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传字派」
- 作者: 彩涵
- 来源: 投稿
- 2022-12-05
什么叫传字派?
传字派一律以传字排行,意思是要把昆曲传承下去,传字下面的一个字,根据不同的行当,用玉,草,金,水四个字傍题名。
生行:斜玉旁,取玉树临风之意。如周传瑛,顾传琳等。旦行:草字头,取美人香草之意。如朱传茗,沈传芷等。
净行:金字旁,意在“黄钟大吕,得音响之正,铁板铜琶,得声情之激越。如郑传鉴,薛传钢等。丑副行:取水字。以示,口若悬河之意,如王传淞,王传浩等。
益都于钦思容纂
益都李文涛秋水校
古迹一
类例有四,各以类书,近而相证者,则联书,不拘以类。一曰城郭,记古井邑。二曰亭馆,该乎栋宇。三曰邱垄,邱陵,坟衍系焉。四曰志闻,碑铭、诗说终焉。
【四曰志闻,碑铭诗说终焉。
○按于氏所云,志闻亦如近世府县志,有艺文一类,而今本止存城郭、亭馆、邱垄三类,并无碑铭诗说等文,是此编特草创之本,未为完书,故舛误有所不免也。第四卷风土,有风俗而无土产,亦仅见于总序云。】
凡此,皆古人之迹也,迹于书者,人存其政举,迹于地者,人亡其处,在过黍离而兴悲,临广武而有叹,旷千载而相感者,其在兹欤。
城郭
广县城
○益都府南瀑水涧侧。汉广县故城。元魏尝以置青州 。
【元魏尝以置奇州。
○按水经注,阳水东北流,径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此谓西汉刺史治,东汉则郡国志曰,临菑刺史治矣。晋初治临淄,沿后汉之旧义。熙中,自广固移治东阳城。后魏书曰,青州司马德宗治东阳,魏因之是也。于氏于沿革云,汉置青州刺史,不常所理此。又云元魏以广县置青州,不知元魏青州治东阳,史有明文,广县晋初已废,岂得更为刺史治乎。郦注所言故城旧治,皆汉代遗迹,太守理临淄,刺史治广县,则不可谓无常理也。】
遗址犹存,土人目为古青州。
广固城
○府西北尧山下。齐记云,晋永嘉五年,刺史曹嶷所筑,有大涧甚广,因之为固,故曰广固。初南燕慕容德议所都,潘聪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地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所营山川阻险,为帝王之都,德从之。及刘裕围慕容超,城侧有五龙口,险阻难攻,兵力疲乏。河闲人元文说裕曰,昔赵攻曹嶷,望气者谓渑水带城,未易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自破。石季龙塞之,嶷果请降,后五日,雷雨震,开之。慕容恪攻段龛,亦塞五龙口,龛遂降,今旧迹犹存,宜试修塞。裕从之。超城中男女,皆患脚弱病者大半,遂出奔,为裕所擒,此缘城闭日久,气郁不通,自然生病,自古兵革闲,多有之,裕不学,故为元文所诳耳,其城为裕所夷,无复遗迹 。
临淄古城
○临淄县北,雉堞犹存。齐记补谓,齐古城,周五十里,高四丈,十三门,其西雍门,韩娥鬻歌之地。又有稷门,下立学舍,所谓稷下学。齐宣王聚文学游说之士,邹衍、淳于髠、田骈、驺奭、接子、慎到、环渊之徒,皆赐列第,为上大夫。 【县北有大夫店,由此取名。】
不治而议,号稷下学士。荀卿尝为稷下祭酒。又郑康成云,齐田氏时,学舍所会,号棘下。棘、稷音相近,即稷下也,亦鲁城地名。左传,阳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东门,战于棘下。西南有申门,门外申池。左太冲赋谓之照华池。郡国志谓之左右池,即系水原也。北曰章华门。史记,苏代自燕入齐,见于章华门者是也。城东北五里余,有雪宫遗址。 【见寰宇记。】 又西北系水之侧,有梧台。水经注,楚使聘齐,齐王飨之梧宫台,台甚层秀,东西百步,亦宋愚人得燕石之处,有汉熹平五年碑题云,梧台里。又南歇马台,土人以为晏子作歌之台,或又以为简公之檀台,皆不可考。齐城在战国时,苏秦谓城中七万户。汉高又溺爱外妇子,以齐言者皆封之故齐地,惟此城独大,意其全盛之时,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者,信不诬矣。
石槽城
○临淄东十里,即古安平城,因城内有石槽,故名。鲁庄公三年,纪季以酅入于齐。杜注,齐国东安平县,有纪季墓。
【北有冢,土人云,敝无存冢,疑即季墓。杜注,齐国东安平县有纪季墓。
○按,杜云酅纪邑在齐国东安平县,不言有季墓。】
田单封安平君,即此。
西安城
○临淄西三十里。耿弇讨张步,谓西安小而坚,即此。东有画邑城,王蠋乡也。弇进军画中,居两城之闲。
【路史云,风俗通有,齐大夫昼氏邑。孟子宿昼,昼在临淄,画在西安,今即画水,号宿留小昼,乃画之讹,不应有二。】
索头城
○临淄东南二十里。女水之南。后魏慕容白曜围沈文秀于青州,筑此城,因有索头村。
朱虚城
○记云 【记云,○当作寰宇记。】 临胊东六十里。孔融为黄巾贼所败,曾保此城。葢融保都昌,与此相近。又有东阳城,亦曰凡城。左氏曰,晏弱城东阳。又有校 【音效】 城,武帝封城阳王子云为侯。临原城封菑川王子始昌为侯,皆在临朐东,见寰宇记。
斟灌城
○寿光东四十里。寰宇记云,斟灌城,亦名东寿光。
【自金,为斟灌店。】
按有穷后羿,拒太康代夏政,仲康子相立,依同姓诸侯斟灌、斟寻氏,羿相寒浞杀羿,使其子浇 【即奡也】 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杜征南,谓寿光县东南有灌亭。汉北海郡有斟县。应劭谓平寿为古斟寻,东南有斟亭。京相璠曰,斟寻去斟亭七里,然则斟国在齐明矣。皇甫谧乃谓斟灌在卫。臣瓒谓斟寻在河南,引夏都为证。颜监曰,应氏止云斟寻,本是禹后,何预夏国之都乎,瓒说非是。
纪城
○寿光南三十里。春秋之纪国通志曰,纪本在东海赣榆,后迁剧,亦称纪城。内有台,高九尺,俗曰纪台,城旁有剧南城。汉剧县也。尔雅云,七达谓之剧骖,北海剧县有此路。
王胡城
○寿光北二十里,古益都城也。汉武元朔元年,封菑川懿王子胡,为益都侯。
【元朔元年,封菑川王子胡,为益都侯。
○按汉书,王子侯表,胡以元朔二年封。】
薨,子广嗣,广薨,子嘉嗣,元凤三年,坐非广子,免。
益城
○寿光南十里,汉益县城。寰宇记以为益都城,云魏始于此立县,非是。土人称王子胡者,正益都城耳。
丰城
○寿光西二十里。舆地记,本汉菑川国城。
【舆地记,本汉菑川国城。
○按水经注,益县故城,即南丰城。又寿光南三十里之剧城,为菑川国治,安得别有丰城,本汉菑川国乎,于氏说误。】
司马懿伐公孙渊,北徙丰人,住此,改曰南丰城。
乐望城
○寿光东二十里。汉宣帝封胶东戴王子先,为乐望侯。
【汉宣帝封胶东王子先,为乐望侯。○先,汉书作光。】
今曰王望店,王望北十余里,又有古城,土人名曰女直营,金人屯兵之所。
延乡城○水经注,千乘有延乡城,世谓之从城,延、从字相似。野沟水出此。 【野沟水出此。○水经注,作葢野沟。】
西北入时水,今乐安西北有此城。汉元帝封李谭延乡侯。
【汉元帝封李谭延乡侯。
○按汉书功臣表,谭以成帝永始四年封。】
俗又云会城。
千乘城
