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熊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邓州熊姓起源」
- 作者: 彤萍
- 来源: 投稿
- 2022-11-19
邓州熊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商朝末期鬻熊及其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等的记载,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赐为芈姓。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在其后裔子孙中,到商朝末期有个叫鬻熊的人,字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受官火正,后世称其为鬻熊。其子后来事于周文王,早卒。曾孙熊绎便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老师。去世早。’”但在《鬻子》一书中,鬻熊自己却说:“九十岁才觐文王,后有武王。及成王询封康叔于卫之事。”如此算起来,鬻熊的年龄应该超过了一百二十岁,堪称寿星。楚国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到秦王赢政二十三(楚王熊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国人多以熊为姓,以念*,并尊奉鬻熊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的部落姓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生在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黄帝的后代中便有人以地名为姓,称熊氏。熊氏是中国zui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普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普米族熊氏,源出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普米族的先民是由氏羌后裔的四个部落联盟而构成的,普米族民间有句古语“拍米冉贡组”,意为普米族是由四座山上的四个血缘集团联合而成的。据宁蒗县永宁普米族传说,普米族zui早的四个根是“布”(四个血统或四个氏族部落),其名称分别是:冉祖(绵羊)、拔佳(锅)、尚(熊)、搓皮(马)。冉祖和搓皮等主要分布在木里,拔佳、尚主要分布在盐源、宁蒗一带。又据传说,联合为普米族四个部落的名称是“萨雅崩巴供”、“布米虽母供”、“俄业里戛供”、“总散不安贡”。与以上四个部落相对应的本民族氏族名称分别是:“格母”、“本牙”、“穹·空尼”、“嘎甲拉玛”。普米族原来没有汉姓,在明朝洪武年间,大明王朝接管普米族聚居的川西南地区、滇西北一带地区后不久,这一带地区发生了叛乱。为了加强对这带地区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调集*,用了六年时间平定叛乱,之后对普米族各氏族进行详细的户籍登记,因此,普米族便有了汉姓。其中的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即“布米虽母供”、或称“尚”,一律改称汉姓熊氏,世代相传至今。
据说,我们熊姓来源于芈姓,得姓始祖是鬻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的记载,颛顼四世孙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名叫季连,赐芈姓。在季连后裔子孙中,到商朝末期有个叫鬻熊的人,字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姬昌的老师。鬻熊曾孙熊绎便以父名为氏,称熊氏,并尊奉鬻熊为得姓始祖。
1675年康熙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为由,将老师熊赐履擢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年仅40岁官拜宰相,前途一片光明;而熊赐履却只在大学士位置上待了1年,因一个小小草签不仅被革职,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不过犯了一个小错,何至于让红极一时的名臣一落千丈呢?
