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易经八卦象数「听易经的都是什么人」

  • 作者: 辰纶
  • 来源: 投稿
  • 2023-01-28

听易经的都是什么人?

   听易经的是以下九种人

   一、热爱中华文化;

   二、深信《易》中哲理,并对《易》中哲理有所感悟;

   三、对西方文化有质疑,希望通过包括《易》在内的各国文化进行探讨,寻求真理;

   四、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中西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异同;

   五、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发现《易》的计算推演模式,与现代计算机的运算模式有很大相通,希望通过《易》的哲理思维,寻求借助计算机运算能力建立对未来事物发展进行推演的数学模型。

   六、研讨《易》对中医理论和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易》提高自己中医水平。

   七、通过研究《易》对各种占卜、算命玄学等进行研究;

   八、考古专家,对考古文物进行研究,不可避免要精通《易》,才能对中华古文化进行考证。

   九、随着量子技术发展,很多人希望通过《易》寻求量子技术的突破思路。


乾卦和坤卦在六爻之后都有一条说明,乾卦是用九,坤卦是用六。这两条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理解易经卦象非常重要。乾卦卦象是古老的易经传承,文字和易传都是后起的,相对卦象比较晚。但是用九和用六,很难理解,各种解读都不尽人意。也正因此,汉朝出现了很多混乱性的理解,尤其是各种乱七八糟、牵强附会的变卦说。

周易本身对用九的解读。

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传》《文言传》共三处解读。也很简短。

《象传》的解释:“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di一解读“天德”,重要的特性是不可为首。首,领袖,带领,带头。天本身不是实体,当说到天的时候,它实际上是我们感悟出来的道理,自然的道理。道和理我们都是观察和思考所感觉到的内容,但是绝对不可以把道和理看成实体,不可看成实实在在的可依靠的东西,不是这样的。所以天不可以是实体。

第二层是*含义:政府,官员、朝廷不是*实体,人民、民间才是实体。易经卦象分为上下卦,上卦是要依附于、服务于下卦,上卦是官方而虚化的,真正的实体是民间、人民。《尚书》所讲“天听自我民听 天视自我民视”。天是没有心的,《道德经》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文言传》有两处,di一处说: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第二处说: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天则”和“天德”是一个意思。天则就是“天德不可为首”,“天下治”,说的是天德的效果,就是政府没有作为,人民实现自治。政府在中国的出现,官方社会、朝廷出现很晚,我们中国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没有政府的状态,每个人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自然秩序。朝廷出现之后,我们对之前人民自治的历史保留了很多记忆,表示怀念,所以这种思想就促成了对官方世界的一个制约,也就是*思想。我们通过历史和传统,对政府形成*,你不是实体,人民才是实体。


《周易》为什么提及用九,从技术上看,是占卜的成卦方法。占卜就是算卦,需要先成卦。一般是需要抽签,通过一定的数*算来确定每一爻,六爻确定之后成为一卦,再对这一卦进行解释。

从流传下来的技术看,周易成卦的方法比较复杂,现在也得到了复原,一些书进行了详细介绍,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阅读清华大学的廖平春的《周易经传15讲》,里面给出了详细的成卦方法。《周易》成卦方法中,确定每一爻,有一个简单的函数,函数的值可能会出现四个数字:六、八、七、九。它又这样规定,相对七、八来讲,九是老阳,六是老阴。老阳和老阴属性会变化,老阳会向阴转化,老阴会向阳转化,里面蕴含变化的因素。这意味意味着九中包*阴的因素和变化动力,它会自动向阴转化,六中也包*阳的因素,以及向阳转化的动力。

用九和用六仅仅出现在乾坤两卦中,但对所有64卦它是通用的,每一卦在表示阳爻的时候就是用九,在说阴的时候就是用六,在《周易》中表现很清楚。我们抛开这种复杂的解释,来探究实际含义。这实际上是强调易经中的每一爻都是可变的,没有纯粹的静态的爻,这一点我们在易经数学中有所解释。