○郡国志,高苑县北二十五里,古千乘县。以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邱得名。县北有青邱泺,即今清水泊也。又子虚赋注曰,青邱,山名,出九尾狐,在海外。葢濒海耳。汉高置为郡。和帝更名乐安国,千乘县并属焉。至隋开皇初,移县置广饶,此城遂废,其东复有汉利县古城云。
被阳城
○寰宇记,高苑县西南,汉武封齐孝王子燕,为被阳侯。
废济阳城
○唐景龙元年,析高苑置,在济水之北,寻废,故城在县北九十余里。 【故城在县北九十余里。(谓高苑县北。)
○按济阳废县,即今之邹平县治。乐氏寰宇记云,在州北九十四里者,谓淄州淄川县之北,据元和志,亦当作西北也。于氏误以为在高苑北九十余里,则其夫济水远矣。 (今小清河,为济水故道。)】
薄姑城
○元和志,在博昌东北六十里,即殷末薄姑氏旧都。今博兴东北,俗呼为嫌城者是。又书序,成王伐奄,迁奄君于薄姑。奄在鲁,不知薄姑又是何地。
博昌古城
○博兴南二十里。汉博昌县城。 【金须知博昌镇。】
或亦呼为薄姑城,非是。西对古城,即延乡也。
【西对古城,即延乡也。
○按于氏前云,延乡在乐安西北,则处博昌之东矣。此又云西对古城为延乡,皆臆揣也。】
利城
○乐安西北二十里。
【乐安西北二十里。
○按水经,河济*,皆过利县,又东北入海,故城在今博兴县东南四十里。 【地名利城镇。】 元代当属乐安县境也。】
汉齐郡利县。
平寿城
○潍州西南三十里,汉县古城。又有废下密城,在州西三里。隋开皇中,于北海县置潍州,移下密县于此。大业二年,并入北海,此谓西下密,东四十五里,有东下密。隋开皇中,分下密东界为胶东县。唐武德初,废此城。今在昌邑东南,俗呼密城,距州不止四十五里。又东南有后魏皇兴初所置,胶东县城。州东南三十里,有汉桑犊城,并见寰宇记。白狼水出小王庄,正桑犊地。
废昌乐城
○潍州西五十里,古缘陵。春秋,淮夷病杞,诸侯城缘陵而迁杞。齐侯与之车百乘,甲一千。此城东南十余里,有营陵城,又南安邱北海界上有起城。营陵即缘陵。 【见汉书注。】 起即杞耳,在汉曰营陵县,元魏又曰营邱。 【谓即太公所封者,非是。】
唐初,权置杞州,后为县。宋改曰安仁,寻又改曰昌乐。国朝至元三年,废入北海,今废城内有玉华宫,旧名神游观。宋宗室淄王、瑞华堂碑刻在焉。
訾城
○昌邑县西北海滨。春秋,齐师迁纪、郱、鄑、郚。杜注,北海都昌西有訾城,则鄑地俗呼为瓦城,半为水渐,城南有孙武庙。
营城
○昌邑南五里,有大营城。北五里有小营城。南城即古都昌,不知何故谓之营城,岂孔北海与黄巾相拒,屯兵遗迹邪。
古诸城
○密州西南三十里。春秋时,鲁邑。季孙行父,城诸及郓。
姑幕城
○商侯国。汉晋为县。郡国志,引博物记曰,城东南五里,有公冶长墓。寰宇记,则谓长墓在密州西北五十里。姑幕在莒县东北百六十里。详此,则姑幕城当在密州。
昌安城
○安邱县之外城。汉石泉城。后汉并入昌安,在县西南十里。寰宇记谓之安昌城。今按张禹封安昌侯,乃汝南之县。又云西南十二里,有安邱城,实一城耳。
【安邱县之外城,汉石泉城。后汉并入昌安,在县西南十里。寰宇记谓之安昌城。又云西南十二里有安邱城,实一城耳。
○按寰宇记,石泉故城在安邱县西南六十里。汉安邱县城在县西南二十里,与于氏所引里数不合。又按水经注云,潍水又北径石泉县故城西,又北径平昌县故城东,潍水过安邱东界,故安邱县志谓,汉平昌在今诸城安邱之交,地名柴沟。则石泉非县西南,亦不止十里可知。(当作东南六十里。)水经注又云,潍水又北,昔韩信与龙且阵于此水,西有厉阜,又北径昌安县故城东,厉阜在今安邱东五十里,昌安县在其北,则不得为县之外城矣。(唐辅唐县,治昌安城,非今县理。于氏误引寰宇记耳。)水经注又云,汶水又东径安邱县故城北,城对牟山。牟山在今安邱西南十五里,则汉安邱城,自在今县西南,石泉城在东南,昌安城在东,各不相涉,于氏以为一城,殊混。】
记皆误。
平昌故城
○安邱南六十里,汉平昌县,属琅邪。
【汉平昌县,属琅邪。○按,安邱县志,汉平昌城在柴沟,为诸城界。又引隋志云,郚城旧置平昌郡,后齐废郡,置琅邪县。大业初,改名郚城,即汉之梧成县,非平昌也。则此条所谓平昌故城,乃后魏之平昌郡,下云郚城在安邱西南六十里者,实一城也。以为汉平昌县,误矣。】
亦为侯国,文帝封齐悼王子卬,为平昌侯,后徙封胶西王。 郚城
○安邱西南六十里。春秋,齐迁纪、郱、鄑、郚。杜注,朱虚县东南郚城,汉为梧成县,后魏于此置平昌郡,高齐改为琅邪县,隋改曰郚城,大业末废。
淳于城
○安邱东北,潍、汶二水交处。古有此城。按通志,武王封禹后东楼公,于杞。 【汴梁杞县。】 九世,成公迁于缘陵。 【潍州昌乐。】
至文公,又迁居淳于,号州公。春秋,州公淳于如曹是也 。
【至文公又迁居淳于,号州公,春秋,州公淳于如曹是也。
○按左传,正义引世本云,州国姜姓,春秋经书,州公。传言,淳于公。杜解云,淳于州,国所都是也。杞并淳于,在州公不复之后,非木,巳伯别号州公,而又妄造州公淳于之称,亦为不通矣。】
后为杞所并,迁江南杞东楼之孙周,亦封于牟娄。
【周亦封于牟娄。
○按春秋,莒人伐杞,取牟娄。杜解但云,木,巳邑。葢杞之初,封本在开封府杞县牟娄,非其都也。于氏谓周封杞于此误。】
隐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娄,今诸城北有娄乡,安邱南有牟娄山,俗讹作朦胧山,即其地。
城阳城
○安邱南八十里。汉城阳国,亦曰龙台城 。
【汉城阳国,亦曰龙台城。
○按水经注,平昌县故城东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昔尝有龙,出入其中,故世亦谓之龙台城,是龙台城即平昌故城矣。汉城阳国,都莒,即今莒州,与龙台城初不相涉,而牵合为一,可怪也。】
城内有台,高六丈台,下有井,与荆水通,失物于井,或于荆水得之,有神龙,出入其中,故曰龙台。
缾城
○安邱南,与郚城相近,汉武封菑川靖王子成,为缾侯。
计斤城
○胶州南五里,春秋之介根。汉计斤县,语音有轻重耳。莒子初都此,后徙莒。今有两塔对立,曰东、西计斤。
祓城 【音废】
○胶州西南七十里,汉祓侯国,属琅邪,俗曰肥城,废音之转也。记谓祓城,无迹可考,当在临胊者,非是。
黔陬城
○高密县西六十里。
【高密县西六十里。
○按,今胶州故黔陬地,而高密在其西北,此云黔陬在西,误矣。水经,胶水北过黔陬县西,又北过夷安县东,夷安今高密,则黔陬当在县之东南。郡国县道记所谓,在今郡东北百一十里者,指诸城言耳。(今胶州在唐及宋,初为高密之板桥镇。元佑三年,始置胶西县,故寰宇记云,黔陬城在诸城东北,计斤城在高密东南也。于氏当元世已立胶州,则黔陬自应云在州南,而仍以高密系之,非是。)】
两城夹胶水而立。县道记曰,黔陬,秦所置,在高密郡东北,古介葛卢国也。后移县于胶水西,相去三十里,谓之东、西二城。高齐天保闲废,介葛卢墓在东城侧。
龙且城
○高密西南四十里。 【高密西南四十里。○寰宇记,作五十里。】
潍水之东,楚将龙且所筑,水西即且冢,冢南曰梁台。韩信囊沙壅水之地,亦曰城阴城。
夷安城
○路史云,夷安,古维国。 【古维国。○当作古夷国。】
有维水。寰宇记,谓今高密县理,东南外城即夷安城。晏子、莱之,夷维人。汉为县,属高密国,详此,则今县理,正古夷安城。西北旧城,乃宋县耳。
高阳城
【寰宇记,高密县西北三十四里。】
○高密西北三十里。汉成帝封淮阳王孙并,为侯,一名胶阳亭。
【汉成帝封淮阳王孙并为侯。一名胶阳亭。
