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杨家将墓在哪里「为什么福建莆田有姓许的啊」
- 作者: 彤萍
- 来源: 投稿
- 2023-01-22
为什么福建莆田有姓许的啊?
许氏zui早入闽始祖名滢,字元亮,谥号武靖公,河南许州人,东汉章帝建 初四年(79)任为左翎将军,简称许督,统兵戡乱,留镇同安,子孙居 同安,其故址曰营城,今同安县小西门营城巷。同安城建于宋绍兴十五年 (1164),比许督之营城迟了一千多年。后唐天成四年(929), 闽王王延筠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所以历史上流传没有同安先有许督。许督 为许姓入闽始祖,子15人分居全闽各地。至唐僖宗时,广明二年(881) 黄巢*,同安大变,永公二子复徙入同安,至宋同安许氏大兴。但据考证, 同安许氏属许督派下的并不多,可能后来分居外县,金门及*,或闽北等地。 除上述许督外,尚有二支许姓入闽。一是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 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许陶、许天正父子。此支称为汝南许氏,主要繁衍于 漳州至潮汕之间。唐宋时的族谱记载比较清楚,各地世系基本一致,未见有 分居晋江的记载。却是在抗元期间,损失惨重,诏安剩耐京一人,漳州其他 各县也所剩无几。后来泉州许氏南下者继承天正公一系,又因泉州许氏在抗 元以后,为避蒲寿庚之害,称祖自漳州,属天正公后裔,故此支与晋江许氏 关系密切。闽省许氏皆奉许陶为漳南始祖,许耐京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二是唐景龙二年(708),为武荣州刺史的许辅乾。此支属高阳许氏, 因辅乾的曾祖许绍,幼年与李渊同学,许绍功高,各种史籍有记载,李渊封 许绍为安陆郡公,特追封绍之曾祖考三代为安陆郡公,故此支又称安陆许氏, 实为河南许州人。唐中宗时,韦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许辅乾由 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刺史,贫病交加,任五月而卒,其子懋文 (名谏)、懋武(名论),葬辅乾公于莆田壶光山,先居山南的现东峤许厝 东井(埔),后皆移居晋江。懋文居永和许家巷,懋武居东石许宅巷。懋武 一系在唐开元间开始航海,立足东石,向外派衍,唐宋间为泉州的航海世家, 亦涉足仕宦。懋文之子尚纲,乾元进士,历官御史,建中中出知西安府, 全家23人,死于朱泚之乱,仅其12岁之子许稷,被陕官僮救出,返东 石依叔父许十一簿。及后许稷成名,皇帝赐其读书之山曰“赐恩”,世人 称辅乾一系为许稷*。 另者,泉州有“箴疏”许氏一支,为元理学名臣,国子太傅许衡后裔。 许衡四子师厚生从宣,从宣授亚中大夫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入闽、秩满, 遇刘福通之乱,居福州西门外洪塘乡,从宣次子尚廉来泉州南俊巷生体静, 体静居东石大白山,体静四子文斋分居吕厝,吕厝原名品厝,土名三梳,故 文斋以“箴疏”自称,后世移居鲤城湖坝,在清同统年间尚与太白山及石兜 许氏连宗合修族谱。大白山许氏在清光绪年间成械斗。