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陈廷敬纳兰明月扮演者」

  • 作者: 阳荣
  • 来源: 投稿
  • 2022-12-23

陈廷敬纳兰明月扮演者?

   是演员曹莉。

   那笔钱他只留下四百两,作为自己入川办差的费用,余下的一千六百两,他让回乡省亲的长沙籍翰林院检讨张继元全部带回去,让家中报答借钱帮助他们的亲戚,再拿一部分修缮供奉宗祠,其余留作家用。

   对于道光皇帝的浩荡皇恩,曾国藩自然是要不遗余力地回报。

(文史作家泥文授权勇哥读史独家发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一部《一代名相陈廷敬》电视剧算是将纳兰性德“*”了一回,也可以说是将历史本质“*”了一把。

剧中说陈廷敬是纳兰性德的老师,陈廷敬之女陈采薇是纳兰性德青梅竹*恋人关系,纯属娱己娱人的戏说。

而据史性资料显示,陈廷敬(1639年―1712年),山西泽州人,有三子无女,是康熙的老师。因纳兰明珠关系,与纳兰性德没有交往,如果说有,那就是同朝为官。还有就是wei一能说上关系的是陈廷敬为纳兰性德墓志铭篆盖,现保存完整。是陈廷敬担任经筵讲官起居注翰林院左都御史时,碍于职位不得不行之的举动。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师从清朝一代大儒徐乾学。


我相信大多数人知道纳兰性德的这首词——《画堂春》,如你记不全它,也一定记得其中的几句,如“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这首词是说纳兰性德与青梅竹*恋人情投意合,已有婚许,但恋人却被康熙相中,纳为妃子后之作。两人生生分离,其痛难抑,织女牛郎仙凡相恋,尚且能每年相会一次,而纳兰性德对青梅竹*恋人的爱恋之情,却只能通过词来遥寄。

有蒋瑞藻《小说考证》引《海沤闲话》:“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国丧,*每日应入宫奉经,容若贿通*,披袈游泳衣,居然入宫,果得一见彼姝,而宫禁森严,竟如汉武帝重见李夫人故事,始终无由通一词,怅然而去。”或许也见症结。


纳兰性德是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不管是在宫中还是康熙出巡,纳兰性德都紧随其后。如是说与他相爱至深的青梅竹*恋人被康熙纳为妃子,那么至他早逝也在情理之中。他每天在宫廷内呆着,与青梅竹*恋人两两相望而不可相亲,那会是一种蚀骨噬心的疼?作为痴情钟情的纳兰性德,一边是封建王权和礼俗的制约,一边是自己爱入骨髓的青梅竹*恋人,他想冲破封建“牢笼”,可这“牢笼”让他无法越雷池半步。两种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打架,不把他打成重伤不治才怪。

纳兰性德一生落拓不羁,天纵才华,锦衣玉食而又为情所困始终。在宫廷,豪门,封建体制里构成的矛盾冲突形成了无与匹敌的心里压抑,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后其妻卢氏加知音早亡,更加进了他厌世弃世之心的进程。在一个晚春的日子里,他拖着已病入膏方的身子,与好友一番长饮,一醉一咏三叹过后,写下一首词,就此一*,了却了一生,给自己的生命划上了一个句号。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在当时词坛与陈维崧、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留下了相当多的打动人心的著作,如《侧帽集》《饮水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如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

在电视剧《一代名相陈廷敬》里乏味的几个场景戏说勾勒的纳兰性德,哪有“清代李煜”的身影,是不是有点让我们大跌眼镜?

参考《清史稿.纳兰性德传》等资料

(泥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勇哥读史工作室专栏作家,著有《泥人歌》《我多想停下来》等多本专著)