○按汉书地理志,胶阳侯国,属北海郡。高阳则别属琅邪。王子侯表,胶阳侯恁高密,顷王子,以成帝建始二年封,三十九年至王莽篡,免侯。而高阳侯并,封于平帝元始元年。时高密王子恁,正侯胶阳,其不得为一国,明甚。水经注,胶水又北径胶阳县东,又东北会张奴水。按其地,适在高密之北,则此城为胶阳故县无疑。流俗以胶音近高,因讹其读,而寰宇记遂附会侯并封国。又以平帝为成帝,于氏承之,其误宜矣。】
大业末废,今有高阳村。
稻城
○高密西南,潍水堰侧。土人呼堰为赵。贞女防南有高堤,谓是岑彭冢,皆谬。此即稻城遗迹。春秋,称琅邪之稻。自汉有塘堰,蓄潍水以溉稻,因名其城。武帝封齐孝王子定,为稻侯。郡国志,亦谓之郑城,康成故宅在此,旁有稻田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万疋梁,今其遗迹,鞠为榛莽矣。
拒城
○高密南三十里,汉县。根艾水出此,东入海,今曰拒城河。
古胶西城
○高密东南二十五里,胶、墨二水之闲。隋置胶西县在此。大业末,废于贼。土人呼为诸晏城,以前有晏子冢故也。
不期城
○即墨西南二十七里,汉琅邪郡不其县,有太乙仙人祠及明堂,武帝所起。寰宇记云,古城约周十余里。后汉改属东莱。晋于此置长广郡。高齐废之。隋开皇十六年,于此城东北二十七里,置即墨县,今故城在县西南。
皋虞城
○即墨东 【即墨东,○寰宇记,作东北。】 五十里。汉武帝封胶东康王子建,为侯。以旁有王吉庙,亦曰琅邪城,又西有祝兹城。
【又西有祝兹城
○按水经注,胶水出胶山北,径祝兹城东,恐不应在即墨境内。】 汉初,徐厉及康王子延年,皆封祝兹侯,而两汉无此县,葢是乡聚之名,取为国号耳。公孙宏封平津,霍光封博陆之类是也。
壮武城
○地记,即墨西六十里,古夷国。
【古夷国
○按杜解左传,夷国在城阳庄武县。(即壮武)通志则云,夷都、夷安、考、夹、漈、自注,葢谓晋壮武,治夷安城也。】
汉壮武县,属胶东国。晋封张华为壮武侯。今华庙在胶州西南,即壮武地。
莒城
○莒州治外郭。周四十余里,内城周二十里,子城周十二里。寰宇记曰,县理在故城。城三重,皆崇峻,惟南开一门。无知之难,小白奔焉。乐毅攻齐,守崄全国。列女传,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其妻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
【琴*,一说,殖死,妻援琴,悲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哉皇天,城为之崩。一说,妻泣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放声长号,杞城为之颓,遂投水而死,其妹朝日悲之,为作是歌,皆后来追述,后说近是。】
海曲城
○莒州东百六十里,地有东吕乡,太公望所出。后汉纪,琅邪,吕母结众,为子*,杀县长起此,赤眉皆其党,今有吕母固。
曹公城
○莒州南二十里。魏武征陶谦所筑。今曰五花营。
高乡城
○莒州东南七十余里。汉侯国。宣帝封城阳惠王子休,为侯。晋永嘉后,城废,疑即今十字路城。
【又有高广、新山、昆山,皆汉侯国,并在州南,无迹可考。】
箕城
○莒州东北百里,箕屋山下,潍水出此。汉宣封城阳荒王子文,为侯。
折泉城
○汉侯国记,附密州,亦云失其所在。然水经,折泉水出松山。今曰分流山,在马耳山西,城当属此地。
团城
○沂水东北三十里,城正圆,因名团城。隋开皇十六年,尝于此置沂水县,后废为镇。
【沂水东北三十里。隋于此置沂水县,后废为镇。
○按水经注,沂水又东南径东莞县故城西。东燕录谓之团城。魏南青州治。寰宇记,云县理。城本汉东莞县城也。南燕于此置团城镇。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沂水县,是团城即汉东莞县城,且为今沂水治矣。于氏于郡邑既云,汉东莞县即今县城,而此条又云团城在沂水东北三十里,岂以水经注郓亭,在团城东北四十里,因误指郓亭为团城,与南燕团城镇。前于开皇之置县二百年,而谓隋县,后废为镇,亦误。】
葢城
○沂水西 【沂水西○寰宇记,作西北。】 八十里。
葢公先国,陈仲子兄戴葢,禄万锺,即此。汉为县。景帝封王皇后兄信,为侯。隋开皇中,于此城置东安县,后废,入沂水。
向城
○沂水西南。 【沂水西南。○当作沂州西南。】 春秋,隐二年,莒人入向。通志云,沂州有古向城。寰宇记云,夜头水,一名向水,经汉椑城南,入海。向城在莒县南,葢今沂州之向城镇是也。
郈城
○沂州东三十六里。左传,定公十年,叔孙州仇帅师,围郈。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临沂县。大业二年,移县于今州理,此城遂废。通志,郈邑又在郓州须城,非是。
即邱城
○沂州南五十里。路史云,祝邱,祝融氏之后,临沂东南五十里,即邱城是也。桓五年,城祝邱。齐鲁之音,祝、即相近。汉为即邱县。至高齐废。今州西三十里,乃汉厚邱城。土人以为即邱州南,即邱为新城,皆误。
开阳城
○ 【今曰鄅城。】 沂州北十五里,古鄅国,祝融之后,风姓。
【鄅国,风姓。○当作,妘姓。】
又云夏禹之后。昭公十八年,邾人入鄅。杜注谓,琅邪开阳。开本作启。叔孙州仇,城启阳是也。汉避景帝讳,改为开。汉官仪曰,洛阳城南东di一门始成,夜有一柱止楼上。开阳县上言,南门一柱飞去,即洛城门柱也。光武建武四年,封子京伪琅邪王。
【光武建武四年,封子京,为琅邪王。
○按后汉书,京以建武十五年,封琅邪公,十七年进爵为王。此云四年封,误。】
初都莒,莒有城阳景王祠,神数下言,宫中多不利。京上书愿徙开阳,肃宗许之,今城侧有京冢庙。
郯城
○沂州东南百廿里。通志曰,郯,祁姓,子爵。或曰嬴姓,少昊之后。春秋时,郯子朝鲁,能辨古官。仲尼师之。城内郯子宣圣共庙。后汉志,郯有勇士亭,古勇士万邱欣也。
王僧辩城
○沂州东北四十里。梁将王僧辩所筑。土人目为诸葛城,不知所据。又州城东北有小营城。晋元帝之发于戍营也。
锺离城
○沂州西南百余里。路史云,锺离徐之别封,今沂之锺离城,乃晋吴会处,其后徙九江,吴灭之。郡国志,谓此城楚将锺离昧所筑。按韩信传,昧家在伊卢。东海戚胊有此邑。
【东海戚胊有此邑。
○按汉书注,刘德曰,东海胊南有此邑,戚别为县,不当与朐连文。】 城或于其乡邑耳。昧素与信善,羽败,昧亡归信,信时为楚王,及高祖伪游云梦,信恐见禽,或说信,斩昧谒上,必喜亡患。昧曰,汉所不取楚,以昧在公,若捕我以自媚,吾死,公随手矣。
【昧曰,吾死,公随手矣。○按史记曰,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汉书曰,吾今死,公随手亡矣。脱一亡字,似不可通。
(汉所不取楚,所下亦脱以字。)】
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陈,为高祖所擒。先儒谓李广之不侯,以斩灞陵尉。钦亦谓信之不终,以负锺离昧。且樊于期以穷归燕太子丹,犹不忍负。况昧,楚之忠臣,已之良友,以穷来归,乃始容而后负之,可乎?以信之智,独不能如鲁朱家为季布地乎。信罪大矣。
襄贲 【音肥】 城
○锺离城相对。汉末,刘虞初封容邱侯,进封襄贲侯。虞,郯人也。故封乡国,俗讹作凿城。
古费城
○费县西北二十里,古费伯国。
