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福建三明市正顺庙古瓷「三明正顺庙文物」

  • 作者: 虹雄
  • 来源: 投稿
  • 2022-12-07








●黄河清


来到沙溪河边的正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柱上黑底金字的对联: “旭日一轮梅列城头腾紫气,春风*鲤园水上化青云。”整个山门形似牌楼,面阔五间,为单檐悬山顶,飞檐翘角,柱赤瓦黛。中心间顶部设有藻井,内雕“八龙戏水”,四个角替上雕有手持各式乐器的飞天仙女。檐下有块额枋,上书“鲤园”二字,因列西形似鲤鱼,正顺庙正处鱼首处,故称之为鲤园,列西的百姓更习惯称之为“大庙”。

进门,沿青石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下,便是宫庙前月台坪。月台坪地面靠庙处用青条石铺砌,靠河畔是草地,河岸环以大理石栏杆,坪上一前一后各有一棵百年樟树和榕树遮天蔽日,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正顺古庙


正顺庙建在高台基上,庙门檐下立着书有“正顺庙”三个苍劲有力大字的古牌匾。宫庙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至今已有近787年的历史,是目前三明市现存古建筑始建年代zui早、保存zui完好的一座木构建筑。始建以来,元、明、清、*都对其进行过修葺,使其既保留了宋朝建筑的风格,又融入各朝代的元素,对研究南方古建筑发展过程和建筑技术史,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实物,俨然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殿堂。

主殿利用坡地,由低向高,错落有致,左右匀称,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宫庙的中轴线,依次为门屋、天井、两侧半*式廊庑、正殿等,整个布局尤如北方的四合院,为封闭式宫庙。踏上九级石砌台阶,便步入门屋,门屋的建筑结构为单檐歇山式,梁架按宋代通行的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式建筑法。面阔五间,进深两层,di一层东西两间各立一匹木雕神马,通体雪白,这让我联想到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不知正顺庙的神马是否也有过此般机缘。第二层中心间中央供奉“递符”神像,两边分别是“神荼”和“郁垒”。顶上设有藻井,井中饰有一条蛟龙,正伸头四下探望。藻井内原有八仙雕像,各立在旁,现已不知去向。西梢间神龛供养着“土地爷”,东梢间供的是“韩信将军”。坊上的花墩角替是镂空雕刻而成的木件,形态各异,有“双龙戏珠”“凤穿牡丹”“丹鹿御芝”“喜鹊闹枝”“鼠窃葡萄”“出水芙蓉”等等,寓意都十分吉祥。

推开棂花隔扇门,便是正顺庙的正殿,悬山顶,面阔七开间,进深五开间。两侧是廊庑,廊庑角替上刻有“琴”“棋”“书”“画”和“令箭令旗”“剑与戟”,意为“文韬武略”“文武双全”。曲坊上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代表着春、夏、秋、冬,意为四季平安。

中间的天井一条青砖砌起的过道,直通正殿。正殿高出天井6米多,四根巨大的经柱立在素面覆盆式的柱础石上,明显地保留了宋代的建筑特征。“光昭至大”“混元主宰”两块清代牌匾分别挂在左右两次间上方。由于已是傍晚,殿内略显晦暗,我小心翼翼地来到正殿大厅,大厅的古地砖方砖斜缝漫地,前面中间铺设一块“分心石”。整个正殿雕梁画栋,角替等建筑构件上雕刻着花卉、卷草及宗教人物。zui有特色的是丁头拱及抬梁上的蜀柱了,它被雕*鬼兽面,似龙非龙,似猴非猴,头顶莲瓣,牙咬抬梁,狰狞的面目给宫庙增添了阴森、肃穆之感,寓意瑞兽保佑,驱恶辟邪。这些精雕细刻的图案,造型生动自然,栩栩如生,突显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从这一幅幅、一件件精美设计的图案和精巧的雕刻艺术中,可窥探到古代工匠们向世人呈现艺术精品的高超技巧和浪漫情怀。

