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生物识别法律规定」

  • 作者: 卿仪
  • 来源: 投稿
  • 2022-11-18

生物识别法律规定?

   

   脸部特征、指纹、虹膜、声音、基因、步态、笔迹等可识别自然人的生理特性与行为特征的信息,被称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如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对于网络信息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在确保合理利用信息的同时有效地加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为各国法律高度关注。

   生物识别信息法规“从无到有”

   在我国,包括生物识别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刑法保护为主到公法与私法并重”的发展历程。

   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首次将窃取或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规定为犯罪。2012年,《*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收集、使用、保管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中应当遵循的原则、承担的义务及法律责任作出了具体规定。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不仅明确地界定了个人信息的含义,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的范畴,同时还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保管和使用进行了更详细、全面的规范。

   当前,正在编纂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也提供了多重保护:一是,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属于肖像,受到肖像权的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对自然人的声音,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规定。二是,采取*偷录等方式采集自然人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将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三是,对于既不属于肖像,也不属于隐私的生物识别信息,还可以适用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即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要收集、处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时,不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且须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同时要公开收集、处理信息的规则,明示收集、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生物识别信息的wei一性要求法律严加保护

   自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邮箱账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比较容易进行更改,但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更改则非常困难。比如,要改变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只能进行整容(即便整容,脸部大部分特征仍会被机器识别)。至于指纹、掌纹、虹膜、基因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更低。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些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并提供给敌对势力,会对*产生严重危害。故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即便是被合法收集的,对其也要采取极其高度的注意义务加以保管,以防止被泄露或被非法处理。

   除了wei一性,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中的人脸信息还有一个特殊点,即对该信息的收集可以在不经过自然人主动配合的情形下进行。据报道,在伦敦生活,一天会被*头拍下70次。此时,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的告知同意原则实际上难以落实。这就要求法律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

   目前,北京、山西等地方政府已颁布规章,就公共安全图像信息采集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大背景下,无论从立法、执法还是司法的角度出发,都应当高度重视对生物识别信息的规范与保护。不仅应当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个人信息保*中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作出界定,还应当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收集、处理等作出严格规范,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乃至*。

记者体验:

同样一只手,5次测出5个结果

公开资料显示,“微算手相”的出品方为北京简述国学文化院与算数科技。根据天眼查提供的资料显示,“北京简术国学文化院”是2019年4月29日刚刚成立的,和“算术科技”(杭州算术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际控股人为同一人。

实际上,这家算术科技已经不是di一次刷屏了,2018年底它们还推出过“面相研究院”小程序(已被封)。今年新推出的“微算面相”,在其公众号“算术”以网页形式发布。为了检验AI看相的可信度,南都记者用同一只手在同样环境下测试了5次,得到的结果全都不一样。


测试截图

南都记者搜集相关微博和公号发现,AI看相测试生意已有一定规模,微博上充斥这同类测试、例如微博上“AI命理研究院”显示已生成了近75万份面相报告。在微博上,有网友贴出算命结果直呼“准得可怕!”,也有微博大V@面相吧表示“还智能AI看相?老铁你都多大了长点脑子吧!”知乎网上有网友提出理性问题:AI看相的项目方表示不会披露个人信息,但用户又称这不是在看面相而是在*你的面部相片。

营销方式:

先*,后续费查看

群体传播,可以赚取佣金

总结该行业的运营模式,使用套路如下:1.首页有人工智能介绍 2.传统面相/手相的介绍 3.上传照片 4.五官/手纹分析 5.输出zui终结果+免费查看前几项分析 6.后续付费(包括19.8元的四个项目和价值299元/测的私人*咨询)。根据其页面上显示,从8月4日上线以来截至8月8日每个付费项目已有超过1万人后续付费查看报告。


南都记者对299元*算命项目咨询了客服,客服表示“*”会在微信上结合客户的照片进行“算命”。当南都记者继续问道,如预测不准,是否可以退款时,客服表示“知识付费服务,不支持退款”。