【古费伯国○左传,隐元年,费伯帅师,城郎。杜云,费伯,鲁大夫。二年,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杜云,庈父,费伯也。则费为庈父采邑,非国也。自寰宇记以为,费伯国,误。】
姬姓,懿公之孙,后为季氏邑。颛臾城在北,所谓固而近于费。
古武城
○费西、滕东两县之闲,子游弦歌旧邑。
南成城
○费县南百余里。齐檀子所守。汉侯国。属东海。因南成山而名。汉末黄巾之乱,郑康成避难此山,有注经石室。
祊城
○ 【本阳口城。】
左传,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许在郑地,祊即此城。寰宇记云,自汉费县,移理祊城。后魏太和闲,自祊城移县于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复自阳口,移入祊城,即今县理也。土人乃以阳口城,为祊城。又呼为许田城,皆误。
古承县城
○峄州城西北小城。寰宇记曰,前承县理,今县西一里,汉承县古城也。晋已后,兰陵郡或理今州城,或理鄫,此城自为承县,宋始移焉。
古鄫城
○峄州东八十里。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传国至春秋襄公六年,莒灭之后,属楚。汉、晋并为缯县,其后省入兰陵。隋初,鄫州理承县城。大业二年,始移兰陵郡理此。
【大业二年,移兰陵郡理此。
○按隋志,兰陵郡,开皇初废,大业初,改承县为兰陵县,无置郡之文,于氏说误。】
后为山贼左君衡所据。唐武德初,平贼,复置鄫州,理此城。
郳城
○鄫城南
【鄫城南○兖州府志,在滕县东一里。】
邾夷父颜,有功于周,次子友父,别封小邾,为鲁附庸,居于郳。乐史云,郳城在承县。土人曰小灰城,小邾之讹也。
兰陵城
○州东南六十里,古鲁之次室邑。列女传,鲁次室女倚柱而叹曰,君老,太子幼,诸女笑之。次室女曰,君老必愚,太子幼必悖,愚,悖之间,其乱必生,竟如其言。次室邑,后为楚地。改曰兰陵。春申君封荀卿为兰陵令。城南有荀卿墓。城北有萧望之墓。钦按,君老子幼,不得伊周之付托,必乱。然未乱而先见者少矣,以荀卿之智,尚不鉴黄歇之败,次室女其贤乎。
偪 【音福】 阳城
○州南五十里。古妘姓之国。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封于偪阳。后为晋所灭。后汉为傅阳县,属彭城。
【后汉为傅阳县,属彭城。
○按汉书地理志,楚国有傅阳,故偪阳国,不必后汉始有。】
古嶭城
○滕州东南五十里。嶭,任姓。颛顼少子阳,封于任,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嶭侯,迁于邳。至孙仲虺,为汤左相。复居嶭,六十四世,至愍侯洪,为齐所灭 。
【奚仲庙,在城中,墓在城南。】
齐封靖郭君、田婴于此。郡国志,孟尝君时,嶭城中六万家,其城高厚无比,以抗楚魏也。至今多英杰子弟,葢有文之遗风。文父子墓并在焉。水经注云,冢结石为郭,作制严固,莹丽可寻,今墓已开发,内如宫室,以铜铁铸壁,扣之有声,坚不可动。
仲虺城
○ 【俗曰斗城。】
嶭城西三十里。晋太康地记曰,奚仲迁于邳,其后仲虺复居此。漷水经城北,西入于泗。
滕城
○州西南十五里,古滕国城。秦县之。汉初,夏侯婴初为滕令,号滕公,因秦旧。孝武改为公邱,故地志以为公邱城。
滥城
○州东南六十里。左传,邾黑肱以滥来奔。又名昌虑城。后汉建安中,曾于此立昌虑县。
【后汉建安中,曾于此立昌虑县。
○按三国志,建安三年,分□□为昌虑郡,此葢误以郡为县也。】
有蓝乡,即此邑,或又名戚城,汉戚胊县,亦属东海。
【或又名戚城,汉戚胊县,亦属东海。
○按兖州府志,汉戚县故城,在滕县南七十里,周回四里,非即东南之滥城也。又按汉志,东海郡有戚,有胊。胊县故城在今海州西南,于氏合戚、胊为一县,误。】
古邾城
○邹县南。周武王封祝融安期之裔挟于邾,为鲁附庸。十二世至仪父,始见春秋。齐桓兴霸,仪父附从,进爵称子。又十四世,至邾文公, 【又十四世,至邾文公,○衍又字。】 乃迁于绎,绎本邹山,故亦称邹,此城葢其始封之邑也。汉尝以为南平阳。
邹城
○峄山南二里 【峄山南二里。
○疑即邾城。于氏误分为二。据寰宇记,则汉以邹城为南平阳者,乃孔子父叔梁公所治之邑。后魏地形志,邹县有叔梁纥城,即乐记之邹城矣。】
邾迁于绎,依绎山以为邑。汉志曰,城东门外有韦贤墓。今此山前古城,犹存石表大刻,曰汉丞相韦贤之墓,此亦汉县也。
逢陵城
○般阳府东北四十里。逢伯陵,商之诸侯,封于齐,薄姑氏代之,后太公又代之,逢蒙、逢丑父,
【逢伯陵,逢蒙,逢丑父。○按,逢字,左传,释文无音。杜氏,通兴。逢伯陵,音蒲江反。孙氏,孟子音义,逢蒙,音薄江切,字并从□,不从夆,然考说文,无逄字,则姓氏亦当作逢。葢江韵,本与东、冬、锺为一部。薄,江之切。古音,即薄工切也。当以从夆,音蓬者,为正矣。】
皆其后,或曰此即丑父之邑也。
反踪城
○般阳北。记谓齐景公失马,寻踪,遂得于此。舆地记云,魏明帝景初二年, 【魏景初二年,○寰宇记作三年。】 以辽东新沓民,渡海来归,于此置新沓县,以居之。
莱芜城
○般阳东南六十里。齐灵公灭莱,莱人播迁于此,邑落荒芜,故称莱芜。后汉范史云为莱芜长,清俭守节,百姓歌之曰,甑生尘,范史云,釜生鱼,范莱芜。即此邑城西有韶山,出铁,代置铁官。
【范史云,名丹。】
于陵城
○长山县南二十五里。风俗通曰,陈仲子齐世家,辞爵灌园,居于于陵。史记,谓于陵在楚。路史,谓于陵,商世侯国。在淄之长山者是。余按,仲子亦高洁矣。孟子但讥其避兄离母,或至败伦乱俗,后世亦曷常有斯人哉。正足以励衰俗耳。
高苑故城
○长山北二十里。苑城店因此名。
古济南郡城
○长山西北。葢汉济南郡理也。
【长山西北。汉济南郡理也。
○按,通典及寰宇记,皆有此城。历城县志以为,由济南都尉治于陵而误。然于陵故城,既在长山县南,岂容西北别有都尉治所,则非由此致误也。葢隋志长山下之济南县,今虽为邹平地,而旧属长山,故讹县为郡,因附会汉代耳,此条当删去,并入隋济南城。】
曲成城
○莱州东北六十里海边。汉曲成县。三山*沙,皆在此。晋改为曲城。隋末废 。
【隋末废。
○当云后齐废。隋志,掖县。后齐并曲城、当利二县入焉。】
唐武德四年复,六年又废。
当利城
○莱州西南四十里。
【莱州西南四十里。○寰宇记,作三十六里。】
汉当利县,至高齐废,又有阳乐城,在当利北。
【阳乐城,在当利北。
○寰宇记,引十三州志云,在当利县东北二十里。】
阳石城,即陵石侯国,在当利南 。
【阳石城在当利南。○按寰宇记,在掖县南,当利故城东。于氏葢误以掖,为当利。】
皆汉县也,见十三州记。
临胊城
○莱州北二十余里。汉县。颜监曰,齐郡已有临胊,而东莱又有此县,各以所近为名。县道记,城在海水祠北约五六里,去海二十里。然今海庙,宋初所建,去海才二三里,与古不同矣。
沙邱城
○莱州北。相传商纣所筑,始皇崩处。按史、汉,皆云沙邱在巨鹿县,此后人附会。
挺城
【徒鼎反。】
○莱阳县南七里。汉挺县,属胶东国。
废昌阳城
○莱阳东南二十余里。隋大业闲筑。
【隋大业闲筑。
○按寰宇记,汉昌阳县故城,在文登县西南三十里。旧唐书以隋县为汉古城,误。】
唐永徽初,为水坏。
长广城
○莱阳东五十里,貕养泽在西。汉县。属琅邪。后汉属东莱。高齐置长广郡于中郎城,后移郡于胶东,此城遂废,此即中郎故城耳。