正殿东梢奉祀十二位夫人像,西梢是罗成祖神位,就是当年舍基建庙之人。正中须弥座上敞轿高坐的是“日月盈光大帝广惠将军显列尊王”——谢祐,正顺庙就是为他而建。站在谢祐坐像前,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大帝”的威严,感受到了“正顺佑民皇封神庙日月盈光千古昭”的霸气。


谢祐传奇


夕阳余晖洒进幽深的宫庙,在青砖雕梁间,斑斑驳驳地晃动跳跃着。我仿佛在瞬息万变的岁月缝隙中穿行一般与谢祐相遇,聆听他亦真亦幻、护国佑民的动人传奇。

谢祐(1065—1087年),北宋英宗到哲宗年间。原居白水村(今三元区中村乡),后迁居历西(今梅列区列西)。少年时期的谢祐就表现不凡,他用泥土塑两尊泥人供奉在家里的案桌上,一尊泥人是著名文学家、抗金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的“为张睢阳齿”的张巡。谢祐崇拜这位唐开元年间的进士,为抗击叛军,率领濉阳军民 ,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守城抗敌,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另一尊泥人就是谢祐自己,以此激励自己要学张巡,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据《正顺庙碑记》载,谢祐“少年游剑浦(今福建南平),谒南平di一状元黄裳。谢祐拜黄裳为师。”黄裳乃宋神宗钦点的状元,谢祐师从黄裳,自然获益匪浅。由于谢祐的勤奋刻苦、敏而好学以及少怀壮志、精忠报国,深得黄裳的赏识。元丰五年(1083年),谢祐镇守泉南(今泉州、南安)三年,为泉南地方的*和经济发展做了不少好事。元丰八年(1086年),谢祐因政绩卓著,被朝廷遣迁建州(今建瓯)任职。相传,他在去建州上任途中经水晶洞时,被一巨蟒甩昏,千钧一发之际,被一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人所救,老人留他在水晶洞住了三日,并传授他金符玉册,并嘱其拜萨真人为师,修行学道。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谢祐功成羽化成仙。

从此,民间就流传着许多谢祐护国佑民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既有谢祐生前的事迹传说,如“谢祐摘茄”“谢祐插秧”“谢祐捏鸭”“谷仓放蜂”等好事、善事、实事。当年杨八妹率军征战路过历西,人饥马渴,谢祐慰劳杨家将官兵,提一壶茶让全体将士喝个够,煮一锅粥给全军将士吃个饱,拔一拔草茄子成堆,牵一根藤南瓜成串。有了神助,杨八妹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征服南夷,立下战功。另一个传说是有一年,沙县、三元、大溪等地发生严重虫灾,谢祐显灵作法,一时树鸦水鹭飞鸣,奋勇状若雄兵,田间地头隐隐可闻金鼓之声,帮助乡民灭了害虫。这些传说和灵迹,进一步神化了谢祐,表达了人们对谢祐这由人变成神的崇敬之情。

宋代宗教政策宽松,尊儒崇道,宋徽宗就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全国上下都崇拜先贤,推荐塑造英雄贤德。谢祐虽出身平凡,但他忠君爱国、忠孝仁义、勤奋好学、勤劳勇敢、护境保家、卫民庇民等品德完全具备了被祭祀的条件。于是,在谢祐羽化52年后的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乡民上书丞相李纲,请求其将谢祐的灵迹申表朝廷。而李纲曾被贬沙县,对谢祐的事迹有所耳闻。于是高宗皇帝准奏,诰封“广惠将军显列尊王”。谢祐从凡人变成圣人、将军、尊王,享四方之祀。又过了50年即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朝廷再赐建“庙”,额名“正顺”。按唐宋礼制,对祖先和先贤建“祠”以示纪念,以昭德报功 ,不忘本始,慎终追远。建“庙”则是表示供奉者为神明,由“祠”向“庙”转化则表示人转化为神。从此谢祐由人变成了神,供人顶礼膜拜,祈福攘灾。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南宋名相文天祥护驾南行路经清流,了解到了谢祐的品德灵迹,被谢祐德行所感动,又奏请敕封,赐予“枪、刀”,并加封“日月盈光大帝配祀金氏慈惠夫人”。