   三朝元老张廷玉惨遭乾隆抄家,抄家后,乾隆为何又乖乖收回成命?
清朝的*那都是出了名的,从和珅到纳兰明珠再到李鸿章……每一个名字都让人耳熟能详,而清朝的这些皇帝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些“能臣”的敛财手段,所以对于官员的贪腐都给出了相应的量刑标准。在这套标准里,主要*的钱财超过一千两,当事人就可以被直接问斩。
所以很多时候,清朝的皇帝缺钱了,必要的时候就大手一挥——查贪腐,将这些银两一并收归国库。也正是因此,有人戏称和珅就是乾隆留给嘉庆的钱袋子。
不过按说清朝对官员的贪腐查处力度如此之严,但凡是经历过查抄的,基本就无人能够幸免,可是这些人中偏偏却有这么一个另外,那就是经历了康雍乾三世的老臣张廷玉。
乾隆命人查抄了张府,明明也查出了大量钱财,可是事后乾隆却并没有给张廷玉定罪,反而继续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张廷玉,看过一些影视剧或者小说的,想必对这个人物都会很有好感。因为在很多剧里,张廷玉的存在,就意味着清廉、奉献与爱民。
而事实上,这位出身名门,文武兼备的*,也确实多年兢兢业业,大改行贿之风,查处奸胥滑吏,留下了不错的口碑。
与此同时,他也在那个十分重视满族血统的清政府中,一度做到了军机大臣、一代名相的位置。而他,也是wei一一个配享太庙的*,这些都可以看出张廷玉的能力。
只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诚然为清政府做了很多事情,尤其在雍正时期更是荣极一时,可是到了乾隆时期,已经年过花甲的张廷玉渐渐地与乾隆生出了嫌隙。
这方面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张廷玉与雍正的关系处的非常好,甚至处成了“兄弟”一般,也就是在雍正这里,张廷玉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荣耀。
但是这样一来,对于即位的乾隆来说就非常的让他不舒服了,毕竟张廷玉身为臣子,却总感觉有着长辈的姿态压着自己一头,换做是谁也会不舒服。
二来,25岁登基的乾隆,资历到底也算不得深厚,还是需要旧臣的出谋划策,这时候张廷玉与鄂尔泰便成了乾隆稳定政局的两个重要人物,而这两个人物被依仗的多了,渐渐都生出自己的党羽,两派的门户之争一度让乾隆厌恶,但又不得不为了大局而克制。
等到乾隆十三年,年纪更大一点的鄂尔泰因病去世,也就是在这一年,实力已经足够强大的乾隆开始清算旧账,治理了大批的官员。当时的张廷玉也意识到自己当官做到这个份上算是荣耀至极了,想要退下,就向乾隆递上了辞呈。
不过辞职归辞职,张廷玉总想着雍正之前许诺过的“配享太庙”的事情,就把这个事情也拿出来说,想要得到乾隆的肯定,这又惹起了乾隆的不快。
毕竟在乾隆的心里,这笔积压了多年的怨气根本没来得及发,张廷玉想要撤退也就罢了,还继续拿着老臣的资格给谁看?于是震怒之下的乾隆驳回了他的辞职申请,还把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荣誉给撤了,之后对于张廷玉也是各种讽刺奚落。
事情本来到了这里也就差不多可以告一段落了,毕竟也是一起共过多年患难的君臣,留有zui后的一丝体面也还是可以的。
只是过了几年,好不容易张廷玉等到了告老还乡的机会,这个时候张廷玉的亲家突然犯了事,连累的张廷玉一并被查。这下也给了乾隆彻查张廷玉的由头,于是,乾隆十五年,在皇上的授意下,内务府的人马来到了张廷玉的家,对张家进行了一次大彻查。
这次查抄,单是真金白银就打到了36万余两,更别提还有各色珍宝字画……很多人都不免猜测,张家这次恐怕是彻底的栽了。
因为,这些所查抄出来的金银财宝,竟然全都是有来头的,根据官方的账目记载:张廷玉所获的这些钱财大多是雍正赏赐,直接算在明账上的,就有7次,而每次的赏赐金额都是数以万计,即便是zui小的一笔赏赐也有白银两万。
所以虽然这次抄家抄出了这么多珍宝,可细细算来,除开赏赐竟也所剩无几,反而还坐实了张廷玉是一个清官的美名。
当然,这一次查抄的本意其实也不在这些金银,乾隆更多的是想看看张廷玉对朝廷的态度,尤其是身为一个*,是否足够忠心。
所以对于查抄的物资,乾隆更看重的是张廷玉写的诗词文集以及往来通信,按理说身为文人的张廷玉写了那么多东西,要想找出错处其实也很容易。可是张廷玉能做这么多年的官而安然无恙,那也不是一般的谨慎,所以清算了所有内容,竟还真的没找到任何不当的言辞来。
实在找不到罪名的情况下,乾隆也不想让众人觉得是自己师出无名,zui后便将前朝皇帝赏赐给张廷玉的财产一并收回了事,这样也算是给了张廷玉一个教训,自己也更有台阶下。
当然,乾隆也深知对于臣子若只有罚也是不妥的,所以这次的抄家之后,乾隆也就放心地准许了张廷玉告老还乡,还将“配享太庙”的荣誉还给了张廷玉。至此,这件事情才终于告一段落。
自古帝王多疑,毕竟身居高位的人,得到得越多,担忧的也就越多。张廷玉的一生算的是足够勤勉谨慎,可即便如此,也逃不过被帝王怀疑的命运。
一场抄家,让这位三朝元老失去的zui后的体面,zui后灰溜溜地回到老家,在郁郁寡欢中过了自己的晚年,可以说是晚景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