【高齐置长广郡于中郎城,后移郡于胶东,此城遂废,此即中郎故城耳。
○按元和志,中郎故城在黄县东一百步,后魏于此置东牟郡。而长广郡自治胶东□□,今平度州东南。(元胶水县。)后齐天保七年废。东牟郡自胶东城移长广郡,入中郎城,又移长广县于胶东城,并即墨入焉。后魏地形志,长广县有即墨城,康王山祠,金泉山,皆在今平度州东,是魏分即墨东境置长广县,故后齐与即墨,省并为一,通名长广也。(隋改为胶水。)夫长广郡治中郎城,终高齐之世,既未尝改移而胶东城自为长广县,亦非郡治,况所移乃后魏之县,与此条长广故城为汉县者无干,于氏不察,误以后齐之长广郡为汉县,而以其县为郡,于是黄县东一百步之中郎城,与莱阳县东五十里之长广城,遂混而一之矣。】
郡国志,石勒遣中郎将石同,筑此以防海,故名中郎城。
古即墨城
○胶水县东南六十里。正田单火牛城也。汉胶东国,领八县,理此。俗曰朱毛城,北数里有乐毅城,毅围即墨时所筑。
平度城
○胶水县西北六十里。
【胶水县西北六十里。○寰宇记作六十七里。】
汉县。胶水经此城,北入海。又卢乡,亦汉县。高齐并入胶东,故城在平度南十余里。
鲧城
○登州南十五里。此亦有羽山。相传是魏将田预所筑,城近羽山,取殛鲧为名。
乌湖戍
○登州北海中,二百六十五里。
大谢戍
○北海中三十里,二戍皆唐太宗征*所置,后遂为镇,永徽始废。
故牟平城
○州东南九十里。汉县城,高齐天保七年,移县置马岭山。
【高齐移县置马岭山。
○寰宇记,高齐移牟平县于今黄县东七十三里,马岭山南置。】
此遂废。
古莱子城
【当作古黄县城,汉县城也。】
○黄县东南二十五里,古莱子国都地,名龙门。山峡之闲,凿石通道,极为险隘,土人曰莱子关。路史谓,即莱朱国。
大人城
○黄县东北二十里,司马懿伐公孙渊筑此城,以运军储。
徐乡城
○汉县。葢以徐福求仙为名。成帝封胶东恭王子炔,为侯。
【成帝封胶东恭王子炔,为侯。
○恭,汉书作其,又按王子侯表,徐乡下有齐字,当属齐郡,恐是乡聚之名,非东莱属县也。】
士乡城
○郑康成谓 【郑康成谓云云。
○康成下当有传字,此孔北海告高密县教,非康成之言。】
越有君子军,齐有士乡城。图、记皆云,在黄县。按管仲制国,为二十一乡,*之乡六,士乡十五,岂一城邪。
(巾弦)城
○黄县西南二十五里。汉县。有百支莱王祠。高齐天保闲废。
腄 【音缒】 城
○宁海州东三十里。秦、汉负海县,后并入牟平。唐初置清阳县,后废,入文登城,对之罘山,临清阳水,故名清阳城。清阳,汉志作声洋,丹水所出,东北入海。
育犂城
○宁海州西北八十里。汉县。后汉省入牟平,在厥港水侧,其地良沃,故名育犂。
东牟城
○宁海州文登县西北十里。
【文登县西北十里。
○元和志作一百十里。寰宇记,脱去百字。】
汉县,高后封齐悼王子兴居,为东牟侯。
*
○文登东北八十里
【文登东北八十里。○元和志作八十五里。】
海滨。汉志云,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莱子立此城,有成山日祠,鸡鸣岛。解道虎云,不夜在阳庭城东南,阳庭有青城山,始皇射鱼处。今按青城山,即之罘山也。因腄名清阳城,故之罘号青城山,阳庭即腄城是。
东平陵城
○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镇相对。
【史记,齐世家,作郯。杜征南谓,谭在济南平陵,郯乃东海郯县。从春秋则当作谭,以桓公奔莒过郯,郯、莒相近,则当作郯。】
汉为东平陵县,右扶风有平陵,故此加东。文帝封齐悼王子辟光,为济南王,都此。东晋时,此城北石虎,一夕移于城南,有狼狐千余,随之迹皆成蹊。赵王石虎遂起南寇之计,历代皆为县。宇文周始废。隋乱,土豪李蒲据城,归唐。
【隋乱,土豪李蒲据城,归唐。
○元和志,作李满。新旧唐书俱作李义满。唯寰宇记,作蒲,盖传写之误。】
武德二年,置谭州平陵县,以蒲为总管。贞观中,州县相继俱废,都督齐王佑反,土人李君求 、
【李君求○旧唐书作君球,义满之子,通典、寰宇记作求。】
房继伯等,据县不从,抗表以闻,太宗嘉之。敕曰,齐州平陵百姓,自隋末至今,常怀忠诚,不从寇乱,宜加优奖,以旌义烈,县依旧置,改名全节,其后废,入历城。此城汉为王都,唐为州治 。
【此城唐为州治。○全节,非东平陵。于氏以为一城,误。辨见郡邑。】
故周二十余里,雉堞高峻,三齐记以为,殷帝乙之都。按书序,自契至汤八迁,自汤至盘庚五迁,并无都齐者,况帝乙乃武乙之子。
【帝乙,乃武乙之子。○按史记,帝乙乃太丁子,武乙孙。】
纣之父也。武乙、帝乙,皆居朝歌,逮纣而亡,岂在此地,城西北有阴地数亩,天色澄霁,亦若云阴,迫视则无。记谓青州有地,镜水影,葢亦此类。 【平陵西北十五里,有废奉先县城。】
【平陵西北十五里,有废奉先县城。
○按奉先,无此县名,历城县志以为全节之讹,是也。】
鲍城
○济南东三十里。
【济南东三十里。
○寰宇记作三十四里。】
鲍山下,禹裔有鲍叔,仕齐,食采于鲍,因以为氏。鲍叔生叔牙,进管仲于齐桓,其后世为齐卿,鲍城见三齐记,山因城名,遗山济南行记,作山包山,误也。
台城
○济南东北十三里。
【济南东北十三里。
○历城县志曰,水经济,水又东径华不注山,又东北过台县北,华不注山已去今县城十五里。齐乘乃谓台城在东北十三里,详求其故,葢不知寰宇记所谓台城,在县北一十三里,乃蒙上废全节县而言也。以此求之,则与水经通典合矣。 (通典全节县下云,汉台县故城,在今县北。)】
汉高初封戴野,为台侯。又有平台城,汉县也。在台城北五十余里。
【又有平台城,汉县也,在台城北五十余里。
○按汉志,济南郡无平台县,刻本或以邹平县之平字属下台字,而邹下误空一格,故于氏分台与平台为二说,见郡邑邹平县下。历城县志曰,寰宇记误以台为平台,齐乘遂竟分为二,其误不自齐乘始也。】
俗曰故军城。
营平城
○济南东三十里 。
【济南东三十里。
○寰宇记,引三齐记,作四十里,此从述征记。又按历城县志,以营城为隋县,非汉营平。谓一统志以营平在今县城西是,为近之而未详所本。今考一统志所云,营城在县西二十七里,即营平邑者,乃引寰宇记之文,亦蒙上废全节县而言,非今县城西也,营城县,隋开皇十六年置。三齐记、述征记二书,皆前乎此而已有营城之名,则其为营平之省文,无疑义矣。】
汉县。宣帝封赵充国为营平侯。隋唐皆置营城县,后废入平陵,余见郡邑。
巨合城
○济南东七十五里。水经云,巨合水南出鸡山北,径巨合城。耿弇讨张步,进兵先胁巨里,即此。自宋为龙山镇。
祝柯城
○济南丰齐镇东北二里。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祝。春秋祝柯。齐邑。汉为祝阿县。唐以县南有废禹息城,改曰禹城,禹城移理迁善村,此即祝城也。西北有野井亭。
【西北有野井亭。
○杜解,左传,野井亭,在祝阿县东。】
郡国志云,即齐侯唁公,于野井。
【高唐城,见亭馆。】
阳邱城
○章邱东南十里。汉县。文帝封齐悼王子安,为阳邱侯。后汉省。至高齐,乃以黄巾城,立章邱县。
寗戚城
○章邱东北三十里。水经注,杨绪水经寗戚城,亦汉孝武封鲁恭王子恬,为宁陵侯之邑。
【汉武封鲁恭王子恬,为宁陵侯之邑。
○恭,汉书作共,宁陵,作宁阳。】
朝阳城
○章邱北二十五里。汉初封华寄为朝阳侯。高齐废入章邱。隋复置,改曰临济。唐属齐州。宋咸平四年,复省入章邱,以其地为临济镇。古城在镇东。
【杜预云,西北有崔氏城,丁公邑。】
乐安城