至此,谢祐成为万民共仰,日月同辉的日月盈光大帝。


民间信仰


乡民崇敬谢祐,把他当作地方的保护神供奉,自建“正顺庙”后,逢年过节必焚香朝拜,每年还举办迎神活动。从清雍正年间(1723年)开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迎神日,1921年改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这一天,人们簇拥着谢祐的神像,从正顺庙出发开始迎神绕境巡安,按户焚香,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路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锣鼓声、鞭炮声动地喧天,不绝于耳,热闹非凡。四邻八乡的乡民扶老携幼前来观赏,并唱戏助兴,真可谓是“*鱼龙舞”。

至今,列西除了正月二十的祭祀和绕境巡安活动,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当新龙舟下水,或者是每年端午节龙舟被抬下水后,必须齐聚正顺庙前的河面上,龙舟头朝向宫庙,水手们举桨朝拜,其中一位水手恭恭敬敬地用双手将写有坊名的一面朝向正顺庙,并用桨柄在船沿上轻敲三下。这时,鼓手将香烛抛向河里,燃放鞭炮,敲响龙船鼓,水手们齐唱龙船歌:“龙船两面黄,划在大庙请尊王,请得尊王嘻嘻笑,划船郎子保安康。”此仪式叫谢“尊王”。待农历十三日龙船抬上岸前,要举行同样的仪式。

古老的正顺庙已于2006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伴随着谢氏子孙播衍各地,在沙县、永安、尤溪、顺昌、将乐、漳平、德化等地均建起了规模不等的“正顺庙”,香火长盛不衰,成为闽西北山区沙溪河流域zui为重要的民间信仰和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引人遐思。

来源:三明日报

   皇上驾到,应天府书院学子倾巢而出,去瞻仰圣容,唯有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独独一人闭门不出,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在百日后随家人去吴县(今苏州市)。 父亲范墉,在其很小的时候就死了。母亲谢氏抱着幼小的范仲淹,回父亲的老家安葬完父亲后,被父亲的兄弟赶出家门。从此母亲谢氏贫困无依,为了抚养年幼的范仲淹,不得不改嫁。母亲谢氏后来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他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在意,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这样过了快三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县的书籍读了个遍,此处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求知*。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的家世秘密。他发现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生活。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和震惊,愧恨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好好学习,等到将来功成名就,再来赡养母亲。

于是范仲淹辞别母亲,离开朱家,徒步求学去了,来到了离家较远的应天府书院。来到此地之后,范仲淹更加努力,不思昼夜,刻苦攻读。同样,他的生活依旧极其艰苦。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zui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任由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皇帝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去朝拜。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整个城市热闹非凡,人们挤挤拥拥唯恐错过龙颜。应天府的学子们听说皇上就在他们离不远的地方朝拜,一时间倾巢而出,诺大的书院,就剩范仲淹一人不为所动,仍旧一个人闭门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快去看,千万不要错过!”范仲淹却说:“我要见皇上,也不是这样见,我要见就在金銮殿上见”。说完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范仲淹这样说,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他要通过乡试会试,而后到殿试,由皇上亲自主持考试,那个时候见皇上。可见范仲淹的志向是多么伟大。历史证明,范仲淹说到也做到了,就在他进入应天府书院的第五年,范仲淹通过了当年的会试,一直到金銮殿上,接受了当时皇帝宋真宗的考试,zui后被录取为礼部进士的di一名。

现在有很多学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学习时一有个风吹草动,比兔子跑的还快。我们真应该像范仲淹这样的名人学习学习。#寻找小组生活家# #头条创作挑战赛# #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