理解用九和用六就对理解易经非常关键,在整个易经数学中没有纯粹的数字,没有静态的数字,因为易经zui关注的数字不是绝对值一二三四五六,是关注数字的奇偶性。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一对组合,包*转化。任何事情都包含矛盾的双方,在任何时候都不存在单方的,阴阳永远是并行存在的。

每一爻都包含阴阳两方面因素,既有阴也有阳,只是在某一阶段阳处于劣势,阴在优势,但阳不可能是零,发展到了某一阶段会发生反转,阴变成阳,这是用九和用六真正的意思。

所以易经中每一爻都是可变的,都是变爻,每一卦都是可变的,都是变卦,没有静态概念,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是易经所讲的变化,和我们现在所讲的变化不同。西汉之后,人们已经搞不懂这一层含义了,因此,额外搞出了很多变卦说,这就是画蛇添足。易经的变化不是通过变卦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对“变数”来实现的。易经数学中的数是“变数”,本身就包含了变化。

《系辞》中“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就有点偏离易经变化的思想,因为当你说一阴一阳的时候,实际已经承认了静态的阴,静态的阳。从用九和用六来讲,没有纯粹的阴也没有纯粹的阳,阴阳之间的变化它是一个内在的变化,而不是外在的变化,不仅阴阳是内在的,其变化的动力也是内在的,这就是所谓的自然。这是用九和用六的核心。哲学意义上说事物双方永远是并存的,并且时刻变化的,*意义上说,*本身官方集团不是一个*的实体,*存在没有意义。“亢龙有悔”也是在表达这个意思。


尽管易经数学是抽象数学,但是,易经数学又与现代数学有本质不同。

现代数学是一种“纯数学”,数字是“纯粹”的数字,数字本身永远不变的,是一种静态的、机械的、死的抽象。“1”是界限清晰的、静态的、死的,与其他的“1”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只能静态永恒存在。而且,“1”的存在还被认为与人无关,与人心无关,是所谓的“客观”的。

尽管1+1=2会带来变化,但是,“1+1”的动力却来自数字之外。“1”本身是没有意愿和动力去与另外的1相加的。因此,现代数学所能表达和模拟的变化,都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

易经数学则不同,它没有“纯粹”的数的概念,它的数字是混杂的、动态的。易经数学中的“1”,不是现代数学意义上“纯粹”的,也混杂、包*“2”的因素。到后来,表述为,“阴阳”混杂,没有纯粹的阴,也没有纯粹的阳,阴中一定包*阳的因素,阳中也一定包*阴的因素。其实阴阳的概念就是由易经数学中所衍生出来的,“阴阳”的基础就是1、2,更准确地说,是1、2所代表的奇偶性。

易经数学的数字,不仅是1、2混杂,而且还包含了变化的动力,内部就包*由1到2的转化动力。这就是《周易》中的“变数”的概念,意思是数字本身是会变化的。

《周易》64卦每一卦的6爻都是用数字表示的,阴爻用六,阳爻用九,而六和九都是“变数”。所谓的“变数”是指,阴数会自动变成阳数,阳数会自动变成阴数。或者说单数会自动变为双数,双数会自动变成单数。这对已经习惯于静态的现代数学的现代人,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

同时,易经数学并非是与人绝对分离的,并非是“客观”的。事实上在易经思维中,压根不存在“客观”一说,这种思维后来发展成为“心物一体”、“心物不二”。

易经数字都是变数,因此每一爻,每一卦的结果都是可变的、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可能为吉,也可能为凶。那么每一爻,每一卦的zui终结果,即是吉是凶,将取决于当事人的态度。

因此,《周易》的核心就在“贞”、“孚”,“贞”是守正,“孚”是诚。只要“贞”了,“孚”,zui终结果一定是吉的。即便遇到“凶”的情况,也会逢凶化吉。

也就是说,易经数字并非仅仅是对“客观”之物的抽象,而是包*“心”的因素的,是“心物合一”的。这也是习惯于现代“客观”数学思维的现代人也难以理解的。

   【修订稿】20.为什么总要把中医与《易经》混在一起?

