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七夕节的由来(七夕节的由来?)

  • 作者: 小策
  • 来源: 神策网
  • 2022-11-04 02:25

   七夕节习俗:七夕要“一穿、二晒、三拜”是怎么一回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节盛况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叫《乞巧》。
今天是8月2日,距离七夕节只有两天时间,七夕节被称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按照民间的说法,七夕节有许多习俗,那么,七夕节是怎么来的?都有什么习俗呢?
一、关于七夕节的来历
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爱情故事:
玉皇大帝有一个女婿叫张天君,张天君与其妻生下了一个名字叫织女的漂亮小姑娘,一直住在斗牛宫中。由于织女小姑娘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外孙女,因此,织女也被称为“七仙女”。
在织女长到一十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她想到宫外玩耍,于是,便走出了斗牛宫。
话说玉皇大帝驾前有一个叫牛郎的金童,在织女走出斗牛宫玩耍的时候,他从斗牛宫门前路过,而此时,已经走出斗牛宫的织女正好被叫牛郎的金童看到。由于织女长得端庄漂亮,因此,耐不住性子的牛郎对织女进行了调戏,但令牛郎没有想到的是:他调戏织女的一幕恰好被一位仆人看到,于是,这位仆人便立即找到玉皇大帝告了牛郎一状。
玉皇大帝可是天上的“皇帝”,是万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亲属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冒犯的。当玉皇大帝闻知自己的外孙女居然被牛郎调戏了之后,便立即下令将牛郎处死,而由于牛郎曾经搭救过国师太上老君,因此,太上老君便为牛郎求情,在太上老君极力为牛郎求情的情况下,玉皇大帝贬下了凡尘。
牛郎被贬下凡尘后,成为了一位放牛娃,终日与耕牛相伴。有一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牛郎在野外放牛时遇到了下凡体察民情的金牛星,于是,牛郎便恳求金牛星带着自己回天宫看一看,可谁知,金牛星带着牛郎回到天宫后,竟然再次遇到了已经一十八岁的织女,也许是因为织女到了怀春的年龄了,所以当织女看到牛郎后便频频地眉目传情,从而再次点燃了牛郎的冲动,于是,牛郎便不顾一切地跑到织女跟前拥抱了织女。可谁知,这一下竟然闯下了大祸,只见金牛星立马拽住牛郎不松手,并将牛郎直接揪到了玉皇大帝面前,当金牛星将牛郎的所作所为告知玉皇大帝后,玉皇大帝立即下令:斩!而正当牛郎将被斩首时,织女竟然出现在了刑场上,织女见自己的外公-----玉皇大帝要将牛郎斩首,便亲自找到自己的外公为牛郎求情,而在织女为牛郎求情时,国师太上老君出现了,当国师太上老君了解完情况后,心里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于是,便也帮着织女为牛郎求情。在太上老君和织女的共同求情下,牛郎被赦免了。不过,玉皇大帝命令牛郎立即回到凡间。
话说牛郎回到凡间后,织女竟然出现了终日茶饭不思的情况,于是,玉皇大帝很为织女的健康状况担忧。但当国师太上老君得知织女出现了情况后,他便对玉皇大帝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于是,在国师太上老君的建议下,玉皇大帝便准许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织女与牛郎见上一面。这就是七夕节的由来。
当然,关于牛郎与侄女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以上所述,仅仅是众多版本中的一个版本而已。
二、“一穿、二晒、三拜”是怎么一回事?
1.一穿
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是女子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日子,按照古代的习俗,这一天,未婚女子应该穿针引线,用以精炼女工手艺。
2.二晒
七夕节应该晒书和晒衣。
传说中称,织女“擅女工,喜诗书”,特别喜欢针线活精巧以及爱读诗书的女子,当七夕节这一天织女看到哪位女子在当院里晒书和晒衣后,心里就会特别高兴,就愿意将“智巧”的手艺传授给她。
3.三拜
所谓的“三拜”是指拜织女、拜魁星和拜父母。
虽然织女为仙女,但仙女也不能免俗,拜谢织女赐福自然会得到织女的赏识。
魁星又称魁斗星,古人称,魁星是能够左右文人考运的一个“星神”。如果女子在七夕节拜了魁星,女子的智慧就会增长。
传说中称,织女非常孝顺,非常敬重父母。基于此,她特别喜欢那些敬重父母的女子,如果哪位女子在七夕节这一天拜谢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有可能被织女看到,而一旦织女看到哪位女子拜谢了父母,那么,就会得到织女的赏识,从而将自己的所有智慧都传授给该女子。
以上所述就是民间所说的七夕要“一穿”、“二晒和“三拜”。
当然,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有些地区也许没有七夕要“一穿、二晒、三拜”的习俗。大家可以根据当地的习俗过好七夕节。
最后,祝大家七夕节平安、幸福、快乐!

#头号周刊#
#七夕节爱在一起#

七夕节的由来(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的习俗,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

   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相识、相知、相爱,却因人仙有别,被王母娘娘棒打鸳鸯,让他们只能隔着银河遥遥相望,

   但是还好有喜鹊们,可以为他们搭建一座鹊桥,让他们在桥上相见。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所以便将这一天定为七夕。

   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习俗。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