熊赐履出生于明末世家大族孝感熊氏家族;据说熊赐履祖先是春秋战国时楚王的后裔,历史悠久,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明朝时熊氏一族也是人才辈出。
熊赐履的父亲熊祚延是明朝的秀才,没有中举便一直在书院教书;明末*爆发,熊祚延被叛军杀害,而熊赐履的母亲李氏,则是带着年仅8岁的熊赐履躲了起来。
为过活李氏织布维持生计,因生活太艰苦,李氏曾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想要还有丈夫wei一的血脉,李氏咬牙坚持,而且即便是生活再艰苦,仍旧不耽误儿子的学业,*二人经常是吃野菜充饥。
熊赐履没有辜负母亲李氏的一番苦心,清顺治年间熊赐履考中秀才与举人,并入京参加考试一次便中了进士,得到清朝di一状元傅以渐赏识留在了翰林院。
次年因熊赐履表现得好,被授予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之职;翰林院是一个需要人耐得住寂寞的地方,熊赐履因年少时的经历,很是脚踏实地;6年后熊赐履终于熬出了头,得到康熙的重视,擢升为侍读学士,经常给康熙讲学。
康熙年仅8岁登基,亲政之前一直都是辅政大臣处理朝政,四位辅政大臣都是满人,他们都反对满人汉化;康熙6年时,熊赐履给康熙上了一封《万言疏》,大概的意思就是批评现行的弊政,希望康熙能够加强儒学教育。
康熙初期大清入关时间还不长,正是满汉文化冲突的关键时期,熊赐履提出的儒学才能安邦定国深得康熙重视;而且在之后的几位大清皇帝,都非常重视儒学,可见熊赐履影响的并非康熙一代皇帝。
康熙此时不过才十几岁,接受能力与可塑性都比较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康熙都是直接称呼熊赐履为“老师”。
不过在康熙初期鳌拜专权,处处压制着熊赐履;鳌拜被康熙除掉以后,熊赐履才得以逐步提升到翰林院掌院学士,这个位置很特殊,基本上决定了康熙与整个翰林院学士的价值趋向,掌院学士一职熊赐履一干就是三年的时间。
康熙十二年因撤藩之事朝堂上争论不休,康熙也曾问过熊赐履的建议,熊赐履建议再等等,但康熙并未听取熊赐履的建议,开始了长达八年平三藩之乱的战争。
熊赐履虽是文人不能上战场,仍旧协助康熙平叛,他拟定的《宣谕云贵等处官民敕》确实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
2年后三藩之乱虽未平定,但康熙重用熊赐履,将其擢升为武英殿大学士;熊赐履为官17年终成“宰相”,而且只有40岁,可以说前途一片大好;但谁也没有想到如此有才德的一位好官,居然因为小小的草签遇到了人生滑铁卢,并让他一辈子都在愧疚之中。
1年后陕西总督上了一封奏折,希望能够凭借新功劳官复原职,这份奏折到了内阁。
清初的内阁制度:内阁一共有四殿二阁,包括武英殿、文华殿等,一共是12位大学士。
各地奏折到内阁后,先由值班内阁大臣批阅,将自己处理意见写在一个小纸片上夹在奏折中,然后再交给康熙批阅;这个小纸片便是草签。
但是熊赐履批阅奏折后犯了一个小错误,将草签直接给了三法司,也就是吏部的范畴;但是熊赐履回家后突然想到这个奏折不应该归三法司管,草签给弄错了。
那时候康熙很是勤政,每天的奏折都会当天看完;即便是草签出现错误,顶多也就是训斥几句;但熊赐履犯了糊涂,诚惶诚恐像是大祸临头,第二天一大早偷偷赶到内阁将草签吃了,并将此事嫁祸给了容易犯糊涂的杜立德。
但杜立德该犯糊涂时并不糊涂,而且此事被内阁首辅大臣索额图得知,并不打算放过熊熊赐履,便将此事闹大了,大家纷纷上疏*熊赐履,说他是“假学道,真小人”。
本身是一件很小的失误,却搞成这样;康熙很是生气,将其革职;熊赐履无颜回乡,便选择了旅居在南京;而且在旅居期间不问世事,一心都在做学问,并且编纂了《日讲四书解义序》,只是在刊印的时候并没有印上熊赐履的名字。
8年后康熙南巡,想起自己的老师在江宁,便召见了熊赐履;5年后再次召见熊赐履。
康熙二十九年念在往日的情谊,康熙将熊赐履任命为礼部尚书,一年后调任至吏部尚书;九年后熊赐履再次官至大学士,而且是东阁大学士,东阁是太子读书的地方,在此期间虽然一直有人在背后骂他道貌岸然,但他从不回应。
此后在朝堂上只看到埋头苦干的熊赐履,再也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并且熊赐履多次为民*恳求康熙减免赋税。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作了一副对联赏赐熊赐履:存诚涵物理,守敬积天真;熊赐履感动的直接哭了,骂自己是无赖,后悔当年所做的事情,康熙还是理解自己老师的。
康熙四十二年,熊赐履已经68岁,恳请告老还乡,康熙不准允许其在京城暂居三年,三年后康熙准许熊赐履回江宁养老,并在临走之前邀请老师为皇子们讲学,熊赐履再一次老泪纵横,6年后病逝于江宁,康熙追封其为太子太保。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