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含义(理想人格的含义与标准?)
- 作者: 小策
- 来源: 神策网
- 2022-11-04 02:23
《大容容大赋》注解16
另外一个名词就是“人”,在中国哲学中,“人”的含义大致有两种:一是指圣人,即已经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理想人格;二是指凡人,即应该进入天人合一境界而尚未进入这种境界的普通人。在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大多数哲学家都主张做圣人。有的哲学家偏重于圣人理想人格的设计,理想主义色彩较重,比如庄周中《庄子》所描写的人都是理想人格化的,《中庸》虽然也有理想人格化的描述,但也有普通人可以达到的中庸之道,因此比之《庄子》更接近地气;有的哲学家偏重于现实人格的改造,探索超凡入圣的途径,现实主义色彩比较浓重,比如,《中庸》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具有理想人格化的“圣人”,也有普通人的人格改造――超凡入圣的途径。
搞清楚这些名词在中国哲学中的意义,就更能够深入理解《中庸》其中的深刻的含义。才能从宇宙论、本体论、知行观、思想方法论和人生价值论等方面来理解和领会中庸之道的哲学思维方式、价值规范以及世界图景,有利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天人关系上,有的哲学家偏重于天而忽略了人――蔽于天而知人,容易落入神秘主义的误区;有的哲学家偏重于人忽略了天――蔽于人而不知天,永远落入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的误区,如何才能全面把握天人关系呢?《中庸》在下面又进一步深入的论证――
以上说来说去,好像只有君子和圣人才能真正做到中和,也就是说中庸之道都是一些精英们才能够做到的"道",好像这些根本与普通的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关系,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在这一章作者接着进一步论证道——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费隐章》)
其实,君子所遵守的中庸之道广大而幽微。普通的男女老少,即使是很平庸,智商可能不高,照样也可以对中庸之道有所了解,只要他们真的有兴趣去理解并且实践,同样也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甚至有些地方可能圣人也无法弄得清楚,可他们却做到了。可能那些普通的男女老少,有些人的确不是很优秀,只要他们很努力去实行中庸之道,他们也可以达到很高深的境界,有些地方很可能连圣人都无法达到他们的高度。
就比如天地虽然如此地广大,人也有感到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所说的中庸之道以大而言,就连宇宙都没办法承载它们;以微小和细致而言,天下都没有人能够去分解它们,也不容易透彻地分析和解释它们。
《诗经·大雅·旱麓》中说:"鸢鸟翔于高天,游鱼跃于深渊。"就是说宇宙之大道流行,不管是天上和地下,随处都可以观察得到。君主所遵循的中庸之道,当然也来自于男女老少的所作所为,他们要达到最高深的境界,也是完全可以的,因为通过他们的感知和知性的机制,他们也能够感知到宇宙存在的真相,他们也可以发现宇宙存在的真理。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们激活了自己的感知和知性的机制,他们一样可以感知到宇宙存在的本体(本性),也可以感知宇宙存在的真相,发现宇宙存在的真理。因为追求真理并不是君子和圣人所拥有的专利和特权,而是一切人类都可以拥有的特权和专利,因为在真理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平等的,这才是真正的"道",而且是非常“道”之道。因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从来没有离开过任何人,"道"就在所有人的行为和语言之中,"道"也在宇宙万物存在之中,这就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统一,这就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统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只要分离了就不是存在,只要分离了就不是"道"。在下面又做进一步的论证――(长篇连载,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一沁,原名王战初,作家、自由学者、文学艺术评论家、诗人。
理想人格的含义与标准?
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倡导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理想人格。如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圣人”,即内圣外王。“内圣”指人的内心通过自我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指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化和外在表现,即把人自身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明清之际黄宗羲、颜元等提倡的“豪杰”。无产阶级的理想人格是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共产主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