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古人姓名字号各有什么意义「子一名字里的寓意」

  • 作者: 圣华
  • 来源: 投稿
  • 2022-12-06

子一名字里的寓意?

   只因名字里的寓意非常棒,儿子是将来是wei一的,这个是代表着肯定和嘉奖,父母一片心

关于姓名的文化,之前我们有聊过“姓”与“氏”的区别,以及按“字辈”起名等话题。但是,在传统文化当中,名字的学问可远不止如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名字的含义都弄不明白,都就太不应该,甚至,还有可能闹出笑话。

古人不但有姓名,还有乳名、学名、族名,还有“字”和“号”,当然zui常见的就是“字”和“号”,比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古人

古人为什么既有“名”又有“字”和“号”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名”和“字”还有“号”有什么意思和区别。

古人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名”和“字”连起来就是名字。在古时候,“名”和“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这两者的内在却又有紧密的关联。

先来看“名”,“名”这个字,上面是“夕”,下面的“口”,也就是说,到了晚上,大家彼此看不见,于是各自都取一个代号,也就是名,这样就可以通过嘴巴来呼叫对方的名字来寻找和分辨彼此。这是“名”的主要功能,采用特定的称呼来作为人与人之间区别和联络的代号。


古人

按照传统,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长辈可以先给他取一个非正式的名字,也就是“乳名”,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阿斗,就是刘禅的乳名。

那什么时候才取正名呢?一般在出生三个月以后,或者等到入学的时候,由父母或者族中的长辈,又或者他的老师来确定一个正式的名,一般叫“训名”或者“学名”。

有了乳名和学名以后,什么时候才取“字”呢?《礼记》中说:“幼名,冠字”,意思就是,幼小的时候就可以取名,但是“字”必须等到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这是针对男孩子而言,女孩子,就是十五岁及笄的时候才可以取字。


古人

冠礼和笄礼,都是*礼,“字”,就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从此男女可以婚嫁,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古人在进行社交时,一般都会用“字”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而乳名和学名,一般只有长辈或老师才可以叫。

名和字的这种功能属性,反映的是古人长幼有序的传统礼节,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不过,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只有贵族阶层才会取“字”,平民老百姓是没有的。

到后来,才慢慢发展到文人阶层,也就是普通的读书人也可以取字,但是像底层的农民或者没读过书的人,他们取个“字”也没什么意义,所以过去一般有“字”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文化,因为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古人

名和字,都是用作称呼的代号,长辈和老师可以直呼其名,同辈和晚辈,则必须尊称对方的“字”,那么“字”和“名”又有没有什么内在关联呢?

当然有,一般来说,“字”都是源于“名”的衍生,比如杜甫,“甫”字就是对男子的美称,就像现在叫人“帅哥”一样,所以杜甫的“字”叫“子美”;又比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傍晚,同样有所关联。

除了名和字以外,有的古人还有“号”,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这是他四十多岁被贬黄州时自取的号,因为当时他曾在黄州城以东的一片坡地上耕种,于是自号“东坡居士”。


古人

古人一般到中年以后,有了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才会给自己取“号”,至于怎么取,就全凭个人的喜好和经历又或者信仰志趣等等,只要自己高兴就行。

“号”,不属于正式称呼,所以又叫“别号”,一般用作文章书画的署名,差不多相当于现代的“笔名”,因此,读书的时候我们背古文诗词,不但要背作者的名字,还要记住他们的“号”,否则遇到一些用“号”命名或者落款的作品时,你就不知道这是谁的作品,比如《樊川文集》,你知道是谁的作品吗?是杜牧的诗文集,因为杜牧号“樊川居士”,这就是“号”的作用。