另建下厝许村,后并 入许西坑四房。 又一说,汝南许氏,太始祖讳商,字建夏,周尚书郎、地居高阳,后与 子孙徙居单舆,今河南光州固始县,其子孙发达,官职显耀。传至十八世孙 克华公,克华不满朝廷朝纲失修,遂与诸家豪杰举义于汜水,从陈克耕辅唐 主李世民,征讨临汾等县,事成*,官宣威将军。克华公子陶,陶于唐总 章二年(669),同子许天正受命唐皇,从玉龄将军陈政来漳泉平苗乱。 陶殁于兵,陈政亦亡。天正与陈政之子元光削平苗蛮,出镇漳泉,遂开漳南。 后陈元光封开漳圣王,天正分镇南绍,官封太尉。故闽省许氏皆奉陶公为漳 南始祖,子孙世袭前职,世居南绍。宋绍兴二十年(1150)论前功,加 封翊忠巡应侯。传至十二世乾德公,生子三,长曰夏臣,次曰列,三曰猷。 因遭受兵革,许氏全族被清剿。二子列公迁居广东潮阳,三子猷迁居龙溪徐 翔,又徙丐源,即马坪(漳浦县之马口、下范,马埔之总称)。长子夏臣与 子子孝在绍安受属害,幸存耐京公一脉,后又复兴南绍(即今诏安一带), 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石龟许厝开基始祖讳爱,据族谱载,系南绍陶公裔孙。据钱江族谱载,唐末 家乡遭兵革,许氏全族被清剿,率姚、孙二夫人入晋江(据传孙夫人葬漳州), 先居十七八都瑶林村(即现*)。后察看地形狭小 ,无发展前途,遂命其 婿施典同女另择地开基(施典即前港钱江之祖,唐季任秘书丞)。后来许姓 也由瑶林分徙居邻乡丁亭。为纪念开基之地,故凡属石龟(丁亭原名)所析 之许氏子孙均以“瑶林衍派”为堂号。丁亭原属杂姓住居地,住有王、花、 陈和蔡姓等,自许姓迁入,人丁兴旺,他姓渐微,或迁徙外乡。后许姓成了 晋江有名的大姓望族。又由于乡中有一块风水石,其形貌如一巨大灵龟,故 后人改丁亭乡为石龟乡。 石龟许氏自廿五世起用“天高大肇,逊志经书,自有文章光世德,存心 孝友,居然仁让振家声”,既是“瑶林”派下子孙的讳行和字行,又是祠堂 大厅的联对。大宗大门楹联是“承绪太岳源流远,派衍高阳世泽长。”石龟 许厝现有人口3788人。 石龟许氏一世始祖爱公,生子三,长子达公分居大房蓬山,次子川公分居西 花,三子泮公开基瑶林,计三大支派,分衍村落计300多个,散布全国各 地,有浙江、江西、四川和广东等省,在闽省的有福州、福清、惠安、南安、 永春、德化、漳州和厦门等县市。以晋江一市而言,其裔分居村落在300人 以上的有108个。 现分三大支派叙述。长子达公学世睦,官宋侍御,派衍东石大房乡。 住居蓬山,故灯号称“蓬山衍派”。达公亦曰璋,璋生子二,长曰规, 次曰矩。规生子四,长子孥,次子孚,三子厚,四子孝。孥居大房, 次子孚开周坑,三子厚开后宅,四子孝开坑东宅。大房以璋公为一世祖。 孥公为三世祖。孥公生子二,曰煌,曰炽。煌传本支,炽开坑原。八世惠 生子三,曰槐,曰椿,曰桂。九世槐传大房,椿桂另外分支。九世槐生济, 济生珪,珪生英,英生聪,聪为十三世。十三世聪生子二,曰辉、曰耀 (另分居)。十四世辉生子六,长子恭分居内头,次子宽另析,三子信生 七十八公。七十八公生豹山,即汝翔,是为大房十七世孙,中举人任教谕。 四子敏,五子惠,六子奇另析居。二十世有熊生子二,长斯美开加坂,次斯美。 二十一世斯美生子六,曰怀、曰十五、曰远尚、曰齐、曰秀。二十二世远尚 入赘马山,后复姓许,远尚生昶、乙孙、赤光三子,均居马山,二十三世昶 公以后数代失传。 而今龙湖镇之龙湖亭及玉斗之许姓尊五郎公,字正球,号东慕者为一世祖。 东慕公生子四,曰盛谨、盛隐、盛直、盛义。