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

  • 作者: 婉霄
  • 来源: 投稿
  • 2023-01-19

忻城是广西来宾市的一个县,*山是忻城县古蓬镇的一座山。


忻城*山

*山在古蓬镇凌头村委周安屯西0.25公里,高约300米,山脚周长约1公里,独峰平地突起,崖壁白色,山势雄奇,状如猛虎。山虽是以形而名,却是因“人”而显,此“人”便是被称为明代di一牛人,更是被后世尊为立功、立德、立言“真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


王阳明像

一、古崖刻五见王阳明

*山因其上诸多的明清摩崖石刻而在2009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现存的18方古代摩崖石刻中,有12方明代嘉靖年间石刻与王阳明密切相关,其中有5方更是直接提到了王阳明。


1.嘉靖戊子岁(1528)闰月十八日题刻:“协同镇守副总兵镇国将军张祐奉兵部尚书新建伯王 委重建筑南丹卫城。偶登仙石,惟冀工役早竣,永奠兹,务俾夷瑶绥服咸归。......嘉靖戊子岁闰月十八日题。”


张祐(1483—1533),广东南海人,字天祐,号可兰。弘治中袭世职为广州卫指挥使,正德中擢副总兵,镇守广西,进署都督佥事。嘉靖初被总督张嵿*怀奸避难,被捕入狱。后几次上书讼冤,释放令闲住。王阳明于嘉靖戊子七年(1528)二月奏请朝廷重新起用张祐担任副总兵,并负责征剿八寨之事。

2.孙纲跋题:“......戊子冬十月,纲奉新建伯尚书王 委筑城垣,至此初见硃书烟然,逮后观览者多摩模糊,恐久失其真也。故为刻之,以俟观风者考焉。嘉靖戊子腊月守备宾州中山孙纲跋。”


3.陈志敬书题:“戊子之冬十月,奉新建伯尚书阳明王公 委至周安督筑南丹卫,闲与守备孙纲历览山水,而得是岩翳于大石,命于辟之。......嘉靖七年十二月朔 奉政囗南宁府同知东莞陈志敬书。”


陈志敬,字一之,号莲峰,东莞*人。明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历任浔州通判、南宁府同知、按察司佥事等职,后封中宪大夫。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总督两广平思田之乱,委派陈志敬入敌营谈判,使卢苏、王受二人折服受抚。嘉靖七年(1528)王守仁征八寨,命陈志敬提武缘兵从征,升为江左兵备道。平定八寨后,受王阳明的委派协同督理移筑南丹卫城于周安事宜。

以上3方都是嘉靖七年(1528)的石刻,镌文中的“兵部尚书新建伯王”、“新建伯尚书王”、“新建伯尚书阳明王公”所指都是王阳明。王阳明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曾因平定宸濠之乱的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

4.陈焕诗题:“阳明王子巳仙游,留得芳勋勒石头。高鸟重投网罟入,逋鱼均放水波流。聿兴粉蝶青霄立,无复编民卒岁愁。驻节偶来多古迹,一尊酒尽未归休。分守道余姚陈焕书。”


陈焕,字子文,号西愚,浙江余姚人。正德十二年进士。任工部主事,历江西按察使、布政使,入为光禄寺卿。

5.莲花峰人诗题:“冬去春来俺此游,闲观景物又从头。古滂雨过蓝村染,宝积云锁翠欲流。同卯洞横新锁钥,寅缘民灭旧忧愁。伊谁功德阳明子,提笔临崖叹未休。已亥三月,东莞莲花峰人次。”


“莲花峰人”即是陈志敬,石刻时间为嘉靖十八年(1539)。其时,陈志敬已从广西左兵备道佥事任上“恳休归里”,因故地重游看到当时的新景象,有感于王阳明的功德而留题之诗。

以上第4、5方石刻可以说是对王阳明纪功诗题,其中的“阳明王子”“阳明子”都是对王阳明的尊称。一方面是因为王阳明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另一方面,“子”也是古代对圣贤之人的尊称。

二、阳明发兵平八寨

王阳明与忻城县*山关系,源于他暮年之际的广西之行。

明代的广西属十三行省之一,地处边疆,民族众多,战略地位特殊而重要。土司不时反叛作乱,八寨与大藤峡更是匪患久聚,长久未平。嘉靖初年,叛乱持续,前有田州岑猛作乱,后又有卢苏、王受构众煽乱,攻陷思恩。连年的征战,致使生灵涂炭,良民流离失所,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危及国家的稳定及边境的安宁。嘉靖六年(1527)五月,王阳明被任命提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出征思恩、田州平乱。

