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算命「有人相信算命先生说的话吗,为什么有算命」

  • 作者: 启鸣
  • 来源: 投稿
  • 2022-11-25

有人相信算命先生说的话吗,为什么有算命?

   这都是因为人不太相信眼前的,总是希望未来会更加地好,所以喜欢算命呢。

算命的热度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让算命这种古老的行当变得更容易参与和更加火爆。云直播中,大量主播正在带领网民“云算命“、“云看相”、“云看风水”,此类*播放量动辄上万,高者达到几百万,粉丝众多;线上算命不光体量大,而且形式更多,从在线相面、看手相、算卦,到姓名、电话号码、*、公司名称查吉凶等,似乎只需点点鼠标、动动指尖,就能预判前程、掌握命运;各种起名账号,动辄百万粉丝。

超过三分之一中国人信算命!

1999年2月2日光明日报一篇文章“中国科协大型调查表明我国科普形势严峻”报道,中国公众相信算命的人,由1996年的28.7%上升到35.5%,增加了近七个百分点。按照当时人口规模计算,约有4.5亿人相信算命。

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公民素质调查主要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公民不相信迷信者的比例为59.4%,有些相信和很相信算命的人数上升到5.4亿人。该项调查将当时比较流行的五种迷信方式:求签、相面、星座预测、周公解梦和电脑算命等设计成一组测试题。当被调查者对每一种形式都选择了“尝试过,不相信”、“没参与过,不理睬”或“不知道”时,即被初步认为是不相信迷信者,如下表所示。


表:公民素质调查数据

为了更加准确地测试出真正不相信迷信者的比例,在这组问题之后还追加了一个问 题,要被调查者回答“在过去的一年中,您用过哪些方法治疗和处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可选1-3项)”,以便进一步鉴别出不相信迷信者。只有同时未选择“祈求神灵保佑”者才被认定为不相信迷信者。

美国普度大学2011年的研究也表明,中国有1.45亿人相信风水,1.41亿人相信财神,3.62亿人过去一年里曾经算过命或者看过相相信算命和科学素养有关。2018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形成了《2018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该报告中显示了2001年到2018年公民科学素质达标比例,如下图所示。


图: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达标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比2015年的提高2.27个百分点,为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报告的数据表明,学历越高,科学素质达标比例越高。

笔者认为,尽管科学素养达标人群比例有所提高,但比例还是偏低。科学素养的缺失不仅导致迷信横行,还会导致工作不认真、人浮于事、容易受骗等问题,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科学素养?

公民的科学素养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和崇尚科学精神,这足以说明为什么学历越高科学素养越高。

中国科协该课题组专家提出:缺乏科学精神是公众容易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公众对迷信活动存在盲从、从众心理,缺乏怀疑、批判精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公众缺乏科学精神。目前的教育,对于科学知识传授,以及科学方法的教授十分重视,但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则十分薄弱。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上存在问题,故笔者着重来谈谈科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培养,期望能够为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做点微薄贡献。

什么是科学精神?

对于科学精神,向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或定义,本文摘录了一些定义或说明,有助于理解科学精神的内容。

1. *

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zui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

2. 百度百科

(1)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强调理性与实证性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探索与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活力。

(2)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的手段叫科学精神。

(3)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基本概括为:批判和怀疑精神、创造和探索的精神、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平权和团队的精神、奉献和人文的精神。

(4) 人类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以下方面: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可重复和可检验、求真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精神、*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

3. 中国科学报,访谈·视点,2014-12-26:什么是科学精神,作者:李醒民

科学精神的两大支柱——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这两大支柱支撑着科学精神的整个规范结构,乃至支撑着科学的摩天大厦。

4. 科学网,2020-1-21:重温科学精神,作者:秦四清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关键,此外,质疑与包容是科学精神的属性。

5. 科技日报评论员文章“准确把握科学精神的深刻内涵|科学精神论场”:真正对科学精神做一个十分精准、各方一致认可的界定并非易事。文章认为,求真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根本、质疑是科学精神的属性、包容是科学精神的气质、创新是科学精神的关键。科学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开来。

除此以外,还可以查到很多对科学精神的解读性文章和科学家的观点。真正对科学精神做一个十分精准、各方一致认可的界定并非易事,笔者认为求真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科学精神就是尽可能逼近真实或极限,包括对自然、社会等规律的掌握,通过创新逼近人类能力或技术极限等,务实、质疑、包容、创新等都是基于求真,或是求真所需的的。

从求真角度,我们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医为什么不能说清楚药理和副作用?教育的目标为什么主观且不清晰?日常工作中为什么不能尽力搜集足够的决策所需信息?项目总结时为什么不说存在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会把概率可能性说成绝对可能性?为什么只有一两例成功的案例就宣传普遍适用?……给我时间,可以提出很长一串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和从业者能力有关,但笔者认为和科学精神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由于科学精神的广泛缺失,就涉及到教育的改进了。在高校如何培养科学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内涵研究。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科学精神虽然定义或描述上有差异,但通过分析可以将内涵提炼和整理出来,并将其转变为可以评价的指标。如求真方面,可以通过逻辑的严谨性、结论是否离真理近了一点、表达是否客观等角度进行评价;质疑方面,可以通过课程中是否能够对一些已有结论从某种角度提出质疑、是否能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思辨式论坛上是否能够对发言者的结论进行分析和辨析等。

2. 大量的案例讨论:目前有大量的正反案例,可以通过这些案例使得学生对科学精神逐步理解。

3. 日常要求。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要求,如试验结果评价尽量客观化、报告中描述尽量减少使用或不使用形容词、要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或得出更准确和逼近事实的结论等。

4. 榜样作用。科学精神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如果老师不具备科学精神,学生则很难形成合格的科学精神素养,要提升老师的科学精神素养,并要求老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体现科学精神。

观点讨论:是什么造成了学术界的科学精神之殇?

我国正在向着科技强国目标迈进,此时强调科学精神素养的培养刻不容缓。正是基于目前在科学精神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学术委员会(AC)对科学精神问题十分关注,计划于12月19日召开一个关于学术界科学精神的观点论坛:是什么造成了学术界的科学精神之殇?试图在剖析科学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存在的问题和问题根源,提出塑造科学精神的思路和切入点,推动我国科学精神的建设,提升我国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如果你也对科学精神话题感兴趣,欢迎关注CCF YOCSEF网站(yocsef.ccf.org*)上的动态信息,报名参与。

   在街头上割出角落等一些地方,经常有算命的存在,算命的能够生存下来应该是有人算就有人信,所以算命先生,还是有一定市场!当今社会,这种现象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