长子盛谨子孙分居*、福清 等地。次子盛隐生世奕,世奕生羡逸。羡纯分支龙江西份。二世盛直、盛义 分龙玉长、二、三房。盛直传东份,为东份之祖。盛义次子分居龙湖亭南面 玉斗乡。四世羡逸分居龙湖亭上围份,羡纯居下围份。徙大房分衍村落有: 马四荆,龙湖亭,玉斗,泉城,广东,桂林,金门,山尾,岭张,浦边,南 安桥头,福州,潘径,四川,惠安等地。 龙湖亭许氏宗祠楹联:“龙水盈科思取尔,马山衍派愿绳其。”“侍御绵 世泽启大蓬分马山祖德源流堪溯,东慕兆新基挹柳英襟龙水宗功创垂尤昭”。 二世起昭穆讳行:盛世羡荣华,声名达帝殿,峰云时际会,龙泽长根芽。字行: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号是:齐轩友山河,亭 若让元伯,卿惠德孙廷,凯奏宗锡英。再续:秀茂怀乔梓,成材乃克家,桂芳 兰献瑞,启后锦添花。字行:约礼仪思敬,传经典式钦,文坛开富有,学诲彻 渊深。号:奇熏垂永远,赞绪尚城亨,甲第联昭代,贤豪庆笃生。 爱公次子川公,任宋招讨使,分居浯坑,灯号“西花衍派。”西花派以许爱 为一世,川公为二世。三世弘福公生子三,长一豪传浯坑本支,至六世福进又 分居科任。次一俊分居可慕及大布林。三一魁析泉州台魁巷。属西花派分居村 落有:泉城、可慕、埭边、科任、后花、东堡、漳州乌樵,福州,深沪,杏枝 林,傅林,厦门沃仔,南安岭后巷,台椅头,*。西花许氏昭穆是:“开承 继守钦子元志,甫启赓彦景宗泽昭,垂孙谋诒燕奕世,绍芳英奇衍庆硕辅,公 卿勋猷廷,献敬逊修齐,州序宜选济美,人文蜚声悠远。”西花许氏宗祠楹 联:“自古河南传衍派,于今花里布分支”。“左昭光世祖德泽馨芳薰花里, 右穆裕后昆繁荣富贵聚浯溪”等。 爱公三子泮公,出仕五季。泮公生子二,长导、次郎。三世导公世居石龟, 郎公分支围头。由围头分居村落有:东安,埕头,下仓,东厝,前埕,后庸, 东头,后山,新庸,西头,下店,檀林,许家巷,同安葛黄,兴化谢坡,同安, 福全,山尾,浯坑,官湖,石兜,厦门,漳州角尾,祥芝钱山,大堡,虞厝。 三世导公(居石龟)生子三,曰用、曰迅、曰文强。四世用公生子三, 长从善分居上井房。五世从善生子二,曰文开、文关。六世文开分支泉城东 门外甘蔗头和惠安许庄等乡。 四世迅公分支中房,衍传各乡,未详待查。四世文强公分居同安许厝,生 子二曰遗公、曰清重。遗公生子道真,道真居萧山许厝,后传马巷,山魁,下 厝许,大嶝双沪,后安,萧外黄等乡。 五世从宁生子三,曰文献、曰文彬、曰文材。文献为少厅派始祖,后传永春 桃源、白珩乡,安溪白籁乡。文彬分支惠安。文材分支安海黄墩,后传广东碣 石卫、福清、石码、永宁等乡。 六世文耸为前埔始祖,后传泉城砌石、惠安、梧塘、安海、上仓、金门后 埔、南安埔中、古田、许西坑、吕厝、前瑶、吕宅、郭厝、石兜、下厝许、浙 江温州、瑞安和西门外、浙江温台、德化、古婆庄、泉城霞宫等地。 八世意公传泉城和永春。 九世应千生子五,曰四七、曰四八、曰四九、曰五十。十世四七(字永德) 公分居英墩。四七无传。四八,讳克云仍居石龟。九世应求公为沪坑始祖,后 传布孚,坑尾,潘厝。九世应悦出承*母舅为嗣。 十世耀公生子三,长夏阳,讳发分支惠安;次子秋阳生子正心,传南安古井, 后分小桥即都碑乡;三子冬阳生兴龙传石美及许坂乡。十世四十九公,字永雷, 分居茂下,后传壁内外乡,高州纸寮街,浙江洞头和坎门。十世五十公, 讳九溪,为横坂始祖,后传海尾,仙石,钱头,高坑。 十一世五十八致政,即龟闻始祖山上,传南安穑坂、溜江、吕宅、南安 桑林。