嘉靖七年(1528)初,王阳明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不折一矢,未伤一卒,即平定了震动朝野、调集四省兵力、历经数年屡次征剿而无果的思田之乱。

广西各地父老看到了王阳明的杰出才能,于是成群结队前来告状,请求王阳明乘胜解决断藤峡和八寨问题,他遂决意*征剿八寨及断藤峡。


明代广西的“八寨”,即今来宾市忻城县古蓬、北更、遂意和红渡等4个乡镇的思吉、周安、古蓬、古钵、古卯、都者、罗墨(今称红渡)、剥丁(今称北丁)八地的石山地区。其地层峦迭嶂,峭壁林立,交通闭塞,地势险要,是柳州府宾州迁江县、上林县及庆远府忻城土县交汇之地,更是当时乱民聚众举事的主要根据地。其“积千百成徒,流劫州县乡村,杀害良民,虏掠子女生口财物,岁无虚月,月无虚旬;民遭荼毒冤苦,屡经奏告”,但朝廷多次征剿无功。

嘉靖七年(1528)四月,王阳明以广西右布政使林富、副总兵张祐为督率,调遣已经归降的卢苏、王受数千名兵将悄然发起了平定八寨之战,仅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将八寨彻底平定。王阳明当时心有感慨写下《平八寨》诗一首,即:

见说韩公破此蛮,

貔貅十万骑连山。

而今止用三千卒,

遂尔收功一月间。

岂是人谋能妙算?

偶逢天助及师还。

穷搜极讨非长计,

须有恩威化梗顽。

三、择地移筑南丹卫

平定八寨后,出于长治久安的考虑,王阳明亲自到周安诸寨进行实地考察,并决定将南丹卫(明代广西重要的军事卫所)从宾州(今宾阳)迁至周安。他在《议立县卫》一文中写道:“本院身亲督调各兵,看得周安堡正当八寨之中。”他在奏章中又说:“臣等看得周安堡正当八寨之中,四方贼巢道路之所,会议于其地创筑一城,度可以居数千之众者,而移设南丹一卫于其间。”

做出移筑南丹卫的决定之后,他立即安排时任副总兵张祐、南宁府同知陈志敬、宾州守备孙纲等人开始进行工程建设,并多次就人员及经费安排进行指示批示,要求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因后来王阳明很快病而归亡,继任者林富另作他计而停止了此工程建设。


南丹卫旧址

今忻城县古蓬镇尚存南丹卫移筑旧址,其位于今周安村东侧滂江河两岸。整个遗址现在全被辟作砖瓦窑和石灰窑及农作基地,分布面积约1.5平方公里,由三座城及城外峰台组成,城垣为夯土建筑。

因为*山与南丹卫遗址相近,所以就成了当时筑城将官们的闲游赋雅之地,他们游兴起时,相互赋诗并镌刻于*山石壁之上,后人也常以此来纪念阳明先生的功德。


清代李毓杰亦曾写有《过八寨有怀王阳明》一诗(见于*二十三年[1934] 黄诚沅纂《上林县志》):

昔日曾谪龙场驿,

今日亲临凤化城。

半陆半朱真道学,

擒王擒贼本书生。

南丹战垒屯柯卯,

罗墨安澜绕剥丁。

试向绿茅询守卒,

伏波千载有遗兵。

良知传千载,润物细无声。忻城周安是王阳明的过化之地,王阳明的故事流传还反映在周安街万应寺的一幅壁画之上。壁画的正中是一位官员正襟而坐,双手向左右两边平张,似乎在讲说道理;官员的右边站的是一衙役与一百姓,左边则是两个衙役抓着一个上身*的人。看到此壁画,会让人情不自禁想起王阳明以良知教化盗贼的故事。



万应寺外墙上的壁画

忻城*山,这是一个让崇仰王阳明、追怀历史、追求心学之众不得不去的地方。

(吴孝斌)

(成稿于2022年11月12日)

特别提示:未经本人同意,媒体、网络等不得转载!

