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宿州符离老街照片「安徽宿州古街在哪里」

  • 作者: 绍鑫
  • 来源: 投稿
  • 2022-11-27



赵汗青 刘欣华

一、兴旺的符离老街

《战国策·秦三》说:“楚苞九夷,地方千里,有符离之塞。”同书又载,冷向曰:“楚南有符离之塞。”秦置符离县,延塞旧名。塞名有两种解释:一是以地产五彩缤纷的符离石为名;二是因产符离草而名。如《尔雅》就说:莞,符离,以地多此草而为县名。今天的安徽宿州市符离村老街在秦代时就是符离县治所在地。唐代设宿州时,一度曾州县同城。唐代到元朝时期zui为辉煌。元朝世祖至元三年,即公元1337年,符离县并入宿州,符离县废。但辉煌一直延续到*。

符离地区烹鸡、吃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84年,江苏徐州考古发掘汉墓,在楚王刘戊之墓的庖厨间,出土文物有铜鼎、盆、勺等食物容器及铁釜、陶甑等炊煮器具。据说在庖厨间保存有楚王属县的贡奉物品符离鸡,符离鸡盛放在陶盆内,上有泥封,并盖有“符离丞印”的封记,鸡骨基本保存完好。据考古专家鉴定和推断,是古符离县贡鸡。这一发现证明符离鸡的出名,至少在2000年以上。相传,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宿州知州张开仕进贡符离集卤鸡,乾隆帝品尝后称赞不已。

现代定义上的符离集烧鸡,其制作技术形成于20世纪初,符离人韩景玉吸取其他烧鸡制作的优点和特长,在配料上力求齐全,在技艺上精益求精,逐步发展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名特产品。

“韩家烧鸡”正式命名为符离集烧鸡,韩景玉被尊为符离集烧鸡创始人。后来,符离老街一度形成八大烧鸡名家争鸣的局面。据符离老街80多岁的张正端老人介绍:“老街北部向南来,依此有‘韩家烧鸡’、‘王聋子烧鸡’、‘李奎烧鸡’、‘王继奎烧鸡’等店。这些店在制作烧鸡时,都选用老街‘凤凰眼’古井水。烧鸡色佳味美,香气扑鼻,肉*,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



二、符离集火车站北迁

1898年,清政府打算修建津浦铁路,在未确定线路走向时,安徽省商民上书要求经由宿州、蚌埠、滁州至浦口。

1908年4月,清政府确定津浦铁路走向并进行线路勘测。同年7月,蚌埠至徐州段开工建设,原定符离集站设在符离老街南一块地上。张正端老人介绍:由于这块地是老街大户张姓人家的祖墓地,双方多次谈判不成,对方无论出多少银子,张大户死活不同意,说会坏了张家风水。

对方很无奈,只好过濉河,车站落在濉河北五里的黄山,后人称黄山头。当时,黄山脚下都是农田,如今,昔日的农田已随着符离镇的“长大”,变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政务中心。这此北迁,带富了一方人。有了车站这一积聚人气的利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符离老街制作烧鸡的厂家,纷纷在车站附近开店卖烧鸡。也正是因交通原因,在符离火车站逐渐形成集镇,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老符离,人们便以“符离”称谓,这样就形成了两个符离。人们习惯称“新符离”为“符离”,原符离为“老符离”。新符离经济发达,成为符离的代名词,老符离经济落后逐渐沦为古村落。



三、赵汇川过路东

1939年春节后,宿县*员孔子寿、赵一鸣等到*员赵汇川家中,商谈再建*武装的事情。这时,皖东北*特支吕振球(吕亮屏)来到宿县,带领赵汇川等到专员公署驻地双沟见到了盛子瑾。在江上青的提议下,盛子瑾为扩大势力,委任赵汇川为安徽省第六抗敌指挥部第三支队(简称“六抗”三支队)支队长。

赵汇川在取得合法名义后,在*宿县党组织领导下,以活动在宿县的几个游击队为基础,组建起“六抗”三支队,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大队和特务连,有近千人。“六抗”三支队成立后,在皖北特支和宿东县委关心支持下,较好解决了给养、*装备等问题,加强了部队的组织纪律,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配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与日伪军战斗,成为盛子瑾部队中由*直接领导的重要武装力量。

1939年7月,张爱萍和刘玉柱来皖东北开展工作。此后,第三支队在张爱萍直接领导下战斗,改编为*第六支队四总队十一团,赵汇川任团长。据张正端老人介绍:赵汇川时常活跃在符离老街一带购买粮食军需。符离老街一直是重要的官道驿站,*时,仍然是当时周边地亚主要的贸易场所,来老街上赶集的人很多,经营的商品也很多,老街上有猪*和粮食两大市场,日用百货俱陈,四远辐凑,大到骡马牲畜、蔬果米粮,小到一应生活所需应有尽有。其余各行各业什么都有卖的,特别员烧鸡店遍布老街。

老街北部紧靠濉河,诃边有宿州著名的八景之“符离晓渡”码头。来往商贾农工,必经此地,是徐州至宿州wei一的重要码头,也是南北军事要地。日本*攻陷宿地后,派了一个中队驻守。修建圩寨,高设寨门。同时,在老街南九孔桥派驻一个小队严守。

这一年,赵汇川率部东进,一个午夜,对九孔桥日本守军阵地发起进攻,战斗非常激烈迅速,战士们用土*、手*炸开一个口子,很快从敌人之空隙插过去向东疾进。当符离老街圩寨里日军增援赶到时,赵汇川早已远去。



作者简介:

赵汗青,名先杰,配字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媒体人、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1992年起:先后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美国麓鹿出版社华文版副总编、《中国新闻*》副总编辑。

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

宿州市党史研究员、宿州市侨联*、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自1995年起:先后任某市中学校长、美国麓鹿出版社社长、盐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

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园明圆、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

宿州市党史研究员、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