十一世六十贡元传前仓,后分居烧灰、钞岱,后湖。 十二世毓孙,官武节将军,即石龟旧居派始祖,后分居下店、霞泽、惠 安市头、林边、洪溪、杆头、泉城、青阳许厝、洪尾、秀山、祖秀茂、埔锦、 倒石埔、新街、永宁、石狮亥巳许、惠安许山头。十二世毓绪居石龟始祖, 后析小凤山、新店、霞围、福州、后林、上安、雷厝、坑园、安海、厝锦、 平田、福埔、北石头街、诗山、洪濑、新圭、广东梅麓、惠安后窑、菩小岭、 台州、浯坑、历山、永宁、厦门、金门、水头。 十三世遗公生子四,长念公,次全公,三集公,四樵公。十四世念公传 祥芝、南安陈田、树兜、官坑、南安北门和蔡墓、上田岭头、观廷下苏、 岭脚、山头、*坡、华瑶、晋井。十四世全公传同安湖、新厝、东塘、后叶 和厦门。十四世集公传西塘、内厝、蔡厝口、厦门湖里、清沟、顶东界、福清。 遗公弟(名失)即文弘次子生子二。长子景玉传南安钱塘、光泽升兜衣、 兴口、岭边、码头、永福前湖、浦边、鸟母屿、清溪石、桥头、安溪来苏 里和光德里、浙江苍南、浦城中村坊、江西建阳、漳浦、温州、安海、南 安侍御渡、龙泉、浦城塘源、江西洋口墟和礁头、马巷、凤山县竹寮庄、 同安六五店、霞村、安溪感德、漳平感化里。次子景荣,三子景德,两人 另外分支,(待考)。 埭边许氏,属尚书郎许稷后裔。许稷生昌。昌之孙三人,曰朝宗、曰 朝宜、曰赘公。朝宗子二、曰当公、曰公孙。朝宜生端。赘公未详。至埭 边之始祖君垕属朝宗、朝宜赘公三人中何人何代之玄孙?恐怕埭边人亦鲜 为人知。君垕生子二,曰起家、曰起宗。孙魁生,魁生生子六,其次子同 生为埭边一世开基祖。埭边又曰鳌岱,人口2300人。宗祠楹联:鳌溪 衍派鳌溪水;岱岳支分太丘家。”字行:“若尔孙子有志,当思祖宗宏基, 水源木本永念,支分派泽万纪。”灯号标‘赐恩传芳”。宗祠树一匾 曰“文魁”,即清同治丁卯科第八十四名举人许廷仑。 晋江许氏,占绝大多数者是“瑶林”、“蓬山”和“西花”衍派,然 族谱所载存在一些疑误。产生这种情况的主因是元代时为逃避祸害所致。 后曾引起同宗族之间的矛盾。现因年代久远,资料缺乏,后人一时难以考 究。“蓬山”、“瑶林”和“西花”是亲兄弟,都承认是侍御公后裔。 应该可以找得到莆田许姓的来源。
雁阵山,处于海拔约60米的东海之滨,是囊山余脉,为丘陵地。它东面濒海,为木兰溪流入海处,溪海相触,水流激湍,时而雪浪银涛,似欲掀天;时而波平如镜,水天一色。
雁阵山南部山脚下,有一地状如鳌鱼,故名鳌山村。鳌山村位于三江口镇,西接南兴、东清村,南邻鲸山村,北界后郭村,沈海高速公路贯穿其中,距福厦公路南侧2千米,东濒兴化湾。鳌山村南、北两面江水环流,阡陌交通,碧野平畴,一派江南水乡的田园景致,而雁阵山风光更是驰名莆仙大地。
王维有诗云: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胜”是“美好”的意思。鳌山胜景之中主要有雁阵宫、登瀛阁、雁阵塔,雁阵宫内古迹众多,名家志士题刻楹联,文化内涵丰富。
雁阵宫
鳌山雁阵宫,又名岩蟳宫,昭灵祖庙。坐落于雁阵山上,雁阵山为涵江望江片之zui高点,入得深秋,即有雁鸟成群在山上过冬,在海滩觅食,故称雁阵山。山因雁名,宫以山著,因而人们把昭灵祖庙称雁阵宫。雁阵宫现为莆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雁阵宫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为七间厢三进庙堂,保存宋代建筑风格。宫中主祀张、赵、胡三真君。该庙之创建,有其独特的渊源故事。