   广西炮龙之乡的故事

作者 黄时沛

狄青部将廖监元与宾阳八景诗。

大凡在宾阳知识界,绝大多数人都读过或能背诵自明朝流传至今的巜宾阳八景》诗。其诗曰:
宾阳宝水涌春涛,
流出镜湖秋月高。
夕照鞍山藏虎豹,
朝霞石壁产英豪。
迎晴淑女留仙迹,
消暑葛翁显圣韬。
鹤观灵泉水滚滚
马潭烟雨浪滔滔。
此诗的作者为明代弘治年间在宾阳任知县的人,名叫梁鱼。宾阳*县志有载:梁鱼,字克龙,广东顺德人,成化辛卯举人。弘治间,由平乐县擢知宾州,富学工诗……建东城楼、南城楼。著《八景诗》……
梁鱼的诗虽通俗易懂,但因年代久远,其中有些也不易为时人所解。如“迎晴淑女",后人往往将其写成:迎情淑女,误以为女跟情有关,殊不知八景诗为一首绝佳的格律诗,后六句均为工对。自唐之后的格律诗,要求平仄相反,中间四句必须对仗,词性相同。旧时名词分有很多细类,譬如天文地理、花鸟虫鱼,非此不能称得上是工对。梁鱼为明代举人,当然是经过遴选出来的科班,不会不知作对和写格律诗的要求。因第六句“消暑”为动词加天文名词的组合词。前一句应该是这一种结构才对。迎,为动词。天晴的晴,为天文类词。晴、雨、云、雾,夕阳、朝霞都是同一类天文词。故应该用天晴的晴,而非人事类人情的情。迎,为逢合,适遇天晴之解。
而此诗关键句,是在“英豪"二字费解。石壁山在大桥廖平圩附近。石山出产什么英豪??诗中的“英豪"不是土特产,也不是俗话说的日月星辰朝霞发出的光亮,而是英雄豪杰之意。有人附会说豪杰是后来大桥的程思远先生一类人物。明代人如何能预知*时的大桥有个大人物叫程思远呢?那么这个英豪是谁?是横行乡里的廖平土匪廖阿明?曾亚富?陈贵华?也不是。这些只是*时*的匪患。此英豪,指的是谁?是狄青南下征讨侬智高的大将、宾阳廖姓的开山鼻祖廖监元千户侯。
廖监元何许人也?为何被梁鱼称之为英豪?说来话长。
根据廖氏光绪及*时的族谱记载,廖监元原籍山东省青州府演乐塘人,宋皇祐年间随狄青大元帅南下征侬智高时,深得狄青的赏识,因而驻扎在宾州南面塘来山口要地。为什么说塘来山口是要地呢?据*时的宾阳县志载,疑狄青夜袭昆仑关,可能是从渌(六思)塘(塘来)山口过佛子隘、石牛冈过高田而偷袭昆仑。历来,这里是旧时宾州通往邕州各处的重要商道、盐道。芦圩之所以有圩,也是由于此商道客多,常在卢屋街歇脚吃饭而逐渐成街成圩。渌塘山内则现在的塘来水库区,旧时村稀林密,是当时土匪藏匿之地,同时也是侬智高攻取宾州城的重要途径。今塘来坝首右侧,新桥镇的石砍村后山叫将军山,也不无来历,估计与宋时狄青战侬智高或与廖监元驻兵塘来山口有关,这也说不一定。
回头说,廖监元紧随狄青,在归仁铺大战侬智高凯旋之后,宋皇为了安抚广西边民不再反大宋,留下了一大批兵马,分布于广西各地镇守。其中廖监元一支兵马依然驻扎于宾州城南的塘来山口。后人称此驻地为廖寨。
廖监元功后被封为千户候,也不是吃闲饭没事干的头儿。大桥镇的廖平地旧时是宾阳东南部人,譬如王灵、黎塘、甘棠、露圩、古辣、武陵等通往上林、迁江、来宾和邹圩的经商之路。但是,那时那一带村稀地广,乱石遍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还有石壁山、三仙洞、白羊山、穿山岩、灿景岩等,正是土匪窝藏之地。地方官府往往久治不下,十分头痛。
由是,剿匪重任落到了迁户侯廖监元身上。带兵打仗,视为家常便饭的廖千户,随即依令杀到大桥。土匪们依借铜钱山、白羊山、石壁山等与廖周旋。zui后,寡不敌众,躲进洞穴较深的灿景岩内,拒不投降。廖千户紧紧围住,断了贼的粮、水通道。贼人坚持不多日,因粮绝水尽,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爬出洞外就擒。从此匪患暂趋平息。
为纪念廖监元的功德,宾州人便将灿景岩改称为廖平岩,周边几十里不毛之地也通通称之为廖平地。后来有了个小圩,也取名为廖平圩。甚至在1949年以后,国家在廖平北面所建立的*农场,乡下人也称之为廖平农场,或廖平*场(也即今日的黎塘监狱)。
廖监元当时名声大振,过后,还进一步肃清了塘来山口内的几帮匪徒,州人皆称之为英雄豪杰。故而州官梁鱼的《八景诗》,盛赞石壁造就了英豪,那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