   在古代,一字是命名的忌讳。2000年只有3人敢用,现在随处可见
吃饱了就“*”的贵族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命名文化也源远流长,并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和延伸。从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在名字中的运用,强调“一阴不长,一阳不长”,两者完美平衡,到“名字五行”,表达改变命运的诉求,人们为这个名字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但是,读者们不要着急。毕竟,这些命名规则在古代都是贵族的特权。像我这样的普通人通常没有名字。拥有名字也是简单数字的组合。朱元璋毕竟是乞食的和尚。当时人们只知道他叫朱重八,说白了就是朱八八。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活下去才是硬道理。穷人真没心情在明明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浪费太多精力。但是,古代贵族吃饱了,无事可做,对事物起名的想法就到了极点,渐渐地就养成了很多忌讳。
其中之一,是他们绝对不敢碰的。毕竟他们的饭碗是靠这个主子的,绝不会做出毁了饭碗的蠢事,以至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只有三个人敢用这个词。
人们害怕回避的那个词是什么?敢用这个词的三位“勇士”是谁?
三个“勇士”
相信评委们已经等候多时了,大家的胃口也不会再吊在这里了。这就揭开了这个人物的面纱,就是“王”字。注意,赵迁、孙俪、周武、郑王,“王”为姓,自古为俗姓,古人不会因“王”姓而被定罪。忌讳的是用作名字。
中国封建帝王统治了2000多年。无论在哪个朝代,“王”字都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信仰,深入人心。否则,陈胜吴广*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在场。往肚子里塞了一块布,写下“大出行,陈胜王”四个字,恰如其分地借天为自己造势,说是天赐我为王,我是天选之人,你们这些小人,快跪拜吧。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王”字怎么用,而是使用场景比较特殊,包括但不限于*、篡位等历史重头戏。接下来出现的三位“勇士”是不是想篡位?
答案当然是——没有。无论在什么时代,“阿谀奉承”的人都少不了,但也需要深厚的功力,才能阿谀剑出奇制胜。接下来的三个是他们当中zui好的,或者他们的父亲是他们当中zui好的。
“雁雁,雁鸣向天。白毛浮绿水,红掌触碧波。”伴随着背景音乐,我们的di一位勇士——骆宾王登场了。没错,就是小天才7岁写下这首诗,让你在几百年后7岁就记住了。那洛宾王为什么不因为名字中的“王”而被斩首,而且终于成为长生不老的初唐四侠之一?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他自己的名下。骆宾王,观光二字,皆出自《周易》关卦:“观国之光,用客以君”。
这句中的“广”,是指由于有贤明君主,国家治理得力,呈现出盛世昌盛的光辉景象。忠于你的国家。这种把忠义爱国的思想刻在自己名字上的人,君主自然是很高兴,又怎么会给他定罪呢?
下一个出现的“武士”叫封野王,是西汉左将光禄勋冯封氏之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他“忠信正直,足智多谋”。他之所以能够称“王”而不被定罪,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君卿。别混淆了,这是古代言情小说经常喜欢用的两个词。
“君”字很好理解,就是君主的意思,“卿”字如果经常看电视剧就不难理解了。毕竟皇帝喜欢称自己的臣民为“爱卿”,所以君卿就是君臣的意思。与骆宾王之名相似。
风野王虽然不如洛宾王为后世所熟知(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作品),但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此人正是汉元帝后宫凤昭仪的兄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戚。
汉元帝时,御史一职空缺。满朝文武百官认为,风野王zui适合担任这一职务。为避嫌,汉元帝改命他人。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因久闻风野王的才干,直接任命他为琅邪太守。在太守之位,他的政绩卓著,无数子孙视之为楷模。甚至有人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和他一样,以表达自己的野心。
这也是我们zui后的“勇士”——古夜王。
古野望,南朝梁臣间的大臣,同时也是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史学家。他原名顾体伦,但是因为欣赏我们上面介绍的这个人,所以特意改了名字,希望他也能像他一样做出成绩。古夜王虽然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后代,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炎武。
上述三兄弟虽然名字中带“王”字,但并没有轻视皇权的意思。相反,他们对皇权充满了敬畏。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作者在上一篇文章中开玩笑说他们“拍马屁”。没有时代背景的历史就不是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结论
“君”字的忌讳也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中。人民过上了幸福健康的生活,名字不再是奢侈品。人们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更多的是想到自己对孩子的祝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