闹异常。在位于吉林市的万科松花湖滑雪场,来自省外的游客占比超过一半。雪场边上的吉林市丰满区孟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教练村”——60多位年轻人考取了滑雪教学资格证,雪季里他们变身滑雪教练,月收入超过万元。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长白山林区雾凇景色。 新华社记者 许畅摄
村民富了,村子美了,孟家村的变化,是吉林省抓住北京冬奥会的机遇,依托冰雪优势,吸引高质量冰雪投资项目落户的缩影。今年春节假期,全省接待国内游客934.14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3.85亿元,同比增长12.4%。
滑雪爱好者在吉林省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滑雪场乘坐缆车。 新华社记者许畅 摄
新产业、新技术、新能源……广袤黑土地上,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项目、大项目紧锣密鼓开工,厚积振兴势能。
2月8日,春节假期刚过,吉林市松花江边,大型工程车辆排列整齐。历时三年、历经十几轮方案优化论证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转型升级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339亿元,是近年来吉林省单体投资金额最大的工业项目。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加氢一车间工人在厂区内进行巡检。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不仅“大”,还更“新”、更“绿”。项目投产后,每年能增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的化工材料280万吨,实现全省化工产业布局的战略性优化,还与吉林西部风光发电联动,新增用电由“绿电”保障,降低碳排放。
在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吉林西部,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组成了一片“绿电海洋”。在这里,“陆上风光三峡”项目正紧张推进。目前,吉林省新能源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在建及并网项目容量相当于近10年总和。绿色电力源源不断汇入电网,预计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
吸引“新项目”“绿项目”落户,与既有产业配套,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回顾近年来吉林省的发展,这一路径十分清晰。新项目落地,储势蓄能,发展信心更强。2021年,吉林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4%,2020年、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较2019年高出46.1个百分点。
立足国家战略、依托既有优势、瞄准高质量发展……建设期的投资能有效稳住经济大盘,投产后可以形成新的增长点。今年疫情好转之后,项目建设工作快速推进。4月28日,全省43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复工,总投资3640亿元。目前,吉林省正全力推进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化转型升级等30余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高铁、高速公路项目,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厚积振兴势能。
结构蓄能:锚定多点支撑,努力奏响振兴“交响乐”
汽车是吉林省的“名片”,一汽集团是产业振兴的龙头。吉林省抓住传统产业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奏响发展“交响乐”。
机器人小车穿梭而过、超声波设备检查产品、机器手快速有序装配……在一汽集团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乘用车被快速装配成型,从长春发往全国各地。去年,受“缺芯”等因素影响,全国汽车产业都面临巨大挑战。为帮企业突围,吉林省成立专班支持一汽集团解决“缺芯”难题,全力保生产。2021年,一汽集团全年营业收入7070亿元,省属口径整车产量242.1万辆,占总产量的72.4%,有力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工人在位于吉林长春的一汽解放总装车间内装配车辆。 新华社记者许畅 摄
握住优势产业这一“长板”,吉林在“有中生新”中做文章。长春街头,不时能看到红旗E-QM5新能源换电出租车穿梭而过,遍布城市的换电站,能快速为车辆更换电池。吉林省依托汽车产业优势,向新能源产业不断拓展。红旗新能源汽车基地、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奥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孕育。
一边做强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传统优势,一边在产业链上下游持续拓展,形成多业支撑。如今的吉林省,轨道客车制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卫星及应用、生物医药这几个产业集群,孕育出了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碳纤维原丝、“吉林一号”卫星等尖端产品,实现转型升级。
参观者在东北亚博览会现场参观展出的“吉林一号”光学遥感卫星等比模型。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再将视野放大到全省各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路径逐渐清晰。吉林省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构建以省会长春为主导作用的“一主”,持续做大“长春经济圈”,同时结合区域特点打造工业和医药健康产业“两个走廊”,沿边区域“两个开发开放经济带”,东部冰雪和西部草原湿地“两个旅游大环线”等“六双”。
这是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拍摄的玉米。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这一战略引领下,长春“领头羊”作用不断增强,各市州也加快了发展脚步。夯实化工产业基础,向新材料领域进军的吉林市,2021年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4%;在油气产业、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力的松原市,2021年GDP增长8%;着力保护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四平市,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2%……
放眼全省,在不断优化的区域发展结构带动下,优势集群产业逐步形成“廊”“线”,特色功能区域正形成“道”“带”,绿色资源开发正形成“基地”,吉林省区域“协同”发展态势愈发明显。
信心蓄能:优化营商环境之“水”,引市场主体之“鱼”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东北经济发展总体偏弱,但近年来吉林省市场主体的增势,让人感受到一股暖流。2021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63.6万户,其中外埠企业新登记3.8万户,增长78.9%。进入2022年,市场主体数量也延续了增长势头。
让长春市关东老刘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金普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土特产小店能转型成企业,还凭借用心经营得到了奖励,将业务拓展到了外省。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长春市城区景象。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一系列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累计为实体经济降本减负1000亿元左右。为应对疫情影响,截至5月末,全省已累计退税 147.3亿元,用“真金白银”帮企业渡难关。长春丰越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仅用一天就办理退税3000多万元。
市场主体扩容提质,是发展环境优化的综合反映。吉林省不断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聚焦企业反映突出的痛点、堵点问题,将营商环境的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在吉林省企业界,一个名为“长春新区企业高管”的微信群名气很大。这个群里,长春新区涉及企业服务的每一个部门都有专人“盯群”。在疫情过后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环境消杀、物资供应、核酸检测……企业在群里提出的需求,几分钟后就会有人对接、及时回应,并快速推进解决。
市民行走在长春市友谊公园内。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呵护、越要关心、越要帮助。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吉林省快速推出43条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减免融资担保费用、加大高校毕业生扩岗补助力度等一系列精准支持举措,全力帮助企业克服疫情影响、渡过难关。
磐石市龙昌新能源年产2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原计划今年下半年竣工,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困难。磐石市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专班上门服务,材料跨省运输、人员闭环生产、生活物资保障……专班啃下一块块“硬骨头”,让企业心无旁骛搞建设,抢回了耽误的工期,预计8月就能竣工。
采访中许多企业家表示,近年来吉林省的市场主体增量在不断扩大,外省企业持续进驻,为他们注入了信心。即便受到疫情影响,2022年一季度,吉林省新登记市场主体仍然达到12万户,同比增长19.3%。
高铁列车从吉林省公主岭市沃野间驶过。 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
如今的吉林,发展势头昂扬,振兴足音铿锵。即将召开的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为全省发展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
策划:陈俊 刘健 钱彤
监制:褚晓亮 周红军
执行:宗巍 朱永磊 王健民
文字记者:陈俊 褚晓亮 宗巍 段续 马晓成
统筹:段续 翟子赫
视频:姜明明 康士奇 段续 许畅
海报:邵守志
摄影:许畅 张楠
编辑:黄维
新华社吉林分社 新华网 联合出品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