○章邱临济镇东北八十里。地志以为,汉千乘郡,后更为乐安国,乃在高苑,此葢汉元帝封匡衡侯国。
【此葢汉元帝封匡衡侯国耳
○按水经注,临济县,故狄邑也。地理风俗记云,乐安太守治葢,西汉千乘郡治。千乘故城,在今高苑北。东汉乐安国治临济。则寰宇记云,故乐安城在临济县东北八十里是也。唐宋济南郡之临济,在章邱北,为汉东朝阳县地,而临济故城在其东境,故隋改朝阳为临济,取汉旧名也。于氏不知乐安城,即故临济而猥以匡衡所封当之。衡所封为临淮僮县之乐安乡,与千乘、济南何涉乎。】
亭山城
○章邱西南六十里。
【章邱西南六十里。
○济南府志,作四十里。】
宋元嘉中,于此置济南县,属顿邱 。
【宋元嘉中,于此置济南县,属顿邱。
○按宋书,州郡志,无济南县。元和志云,宋于此置卫国县,属顿邱。郡开皇六年,改为亭山县。隋书地理志云,亭山旧曰卫国,葢顿邱、卫国,皆侨立郡县,后人不察,遂讹其名矣。济南府志亦云,宋置济南县。】
隋开皇初,改曰亭山。唐元和中,省入章邱。
菅城
○章邱临济镇北。记引晋太康志,以管叔之后,封于此。齐灭管,故其子孙仕齐。愚按书,称致辟管叔,古史谓管叔鲜罪大无后,管夷吾出自周穆王,至夷吾始显,岂管叔之后邪。郑州管城,乃管叔所封,鲁有管邑,大夫采地,惟齐无管城,此即汉之菅城,而传写致误。
邹平故城
○邹平西南二十里,俗曰赵台城。唐武德初,置县于此,后移理今县,城遂废。
隋济南城
○邹平东北十五里,隋开皇中于此置济南县。大业初,废入长山。
梁邹城
○邹平东南三十五里。汉梁邹县 。
【邹平东南三十五里。汉梁邹县。
○此据寰宇记,按元和志,景龙元年,于汉梁邹城置济阳县。而宋史地理志云,景德元年,移邹平治济阳废县。故胡朏明禹贡锥指谓,今之邹平县治,即汉梁邹故城,唐置济阳县者也。寰宇记作于太平兴国中,邹平县尚沿唐旧治,今县之西北为齐东县界,则谓梁邹城在东南三十五里者,据唐县而言耳。宋景德后,徙邹平治唐济阳废县。金元以来,皆因之。齐乘于郡邑当云,今邹平县治,即汉梁邹故城,乃误于古迹别存梁邹城,以唐县相距里数,移指今治,疏矣。前邹平故城下言,在今县西南二十里,为唐武德初置者,亦同此失。
○济阳,在济水北,与水经过梁邹北不合,葢川渎流移耳。】
高齐天保闲,自长山界内济南故城,移平原县于此城。隋开皇初,自此移县,入邹平。
丰齐城
○济南丰齐镇南。汉茌县。唐天宝元年,改为丰。齐元和十五年,废入长清地,产半夏,极佳。
济北城
○长清县西三十里。
【长清县西三十里
○此隋志济北县城,卢县城,乃为济北郡治,城上当加县字,以别于郡国。】
卢城
○长清县南五十里。隐三年,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杜注云,卢盟在春秋前,莫知年代,卢即齐地济北,卢县故城是也。
旧州城
○北旧州城,棣州南四十里。唐棣州,理此城。五代,梁刺史华温琪,以河水为害,又南徙十余里,土人谓之南旧州城。至宋大中祥符四年,清河水复犯此城,乃移州北,置今理。
富平城
○阳信东南十余里。张安世子延寿,徙封之邑,亦名邵城。西晋末,邵续与段匹磾弟文鸯合兵,攻石勒,屯此城。元帝以续为平原守,后为石季龙所破。
阳信古城
○本县西南七里,俗呼城子务。
马岭城
○阳信东十里,后魏移厌次,理此。
大营城
○滨州西二十五里,金人屯兵所筑,故丁河口,金号铁门关。
榷盐务
○州北门外。五代之际所置,遗迹尚存。
鬲城
○德州西北 。
【德州西北。
○按元德州,即今陵县鬲城。德平志云,在县东,则西南距陵县八十里也。】
古有鬲国,汉县。
鄃城 【音输】
○平原西南三十里。汉县。属清河。后汉封马武,为鄃侯,即今夏津县。
重平城
○德平西北三十里。汉渤海重平县。后魏大明闲,亦置。高齐废,入平昌。
绎幕城
○平原西北二十里。汉县。属清河。高齐省,入平原。
般城
【寰宇记,在德平县东北二十五里。济南府志云,三十里。】
○钩般河得名。郭璞曰,水曲如钩,流盘桓也。汉县。高齐废,后为水毁。
厌次古城
○德州东北二十里。本汉富平县。明帝更名厌次。
【德州东北二十里。本汉富平县。明帝更名厌次。
○按水经注,叙商河所径,自平原安德,下历平昌、般县、乐陵、朸县、马岭城,始径富平县故城北。引应劭曰,明帝更名厌次。又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封元顷为侯国。徐广曰,汉书作爰类,是知厌次旧名,非始明帝,葢复故耳。据此,则富平县在马岭城东,即厌次故城,不容于安德。(今陵县)东北别有厌次,而齐乘云云,葢因寰宇记,安德县东四十里有东方朔祠,以朔为厌次人,故有此附会。济南府志,遂以在陵县神头镇者,为西汉之厌次。明帝更富平为厌次县者,乃东汉之厌次,其意似谓西汉富平县,非即厌次,不知水经注云,富平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是则厌次,富平名有更易,地无迁改,陵县故安德,曾为平原郡治,以曼倩平原人,故郡治亦有祠庙,何预厌次之城乎。】
元魏时,县东徙马岭,此其古城。
韩信营
○平原县。相传,信渡平原,袭齐营于此。
亭馆上
益都宣圣庙
○府城西北隅,有摹峄山秦碑,极精制,旁刻云峄山秦刻。磨灭久矣。宋初,惟江南徐铉有摹本,赞皇李建中传写得之遗余曾祖金紫公,传子孙四世,踰百年,靖康建炎,兵火相寻,旧藏文籍散落,殆尽独此刻仅存,命善工勒于青社郡舍阜昌,甲寅河南李仲坦志,下刻云,盗发,文箧褫去皇帝立国,惟初六字,不复敢补上下刻,志五节不能备载,石虽舋校,邹峄摹本有闲矣。有崇宁经史阁碑。
【州县庙学不烦载,有古金石则书。】
龙兴寺
○府城西北隅。修身仿宋碑云,寺即田文宅。葢本唐封演见闻记云,青州南城佛寺,旧传孟尝君宅。
【唐封演见闻记云,青州南城佛寺,旧传孟尝君宅。
○见闻记,当作闻见记。南城封氏本书,作城南。】
有二大镬,造食供客,大者容四十石,小者容三十石。李伾毁为兵器。详考图志,实非孟尝君宅,乃南史刘善明宅耳。碑阴金人刻曰,宋元嘉二年,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元宗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今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淘米涧南。史刘善明仕宋,为北海太守。元嘉中,青州饥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自作饘粥,开仓赈救,乡里皆获全济,百姓呼其家为续命田。图志相传,刘善明宅饭客,鼓淘米涧,皆当时事,岂善明亦尝事佛,故在宋止呼佛堂,后因舍以为寺,且青州城,晋羊穆之始筑,战国时未有此城,田文何故宅于旷野。葢后人止慕其名,谓能饭客者,必斯人而隐没,善明之高义,不得不辨。寺有北齐八分碑,制刻精妙。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葢唐人续刻者。
【寺有北齐八分碑,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葢唐人续刻者。
○按此四字,本李北海书龙兴寺额。金皇统中,摹刻于娄定远像碑之阴。左方有济南孙悫题跋,于氏偶未见耳。】
寺后天宫院,古老柏院也,有石刻,布衣张在诗。
