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海阳小纪镇简介「海阳市小纪镇来历」

  • 作者: 蕾静
  • 来源: 投稿
  • 2022-11-26

在胶东村庄当中,因寺院宫观而得名者不在少数。它们有的直接以“寺观之名”为村庄之名,如水道观(原属栖霞,现属福山)、火神庙(莱州)等,有的则加以方位,形成“庙后”、“观东”、“院西”等地名。此次要介绍的村庄,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它的名字叫作“子推后”,在海阳市小纪镇的辖区内。

子推后村在海阳“十泉线”(泉水头到十字夼)县道的沿线,笔者有次开车从朱吴到泉水头时,中途就留意到这里。从字面上看,“子推”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名人“介子推”(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臣子,晋文公落魄时,他曾割股奉君;晋文公发达之后,他隐居不邀功,受到后世的称赞)。回头一查资料,发现村庄由来的确与“介子推”有关。

具体而言,“子推后”这个地名是由两部分组成,“子推”指的是旧时这里的一座“介子推庙”,而“后”则是方位词。关于村庄由来,《海阳市镇村简志》记载说:明正统年间,孙姓建村。因村处介子推庙后,故命村名子推后, 后有于、郑、韩、陈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2002年时统计,全村328户,有于、郑、韩、陈、李、姜 、张、孙、宋、任、徐、王、刘等姓,其中韩姓较多。


由于历史变迁,古代那座“介子推庙”已难寻旧貌,而海莱史志资料中也没有查到太多记载(笔者隐约记得清代海阳县志某处提到“子推院”的字样,但此次发文前重新翻阅,暂时没有找到)。不过,好在“介子推庙”在国内其他地方,尤其是山西(古晋国之地)也有存在。因此,可以通过外地资料来想象海阳这座“介子推庙”的大概。

如《山西通志》在介绍平遥县的介子推庙时就说:“介子推庙,在西门外髙丘上,并祀狐突、卜子夏、田子方,每岁七月十三日赛祭。”

实际上,通过《莱阳县志》和《海阳县志》中对清代区划的记载,也可以管窥出这座“介子推庙”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当时,莱阳县行村乡(雍正之后属海阳县)辖下有个社,就叫作“子推社”。


据《海阳县志》,子推社共辖15个村,分别是罗圈(西乐畎)、小葫芦头、大葫芦头(现写作上虎龙头、下虎龙头)、马家疃、鞠家庄、钓泮、陈家疃、沙埠前、 纪家店、夏至(夏泽)、子推后、李家疃、固家岚、纪林、刘家疃。

在上述村庄当中,子推后的规模并无优势,而这个社zui终以“子推”为名,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介子推庙”的影响力比较大了。


就常理推断,有“大庙”的地方,往往都会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子推后村关于这座庙有何脍炙人口的故事?笔者暂时还没有打听到具体细节。在这里,也欢迎当地了解情况的朋友进行补充。

   曹县乡村记录|青堌集镇插花楼
插花楼
位于曹县城东南30千米,青堌集镇政府东北3.2千米。总面积0.553平方千米,村庄面积0.1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433平方千米。房屋为95余幢。居民100户,人口430人,男性240人,女性190人,均系汉族。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学校、卫生室各1处。以农为主。有韩、王、李、张、邵、夏姓等。韩姓居多。属班庄村民委员会。
据《曹南韩氏宗谱》载:清初,韩氏由青堌集迁此,建楼而居,因多以刺绣营生,故命村插花楼。
原西康省雅安专署专员,西康省农林厅厅长,河南省中医学院*韩倩之出生于此。

韩倩之(1914—1993)曹县青堌集镇插花楼村人。1932年,入山东省立第六中学。 1935年,考入开封高中。1936年10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小队长,积极宣 传*救国主张。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并与其他进步青年一起创办曹东南 “*青年读书会”,继而率领进步青年赴山西参加“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12月, 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宣传干事。1938年5月,赴延安。1939年7月,任八路军延 水关兵站第二*指导员,后兼所长。1940年8月,任八路军供应部宣传科副科长, 11月,任科长。1941年夏,任延安交通纺织厂*协理员。期间,在开荒生产运动中 获一等劳动模范称号。1946年1月,任*复程县县委宣传部代部长。次年5月,任中 共曹县县委*,9月,任*曹县县委*。1948年6月,任*朝城县委*。 1950年12月, 任濮阳专署副专员。1951年7月,任*西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52 年4月,任雅安专署专员,8月,任西康省农林厅厅长。1954年,任西康省森林工业局 局长。1955年11月起,任*自治区筹委会农林处副处长、处长、畜牧处处长。1956 年6月,任**工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57年8月,任*开封师范学院委员会 *。 1971年春,任开封市教育局局长。1973年7月,任*河南省中医学院委员会 *、 *委员会主任。1975年7月,任*新乡师范学院委员会*、*委员会 主任。1977年12月,任*洛阳工学院委员会*。1984年离休。1993年4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