张、赵、胡三神的由来
传说宋朝时,汴梁城近郊相邻住着张、赵、胡三户人家。张家种了一株瓠瓜,藤蔓爬到赵家屋顶,大瓠瓜结在胡家屋上。转眼瓜熟,三家就争吵起来。张家说,瓜是他栽,瓜应归他。赵家不服,说:“瓜藤爬满我家屋顶,瓜是赵家的。”胡家说:“瓜结在我胡家屋上,瓜自然归我胡家。”三户都说得有道理。后来,好心的邻居出面调解,将瓠切成三块均分。想不到,三家妻子吃了以后,都怀孕了,并在同年同月各生一男孩。三家人感到十分奇怪,就按出生先后,依次排列,结为兄弟。过了数年,张家又生一男儿,名叫张弟。四个弟兄长大后,都爱武功,四人相约到庐山拜师。功成以后,就在杨文广帐下,任军政参赞,随军征剿*十八洞。
攻下了十七洞,唯有一洞难攻,这就是与鳌山隔海的埭头石城大蚶山上的飞鹅洞。飞鹅洞洞主金贞娘子武艺高强,且地势也险,容易守不容易攻。杨文广虽然勇敢,也毫无办法。
一天,兄弟四人深入近村,打探乡佬,才知金贞娘子*,经常下山,在邻近乡村,强抓青壮男子上山作乐。四兄弟将这情况告诉了杨文广。大家商议,定下一计:先扬言宋军缺水,退至有水处扎寨,再派*子张弟,混杂于近村百姓中,有意让金贞娘子抓入洞中,伺机里应外合,一同破洞。
果然,金贞娘子将张弟抓入洞中。她看他容貌标致,十分欢喜。张弟也依计行事,整日饮酒作乐。金贞娘子在酒色高兴的时候,说出了飞鹅洞的内情。张弟趁机献策,在半山腰挖一护洞沟。金贞娘子对他百依百顺,立即下令挖沟,结果飞鹅破腹而死,宋军趁机攻上大蚶山,破了飞鹅洞。*十八洞被杨文广征服了。
杨文广征服*十八洞后,准备班师回朝。而张、赵、胡兄弟四人也想辞别回庐山。文广一再挽留,但四人还是要走。杨文广只好班师回朝复旨。当他们的归舟驶至筶杯屿海面时,张姓的弟弟坠海身亡。三兄弟即于雁阵山上结庐棲居,追寻亡弟之灵,其后不知所终。至宋元圣三年(1100),哲宗帝封张、赵、胡三人为三殿真君,永镇鳌山。并在山上建庙奉祀。赐以盖有“受命以天、既寿永昌”玉玺为誌的“海邦作镇”匾额,庙名昭灵祖庙。
雁阵宫于宋、明清三朝历经多次重修,近年又陆续进行重修扩建。面对壶公山,古色古香,气势恢宏。宫宇面阔七间,单檐悬山式抬梁穿斗结构。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主殿置三帐,中祀三殿真君,左帐祀孚善圣侯陈应功,右帐祀破虏功臣惠济圣侯黄二使,主殿两旁为侧殿,东侧殿奉祀慈感娘娘,西侧为会客室。宫中石雕木刻极其精细,人物花卉雕刻得美轮美奂。
雁阵宫zui具特色的庙事活动应数每隔若干年的“关印”选僮身,到一定时间后,举行“出印”仪式。在宫前埕地中竖立十多米高的竹梯,新选的僮身经念咒上神后,穿上法衣,徒手爬上刀梯朝拜天地,爬刀梯形式姿态各异,动作敏快,如龙蛇攀升,金猴爬树,一跃而上,至刀梯末端,双手离梯作各种神奇动作后翻越倒立下梯。如此表演需连续进行三年,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上午举行。
登瀛阁
在宫之西侧50米处为近年筹建的登瀛阁,阁为双层阁楼式构建,阁之上层正面横匾“登瀛阁”为宋高宗手书*。下层正面横匾“登瀛阁”为原福建省委*项南手书,石柱上刻楹联均出自省内外名人所撰书。阁前还矗立一尊石雕宋状元黄公度全身石像,手持书卷,仰首凝思,一幅书生意气指点江山之形象,令人敬仰。