【石刻,布衣张在诗。
○按归潜志,孙铎再授户部尚书,于听事壁,闲书唐人诗云云,即此诗也。唯次句又字作未而误。以宋为唐金史,则云对贺客诵古人诗,葢知其非唐人,而不能的指其为宋也。第三句君家金史,作庭前。
(渑水燕谈录,载此诗,次句,自年少寻芳日几回,教授毕仲愈,作毕仲甫。)】
云,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去又回。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旁刻云,青州教授毕仲愈。元丰六年,至洛谒太尉文公,公曰,昔范讽补之好论诗,尝曰青州富庶,地宜牡丹,春时游乐之盛,不减洛阳,古今人作诗者甚多,而布衣张在一绝,zui为可爱,补之为余诵之,诚有意思。皇佑中,余为青守,大书于西庑之壁,今三十年矣,子归试往观之,仲愈还至老柏院,其壁已坏,因题于天宫院之石柱,俾匠者刻之,张生之诗,既为四方所传,而诗之所,自不可不知也,故具书公语而刻于左。
城隍庙
○龙兴寺东。耆旧相传,金正大闲,益都有潘府尹者,暮见城隍来谒,曰,公昔典漕,枉杀二人,今以相付,即有二鬼相随,驱之不去,逾年,尹死。今上清宫,潘尹故宅也。柱上犹有斮鬼刀痕,事极可怪。如近岁济南宪司,有徐好古,佥事由分司归,常郁郁不语,一夕家人熟寐,好古忽起,抽刀先杀其妻,又杀其长子、婢、媵,死者数人,惟幼子突窻,闲得逸,徐乃自屠,出肠而死,竟不知其故,其居宅,后弃,为照磨厅事。愚到官,始毁之而建架阁库焉。此事,众所目击,四方共闻,潘尹事亦不诬矣。虑刑者可不戒哉。
○庙亦随郡皆有,亦不烦载。余如东岳,行祠府君三陵,诸祠皆然。
普照寺
○府东北隅、美政坊。古名皇化寺。伪齐刘豫改名普照。相传,南燕主慕容行宫。金大定碑刻存焉。寺后东阳陵,慕容德虚葬之冢,近岁始为人所夷。
太虚宫
○普照寺南。初金季有全真道士邱长春,自栖霞西入关,过益都,知府事徐君馆之,长春相其宅曰,此福地也。徐即施与之,遂卜筑焉,井卤不食,使*诅茶投之,即成甘泉。
海岱楼
○府城内,其西宣慰司公署,皆金统军司衙也。金人有荣镇、中和二堂。
范公亭
○府西门外。文正公知青州,有惠政,阳溪侧出醴泉,公构亭泉上,民感公德,皆以范公目之。燕谈云,环泉古木蒙密,尘迹不到,去廛市数百步,如在深山中,幽人逋客,往往琴诗试茗于其闲,真如物外之游也,zui为营邱佳处。欧阳文忠公、刘贡、又张禹功、苏唐卿诸贤,多赋诗刻石置亭中,其后金人亦有醴泉碑,兵后俱亡。
表海亭
○府城北,南阳桥北,惟古台存焉。取左传,世胙太公,以表东海为名。不知创于何代。自欧阳文忠公知青州,已有诗。近代任君谟诗有石刻,兵后不存,有录之者,并载于后。
【自欧阳文忠公知青州。已有诗。近代任君谟诗有石刻,兵后不存。有录之者,并载于后。
○按此云,并载于后,即总序所谓,志闻也,今本无。】
富相亭
○府南瀑水涧测,富文忠公知青州所建,欧公游石子涧诗,谓富相公创亭,后人又建冰帘堂,皆废。微醉翁笔先贤遗迹,殆将泯焉。
武成王庙
○府北旧城内,有宋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御赞碑存焉。
碑亭
○旧城北。世祖皇帝平李璮,后赈恤青人,民立圣德碑,翰林阎复子静文。
国王庙
○旧城北。王名木华里。
【王名木华里。○元史作,木华黎。】
招降李全有,德于青人,故立庙。
郭大夫庙
○齐记补曰,刘裕既夷广固城,齐人郭大夫相水土,劝羊穆之筑东阳城为青州。后人为大夫立庙于云门山前。或云益都城在山阴,其云门劈山,皆始城者疏凿,以宣风气,审尔,岂大夫所为乎。府东五十里,洱水东岸有郭朴墓碑,土人以为,即大夫之茔也。
三元阁
○旧府城内。寇莱公典郡日所建,今废。
罗汉洞
○府西山中。疑即齐记补所载七级禅寺。
【府西山中,疑即齐记补所载七级禅寺。
○按水经注,阳水径七级寺禅房南,叙于石井水,北注阳水之下,不应在山中,岂齐记补别有七级寺,但取旧名与。】
常将军庙
○临胊穆陵关上。齐记补曰,将军秦昭宣帝时,为大岘戍主。建元中战没,后人立庙此山,皆石为之。按通鉴,晋孝武太元九年,谢元乘秦乱,遣兵攻青州,降之,时苻坚建元二十年也。将军葢与元战死。唐沈亚之沂水杂记又云,沂水北一百里,有将军岘,甚灵,民置祠路左。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元通。因筑城失主将意,斩之,其尸数日不仆,有台曰立尸台。台西南曰鞍山,山北有关曰穆陵关。李师古不臣,作镇于此。元和初,罢之。南有沂山,山有庙,即东安公也。沂州刺史每春月,祷于是山,山有谷九十九所,河分八大,曰沂,曰汶,汶东注潍,沂南流入清。
【沈亚之沂水杂记云,沂南流入清。
○按宋史,谓泗水为南清河。据此,则唐人已有是称。】
沂山东南有山,曰太平山。顶平,可*十里,顷岁有寇,曾居之。山北十余里,有树五坛,此亚之记所说常将军事迹,与齐记补不同。而齐记补近是。今两存之。五坛者,刘裕伐南燕,兵过大岘而喜,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遂设祭天五坛,遗址尚存。
冶官祠
○临胊南冶原。郦道元曰,熏冶水出西溪,溪上有冶官祠。广雅云,金神谓之清明。葢古冶官,故取称焉。水色澄清,特异,中有古坛,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此实栖游胜地。渑水燕谈曰,青之南有冶原,昔欧冶子铸剑之地,山奇水清,旁无人烟,丛筠古木,气象幽绝,富韩公之镇青也。闻刘孟节先生,累官不起,欲隐此地,乃为筑室泉上,为诗以赠。曰,先生已归隐,山东人物空。古碑犹存,而境物因人之胜,则荡然矣。
阿育王塔
○临淄城西。高僧传,石虎于临漳,修治旧塔,少承露盘。佛图澄曰,临淄阿育王塔,地中有佛像、承露盘。虎掘得之。齐记补云,唐太和中建寺。五代,无棣僧道圆居之,与宋太祖有旧,加号葢国*,增塔为十二级。祥符中,更名广化寺。又载黄康弼诗云,齐野非吴渚,支郎是子陵,钓台千古月,宝塔万年灯。又临淄东南天齐渊侧,有石佛三尊,各长丈有八尺,不知年代。
古天齐观
○临淄城内。金大定闲,道士杨善渊卜此地,建三清观,掘得古砖。志云,大齐丙戌二年,南郭石羊巷杨道圆,施花砖三千,在天齐观,因知此地,高齐时天齐观故基也。今南郭石羊犹存。
吕仙翁祠
○博兴城内祠,即韩氏酒垆仙翁,尝饮于此。书屋壁云,吕嵓独酌洞滨,宣和壬寅六月书。凡十三字,后盗焚民居,殆尽。惟韩氏室完,土人因名为辟火符。靖康闲,邑人乃于社稷坛碑,阴模勒仙书,立于祠前,社坛碑亦宣和闲物。图志考订,极为精妙,可为后法。愚按仙翁游人间,多称回道人。如沈东老诗类是也。惟此显书姓名宾字,复加水,岂以辟火而然邪。州北三十里居民张氏家,亦有祠,捣衣石上,隐然飞剑形影。
锦秋亭
○博兴东南城上。中统闲,邑人所建,取坡诗命名。葢齐地菑时,般泺众水潴为马车渎,以入海。博兴宛在水中,舟檝交通,鱼稻成巿,昔常过之,爱其风景,绝类江南,赋诗亭上。云,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海气朝成巿,山光晚对楼,舟车通北阙,图画入南州,且食鲈鱼美,吾盟在白鸥。其鲈虽小亦四腮,不减松江有莼菜,齐人皆不识,目鲈为豸鱼云。
孔北海祠
○潍州公署后,北城上。宋政和四年,太守安阳韩公建。