跟其他微商相同,南都记者调查发现,这类行业的推广渠道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算法科技”深谙微信的熟人社交属性,算命测试用上了代理分销的玩法。南都记者在“算术”公众号上看到了“推广招募”,点进去后发现是代理AI看相的页面“微算面相”,写着“发朋友圈*上百,认真推广收益可上千”的*广告。从具体*作来看,参与此分销几乎没有门槛,只需要一个手机号就可以成为“推广人”,并通过朋友圈、社群、公众号、二维码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返佣比例为40%。

并且该公众号后台关联了代理助手小程序,代理在后台看到推广人数和获得收益,这一系列*作明显违反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3.2条中关于刷粉及互推行为和《微信公众号关于整顿新型多级分销欺诈行为的公告》。


隐私泄露风险:

转发便有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

算命与AI实际上有一个很相似的特点,便是“预测”。如今AI+面相,看似就给原本玄乎神秘的算命加上了“科学”的依据。但是这一依据真的科学可信吗?

早在2017年,*一位名叫Claire Ching Chen的大学生就与其团队联合开发出一款用于看手相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Handbot”,但zui后这款应用因涉及隐私而被关停。

对于隐私问题,算数科技的“面相研究院”小程序曾被浦东网警揭露有信息泄漏风险。因此,算术科技在今年2月23日发布了一篇公众号文章称,“算术科技旗下AI面相等产品完成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合规,并向美国TRUSTe公司申请隐私认证”。但是,有了美国TRUSTe公司隐私方案的加码,用户的隐私就绝对得到保障了吗?

南都记者在“微算面相”的用户协议中发现了这样一条:用户明确同意其将文字、资讯、资料、音乐、照片、图形、视讯、信息或其它个人资料上传到互联网上,有可能被其他组织或个人*、转载、或做其它用途的风险完全由其自己承担。


相关截图

但实际上,“微算手相”的页面中,有让用户分享朋友圈的图标。如果用户想要申请成为其分销代理人,则必须要通过转发朋友圈等方式去分享含有自己信息的“手相或面相报告”,而根据其服务协议,在用户分享之后,一旦发生隐私泄露的风险,“算数科技”并不会负责。

AI面相、手相测试的背后可能涉及的隐私泄露问题开始引发关注。“创业前期,不少互联网创业公司都是通过手里的用户影像、个人资料实现变现的。” 曾在某互联网创企担任研发经理的李家亮认为,虽然影像资料不涉及任何*信息,但与用户资料搭配着使用,通常都能够“卖”出不错的价钱。

提醒:

部分公共平台将算命看成是违规行为

此前也有相关*案件

综合网上信息,厦门日报曾报道,厦门思明警方曾专项打击两个藏身在软件园二期的*窝点,其中一个*窝点冒充道士进行*。算命先生自称是广州三元宫道观的“三灵道长”,实则是*团伙在*作,成立名为“一夕”的网络科技公司,运用公司化运作的方式,招聘大学毕业生冒充道士*。被*的网友来自全国各地,涉案20多万元。

对于这类打着封建迷信旗号的*,法律层面做出过相应解释。根据《zui高人民*关于审理*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刑法》di一百五十一条和di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罪。个人*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刑法》第266条规定,*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或者*,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天津星伦律师事务所的曹志平律师表示,我国《刑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或者利用迷信*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迷信活动不受国家法律保护,若将宗教当科学,从而产生宗教迷信会受到惩罚。

一般说来,对于个人的迷信活动,只要不妨碍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违背国家宪法和法律,政府并不干涉。但是,对那些*民族团结和社会的迷信活动,对那些装神弄鬼骗财害命、*生产、残害群众的人,则必须分别情况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还要依法惩办。

微信等社交平台在监管方面也有表示。2015年微信公众平台曾发布一则公告称,即日起,一旦发现微信公众账号有发布抽签类测试等违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发布新年签、大学测试、星座测试等信息,微信公众平台将视情节对违规公众号进行删除关注用户并封号的处理。微信公布的《小程序整体审核规则》的第3.2.4条也规定:“小程序的页面内容中,不能存在测试类内容;示例:算命,抽签,星座运势等。”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实习记者 李竹 陈秋璇 南都记者 任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