金栋按:总有些人喜欢将中医与《易经》混在一起,说什么中医理论体系源于《易经》、医源于《易》、中医是《易经》的一个分支等等。那么,请问——中医的哪些理论体系源于《易经》、源于《易经》的哪一卦?

据易学史料,易、易经、周易、易传、易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应分别对待,所以,既莫把易学当《周易》读,亦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那么,《易经》是一部什么书?

《易经》(《周易古经》)是一部占筮典籍,即本占筮而寓哲理,定型于西周时期,出自卜巫史官之手。全书内容六十四卦,即卦形(卦画、卦图)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辞,乃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或有几个字),*共4940个字。

有人认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的阴阳五行说源于《易经》,殊不知,《易经》卦、爻辞本与阴阳五行无关,既无“阴阳”连用之词,亦无“五行”连用之语,怎么会源于《易经》呢?说《易经》有“阴阳”者,认为《易经》六十四卦卦形中有阴爻“--”、阳爻“一”之故。殊不知,实非如此!

据易学史料及考古资料,符号“--”“一”源于数字卦,即卜巫史官在卜卦、筮法时用来表示奇、偶数之符号。其中符号“--”代表偶数六、八,“一”代表奇数九、七,此等本与阴阳无关,更与圣人无关。以今本《周易·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有五]”章之筮法*作与《左传》《国语》所记筮事互相参看,“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系辞传上》),所谓“营者,谓七、八、九、六也”(《周易集解》引《荀爽》曰)。每三变之结果,其余数均为九、八、七、六的四倍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即zui终得数是以蓍草变易之数九、八、七、六中的任何一个数,以求一爻,三变得一爻。其中筮得数为六、八之偶数者,用符号“--”表示;筮得数为九、七之奇数者,用符号“一”表示。十八变得六爻一卦,自下而上用“--”或“一”画之。只有六爻卦才具占筮功能。

《易经》本无阴阳五行概念,是《易传》讲阴阳,易学讲五行。《易传》有阴阳说,而无五行说。以阴阳说解《易》,乃《易传》特别是《系辞》之特点;以五行说解《易》,首见于汉代易学,即西汉京房《京氏易传》。清·赵翼《陔余丛考》说:“《易》不言五行。五行乃天地自然之理,然《易》卦但取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而不及五行。”故

汉代以后之五行、卦气、干支、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图、风水命理、梅花易数、奇门遁甲等术数之学,乃“易”学之分支,既不是《易经》内容,亦不是《易传》内容。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说:“我以为从前一切河图、洛书、谶纬术数,先天太极……种种议论,都是谬说。”故既莫把“易”学当《周易》读,亦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可是,古代的经学者,出于尊孔读经的要求,缺乏历史主义观点,往往不区分经、传、学,将三者混为一谈,或者以传解经,或者以学解传,或者将自己的解释说成是真正符合《易经》的本义。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朱伯崑《易学基础教程》)

殊不知,当代仍有部分“易”学爱好者混淆不清《周易》之经、传、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憾事矣!

那么,中医之理论体系源于何处?读读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则会发现,阴阳五行说是其核心理论体系推演之工具,而以天人相应为理论体系,以比类取象为方法,此等明显受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思想之影响。

五行说是汉代的思想律,先秦阴阳家的学术思想,至汉则被汉儒五行化了,五行说亦即阴阳五行说,且是汉代官家统治哲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说:“及至秦汉,阴阳家之言,几完全混入儒家。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又说:“欲明西*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明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此时之时代精神,此时人之思想,董仲舒可充分代表之。”作为汉代官家统治哲学,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见《春秋繁露》。而董氏是儒家,故《内经》理论体系受儒家思想zui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