【宋太守安阳韩公建。○韩公,名浩。见莱州府志。】
又有论古堂,亦韩所构,今皆废。论古堂碑略云,学术如逢纷庸、谭郎宗、郑康成、甄宇、徐房、徐干,孝友如淳于恭、王裒、王闾、吕元简,节义如禽庆、王修、杜松赟,正直如牟融、周泽、王仪,是仪韩 【熙载】 。*尚如公沙穆、邴原、王昕,隐德如逢萌、管宁,知人如郎顗、高构,高义如孙嵩、刘敏元,政事如滕抚、张允济,皆足以振扬英声,扶持风教,接邦人于道,裒其像而绘之,名其堂曰,论古。掖县簿刘杲卿文,与祠堂碑,金人修城记三碑,并立于城上,州署扁曰,靖恭。亦有政和石记存焉。
玉清宫
○潍州城北。邱长春*尹清和建,长春在漠北还书,诫清和曰,勿化小末人出家,葢道非薄质可受,亦名言也,书有石刻存焉。
寒亭
○潍州东二十五里。夏诸侯,寒伯明之国。寒浞者,伯明之谗子也。伯明弃之有穷,后羿收之,以为已相,浞遂杀羿,因羿室生浇及豷,使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逃归有仍,生少康焉。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德兆谋,以收夏众,卒灭寒浞,复禹之绩,此寒国也。自古图志皆载寒亭,而俚俗之谈极陋,以齐无志书故也。
斟亭
○通志云,潍州东南五十里,古斟寻国。汉北海郡,亦有斟县。京相璠曰,斟寻去斟亭七里。杜征南云,寿光县东南,亦有灌亭。今按,惟寿光之灌城,潍州之寒亭在焉。余皆废。葢古人图志详明,故国废,城皆立亭以为表志后世,荡析不存,为可惜也。
信公祠
○渑水燕谈云,萧榔,字大珍,后梁宗室,为青州刺史,有惠爱笃信于民,及死,民为立祠千乘县西,谥曰信公。嘉佑中,祠废重修,今有信家庄。
葢公堂
○密州城内,东坡建记,以医为喻,意在介甫,比闻为势家所夺,碑记恐不存矣。钦按,曹参百战余勇,宜其刚锐,自视无前,及为齐相,乃能宾师葢公,以清静化民,称为贤相。后世武夫健将,能若是乎,此古人所以不可及也。
超然台
○密州北城上。坡记曰,城之北,因城以为台,旧矣,稍葺而新之,余*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石刻具存。
城阳景王庙
○莒州城内,祀汉朱虚侯刘章。章,齐悼惠王子,诛吕有功,文帝封为城阳王。汉时,惟高庙有神灵,王莽畏而毁之,城阳庙亦灵异。琅邪王京,*避去。赤眉军中犹鼓舞之,葢其英烈之气,有乃祖之风,庙久废,州署内有古槐,半体如枯槎,而根叶敷茂,相传是章手植,益都旧城北,南阳水上,古亦有庙,遗址尚存。
马鬐山神祠
○莒州南马鬐山。宋政和四年,敕额,惠感庙。
夷吾亭
○蒙阴西北堂阜。鲍叔解管仲缚于此,今名惮阜,音转也。
庸生庙
○胶州城西门外,冢在庙旁,而地记又云,庸生宅,在掖县,非是。
石臼岛龙祠
○胶州海边。宋绍兴三十一年,封佑顺侯,赐 【额威】 济庙。完颜亮南侵,遣舟师,由海道趋两浙,宋将李宝遇于胶西海口,祷于神祠,得风助顺遂,殪金师,故加封。
静治堂
○沂州公署后堂。宋人建,有元佑六年新刱莲花漏碑,云刻漏之法,莫如燕公,潼川之制,访求得之于营邱之白门。葢欧阳文忠公,因燕公之旧而新之者,又参取翰林苏公子瞻,所为彭门记者而制焉。静治堂后,旧有香林馆、思贤堂、雨声轩、三休亭、平野亭,惟静治、平野、三休在焉。至元初,碑云,宋时郡治,堂宇壮丽,耆旧犹能道之,兵后焚毁无遗,仅存而可考者,惟金防御使郑景纯一碑而已。景纯有南柯子十爱词石刻,王黄华雨声轩碑,亦存。
普照寺
○沂州城西。金皇统四年,仲汝尚碑云,当子城西南,有古台,台西有废池。耆旧相传,台曰晒书,池曰泽笔。东晋王右军故宅也。往岁得断碑于土中,谓招提复兴于后魏。唐赐额开元,宋崇宁初,诏改为天宁万寿禅寺,逮废齐。居摄专用苛政理国,知众不附,尤狭中多忌,凡浮屠、老子之居,一切废革,遂易天宁为普照云。按寰宇记,此名永嘉台,琅邪王睿所筑,与此不同。记又云,沂州东北三十八里,故临沂城南有王导故宅,亦无迹可考。
柳毅庙
○沂州艾山。宋元丰二年,封灵镇侯。政和五年,赐额,昭应。
酺神庙
○艾山东厚邱城侧。周礼,族长祭酺,酺灾害神主,生蝝螟,故祭之。因合众饮酒,后世遂有酺赐。
苍山庙
○沂州南苍山。
【沂州南苍山。○水经注,作仓山。第二卷沭水条下,从水经注。】
宋元丰三年,封丰德侯。政和六年,赐额,灵丰。
昭济王庙
○费县蒙山。神宗熙宁八年,赐额,灵显,庙封潜应侯。元佑七年,进封公。大观二年,封昭济王。政和五年,封昭济惠民王。
颜鲁公祠
○费县东门外。宋职方,员外郎曹辅碑云,公有庙在费东五十里诸满村。元佑六年,杨元永为邑,建新庙于此。定海主簿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秦观书丹碑,阴复刻米芾书云,公之使贼也,谓饯者曰,吾昔江南遇道士陶八八,得刀圭碧霞饵之,自此不衰,尝云七十后,有大厄,当会我于罗浮山,此行几是。后公死于贼,归葬偃师北山,有贾人至罗浮山,观道士奕托书至偃师北小颜家,及往访之则茔也,守冢苍头识公书,大惊,家人卜日开圹,棺已空矣。元佑二年九月,余游吴兴,适覩邦人新公之祠,因得谒拜公像,尝阅洛中纪异,载公前事刻于碑阴,以贻续仙传者云。又王仁裕玉堂闲话载,公遭难后十余年,家仆于洛京,见公衣白衫张葢,归城隅菜园,有破屋数闲,仆随入拜之,公出怀中金十两,以寄其家,戒仆勿与人言,公之子亟至,但见满目榛芜而已,时人皆云鲁公尸解得道,然此或即一事而记有异同,公英烈之气在天地间,非仙即神,则无足疑者。
二疏宅
○峄州东四十里,罗滕城墓亦在焉。城周五六里。土人指以为宅。按二疏,归乡里,顾有旧田庐,娱乐终身,不为子孙增益产业,宁有如是之宅乎,即城内古寺,其故基也。海州有景疏楼。
弦歌堂
○滕州公署后。子游之武城,近在州东,故取名。
【宋人有邹堂。以山谷邹*取名。又有公堂。见坡记。今并废。】
性善书院
○滕州城内
伏羲庙。
○滕州染山。愚按颛臾,风姓,实司太皡之祀,邹鲁有庙是也。伏羲都陈,谓州东凫山有墓则,非也。
陶朱公庙
○滕州陶山。按陶,本作桃。即古之华采山也。后人因陶之讹,遂以祠陶朱。
赵盾祠
○滕州高山。唐元和志,盾祠在绛州太平县。宋会要,在府州府谷县。皆晋地。今此有祠,何也。且宣子固晋之贤大夫,董狐以其亡不出境,
还不讨贼,为法受恶,书曰弒君。孔子韪之,所以戒万世乱臣贼子之党也。后世乃庙而祝之,贼党何所惧乎。盾祠当毁。
【又寰宇记,长清县东北有盾墓。亦后人附会。自宋有天下,谱系赵孤祠墓之。衍葢山此也。】
子思书院
○邹县城内
邹国公庙
○邹县城内地。名因利沟,谓即孟子故宅。宋元丰五年,封。政和五年,诏孟子庙,以乐正子配享。公孙丑以下从祀,其封爵乐正子,克利国侯。公孙丑,寿光伯。万章,博兴伯。浩生不害,东阿伯。
【浩生不害,东阿伯。○宋史礼志,作告子不害。】
孟仲子,新泰伯。陈臻,蓬莱伯。充虞,昌乐伯。屋庐连,奉符伯。徐辟,仙源伯。陈代,沂水伯。彭更,雷泽伯。公都子,平阴伯。咸丘蒙,须城伯。高子,泗水伯。桃应,胶水伯。盆成括,莱阳伯。季孙,丰城伯。子叔,承阳伯。
灵贶庙
○邹县峄山神祠。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灵岩侯。崇宁四年,赐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