据《莆田县志》载:唐宋时雁阵山上有一座高阁轩瞰大海,后为邑人黄公度读书处。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唐黄滔八世孙,居莆田城内。时其姑居于雁阵山尼姑庵内,黄公度少时依其姑在此阁就读。后黄公度於南宋绍兴八年(1138)中状元时,高宗手书“登瀛阁”三个大字赐他为缘阁。
宋高宗所书“登瀛阁”
此阁额原为木制的。明崇桢十六年(1603年)春,由黄公度的裔孙鸣乔等重修。重修时,临摹原字,改为高2.2米的长方形石刻,现嵌在“雁阵宫”门口的墙壁之上。
黄公度曾咏诗御赐阁额五律二首,
其一:
傑阁侵宵汉,宸章焕壁奎。
内廷颁宝宴,中使揭璇题。
信誓山河固,宠恩雨露低。
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面。
其二:
功掩萧河第,名超崔氏堂。
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
金碧习翚外,鸾虬结倚傍。
落成纷贺燕,弱羽得高翔。
雁阵塔
从登瀛阁向西走去,有一步道,十分宽阔,沿着步道可以到达雁阵塔。中途有一牌坊,上书“雁阵归舟”。
莆田华侨流传一句话:“未踏唐山地,先见雁阵塔”。
雁阵塔,古名岸浔塔,明万历四十三年(1585)2月建。为什么要建雁阵塔呢?据乾隆时《莆田县志》可知唐宋后,登瀛阁废弃。因莆田东部滨海,缺乏屏障,从风水学上来说要“建一物以障东方之缺”,因而在登瀛阁原址上建一七级石塔,塔高14.98丈,底盘周围2.8丈,塔顶有一个葫芦式的塔尖,明火为记。
1938年被毁的雁阵塔
建成之后,雁阵塔更是成为夜航标志。东海浪涛险恶,航海船只出人港时,白天有三江口外的“塔仔塔”为导航标志,可保安全,而夜晚则因视线模糊不清,每有触礁之险。有了雁阵塔作为夜航标志,可保夜航安全。*27年(1938),正值抗战,日军飞机意图轰炸福州大桥。而雁阵塔目标明显,将成为日军轰炸福州大桥的航标,因而*当局下令工兵炸毁雁阵塔。
塔仔塔
2011年重建,仿木楼阁式石结构,宋代式样,八角七层空心,底层须弥座,宽11.55米,由塔至塔刹顶端,通高38.00米。
刘朝阳/摄
若是傍晚时分,站在雁阵塔上,迎着海风,凭栏眺望,可以看到渔舟归航,帆影点点,由远及近,心中顿生涟漪,这便是著名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雁阵归舟。
许武/摄
在离雁阵宫东北方向不足一里远的山脚处,有一眼“葆光泉”,据说旧时,此处有泉水涌出,久旱不竭。宋隆兴元年(1163年),邑人进士林光朝为它命名为“葆光泉”。
瑶珠堂
在鳌山村的沃里自然村,有一座三一教祠,名曰瑶珠堂。瑶珠堂于明万历1612年由三一教主林龙江嫡传*卢文辉创建,原名称瑶珠祠。1782年期间,受*事件影响,瑶珠祠*改名为“瑶珠书院”。
清光绪十一年(1885)修,近代重修,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主祀三一教主林龙江。堂东侧外墙内嵌“泗洲文佛”一尊。瑶珠堂也是闽中*活动地,1946年初,时任福建省委游击1纵队队长叶良运,以江口丰美真本堂和鳌山村沃里瑶珠堂为据点开展地下活动,传播*火种。1946年1月在江口镇石东村上林亭武装截击*运钞车时英勇牺牲。瑶珠堂现为莆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莆田文旅
责编:陈恒山
编审:严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